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的儿子谁继承了皇位,乾隆和哪些皇子争夺帝位
乾隆的儿子谁继承了皇位,乾隆和哪些皇子争夺帝位?
根据清史稿件记载:雍正皇帝先后得十六子八女,皇长子和皇次子幼年去世。临死前,雍正把皇位传给皇四子宝亲王弘历,命皇三子弘时自毙。皇五子弘昼从小软弱,未能和兄长们争位,也没有这个意图。弘历即位后年号乾隆。
弘晖,长子,端亲王。
弘时,三子,削宗籍。
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福惠,六子,乾隆时追封为怀亲王。
弘瞻,七子,雍正十一年生,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弘昀,早殇。
弘昐,早殇。
福宜,早殇。
福沛,雍正元年生,即日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和硕怀恪公主,次女,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乾隆给自己儿子取名的时候?
其实就是一个避讳的问题哈。
礼——避讳中国自古以来就称“礼仪之邦”,礼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根,所谓避讳,就是是指古人在取名或者说话时,避开能代表尊(亲、贤)者的字或号。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个说法出自《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这是孔子编纂删定《春秋》时的原则和态度。这一态度是儒家“礼”文化的体现。
在这个问题中,因皇帝的名字而避讳,体现的就是“为尊者讳”;
古人把孔子名字中的“丘”读作“区”,就是“为贤者讳”;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所有的“谈”字都去掉了,则是为了避其父的讳,这就是“为亲者讳”。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话,其中就是一个避讳的典故,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去查一下吧。
永——十五阿哥的讳题中所提十五阿哥,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其原先的名字叫爱新觉罗·永琰,乾隆的儿子们都是“永”字辈,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五阿哥永琪,十一阿哥永瑆。
后来嘉庆继位,为了避讳,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颙琰”,音同字不同。为什么要皇帝改名呢?答案是为了方便!
因为永是一个常用字,如果全国人民都要避讳的话,是特别麻烦的一个事儿,而且容易出错,一不小心犯了讳,可是要杀头的。
颙是个生僻字,很少用到,避讳起来就方便多了,皇帝为了造福全国人民,就把自己名字改了吧。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觉得无非就是改个名字而已,不算什么大事,那我接下来给你举几个避讳的例子,你就知道让皇帝改名,而不是让全天下避讳,是一件多么伟大的创举!
避讳的趣事1、康熙皇帝避讳
大家知道,康熙皇帝名字叫爱新觉罗·玄烨,这个玄字就特别常用,那时候康熙爷还没有嘉庆的觉悟,于是乎全国人民避讳就好玩了,写“玄烨”字的时候,要把最后一笔的点去掉。
2、王昭君避讳
再比如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的名字就被改成过王明君,原因是为了避讳晋文帝司马昭的讳。
3、地名避讳
不光人名要避讳,地名也免不了遭殃,晋愍帝叫司马业,那么全世界都不能用“业”字,有个地方叫建业,就是进的南京,被改名叫“建康”。南宋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这个地方。
4、官职避讳
不但皇帝名字要避讳,连太子名字也要避讳,不仅人名、地名要避讳,官职也跑不掉。唐高宗李治时期,太子名叫李忠(后被废),这个“忠”字就要避讳,这可苦了那个叫“中郎将”的官职,被改为“旅贲郎将”。
我们经常在古装剧里看到一个官职,叫户部尚书,实际上这个户部最先叫“民部”,都是为了避讳李世民。
5、乱七八糟的避讳
还是李治的事儿,你看这个“治”字也太常见了吧,要避讳!一般都改成“持”、“理”等同义字,这还不够,连同音字都免不了,“稚”就跟“治”同名,于是乎,避讳用“幼”来代替。
6、神仙也要避讳
这个简直就过分了,你人间的事儿,关我天上的神仙啥事儿啊,这也要中枪?
嫦娥,原本叫姮娥,只因为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这个长得像而且读音一样的“姮”字,就被改为了嫦娥。苏东坡词《少年游·润州作》“恰似姮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又回到李世民这里,观世音也倒霉了,被迫改名叫观音。
乾隆为何把皇位传给了令妃的儿子?
乾隆绝对不会是因为爱极了令妃才把皇位传给第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历史上的乾隆不仅没有后人想的那么深爱令妃,甚至可能在他心里都没拿令妃当回事。
在乾隆心目中令妃不过是富察皇后的替代品而已乾隆皇帝这一生有17个儿子,偏偏把皇位传给了平庸的嘉庆,因此很多人都认为乾隆是爱极了嘉庆的生母令妃魏佳氏,所以才会爱屋及乌,把皇位传给了嘉庆。
实际上乾隆这一生最让他难以忘怀的女人只有他的嫡妻富察皇后,而令妃最初是富察皇后身边的侍女,是富察皇后向乾隆推荐的,她才有机会给乾隆侍寝,并被纳为妃嫔。
虽然历史上令妃为乾隆生育了四子二女共六名子女,但是要知道令妃是在乾隆十年(1745年)就被纳为魏贵人,可是一直没有为乾隆生育,直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富察皇后去世之后,她才先被晋封为令妃,后来才陆续生育了子女。
而且历史上也并非生育子女多就代表着这个妃嫔一定受宠爱,比如皇太极独宠的海兰珠也不过就生育了一个儿子,可是海兰珠去世后,皇太极悲痛得连自己身体都给整垮了。还有顺治独宠董鄂妃,可是董鄂妃也就只生育了一个皇四子,董鄂妃去世后,顺治都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了。
想判断皇帝有多么宠爱一个女人,得看这个女人去世后皇帝如何表现。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悲痛欲绝,甚至因为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在富察皇后葬礼上表现不够悲伤,痛斥他们俩,还对两个儿子大打出手,甚至褫夺了他们俩皇位的继承权,还有不少朝臣因为操持富察皇后葬礼不力受到严厉处罚,而且富察皇后去世后,乾隆还写了很多首诗来悼念富察皇后。
相比之下令妃去世后,乾隆就没像富察皇后去世时那么悲痛,只多给她写了两次祭文。并且最有意思的是,乾隆在令妃的祭文中称“昔年参近御之班,曾资悔迪,此日侍升仙之驾,如奉生存”。
这意思就是说令妃当年曾是富察皇后的侍女,工作得很好,这回她驾鹤升天了,那就正好去另一个世界可以好好侍奉富察皇后了。
乾隆这祭文要是让令妃活着看到会不会伤心,合着在乾隆眼里她永远都是侍奉富察皇后最得力的丫环,即便她死后她的儿子成了皇帝,她也因为儿子的关系被追封成了皇后,但她在乾隆心目中永远都是侍奉富察皇后的小丫头。
所以令妃能陪葬进乾隆的帝陵裕陵之中,很可能就是乾隆想让她在九泉之下继续服侍富察皇后,因为富察皇后早就葬进了裕陵中,所以令妃葬进裕陵属于是为富察皇后陪葬。
除了死后的待遇,皇帝如果爱一个女人还会对她的家人格外器重。乾隆对待富察皇后的家人极为器重。富察皇后的几个弟弟都被委以重任,基本都是官至总督、巡抚、大学士这些要职。
乾隆尤其是对富察皇后最小的弟弟傅恒最为器重,傅恒官至大学士,死后乾隆特意以皇室葬礼为傅恒发丧,不仅傅恒深受重用,连傅恒的儿子们也都很受重用,傅恒的两个儿子成为驸马,第三子福康安更是深受重用,死后被乾隆追封为郡王。
相比之下令妃呢,她的家人从来没受乾隆器重过,她的老爹魏清泰只官至正五品的内务府管领,至于她的兄弟们大多都只是佐领混饭吃的职务。
在乾隆二十年(1755年)时,令妃的老爹魏清泰在职期间产生了亏空,乾隆特意派小舅子傅恒去清查魏家的家产,结果发现魏家就没有多少家产,令妃的大哥和二哥每月俸银只有二两银子,三哥还没有公职,全家祖产总共二十二间房子,经济来源只靠魏清泰的收入养活全家,而魏家当时还欠了外债八百五十两银子,魏清泰根本无力偿还亏空。
令妃家族的家人不受重用,家产也十分微薄,别说和富察皇后家族比,就是和乾隆继后那拉氏比也差多了,虽然那拉氏家族出身也和令妃家族差不多,地位也不高,但是乾隆很早就赏赐了那拉氏家族不少家产,光房子就赏赐了四十二间。令妃家族的家产甚至都比不上汉人出身的怡嫔和白贵人姐妹,当时乾隆比较喜欢怡嫔,特意在京城赏赐白家五十间房屋。
在傅恒清查令妃家族的家产之后,乾隆觉得她家挺可怜的,才赦免了魏清泰的亏空,还让令妃的兄弟们到内务府任职,即便如此,乾隆也没像对待继后那拉氏和怡嫔、白贵人姐妹她们家族那样,上来直接赏赐房产,就这样来看乾隆还真是爱极了令妃吗?
所以乾隆并不是特别喜爱令妃,他更多的是在失去富察皇后之后,拿曾经是富察皇后侍女的令妃当替代品而已,富察皇后永远都是乾隆一生中的“白月光”,这是任何女人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乾隆把皇位传给嘉庆绝不是因为他爱极了嘉庆的老妈令妃。
选择嘉庆是乾隆的无奈之选根据历史记载嘉庆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乾隆秘密的册立为皇位继承人,并把他的名字写入金匮之中,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
有了这个具体时期就可以看看当时乾隆可以选择的儿子都有哪些,当时乾隆还活着的儿子有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十一子永瑆、十二子永璂、十七子永璘再加上嘉庆共七个儿子。
老四永珹被乾隆过继给了没有子嗣的十二叔履亲王胤祹为孙,老六永瑢被乾隆过继给了没有子嗣的二十一叔慎郡王胤禧为孙,因此永珹和永瑢早就继承了胤祹和胤禧的爵位,属于是胤祹和胤禧一脉的皇亲了,所以也就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
老八永璇出生时就天生腿脚残疾,长大后又为人轻佻浮躁,办事很不得人心,名声也比较差,是当时出了名的糊涂皇子,就这样一个身体残疾还名声不好的人,根本不可能会被乾隆纳入继承人选考虑范围内。
老十一永瑆很有才华,自幼就天资聪慧,工于书法,善于诗画,书法造诣很高,与铁保、翁方纲、刘墉三人并称乾隆时期书法四大家,为人斯文谦恭,喜好与读书人交往在当时文坛有很高的名声,深受读书人的拥护,所以他一度很受乾隆喜爱,也确实是嘉庆最有力的竞争对手。
但是永瑆为人身上颇有读书人的酸腐之性情,而且他偏重于文采,不善弓马骑射,这严重不符合清朝弓马开国,历代君王都得精于骑射的祖制。乾隆曾为此多次申斥过永瑆,让他不要一味读书,也要注重弓马骑射,不过永瑆却不以为然。因此过于偏科的永瑆也被乾隆排除在了皇位继承人之外。
老十二永璂有一定的能力,出身也比较正,他是乾隆继后那拉氏所生之子,按照名分来说他还算是嫡子。不过很可惜他老妈那拉氏与老爹乾隆闹翻了,当场断发诅咒乾隆,虽然没有被乾隆废除皇后之位,但是乾隆让令妃成为皇贵妃,代替皇后执掌后宫事务,就说明了那拉氏被不废而废,那拉氏死后连皇后的封号和葬礼都没得到,所以永璂因为老妈那拉氏的缘故也不被乾隆视为嫡子,更失去了乾隆喜爱,自然也不会被考虑成为皇位继承人了。
老十七永璘和嘉庆是同母兄弟,都是令妃所生,不过永璘当时年仅8岁,还比较年幼,乾隆自然不会考虑立幼子成为继承人。况且永璘长大之后也是一个糊涂王爷,生平最喜欢攒钱和经商,因此不管是当时从年龄考虑,还是后来看他的表现,他都不适合成为皇位继承人。
而且乾隆寿命很长,17个儿子被他熬死了一大半,当他85岁宣布退位的时候,只有四个儿子还健在,分别是永璇、永瑆、嘉庆、永璘,这时候即便乾隆想改变主意换继承人他也没得可选了,永璇和永璘直接排除,永瑆和嘉庆相比较,嘉庆毕竟不偏科,比较文武全能,各方面能力虽然中庸,但没有弱项,要比永瑆好得多,所以乾隆只能选择嘉庆了。
其实严格的来说嘉庆并不是乾隆最满意的继承人,只是他的无奈之选,乾隆曾经很中意过三个继承人,那就是皇次子永琏、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
永琏是富察皇后所生嫡子,从出生时连爷爷雍正都对他寄予厚望,亲自给他起名为永琏。乾隆继位之后,立刻就把他的名字写好藏入“正大光明”匾的后面。不过很可惜在乾隆三年(1738年)时,年仅9岁的永琏就夭折了。
不过乾隆对永琏夭折很是难过,追封他为太子,还给他修建了太子陵寝,并且在后来嘉庆继位后,乾隆还特意带着已经继位嘉庆去祭拜永琏,并且让嘉庆给永琏行跪拜之礼,可见乾隆对永琏寄予厚望,如果不是他夭折,皇位也轮不到嘉庆这。
在永琏去世后,富察皇后又生育了一个嫡子,那就是皇七子永琮,乾隆又准备将永琮秘密立为皇位继承人,不过还没来得及成行,永琮又夭折了。
永琏和永琮但凡有一个没有夭折,乾隆准定会把他们立为皇位继承人,这才是乾隆对他们的老妈富察皇后爱之至极的表现。除了永琏和永琮外,乾隆还有最属意的继承人就是老五永琪。
永琪的生母是愉妃珂里叶特氏,愉妃也不太受乾隆宠爱,不过永琪完全是靠自身能力征服了乾隆。
可以说永琪是非常的文武双全,精通多种语言,擅长诗词书画,还自己写了一本书,弓马骑射非常娴熟,乾隆在围猎时与他比试弓马骑射,三战三败,可见其弓马骑射技术之精,而且他还善于摔跤,很多宫廷侍卫都摔不过他。
永琪的能力简直堪称非常全能,不仅全能而且还十分优秀,嘉庆的能力也很均衡,可嘉庆却属于能力很全面,但很中庸,相比之下永琪完全就是嘉庆的升级加强版。
除了能力全面且卓越之外,永琪最重要的是十分忠孝。曾经乾隆居住的圆明园九州清晏殿着火了,乾隆所有的儿子中只有永琪第一时间不顾危险,冲入火场背负乾隆跑了出来,由此乾隆认为永琪为人至诚至孝。
想一想一个能力全面且卓越,还十分孝顺的儿子,乾隆如何不想把他立为皇位继承人。不过永琪的命不太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时,25岁的他就英年早逝了。
在永琪临死前,乾隆特意下旨册封他为荣亲王,而荣亲王爵位是清朝历代皇帝都不会册封的爵位,因为顺治与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夭折后,顺治由于对董鄂妃的喜爱,就想追封皇四子为太子,但是受到了母亲孝庄太后的极力反对,所以顺治只得追封皇四子为荣亲王。自此之后荣亲王的爵位就意味着与太子之位挂钩,后世清朝帝王大多不会轻易册封荣亲王。
乾隆在永琪病危时下旨册封他为荣亲王也代表着对永琪的认可,他希望永琪能振作起来最终好起来,只要永琪病好了,那也就意味着太子之位非永琪莫属了,不过可惜永琪没能熬过去,最终还是英年早逝。
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时,永琪已经去世27年了,这一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访华,乾隆举行宴会接见马戛尔尼,宴会期间乾隆当着嘉庆的面对马戛尔尼盛赞永琪,称: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语、蒙古语、马步、骑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
永琪在去世将近30年时,还能让乾隆当着英国人的面盛赞他,乾隆还表示永琪是他所有儿子中最适合继承皇位的人,可见乾隆对永琪有多么认可,而且乾隆对永琪的这份认可是远超过嘉庆的。
所以乾隆之所以选嘉庆成为继承人是他的无奈之选,并非因为有多么爱嘉庆的老妈令妃,只是乾隆属意的三个儿子永琏、永琪、永琮都早逝了,加上乾隆的儿子可选择性并不多,嘉庆是其中相对优秀的皇子,因此乾隆无奈之下在他最属意的儿子永琪英年早逝后,他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各方面都与永琪很像,但却属于永琪弱化版的嘉庆当继承人。
写在最后所以历史上的乾隆并不是特别喜爱令妃,如果他真是爱极了令妃,不会在令妃去世时只给她皇贵妃封号,他早就像顺治那样追封董鄂妃为皇后追封令妃为皇后了,而乾隆是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退位时,正式宣布第二年让位嘉庆,由于嘉庆要当皇帝了,乾隆才下旨追封嘉庆生母令妃为孝仪纯皇后。
乾隆把皇位传给嘉庆绝不是因为太爱令妃,主要还是因为乾隆最属意的皇位继承人老五永琪去世了,乾隆无奈之下,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与永琪各方面都很像,但却都不如永琪的嘉庆继位,可以说乾隆最属意的继承人还是永琪,但永琪却英年早逝,乾隆是按照他的模板才选择了让嘉庆继位。
他的庆亲王爵位又是如何成为铁帽子王?
“我是不想做皇帝,你们谁若做了皇帝收拾和珅时,只要把他的豪宅赐给我,再分我一些和珅家产,我就很满足了。”这就是乾隆最小的儿子永璘对两位哥哥许的愿望,而也正因为这句话,永璘在后世被称为不爱江山爱豪宅的糊涂王爷。
爱新觉罗·永璘是乾隆第十七子也是乾隆最小的儿子,他的生母就是《延禧攻略》中的女主角魏璎珞的历史原型乾隆的令妃魏佳氏。令妃是乾隆继富察皇后去世还有与继后乌拉那拉氏反目之后最宠爱的妃子。令妃总共为乾隆生育了四子两女,其中两子夭折,长大成人的有皇十五子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小儿子永璘以及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和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
不爱江山爱豪宅的糊涂王爷永璘也算是清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糊涂王爷,他处处表现出对皇位不感兴趣,整个人就如同掉进了钱眼里一样,只对金钱感兴趣,更是曾经放出豪言宁要大贪官和珅的豪宅也不想当皇帝住紫禁城。
永璘是乾隆56岁才生下的老来子,他母亲令妃生他时也已40岁,后来令妃又在永璘9岁时就去世,可以说永璘自幼丧母,加上还是老来子,因此他格外得到父亲乾隆的疼爱。
乾隆对永璘的疼爱,也让他自幼不太遵守规矩,不过永璘身在皇家本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却似乎对金钱格外执着和看重。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璘长大成人被晋封为贝勒,按照清宫规矩他此时应该分府治事了,于是在分府时,乾隆特意赐给了永璘一个价值四万八千多两银子的当铺,这一刻也彻底激发了永璘对金钱的执着和追求,此后永璘无心政治,醉心于经商挣钱。
仅不到三年时间,永璘就让当初老爹乾隆赐的当铺价值翻倍,可见永璘经商头脑。永璘在经商方面颇有天赋,他对金钱账目可谓是过目不忘,而且本利计算的极为精细,所以他在商业上颇有成绩。
永璘老爹乾隆算是自诩十全老人,当皇帝取得的成绩很高,亲哥哥嘉庆虽然各方面能力都比较中庸,但是嘉庆会的也很多,能力非常均衡,不过在永璘心目中他佩服的不是老爹乾隆也不是哥哥嘉庆,而是乾隆时期著名的大贪官和珅。
和珅不止精于做官,他的文采也非常不错,而且更擅长经商,他利用贪腐所得来的金钱经商,以至于后来他的家产富可敌国,抵得上大清十五年的财政收入。而和珅的才华和优点不是让永璘佩服和羡慕的地方,和珅的经商头脑和拥有巨大财富才是永璘既佩服又羡慕的地方。
永璘尤其喜爱和珅在什刹海那座占地6万多平米的豪宅,所以永璘不佩服父亲乾隆和哥哥嘉庆,他更佩服和羡慕的就是和珅。
永璘虽然自幼受乾隆喜爱,但他却并没有成才,他是乾隆诸子中素质较差的皇子,行事风格也很随性,没有一个皇子该有的风范和气度,而且还非常贪财,文不成,武不就,能力还一般,除了颇有经商天赋之外,永璘可以说没有太多过人的长处。
因此以永璘这德行,乾隆肯定也不会将他秘密确立为皇储,而且诸大臣从平时乾隆对待永璘的态度也能看出来,乾隆虽然溺爱永璘,但对永璘的行为确实非常不满,经常为此斥责他,所以大家也都心知肚明,永璘虽然是小儿子,但基本与皇位无缘了。
在继承人问题上乾隆当时比较中意的也就只有两个儿子分别是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嘉庆,永瑆和嘉庆也是当时乾隆还在世的诸子中仅被封亲王的两人。
永瑆文才斐然,书法造诣极深,与刘墉、铁保、翁方纲并称为乾隆时期书法四大家。乾隆对此十分喜爱永瑆。而嘉庆当时虽然没有过人之处,但是嘉庆胜在能力均衡,他文武双全,骑射文采无不精通,因此也让乾隆十分喜爱和满意,所以乾隆对永瑆和嘉庆比较喜爱。
在秘密立储制度之下,乾隆始终没有公布到底谁是皇储,但由于他对永瑆和嘉庆的满意和喜爱,这也让人猜想皇位继承人很大概率从二人之中产生。
乾隆六十年(1795年)年初,永瑆、嘉庆和永璘哥仨在一起聚会,其实永瑆和嘉庆都非常痛恨大贪官和珅,都认为是和珅破坏了“乾隆盛世”的硕果。
永瑆在汉族士人心目中极有威望,他与大学士刘墉、军机大臣王杰等汉族士人交情都颇为深厚,而刘墉和王杰正是敢于和珅做对的御史清流集团的领袖,所以在二人的影响下永瑆也是非常厌恶和珅。
嘉庆则是在老师朱珪的影响下对和珅极为憎恶,朱珪是乾隆时期著名的清官,是汉族士人的代表人物,朱珪与刘墉、王杰交情也都很不错,他们都以清流自居,有着共同目的那就是扳倒大贪官和珅。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永瑆与嘉庆哥俩在一起探讨的话题更多的就是如何扳倒和珅,聊到兴起时,永瑆提议不管将来哥仨谁当皇帝,第一件事都是得把和珅弄死,还回“乾隆盛世”。
这时候永璘就发话了,永璘说:“不管两位哥哥谁当皇帝,我是不想当皇帝,我只希望两位哥哥你们谁若做了皇帝,将来收拾了和珅之后,把他的豪宅赐给我,家产分我一些,我就万分满足了。”
永璘这一番话也被后世定为胸无大志,是只爱豪宅不爱江山的糊涂王爷。
当然,永璘说的这番话也很可能是皇家中的明哲保身之道,永璘可能有自知之明,知道以自己的能力老爹乾隆是无论如何不能把皇位传给自己,因此他不如早早向两位哥哥表明自己无心皇位态度,不管将来他俩谁当皇帝,自己这番话一说出来,也能打消哥哥们对自己的猜忌。
不过不管永璘是出于什么目的,嘉庆确实记住了他这番话,后来乾隆去世,嘉庆正式亲政之后立刻就赐死了和珅,然后将和珅家产抄没充公,嘉庆也确实实现了当初弟弟的愿望,和珅家产被充入内务府后,嘉庆赐给了永璘近一半的和珅家产,同时也将和珅那座豪宅一并赐给了永璘。
不过和珅豪宅却成了永璘心心念的心病,因为嘉庆赐给他的和珅豪宅并不是完整的和珅豪宅,乾隆最宠爱的小女儿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嫁给了和珅的独子丰绅殷德,乾隆和嘉庆都十分宠爱固伦和孝公主,当初固伦和孝公主出嫁时,嘉庆十分反对她嫁给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还为此大哭了一场,所以当嘉庆收拾和珅时,固伦和孝公主请求嘉庆留和珅全尸,并且放丰绅殷德一马,嘉庆都允许了。
和珅被赐自尽后,固伦和孝公主就和丈夫丰绅殷德继续住在和珅豪宅中,嘉庆也不忍把妹妹赶出去,因此他在赐和珅豪宅给弟弟永璘时,只将一半豪宅赐给了永璘,另一半则还留给了妹妹固伦和孝公主。
此后向占有整座和珅豪宅也成了永璘的心病,但是另一半豪宅的主人如果是别人也就算了,那可是他的最小妹妹固伦和孝公主,永璘作为哥哥也不好意思去和妹妹争另一半房产,为此和珅豪宅成了永璘的心病。
永璘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去世,享年55岁。嘉庆亲政时晋封永璘为庆郡王,在他临死时,嘉庆又将他晋封为庆亲王,一生平庸,没有能力和功绩的永璘就在临死前靠着哥哥嘉庆的疼爱被晋封为亲王,不过这也比不上让他占有整座和珅豪宅更开心,可惜的是他没熬过妹妹固伦和孝公主。
道光三年(1823年)固伦和孝公主去世,整座和珅豪宅才被赐给了永璘的儿子庆郡王绵愍。永璘的结局也就到此结束,总得来说他的结局还算是比较不错。
永璘的孙子让庆亲王爵位成为了铁帽子王,也为了两百万贿赂葬送了大清永璘的后人虽然坐拥了整座和珅豪宅,但是并没有拥有太久,由于清朝爵位世袭递降的规矩,而永璘的庆亲王爵位并非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因此他的孙子奕劻在咸丰时代继承爵位时失去了亲王爵位,没有亲王爵位,那庆亲王府就要被内务府收回。
于是奕劻被内务府从和珅豪宅中迁了出去,和珅豪宅也被内务府分给了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奕䜣,而和珅豪宅也就变成了现在著名的旅游景点恭亲王府。
要说这个祖宗家风真会传承下去,永璘的苏子奕劻和他一样只认钱。由于幼年失去王位被从王府中迁了出来,这让幼年的奕劻认识到了权力和金钱的重要性,他比爷爷永璘更有脑子,永璘是爱钱不爱权,只爱钱,不爱参与政事,而奕劻则是先通过政治获取国家权力,然后再利用权力去捞钱。
在奕劻时代,庆亲王家族早已失去了当年嘉庆对他们喜爱的风光,毕竟他们已经算是皇帝远亲了,所以奕劻只能靠着讨好谄媚慈禧太后获取国家权力。
奕劻为了讨好慈禧,专门让一个小妾练就了一手麻将牌技,然后入宫陪喜爱打麻将的慈禧玩牌,而且是逢赌必输,最终这个小妾靠着给慈禧输牌,一步一步让奕劻获得慈禧喜爱,最终奕劻靠着讨好和谄媚慈禧成为了掌管国家经济和人事任免的军机大臣,还恢复了爷爷永璘的庆亲王爵位,并且还让庆亲王爵位成为清朝最后一家获得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爵位。
在晚清末年,奕劻也认为大清回天乏术,于是他开始疯狂利用手中权力敛财,他卖官鬻爵,由于当时去庆亲王府送钱买官的人太多,甚至都排队拜见庆亲王奕劻,因此当时京城百姓在背后给奕劻的庆亲王府起名为“庆氏公司”。
在慈禧去世后,清末帝溥仪年幼继位,由生父摄政王载沣摄政,载沣摄政后反对和排斥袁世凯,一度罢免了袁世凯,后来袁世凯给奕劻送去了两百万白银,奕劻又力排众议重新启用了袁世凯。
后来袁世凯逼溥仪退位时,拿了袁世凯钱的奕劻也跟着劝隆裕太后以年幼的溥仪名义宣布退位。为此溥仪长大后十分憎恨奕劻,曾说:奕劻受袁世凯的钱,劝太后让国,大清二百多年的天下,就断送在奕劻手里。
奕劻也算是大清裸官第一人,他十分喜爱外国银行,奕劻贪腐而得来的钱基本都存在了外国的银行。在清朝亡国之后,英国《泰晤士报》曾披露,奕劻在英国汇丰银行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要知道当时达尔文在英国买一幢带花园的豪宅别墅也不过才2000多英镑,奕劻的存款可以买多少豪宅别墅吧。
奕劻如果生到现代,那绝对是一个家小全部在外国,见首不见尾的“裸官”。就这么看来清朝就有像奕劻这样的当权者,想不灭亡都很困难。
巧合的是奕劻算是大清朝第二大贪官,第一大贪官当然是和珅了,而清朝前两大贪官居然全都曾经生活在同一幢豪宅中,也算是非常巧合了。
奕劻疯狂敛财,清朝也被整垮了,亡国了,因此溥仪很恨他,1917年奕劻去世,享年79岁,内务府曾给他定谥号为为“哲”请溥仪定夺,但溥仪却不同意,他给制定出了“谬、丑、幽、厉”四个恶谥,让奕劻家人四选一。
这些都是很不好的恶谥,后来溥仪生父载沣看不过去,劝他念在爱新觉罗一脉的份上别做得太过分了,于是溥仪给了奕劻一个“密”字的平谥,其意为追悔前错之意。至此庆亲王家族也就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写在最后总得来说乾隆的小儿子永璘由于胸无大志,还在哥哥嘉庆面前表现了一番无心皇位的态度,所以他作为嘉庆亲弟弟,本应对嘉庆皇位威胁比较大的人,反而得到了嘉庆宠爱和厚待。
永璘的人生结局在皇子中算是非常不错的一位了,不过他的孙子奕劻就有点掉价了,但其实想一想奕劻做的也没错,大清已经回天乏术,他不疯狂敛财,那等大清亡国了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1842继承的皇帝是谁?
在位的皇帝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九月十六日。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
清道光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以嫡长子身份即位的皇帝。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道光帝在内外交迫中忧愁成疾,一开始还能勉强支撑着临朝办理政事。
到第二年正月丙午日,病情加重,他知道已没有康复希望,忙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大臣载恒、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内务府大臣文庆等进宫,命令他们随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取下锦合,内有御笔两谕:先书“皇六子奕欣封为亲王”。
后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并附有相应满文。中午,道光帝崩于圆明园慎德堂内。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庙号宣宗。葬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慕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