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百科,儒家文化到宋朝何以突然演化出了程朱理学
王安石百科,儒家文化到宋朝何以突然演化出了程朱理学?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理学之所以在宋代产生,说得大一点,是唐宋之际社会变动在思想领域里的必然反映,社会与时代需要有一种维护统治的新思想;同时也是传统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长期撞击、批判与融合的历史结果。唐代是一个功业伟大而思想相对贫乏的朝代,但韩愈高扬道统、李翱鼓吹复性,已开理学的端倪。
一、北宋理学的奠基阶段
讲到理学的先驱,总提到“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与石介,他们以《周易》、《春秋》为依据,继承韩愈的道统论,开始提倡道德性命之学,揭开理学成立的序幕。但他们都活动在仁宗朝,实际不能称为宋初。
范仲淹在理学开创上的地位也值得特别标出,近来有学者推崇他为宋学开山,他虽然也有提倡新儒学的理论,把“以天下为已任”的这种时代精神正式呼唤出来,这自然是他的伟大之处;但主要还是以自己光风霁月的人格,为后来理学家群体树立了一个典范。
提及理学的兴起,还有必要说说唐宋之际私立书院的勃兴。范仲淹早年曾在应天府书院攻苦食淡,终获大成,当时已有应天府、嵩阳、白鹿洞和岳麓四大书院之说,而宋代书院总数大概在四五百所之间。
书院是独立于官学系统以外的私学系统,不必向官方的价值系统降贵纡尊。这里没有太多的利禄诱惑,只要有志于学问都可以就学;倘若感到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也可以悉听尊便。这就为思想学问的自由探讨留下了一片净土。这里曾是理学家的播篮,理学兴起以后,又往往成为理学重镇。
从宋仁宗末年起,涌现了宋代学术史上第一批大师级的人物,其中既有莫定理学根基的北宋五子,也有王安石等其他学派的思想家。
第一个必须提到的就是周敦颐。他是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其学也称濂学,主要著作有《太极图说》与《通书》。他的《太极图说》奠定了理学的宇宙观。不过这一奠基之作却有剽窃之嫌,他只是将陈抟的《先天图》改头换面、颠倒次序而已。
陈抟是宋初著名道士,为修炼内丹,总结前人成果、结合自已心得,绘成一张炼内丹的方法程序示意图,名之曰《先天图》。其次序恰与周敦颐的《太极图》相反,因为陈抟认为这一模式“顺则生人,逆则成仙”。陈抟追求的是成仙,所以倒过来;周敦颐研究的是“生人”,所以从无极、太极、阴阳、五行、男女顺着往下说。
不过,周敦颐好歹也经过自己的消化改造,算不得太丢脸。一般认为,后来邵雍的《皇极经世书》与程颐的《伊川易传》也都受到陈抟先天象数易学的影响,由此也可见道教对理学形成的重大作用。
与周敦颐约略同时的邵雍,字尧夫,号康节,少年时从祖籍范阳迁居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代表作为《皇极经世书》。他曾追随李之才研究《河图洛书》与象数之学,李之才则得之陈抟,因而邵雍的象数学以儒家易学与道教思想相杂糅。
邵雍从太极的“一”开始,乘以简单倍数,递增为《周易》的六十四卦,构成一个宇宙图式。他认为这就是宇宙万物构成的“道”,即天理,这种道是先天就有的,也存在人心之中,而所谓“万物于人一身,反观莫不全备”,就是返求自己的内心,认识与适应先天的“道”。
邵雍还以象数学构建了一个历史循环的公式,三十年为世,十二世为一运,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共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循环一次,其间又分皇、帝、王、霸四段逐步退化。他的学说染上了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
张载也与邵雍同时代,他居住在风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其学也称关学,代表作有《西铭》、《张子正蒙》和《横渠易说》。据黄宗羲说,张载学说“以《易》为宗,以《中庸》为的,以《礼》为体,以孔孟为极”。
张载对“气”有深入的论述,认为世间万物都是“气”,主张“太虚即气”、“理在气中”。今人争辩张载的气论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显然在用西方哲学概念来套中国理学范畴,实在有点勉强。
张载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高扬自己学术宗旨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表达了理学家最深沉的社会关怀,成为两宋学术中最令后人心仪的 精神财富与思想资源。
二程兄弟曾同学于周敦颐,在理学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们是洛阳人,其学也称洛学,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大程叫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小程叫程颐,字正叔, 世称伊川先生。
二程思想大体相同,但同中也有异。后人标称 的程朱理学,主要是小程的思想。 程颢最得意的是提出了“天理”的命题,声称“吾学虽有所 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的”。他还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即具有良知良能,只要通过“识仁”、“定性”的道德修养方法,就能达到“穷理”尽性”的境界,求得理想人格。这种强调人心直觉真理的倾向,已开后世陆王心学的先河。
小程则对“理”做了深入的探讨,在他这里,理与道往往是同 义语。与张载不同,他认为理在气先,天下只有一个理,“一物之理及万物之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伦理纲常都是 “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他提出“致知在格物”,“涵养须用敬”,认为“无人欲即皆天理”,确立了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并在这一前提下,说出了“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的那句名言。
程颐对理学的基本范畴例如理、道、气、性等都有论述,直接影响了朱熹学说,从而形成了堪称理学主流的程朱学派。 二程相比,程颢死得早,有影响的弟子不多。相反,小程比其兄多活二十余年,所谓程门弟子几乎都是他的学生。著名的 有谢良佐、杨时、游酢、尹焞,张载的弟子吕大临等后也转入其门 下 其中,杨时颇受程颐的赏识,称赞他“最会得容易”。
杨时是 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世称龟山先生,程颐送他南归时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杨时将程颐之学传给罗从彦,罗从彦世称豫章先生,其学传李侗,世称延平先生,朱熹就是李侗的学生。
二、理学的成熟定型阶段
以朱熹为首,孝宗时期涌现了宋代学术史上第二批大师级的学者群体,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与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几成鼎足之势。
朱熹是宋代百科全书式的杰出学者,其学术领域涉略之广,宋代无人可比,这里只说理学。朱熹,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后徙居建阳(今属福建)考亭,故其学也称闽学或考亭学派。
他在理学上的代表性著作有《朱子语类》、《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朱文公文集》。其中的《四书章句集注》是把《礼记》的《大学》、《中庸》篇与《论语》、《孟子》合编在一起,采择合乎自己学说主张的前人论说,加上朱熹本人通俗浅近的注释,《四书》由此定名,并位居《五经》之前,在后世历朝的理学普及中发挥过无与伦比的作用。
朱熹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对理学的基本问题几乎都有论述。“理",也称“道”或“太极”,是其理学体系的核心范畴。在他看来,理是形而上的;先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而存在;理是事物的规律,万物有理是“理一”的表现,但落实到具体万物,则万物各有一理,此即“理一分殊”理是纲常伦理的“当然之则”,具有理的人性是天命之性,理与气杂的性是气质之性。
气也是其理学体系的重要范畴。气是形而下的,理气关系是主客关系;理在气先,理生气;但气一旦派生出来,就有一定的独立性。朱熹认为穷理离不开格物,即所谓“即物穷理”;由格物到致知,有一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
在指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同时,他还认为有出于天理与性命之正的“道心”,出于形气之私的“人心”;人心并不等于人欲,但倘若没有道心主宰,就有人欲泛滥的危险,因而必须“遏人欲而存天理”;天理人欲在社会领域的表现就是王道霸道的区分与义利之辨。
朱熹是理学的最后完成者,是孔子以后对儒学贡献最大的思想家。理学几乎就是以他为象征和做品牌的。理学当然也有其负面的东西,禁锢思想,压制人性,以致有“理学杀人”的呼声。但千万不要在泼洗澡脏水时连孩子一起倒了出去。
三、心学的概况
理学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与朱熹同时有个陆九渊,对心与理的关系就有自己的看法。他是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字子静,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其学也称陆学或象山学派。他认为“心即理”,痛快地宣称“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万物之理就是每人的心中之理,所谓“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从心即理出发,陆九渊认为学问应该“立大”、“求本”,而方法应该“简易”、“直捷”,也就是“切己自反”,“发明本心”,即所谓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此心之良,人所固有”。
在道德修养上,他虽也主张“存心去欲”,但对朱熹格物穷理说颇不以为然,而强调“尊德性”,即只须发明人心的固有良知。他因张扬“心即理”,故其学也称“心学”。他提出的“良知”命题,开其后王守仁阳明心学之先河。
当时还有一个学者叫吕祖谦,见朱陆两家各执一辞,就邀请两派举行一次辩论。与会者还有陆九渊之兄陆九龄和朱陆门人,会议主题是求知治学的根本方法,时间是在淳熙二年(1175年),地点是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后人就把这次学术讨论会称为鹅湖之会。
在会上,朱熹强调“道问学”与“即物穷理”,即“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陆九渊则主张“尊德性”与“发明本心”,甚至以为“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朱熹讥刺陆学过于简易,陆九渊反讽朱学太为支离,并自负地吟诗道:“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令朱熹很不受用,终于不欢而散。
不过,后来程朱理学定为官学正宗,而陆王心学则始终缺少那份荣耀。根本原因在于:程朱理学以先天的理驾驭人心,人就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而心学过分强调心的主体作用,稍失控,就会出格,滋生出思想叛徒,动乱精英。
四、批判与缺点
后世在批评程朱理学空谈性命道德的同时,忽略了就朱熹等理学家而言,他们倒并不是专尚空谈的首先,他们身体力行自己主张的道德性命之学;其次,他们要求包括君王在内,人人都这样去身体力行,小则修身齐家,大则治国平天下,以期内圣的功夫翻出个外王的世界来。
但平心而论,第一,是否天下所有人都肯去做那种内圣的功夫,即所谓“人心不同,所见各异,虽圣人不能律天下之人,尽弃其学而学焉”;第二,希望内圣的功夫翻出外王的世界,怕也只是良好的愿望,因为理学框架里缺少这种可操作性的东西。
另外,理学家太讲道统门户之见,总以为自己的学说是谠言正论,其他思想都是异端邪说,希望天下只有独此一家的声音。以这种态度去治学,引起的至多是理学不同派别之间或程朱理学与事功之学之间的学术争论。
但随着持这种门户之见的理学家进入官场的人数日渐增多,他们倘若还是持理学的标尺,自视甚高而责人太苛,在理学被定为官学以前,就容易引起例如庆元党禁那样的党争,在理学被定为官学以后,就谷易滋生出一批应景的假道学。当然,宋代道学,还是真多伪少。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古代的配享太庙有多牛?
太庙是皇室的家庙,只有皇亲才能被供奉,再有就是被皇帝特批的人。皇亲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有功于社稷的臣子和子民,经皇帝允许,也可以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并以郡王之礼厚葬。
在很多影视剧中大家都能注意到,大臣都把配享太庙当做是非常高的荣誉,那么配享太庙是什么待遇呢?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称为配享太庙。
明清两代皇帝祭奠祖先的家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间),是根据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建造的。大殿两侧各有配殿十五间,东配殿供奉着历代的有功皇族神位,西配殿供奉异姓功臣神位。大殿之后的中殿和后殿都是黄琉璃瓦庑殿顶的九间大殿,中殿称寝殿,后殿称祧庙。此外还有神厨、神库、宰牲亭、治牲房等建筑。
由于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一般的皇亲还不行,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这些臣子死后将是以郡王之礼厚葬。历史上,还有一些入太庙之人很特别,我们需要认识:
1、在清代,配享太庙是一种对大臣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有清一代近三百年历史中,除了帝后和爱新觉罗的那些功王们能进入太庙,其他异姓功臣能进入太庙的只有14人(其中在东配殿的功王中,只有额驸策凌是博尔济吉特氏),而配享太庙的功臣中,只有张廷玉一人为汉人,其他都是满人,也正说明桐城张氏父子的影响力。
2、在明代朱棣登基以后,姚广孝建议朱棣迁都北京,并帮其设计建造了今天的紫禁城,这样看来姚广孝还是一个建筑学专家,真的是无所不通啊。就这样,无所不通的姚广孝主持编撰了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这本大典字数多达三亿七千万,可惜的是没能流传于世。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端坐而逝,终年84岁。死后的他配享太庙,光凭这一点足可以证明他的功劳。毕竟在明朝前期,以文臣位列太庙者,仅有姚广孝一人。
3、和琳,字希斋,钮祜禄氏,满洲人,清朝权臣弟。和琳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武官家庭,但他与哥哥和珅从小都受到较好的教育,乾隆时由生员补吏部,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骁勇善战,行事节俭,(1795年)赴贵州从镇压领导的苗民起义,次年福康安死,他代为主帅,在围攻平陇战役中染病身亡,追封一等公爵,年仅42岁。乾隆晋赠其为世袭一等公爵,谥“忠壮”,赐祭葬。有一子丰绅宜绵以及女儿二人,长女嫁与质亲王之子绵庆为。公元1799年,和珅受诛,廷臣论议和琳藉势邀功,嘉庆帝亦追咎其会剿苗匪,牵掣福康安,师出无功,命撤出太庙,毁去其专祠,夺其子丰绅伊绵公爵之位,改袭三等轻车都尉。
古代文化人都喜欢秉烛夜读?
古代没有电灯,要想晚上读书只能点蜡烛。古代文人多喜欢秉烛夜读。所以,很多文人都患有眼疾,留下了大量的相关诗作。
白居易画像,清宫殿藏本一、白居易唐代白居易留下的有关眼疾的诗词非常多。如他在《与元九书》写道:即壮,暼瞥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也,动以万数,罢以苦学力文所至,又自悲矣。——《与元九书》如《眼暗》: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如《白发》:白发知时节,暗与我有期。今朝日阳里,梳落数茎丝。家人不惯见,悯默为我悲。我云何足怪,此意尔不知。凡人年三十,外壮中已衰。但思寝食味,已减二十时。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书魔昏两眼,酒病沉四肢。亲爱日零落,在者仍别离。身心久如此,白发生已迟。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如《眼病二首》: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案上谩铺龙树论,盒中虚撚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说起白居易,就不能不说刘禹锡。二、刘禹锡刘禹锡字梦得,和白居易同年出生,都有眼疾、足疾。两人是至交好友,同病相怜,书信和诗不断,往来诗词百余首。刘禹锡像,晩笑堂竹荘画传白居易曾作诗《咏老赠梦得》: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刘禹锡作诗《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也作诗开导白居易《闲坐忆乐天以诗问酒熟未》: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减书存眼力,省事养心王。君酒何时熟,相携入醉乡。为治疗眼疾,刘禹锡使用了一种叫做“金篦术”的治疗方法。金篦术源于古印度,用来治疗白内障,就是用金针刮拨眼膜,使眼睛复明。刘禹锡曾请了一名印度僧人为他治疗眼疾,并作诗相赠,《赠眼医婆罗门僧》如下: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三、陆游除了白居易和刘禹锡外,南宋的陆游也深受眼疾之苦。陆游如《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忧国心常折,观书眼欲枯。百年终坎壈,一饭且枝梧。忽忽残春过,迢迢清夜徂。壮心空万里,老病要人扶。如《夜坐闻湖中渔歌》:少年嗜书竭目力,老去观书涩如棘。短檠油尽固自佳,坐守一窗如漆黑。渔歌袅袅起三更,哀而不怨非凡声。明星已高声未已,疑是湖中隐君子。如《解嘲》: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如《读书》: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四、同样受眼疾所苦的还有比陆游小两岁的杨万里。如杨万里的《观书》诗,写他遇到好书后,看到两眼昏花也舍不得放下:书册不可逢,逢得放不得。看得眼昏花,放了还太息。掩卷味方深,岂问忘与忆。是身何曾动,忽然超八极。秪言半窗间,不是华胥国。如《甲子初春即事六首》:只有观书乐,其如病眼何。但令吾意适,不必卷头多。如《书莫读》:书诗莫吟。读书两眼枯见骨,吟诗个字呕出心。人言读书乐,人言吟诗好,口吻长作秋虫声,只令君瘦令君老。君瘦君老且勿论,傍人听之亦烦恼。何如闭目坐斋房,下帘扫地自焚香。听风听雨都有味,健来即行倦来睡。五、苏东坡苏轼,元赵孟绘这里当然少不了苏东坡。苏东坡的好吃肉是出了名的,但是他的眼和牙都不好,他在他的文集《东坡志林》写了几则小品。如其中有一则“子瞻患赤眼”的故事,苏东坡以童话的方式,表明了眼疾也要吃肉: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痁,汝视物吾不禁也。”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又曰:“燕安酖毒,不可怀也。”《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此语乃当书诸绅,故余以“畏威如疾”为私记云。又如“治眼齿”一则:岁日,与欧阳叔弻、晁无咎、张文潜同在戒坛。馀病目昬,将以热水洗之。文潜曰:“目忌点洗。目有病,当存之,齿有病,当劳之,不可同也。治目当如治民,治齿当如治军,治民当如曹参之治齐,治军当如商鞅之治秦。”颇有理,故追录之。六、王维王维像,取自《晩笑堂竹荘画传》王维患泪囊炎,日常用百合煮肉来食疗,遂作《百合》诗: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软温甚鴟蹲,莹净岂鸿傅?食之当有助,盖昔先所服。诗肠贮微甘,著碗争余截。果堪止泪无?欲纵望乡目。七、张籍张籍为太常寺太祝10年,因用眼过度,几乎失明,诗人孟郊曾经写诗戏称他是“穷瞎张太祝”。一次张籍收到朋友千里之外寄来的车前子配药后,作诗《答开州韦使君寄车前子》:开州午日车前子,作药人皆道有神。惭愧使君怜病眼,三千馀里寄闲人。八、姚合姚合是宰相姚崇的曾侄孙,官至礼部尚书。进士时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诗以五律见长,与贾岛齐名,称为“姚贾”。曾作诗《武功县中作》:微官如马足,只是在泥尘。到处贫随我,终年老趁人。簿书销眼力,杯酒耗心神。早作归休计,深居养此身。九、苏辙苏辙,清宫殿藏本画像“三苏”之一的苏辙,苏轼的弟弟,在《夜坐》诗中提到修习禅定来培养目力:少年读书目力耗,老怯灯光睡常早。一阳来复夜正长,城上鼓声寒考考。老僧劝我习禅定,跏趺正坐推不倒。一心无著徐自静,六尘消尽何曾扫。十、欧阳修清南薰殿藏本欧阳脩画像这里最有办法的是欧阳修,晚年目力已经不济,便使人读给他听,就仿佛有了我们现在常用的读书app。欧阳修在题字署名的时候,出于书法美感的考虑,习惯写作“欧阳脩”。所以,在很多正式的文献中,将“欧阳修”三字写作“欧阳脩”。在他的《读书》一诗中,写道了自己已经眼力不好: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正经首唐虞,伪说起秦汉。篇章异句读,解诂及笺传。在南宋叶梦得所著的《石林燕话》中,提到了欧阳修使人替他读书: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南宋叶梦得《石林燕话》北宋时期的王安石与苏东坡谁的名声大?
苏轼,欧阳修等极力反对变法,但反对无效,调出朝堂到地方做官去,别再妨碍王安石变法。到了地方,名头自然就''削弱''了。所以,苏轼还是落下一大截,不及王安石名头响亮。
再说''唐宋八大家″,唐朝韩愈,柳宗元。北宋欧阳修,三苏,王安石,曾巩''。搞了场古文运动。这差不多齐头并进,取得了成效。王安石的时代文章恐怕高过苏轼。
真正给苏轼带来名誉和成绩的是''唐诗宋词''里的''词'',王安石这点比不上苏轼。放在当时,这词就是点''雕虫小技'',就如同网友写点博文,放在网上,阅读量自然高不到哪里去。到后来,大约在黄州罢,他才积累了苦痛困厄失意兼无望等逆境经验,把词推到一个高度,''特色″了自己的豪放派词风,独树一帜,影响深远。让他在词坛上占住脚跟。北宋的国情,重文抑武,给了文人极大的图存空间。苏轼的文名反过冫二来扶摇直上,风头一时。
宋词的流传,引起后人的极大兴趣。苏轼的文才越发为人青睐,南宋以后对收复北方的豪情少有不用苏轼词风来表现的。比如辛弃疾,岳飞等义士仁人。苏轼的名气越来越大,成了家户喻晓的人物。
至于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政治人物黯淡无光,倒是他们倡导古文运动而留下才名。后人一读《师说》,才晓得王安石的才情远比变法更有意思。
王安石、苏东坡是北宋的两大牛人,但二者的牛法却不尽相同。在王安石身上的标签排序:首先是前无古人的改革者和政治家,其次是一代儒学的大师,再次是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而苏东坡:首先是横亘古今的艺术全能冠军和开辟文学新境界的一代文宗,其次是儒释道兼修兼容的文化大家,再次是一个有着不错政声的官员(主要是担任地方首长时颇有政绩)。
也就是说,王安石的影响力来源于:一是政治领域。作为宋神宗朝的宰相,是熙宁变法的总设计师。而熙宁变法是中国两千帝制社会思维最新、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一次改革。二是学术思想领域。王安石在学问上虽然不及当时周敦颐、张载、程氏兄弟,但也是一个颇具独特见的儒学思想家。三是文学艺术领域。
其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也足以进入宋代诗人十强。而苏轼的影响力来源:一是文学艺术领域。在当时他就是继欧阳修之后公认的文学领袖,他对词创作进行了革命性的推动,其诗是宋诗标志性人物,其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是绝对的佼佼者,其书画也开一代文人风气。二是文化传播领域。苏轼对人生的旷达、乐观、幽默、智慧,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广泛一欢迎和推崇。
三是政治领域。苏很难被称之为政治家,他的超级才学与政治小白的反差是他个人坎坷命运之源,但他在当杭州等地方一把手时为百姓办了不少实事。如果在北宋当时,在官场当然是王安石声名更大;在文坛二者旗鼓相当,苏轼略占优势;在民间苏学士肯定远远高于王宰相。
对于后世而言,喜欢谁源于你的价值观。王安石是一个思想超越于时代、但没成功又饱受争议的杰出政治家,同时在学术和文学方面也取得相当成就。而苏轼是一个为人率真、仕途坎坷、随遇而安的文学艺术超级宗师。
中国历史哪个朝代文学最强盛?
谢邀
各个朝代的文学与各个朝代的朝政息息相关,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这是无法改变的一点。
上古先秦时期,学术思想自由,文化繁荣昌盛,百家争鸣。道家、儒家、法家轮流坐庄,墨家、阴阳家、兵家、农家、杂家、纵横家等百家轮流下注,先是有周公著作《易经》,继而是孔圣人整理《诗经》和《礼记》,再然后则是兵圣孙子所传巨著《孙子兵法》,以及杂家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最后则以屈原所做《离骚》与《九歌》为结束。这段时期乃是诸子百家传下巨作,圣人行走于大地之上,则是为文学之起源时期。
强盛两汉时期,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学推至定点,自此之后,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先是司马公编纂巨著《史记》,班固编纂《汉书》,奠定了史学的成立。官方政府设立“乐府”,广集天下民间诗歌,涌现出了无数文学作品,诸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等等。朝中大臣贾谊一篇《过秦论》更是被称为两汉第一鸿文。这段时期的文学有着浓重的复古之风,并且皆以推崇圣贤为准则,并伴随着保守之含义。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贾谊《过秦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当时处于南北分裂民族融合时期,加之儒道释三家合流,故而这段时间的文学体现了思想混乱的情况。当时的五言古诗以及辞赋都出现了不同于两汉时期的想法,开始由复古,尊儒转向自由方面,当时的文学具有浓烈的个人想法以及生活田园写真等方面。先有建安七子将诗赋脱离于朝堂,立足于大众,取材于身边,之后则是陶渊明集写实大成,《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此三篇为陶渊明之代表作,这段时期诗词文学则以写实,追求自由为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皇帝对外用兵连战连捷,对内虚心纳谏,接受批评。上至朝堂,下至百姓,尚武之风随处可见。此时大唐百姓对外自信,对内浪漫,使得盛唐文学具有强烈的自信,磅礴大气等体现,读来使人一震。先是有初唐四杰打开了盛唐文学的大门,《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等千古名篇问世,繁荣大唐文化就此展开。边塞使人岑参,王昌龄,田园诗人孟浩然,王维等等不世出的天才纷纷出现。其中的集大成者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皆创作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时代的文学以热情洋溢,豪迈奔放,磅礴大气为体现。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韩愈《马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宋时期,国力衰退,达官显贵于画舫酒楼醉生梦死,平民百姓于市井奔波,朝堂大员一力主和,将军士兵梦想保家卫国,却不得出头之日。此时代的文学是以沉沦,不得志等形象出现。三苏当为头阵,苏洵一篇《六国论》借古讽今,就差没有指着皇帝的鼻子骂了。之后的词牌文化的繁荣,引发了花间派、婉约派词人的盛行,晏殊,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等人所做之词大多婉约,秀气。尤其以晏殊一本《珠玉词》为最。但是也同样引出了豪放派,爱国派等不得志作者所作的理想化诗词,其中以苏轼为开端,辛弃疾为集大成者,陆游为末,一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绝唱千古。此时期文学主要还是以沉沦、不得志形象为主。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苏洵《六国论》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珠玉词其一》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上,诗词已经被多样化的杂剧,小说所取代。文学工作者的思想更为开放,脑洞也相当大。关汉卿的一篇《窦娥冤》,数百年传唱。四大名著的问世,更是繁荣了文坛。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甚至说出“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的社会,四大名著尽皆如此,更有大臣海瑞一篇《治安疏》直接面呈君主,指责君主。这时期的文学主要针对统治者进行批判,揭露封建贵族之丑恶。
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 ——海瑞《治安疏》你看这文卷曾道来不道来,则我这冤枉要忍耐如何耐?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 ——关汉卿《窦娥冤》民国时期,正恰逢五千年未有之变革时期,国外带来的思想,科技无一不践踏着国民的自尊,从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国学者纷纷需求变革以跟上时代的脚步。梁启超一篇《少年中国说》震耳发聩,鲁迅先生一部《狂人日记》无情揭露封建礼教的本质。此时期,揭露和边大封建主义文化毒瘤以及寻求变革拯救中国成为这段时间的主流文化。
从来如此,便对吗? ——鲁迅《狂人日记》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每个时期的文学都有着每个时期的独特魅力,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是这个道理,若要细分,我也不知如何去给他们排名,上古先秦的诗歌使我领略到了诸子百家的魅力所在,两汉王朝的诗赋则使我感觉到了天下大定。我曾追随陶渊明前往桃花源,体验世外生活,也曾读罢李白《将进酒》恨不能与李白共饮。也曾在陆游病危之时对他许下承诺,王师北定中原日,必定焚表告之。也曾与施耐庵探讨《水浒传》中所描述的官逼民反。还曾与鲁迅先生共同议论吃人的社会。若是打分,我可能会将它们并列第一。
我是历史原创作者叫我李白把丶,如果您也对历史有兴趣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