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民俗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民俗风情,民俗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民俗的文化功能以下四种。
1.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从广义来讲是指民俗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个人、集体、国家或社会进步所起的推动促进作用。狭义来讲,是民俗对人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起到教育和约束的作用。民俗是社会的、集体的创造,它扎根在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因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从一出生开始,就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不能够随意地选择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因此,人一降生,民俗文化的教化功能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民俗文化是一座蕴藏极为丰富的宝库,它往往通过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对人们实行传统的思想教育。民俗的教育功能是寓于民俗事项之中,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2.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民俗一旦形成,受到社会认可后,便成为人人要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民俗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
民俗在社会生活中尽管不是成文法律,不具备强制性,但是以其约定俗成的力量在约束、规范着一个族群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统治着他们的思想。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从社交礼仪到民族信仰,每一个人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规范在民俗的约束之下,如结婚要遵守婚俗,交际要遵守礼俗。这种强烈的规范约束作用,是族群意识的共同体现。民俗的这种规范功能可以维护族群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使群体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都井然有序。
3.维系功能
民俗作为一种民族统一体所共有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事项,它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中统一着共同体的行为和思想,使社会和群体保持着向心力和凝聚力。任何社会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文化也会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的转变而不断地加以调整。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也在不断地被复制、演变,由此保持着民俗的社会连续性。在文化变迁中,大量先进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作为新鲜的血液被原有民俗所吸纳和利用,而那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东西则被摒弃。但是,即使在大规模的文化变动中,所发生的变化与整个民俗文化体系相比也是局部的、小规模的,这样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着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
民俗不仅在行为方式上维系着整个群体的同一性,更重要的是它也维系着群体或者民族的文化心理。民俗成为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群体的标志,是同一文化心理或者特定的集体心理的反映。
4.调节功能
民俗的调节功能是指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得到调剂的功能。人从出生开始,就不得不面临各种困境和压力,特别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身体和精神更加疲惫了。传承于民间的许多民俗事项如游戏、民间舞蹈、民间竞技、对歌等娱乐性活动,能使人们在劳作之余彻底地放松身心,调节心情,创造出一种令人惬意的生活氛围。当然,这也说明民俗具有娱乐性的特点。越是民俗事项保持完整的地区,人们就越能感受到生活的悠闲与愉悦,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
民俗除有娱乐性之外,也具有很强的宣泄性。最为典型的是世界各地的狂欢节,人们在狂欢节里可以打破平时的禁忌与约束,尽情地放纵欢乐,以展示人性的另外一面,将胸中的抑郁释放出来。如在啤酒节期间人们可以开怀畅饮,在泼水节时人们则可以泼水相庆以缓解压力;民间游戏如斗牛、斗鸡、斗蟋蟀等也同样可以达到宣泄的目的。有些民俗事项还具有补偿与慰藉的作用。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但由于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人类的许多欲望往往无法得到满足,于是便从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寻求慰藉。比如在爱情路上遇到挫折的人,可以从民族情歌中得到安慰;生活道路坎坷的人,常用各种信仰来支撑自己,以缓解生活的压力。
甘肃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1.秦腔 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
2.太平鼓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在兰州市郊区农村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明朝大将徐达为统一河山奉命西征,久攻敌人不克,于是走访民间,从兰州百姓挑水的水桶受到启发,创造了三尺长鼓,让士兵将兵器藏在长鼓中,乔装打扮,混入城中,攻克了城关。百姓欢欣鼓舞,赞美此鼓为“太平鼓”。
3.祭祀 甘肃民间一年中有四次共同祭祀祖先的活动。
漳州民俗风情?
、春节:
这天早餐闽南人一般不煮新饭,而吃除夕的“余饭”,讨个吉利,祈望来年“有余”。漳州人则吃“甜面线”,俗叫“长寿面”,以喻长寿。初一起床后,晚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赏给晚辈“红包”,即“压岁钱”。
2、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历史上叫“上元”节,也叫元宵节。闽南人每逢这一天,都要吃“元宵圆”。夜间公府街悬挂各种花灯,有鸡灯、鸭灯、鹅灯、鱼灯、南瓜灯、葫芦灯那样的固定花灯,也有风车灯、跑马灯、云龙灯、猴子灯、绞螺灯等会转动的花灯。同时还放烟火和舞龙弄狮。
3、清明:
清明时,闽南一带要吃春饼,做清明果、办酒茶或买糕饼祭扫祖幕。扫墓时要在墓地撒下长条纸箔,在坟地锄草、植树,并给坟堆培土,以表达对过世的亲人的怀念。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机关团体都在清明节组织到烈士墓或烈士纪念碑扫墓、献花圈,或种松树,和举行其他纪念活动。
4、端午:
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公元前四世纪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在闽南端午叫“五月节”。这一天,农村里家家户户要在门楣旁插菖蒲、艾草、焚雄黄酒,或饮雄黄酒,小孩在胸前佩香袋子,驱病祛邪。到了正午,人们要吃卤面,品尝碱粽、肉粽或豆粽。
5、 六月半年节:
农历六月十五日,闽南农村都要吃“半年圆”。这种圆丸只有“冬至圆”的一半大,不带汤,多染成朱红色。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添上丰盛菜肴,合家进行半年“小围炉”。
有些家庭主妇在盘蝶上将圆丸叠成小山状,并在顶端放上一颗带壳的龙眼干。这“桂圆”寄托着主人“富贵”、“团圆”的愿望。
说说你们那结婚有什么特别的民俗风情吧?
我和老公在赣州石城老家结婚滴,很幸福哟……风俗嘛就是请邻居吃饭,挨家挨户敲门请诶,不收礼金的,吃完饭就又回家,在一楼祠堂拜祖宗,拜了以后就由家里长辈为我们开门,老公牵着我走进我们的爱还要进我们的房间,宣告媳妇进门了!!哟吼.
怎样来保护各地的民俗风情?
保护民诉风情是一个复杂而长久的事情。
1.民俗文化风情的保护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要因地制宜。这是个原则。2.活起来,是基础。要有保护和发展,先要有活的艺术。所以在保护前,先大力发展弘扬民俗风情。让当地的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民俗文化只有活起来了,才有活力和灵性。
民俗风情一定要有载体。没有载体,很难有持续的生命力。比如秧歌为什么不断穿成,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大批秧歌的爱好者,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保护文化,传承了文化。
3.要坚持。民俗风情具有置顶的历史特色,这具有一定的区域性。这种文化是保护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要坚持做下去,才能取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