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纳技术,什么是二次核打击能力
声纳技术,什么是二次核打击能力?
二次核打击,即二次核反击,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理解,是一个国家在遭受敌方一轮核打击之后,还有进行核报复的能力。说具体点,就是在核战争爆发后,由于核捆绑政策,拥核国家相互发射核武器,打击敌方境内所有的有生目标。在受到来自其他国家的一轮齐射之后,国家的大部分设施会遭到核武器毁灭,但是一些潜伏在隐蔽处的核武器依然处于战备状态,并且立马发射,报复敌方的核打击。现如今几大核拥有国的核打击方式主要有三类四种方式。
第一,陆基核打击。陆基核打击分为种方式,一种是使用固定发射井发射的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另外一种则是使用TEL运输车运载,公路机动,无依托发射的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
▼这是固定发射井洲际弹道导弹的发射阵地,所有设施都建在地表下,且有钢筋混凝土包裹,发射井设置有数米厚的高强度钢质井盖,拥有极强的抗打击能力。同时,导弹发射井一般布置在山脉之间,位置非常隐蔽,虽然不能机动,也拥有出色的战场生存能力。▼这是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使用TEL运输车运载,最新的TEL运输车集运输,起竖和发射三个功能于一体,战时在我方掩护下沿着公路网机动。不仅可以利用国土延长射程,增强战术灵活性,还能提升战场生存能力。而且,公路机动弹道导弹采用固体燃料,燃料在导弹出厂时就已经填装完毕,不需要在发射时临时加注。这么一来,导弹发射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到达阵地后可以迅速发射,发射完即离开,生存能力比固定式发射井要高一些。第二,海基核打击。现代海基核打击使用弹道导弹核潜艇作为平台,在战争发生的最开始,弹道导弹核潜艇就会立马离开港口,进入无线电静默状态,前往事先标定的发射阵地待命。地球三分陆地,七分海洋,而且水下还有海水作为掩护,所以只要弹道导弹核潜艇噪音足够低,隐蔽性就非常出色,可以避开地方的探测。而且弹道导弹核潜艇执行任务时进入海洋,原理本国国土,不会受到敌方核武器打击。所以弹道导弹核潜艇是最隐蔽,战场生存能力最强的一种核打击方式,也是各国二次核反击的主要方式。第三,空基核打击。空基核打击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远程战略轰炸机携带核弹头,经过上万公里的飞行到达敌方上空,然后投掷核弹头或者发射装备有核弹头的巡航导弹。这种核打击方式是三种核打击方式中最早的一种,也是效率最低,生存能力最差,打击能力最差的一种方式。所以现代战略轰炸机的主要作用其实已经不是核打击,而是核威慑。无论是陆基洲际弹道导弹,还是海基的核潜艇都是国之重器,不轻易与人,只有战略轰炸机整天出来转悠,吓唬敌人。总得来说,承担二次核反击任务的武器装备需要在敌方第一轮疯狂的核打击中存活下来,才有机会进行报复,所以承担二次核反击的武器装备需要极强的隐蔽性和战场生存能力。在三类核打击手段中,陆基和海基都具备出色的战场生存能力。陆基一般是发射井洲际弹道导弹负责第一次核打击,生存能力更强,更灵活的公路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负责二次核反击。而隐蔽性出色,远离国土的核潜艇一般在第一轮核打击中不会露面,它是二次核反击的主力,也是核大国国家安全的最后基石。
声呐是哪个专业的?
声呐是:物理学的一个二级学科,是研究媒质中机械波(即声波)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机械波的产生、接受、转换和机械波的各种效应。同时声学测量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测量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最简单的声学就是声的产生和传播,这也是声学研究的基础。
声学(Acoustics)是一门跨层次的基础性学科,研究从微观到宏观、从次声(长波)到超声(短波)的一切形式的线性与非线性机械波现象。同时,现代声学具有极强的交叉性与延伸性,它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学科发生了交叉,形成了一系列诸如次声学、医学声学、生物声学、海洋声学、环境声学等新型独特的交叉学科方向,在现代科学技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声学更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对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国防事业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甚至不可替代的作用
拖曳声纳是什么?
拖曳声纳(towed sonar)是将换能器基阵拖曳在运载平台尾后水中探侧目标的声纳。装备在反潜舰艇、反潜直升机和监视船上。优点是;基阵入水较深,通过控制拖缆 长度可调节基阵入水深度,以工作于有利水层;基阵远离平台,受平台噪声干扰小,作用距离远;基阵可随时收回,维修方便。缺点是:基阵、拖缆和收放装置占用运载平台的空间大;拖体放人水中工作时,对运载平台的机动有一定影响。 拖曳声纳按基阵结构特点,分拖曳式拖体声纳和拖曳式线列阵声纳两类。 拖曳式拖体声纳,又称变深声纳或拖体声纳。主要以主动方式工作。由拖体、拖缆、收放装置和电子设备组成。拖体,由拖缆拖曳于水中,外形呈流线型,内装圆柱形换能器基阵以及温度、深度传感器等。拖缆,长数百米,由电缆和钢缆组合而成,除用于拖曳拖体外,还用于保证拖体内的基阵和各种传感器与运载平台上电子设备的连接。收放装置,包括机械绞盘、传动装置和液压动力装置,用于收放拖体和控制拖体人水深度。舰艇拖体声纳的拖体,平时放置在舰尾专用平台上。电子设备,可与舰壳声纳合用,也有单独使用的。合用一套电子设备的,称为舰壳/变深声纳,两部声纳不能同时使用。单独自备一套电子设备的,称为独立变深声纳,它可独立工作,也可与舰壳声纳协同工作。拖体声纳基阵最大工作深度200米,最大探测距离10余海里,拖体的最大拖曳航速可达28节。 拖曳式线列阵声纳(towed array sonar),简称拖曳阵声纳。仅用于被动工作方式。由线列阵、拖缆、收放装置和电子设备组成。线列阵包括前导段、仪器段、基阵段、后导段和尾段。 前导段,对拖缆和基阵起缓冲、隔振作用。仪器段,安装温度、深度等传感器和接收。基阵段,是拖曳线列阵的主要部分,由上百个水听器沿拖缆按一定间隔安装,长达一百到上千米。后导段,也为隔振段。尾段,用来增加阻力以保持基阵的直线状态。拖缆、收放装置和电子设备的组成和作用,与拖曳式拖体声纳基本相同,但拖缆更长,电子设备以接收处理舰艇噪声为主。拖曳阵声纳在使用很低的工作频率时,仍能保持很高的指向性,获得大的空间增益;线列阵横断面直径小,能有效地防止动水噪声的影响,对运载平台的航速影响小;基阵工作深度更深(几百至千余米),有利于利用会聚区效应和深海声道进行远程探测。拖曳阵声纳工作于被动接收方式,按使用目的分战术型和监视型两种。战术型阵长100米左右,供战术反潜使用,拖曳最大航速可达30节;监视型阵长1000米左右,拖曳速度较低,用于远距离监视。20世纪50年代末,有的国家开始在水面舰艇上加装拖曳式拖体声纳,它与舰壳声纳联合使用,显著提高了对潜探测距离和搜索效率。此后,有的国家海军在反潜直升机上装备拖曳式拖体声纳。60年代初,随着潜艇辐射噪声降低和低频检测技术的发展,开始研制拖曳式线列阵声纳。70年代开始装备使用,作用距离,战术型为上百海里,监视型达数百海里,是实现远程、超远程监视水下潜艇的重要设备。至80年代,除装备于反潜水面舰艇和监视船外,还装备于潜艇、反潜直升机和飞艇。 拖曳声纳发展趋势:发展具有主动工作功能的拖曳列阵,实现主动探测远程目标和远程水声通信;运用线谱检测技术,检测潜艇低频线谱,进一步增大作用距离和提高对目标的被动识别能力;合理选择基阵尺度,以减少拖曳时的动水噪声;设计良好的控制装置,使长线列阵在被拖曳过程中保持直线,并稳定在设定的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光纤拖缆和光纤水听器拖曳线列阵。
水声工程就业?
就业前景很好。
水声专业是一个具有广阔前景的专业,主要涉及海洋声学、海洋生物学、水下通信、声呐、测量和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声技术在海洋勘探、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安全防护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因此,水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非常好,可以在海洋科研机构、海洋工程公司、水声仪器公司、船舶公司、海上石油公司、海上风电公司等单位就业,也可以在政府机构、高校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
什么是声纳探测?
声呐是英文缩写“SONAR”的音译,其中文全称为:声音导航与测距,是一种利用声波在水下的传播特性,通过电声转换和信息处理,完成水下探测和通讯任务的电子设备。它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类型,属于声学定位的范畴。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
到目前为止,声波还是唯一能在深海作远距离传输的能量形式。于是探测水下目标的技术——声呐技术便应运而生。 声呐就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种装置。它是SONAR一词的“义音两顾”的译称(旧译为声纳),SONAR是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声音导航测距)的缩写。 声呐技术至今已有100年历史,它是1906年由英国海军的刘易斯·尼克森所发明。他发明的第一部声呐仪是一种被动式的聆听装置,主要用来侦测冰山。这种技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应用到战场上,用来侦测潜藏在水底的潜水艇。 目前,声呐是各国海军进行水下监视使用的主要技术,用于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分类、定位和跟踪;进行水下通信和导航,保障舰艇、反潜飞机和反潜直升机的战术机动和水中武器的使用。此外,声呐技术还广泛用于鱼雷制导、水雷引信,以及鱼群探测、海洋石油勘探、船舶导航、水下作业、水文测量和海底地质地貌的勘测等。 和许多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社会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促进了声呐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