隋唐大运河开凿顺序,元朝时期大运河疏通了哪几段

2023-10-17 20:00:06 79阅读

隋唐大运河开凿顺序,元朝时期大运河疏通了哪几段?

自隋唐至宋,大运河是以大都为中心的一条南北运输线,经元朝修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就成为以大都为中心的新型运河了,它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了北京以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千米。

隋唐大运河开凿顺序,元朝时期大运河疏通了哪几段

元朝的大运河中,最北的一段是元代新开凿的通惠河,由元朝著名天文学家、水利学家郭守敬支持开凿。

大运河的一二三四五分别指什么?

1_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

2_隋朝第二代皇帝隋炀帝开凿。

3_连接了北京,杭州,洛阳三个城市。

4_分为四段,江南河,永济渠,广通渠,通济渠。

5_是指沟通了长江,钱塘江,黄河,淮河和海河五大水系。

6_是指沟通范围达到了六个省市,即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

古代大运河是怎么过黄河的?

元以前,运河是沿汴水逆流向上到洛阳、开封的。虽然黄河在宋末南夺淮河,但是

元朝初年的漕运基本上是利用隋炀帝时所开凿的那条南北大运河。它由杭州至镇江,过江北上入淮,西逆黄河到中滦(今河南封丘),然后陆运至淇门(今河南淇县),入御河(今卫河),经直沽(今天津)转入白河,达通州(今北京通州区),再陆运至大都。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即山东运河,起自东平路须城县(今山东东平)安山西南,至临清抵达御河,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建闸门31道,计役人工二百五十多万工。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又从郭守敬建议,役使一万九千多名兵士、五百四十多名工匠、三百多名水手、一百七十多名“没官囚奴”,共用二百八十多万工,开凿了从大都到通州的通惠河,全长一百六十多里。这样,南北大运河全线开通,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会通河建设之后的主要问题是无水,元朝的济州河,以汶、泗为水源,先将两水引到任城,然后进行南北分流。由于任城不是济州河的最高点,真正的最高点在其北面的南旺,因此,任城分水,南流偏多,北流偏少。结果,济州河的北段,河道浅涩,只通小舟,不通大船。后来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明成祖命工部尚书宋礼整修运河,宋礼采纳熟悉当地地形的汶上老人白英的建议施工修戴村坝,引汶绝济,用汶河水补充运河(会通河)水量,才基本解决会通河也就是后来鲁运河的问题。即使如此,为保证漕运,鲁运河沿线是不允许引运河水灌溉的,打井都不行。

而会通河北部受黄河北决影响很大,比如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原武(河南原阳西北)决口,洪水挟泥沙滚滚北上,会通河1/3的河段被毁;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决口新乡一带,东北流于运河张秋以南沙湾,决运堤,携运水东行入海,淤上下运道;为弘治二年(1492年),河又决开封一带,北流冲断张秋运河。所以明清两代黄河在河南、徐州这一线是保北不保南,结果苦了豫东、皖北的老百姓。

而鲁运河以南,准确地讲今南四湖以南则则变化比较大。

先说黄河(淮河)以南,明以后,黄河夺淮,里运河(淮河到长江这一段)与黄河交叉的地方叫清口,也是淮河河道和黄河河道交接的地方,本意是引淮河水冲黄河泥沙,为此修高家堰提高洪泽湖-淮河水位,但是黄河水沙更大,下游越淤越高,洪泽湖大堤也越修越高,淮河洪泽湖以上水患也越来越严重,最后1851年淮河被迫从洪泽湖东南角冲决三河改道入长江了。淮河水除了冲黄河淤沙外,还通过引河入里运河。黄河泥沙还有相应的御黄堤坝拦截。

黄河往北,原先是走黄河逆流到徐州往北,到镇北,入会通河,这一段是原泗水故道,和泗水壅塞形成的南四湖诸湖——一开始还不叫南四湖。

古泗水由兖州西南流,经鲁桥、南阳至谷亭东,折而南,过湖陵城西、沛县城东、留城东,至徐州东北,折东南流入淮(也就是夺淮以后的黄河)。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济州河开成,鲁桥以下段泗水借用为运道。为防止西来黄水冲击,遂逐渐加高泗水西岸堤防,迎淤面和被淤面高差增大。

嘉靖四十五年,工部尚书朱衡开鱼台南阳镇至徐州留城140余里新河,移运河于诸湖之东较高地点,以诸湖为水柜,使黄水泛滥时入湖停蓄。新河下接旧河,50里至茶城,共长195里,称南阳新河或夏镇新河。新河将孟阳泊中分为二,西为南阳湖,东为独山湖。

康熙二十五年御批而掘中运河,再次将运道东移,使京杭运河运道至此全部脱离黄河,仅在黄淮交汇口—清口与黄河相交。此时,赤山、微山、吕孟、张庄、郗山5湖,合为一个大湖,统名为微山湖。

从这里可以看出,运河过黄河,从南向北是逆流直到鲁运河内高点(主要靠拉纤和划船),是泗水淮河受到黄河悬河堵塞导致潴水,形成湖泊,抬高了水位。

1855年黄河北徙,鲁运河被冲毁淤塞,航运遂告中断,大运河仅余里运河和江南运河。60年代,大运河中运河段以韩庄运河、中运河复建,鲁运河北段以梁济运河复建,但由于缺水实际上主要通航仍为里运河,现在南水北调工程结合大运河山东段复建,大运河通航河段将北到今东平湖。

所以说大运河、洪泽湖、废黄河、淮河(包括沂沭泗河)之间是很乱的,特别是黄河夺淮,折腾豫皖苏鲁四省几个世纪,到现在淮河水患才基本控制住。

隋朝开通大运河时间?

大运河是公元603左右由隋炀帝下令修建的。

隋朝大运河起点和终点?

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洛阳天津桥:天津桥是隋唐大运河洛河洛阳段的重要附属遗存,位于隋唐洛阳城皇城以南、应天门至定鼎门的连线上,是隋唐洛阳城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格局的重要地标。天津桥前后延续600余年,遗址位于今洛阳桥西约400米的河床内。天津晓月:天津晓月亦为洛阳八景之一。天津桥初建于隋大业三年,原是一座浮桥,隋末被毁。唐玄宗时建造为石桥,又称洛阳桥。北与皇城南门端门相应,南与定鼎门大街相接,桥上原有四角亭、栏杆、表柱,清雅幽静的意境使“天津晓月”成为著名景观。可惜自宋以后,战火连绵,建筑物大多被毁,天津桥亦未幸免。民国年间在附近建一碑亭,伫立于洛河中央,其西今又建两座大桥。

堰洛通漕:2014年借由古沉船发掘而扩展开的洛阳漕运水系考古勘探,发现横亘汉魏洛阳城与偃师商城一线、位于夏代二里头遗址正北的洛阳沟,兴修时间竟然远推至夏商时期——它是已知洛阳乃至国内最早为都城服务的大型水利工程,在世界上也很可能是最早的。此后至隋唐之间,兴修水利工程和漕渠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特别是在汉代,洛阳的漕运“小气候”已经相当发达,能够“东通河济,南引江淮”。这次全面调查,除了洛阳沟的勘探,还摸清了谷水、洛水等河流与漕渠的走向,确定了汉魏时期千金堨、堰洛通漕等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遗址的位置,也是很大的突破。

2014年,考古人员在洛河以北首阳山一带,勘探了一段约3公里长的洛阳沟,其在地下三四米深处,沟深十多米、宽七八十米,人工修筑的痕迹明显,南岸还有人工抬高的痕迹。南岸上有早于商代的三层人工堆积的花土,总厚1.55米。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水往南溢,是应对邙山山洪的排洪沟。2014年,考古人员循着文献中的线索,在如今洛河南堤南侧的佃庄和河头一线东侧找到了堰洛通漕遗址,堤堰东西长530米左右,南北宽420米,堰西为引洛渠,堤北为排洪渠,洛河水大时可以往东泄洪。这一工程建成后,洛河故道因为缺水后来断流,洛河与阳渠也合而为一。

清汴工程:北宋时期,洛阳为西京。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引黄河水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行了清汴工程。开渠50里,直接引伊洛河入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但这仅是一个历史阶段,伊洛河直接入黄河仍是历史主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