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清明?
亦喜亦忧“清明节”
今年4月4日清明节,为炎黄子孙祭祖日。谨祝你吉祥安康、岁月静好。
“清明”本是节气,又称“踏青节”。居春分后15天、冬至后108天,仲、暮春之交。纪念先人节俗与“寒食节”有关,今为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祭祖节俗源于“寒食”。“寒食节”原发地山西介休绵山,为晋文公(前697-前628)重臣介子推忌日,汉代称“禁烟节”,法定当天百姓家不得举火,贵族重臣之家晚上由中将火种传至,所谓“夜暮汉宫传蜡烛”。
始自战国,国人墓祭之风渐浓,节日当天举国上下以整修坟墓、挂纸钱、供奉祭品等方式祭拜先人亡魂。秦汉时代,祭扫坟墓风气更盛。
节日活动参加者多为未婚男女。因“鬼节”悼念亡人,参加者多为逝者后代,故尔涉及婚姻、男女情感,意在“香火有继”,反而致节日气氛悲中有喜。再就是清明节距鼓励男女婚恋生育、解决“人丁”问题之三月三“上巳节”近,所以不自觉“合并”上巳节欢庆成分。
有唐一代二节合并为“法定”节日。《唐会要》载,“自开元二十四年(736),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四日为假”。其时文人作品中寒食、清明多并提,如白居易诗句“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杜牧作《清明》纯属“凑热闹”。自“牧童遥指”民俗认定,“借问酒家何处有”约为844-846年间诗人作于池州刺史任上。“小杜”籍贯西安,于江南无直系先人,因而清明非是上坟而是踏青“借问酒家”买醉。
宋、元两朝,清明节渐由附属寒食节取而代之。由宋人《梦粱录》“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可知,其时祭祀参与者上至君王下至百姓: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由《东京梦华录》所载清明节“都城人出郊……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可知,该节多有心情愉悦者。扫墓者虽然或怀悲戚,但因趁机郊外踏青难免清新愉悦,故为一悲欢交加节日,究竟哪种感情主导完全视各人情况而定。因为寒食节原有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
受汉族文化影响,中国有24个少数民族过清明节,且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1935年民国政府规定4月5日为清明节。2007年国务院决定清明节放假1天、2009年改为三天。
基于来源,清明节当天不宜问候“快乐”,但网上某些节日前后“不问早”之说纯粹是无稽之谈。
端午节的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的风俗是: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5、端午节习俗: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6、端午节习俗:拴五色线
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传说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清明不能吃什么?
清明只是一个祭典先人的节日,没有什么禁忌,一般的食物和饭菜水果都能吃。没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和习惯。不耍有任何的顾虑。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有哪些习俗?
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名称,同时也是是纪念祖先上坟扫墓的传统佳节,而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节日风俗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 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天气网在此为您介绍关于清明习俗、养生、常识、农事等等。
关于清明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 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九月里分别有哪些节日?
1 , 五月端午,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抱石自投汨罗江身死,又成为华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2 , 七月是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极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之一。节日产生了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等习俗,并远传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3 , 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4 , 九月重阳节,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