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择端的资料,读林清玄的散文生命的馅

2023-10-14 19:30:05 78阅读

张择端的资料,读林清玄的散文生命的馅?

记得有一个文学家曾说过:“我热爱生命,热爱生命的真实和生命的偶然,以及瞬间形成的美。”这句话正应验在《生命生命》这本书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就像起伏的波浪,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美国着名作家杰克.伦敦的《生命生命》,通过一个淘金者在冰天雪地的北极圈内遇难后,被朋友抛弃以后,战胜了饥饿、恐惧、伤痛、以及病狼的威胁,依靠自己坚韧不屈、顽强的意志最终得救的事,表达出作者非常热爱生命的情感。:

张择端的资料,读林清玄的散文生命的馅

以前,我认为生命只不过是包含肉体的躯壳罢了,支配着我们的思想、意志和行动。没有认识到生命也是我们的一切,失去它就等于失去了所有。许多人都受着肉体的支配,像行尸走肉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受外界压力困感着,折磨着自己的生命,完全忘记生命的可贵;学习只不过是为他人学习,从而忘记了学习的本质,忘记了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更加丰富精彩。如今,我对学习和生命都有了新的见解,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为了自己。林清玄的散文是清幽而大气的,在宁静中透露着激越,在冷峻中保持着温煦,在流动中体现着凝注。他继承了佛家广博的智慧与胸怀,轻轻一挥手袖,便装凌云的壮志,巧妙地幻化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隽永与人性的温情。

他有一篇美作,名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这篇文章深深的感动了我。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的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遥远的山谷、高数千尺的断崖,预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愿望的道路必然艰难曲折。恶劣的生长环境,并没有消磨它作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虽然它刚诞生时长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样。但一个坚定的念头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开花,我要以花作证。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与自然环境顽强地抗争。

如果说与生长环境的抗争,只是野百合为实现美好心愿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么,野草的讥讽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对的更严酷的考验。野百合是执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对野草的嘲讽讥笑、蜂蝶的鄙夷劝导,野百合坚定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不事张扬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动默默抗争,独行其道,终成“正果”:“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花是信念的结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因为这美丽来之不易,所以当百合谷成为人们的“圣地”之时,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谨记第一朵百合的教导:“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实就是一个充满世事艰辛的大社会的缩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文坛,林清玄这个土生土长的作家,以其乡土气息、传统情怀、民族意识以及他独树一帜的禅佛文化,成为台湾最为多产而且作品畅销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响他性格和写作风格的母亲。他说,小时候母亲曾告诫他,写东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写一点,与别人分享;辛酸的少写一点,留着自己晚上回房间里哭就行了。因为人生已经够艰辛了,人家来读你的文章,应该从你的作品里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则巧妙地将趣味与辛酸结合起来,以趣味抒写辛酸,使人从中“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提升”。他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图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一些开启时空智慧的概念,表达一个人应该如何舍弃和实践,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文明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实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所展现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中国各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是什么?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风物各异,文物众多,除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之外,各地发现或出土的文物多集中于省级博物馆收藏。

下面土鳖君就给大家盘一盘,各个省级博物馆珍藏的“国之重器”

壹丨黑龙江省博物馆

黑龙江博物馆主体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国家一级保护建筑,这座创建于1905年的博物馆,其建筑主体是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大楼。

黑龙江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主楼建筑面积1.1万㎡,其中,陈列区面积3000㎡。收录藏品62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83件。

黑博的镇馆之宝是一尊1956年出土于哈尔滨阿城区金上京遗址的铜坐龙。该龙高19.6厘米、重2.1千克,黄铜质地。龙首上扬,脚踏祥云,呈蹲坐形态。居史料记载,此龙为金世宗完颜雍御驾的装饰之物,亦动亦静,威武雄姿,浩气凛然。

除铜坐龙外,黑龙江省博物馆还珍藏了金·山水人物故事镜、金·双鹿纹玉佩等珍贵文物。

贰丨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建筑面积3.2万㎡,其中,陈列区面积1.7万㎡。馆藏文物12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95件。其收录的高句丽、渤海、东北抗日联军时期的特色文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吉博的镇馆之宝是南宋著名花鸟女画家杨婕妤横324cm,纵24cm的《百花图卷》。

杨婕妤,生卒年月不详,为宋宁宗恭圣皇后之妹,南宋宫廷画师。

此卷共分为寿春花、长春花、荷花、西施莲、兰花、望仙花、蜀葵、黄蜀葵、胡蜀葵、菩提花、玉李花、宫槐、三星在天、旭日初升、桃花荷花、海水、瑞芝等十七段,每段皆用颜体小楷仔细的书标了花名、纪年和诗句。

该卷为典型的南宋院体画,为宋理宗谢道清皇后祝寿所作。整幅画用笔工致,设色典雅端庄,以极细致的笔法向观者展示了一幅百花斗艳,万物争春的向荣景象。

《百花图卷》是一件传承有序的文物,乾隆时被收入内府,后被溥仪赠送给胞弟溥杰,辗转藏于伪满皇宫的小白楼内。1945年,溥仪仓皇出逃后,散失于民间。后来,该画被大收藏张伯驹先生收藏,1964年,张伯驹先生任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期间,将《百花图卷》捐赠给吉林省博物馆。

除《百花图卷》之外,吉林博物院还藏有汉·白玉耳杯、辽·银釉鸡冠壶、北宋·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等珍贵文物。

叁丨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座博物馆,其原馆址是位于沈阳市中心的奉系军阀汤玉麟的官邸,2015年迁至浑南新馆。

辽宁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10万㎡,其中,陈列区面积4.2万㎡,馆藏文物12万件。

辽博的镇馆之宝是宋徽宗赵佶的御作《瑞鹤图》。该画纵51cm,横138.2cm,为宋徽宗纪念政和二年正月十六日,群鹤云集于宋宫上空所画。

画作构图端正均匀,用极为华贵的配色和细致的笔法描绘出群鹤在宫殿之上盘旋翱翔,翩翩起舞,清俊有神、端庄贵气。

画作完成15年后,汴京被金军所破,此画散落民间,后被清内府所藏。1945年,溥仪欲携带此画逃往日本,途径沈阳时被苏军截获并藏于东北银行。1950年,由东北银行转交给东北博物馆(辽宁博物馆前身)珍藏。

除《瑞鹤图》之外,辽宁省博还珍藏了《虢国夫人游春图》(宋摹版)、宋徽宗御笔《千字文》、元·王蒙·《太白山图》、红山文化·玉猪龙、商·饕餮纹彩绘陶鬲等珍贵文物。

肆丨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

内蒙古博物院建成于195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之际,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

它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1.5万㎡,其中,陈列区面积7000㎡。馆藏文物10万件,以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文物为特色。

蒙博的镇院之宝为:1972年在杭锦旗阿鲁柴登匈奴墓出土的战国·鹰顶金王冠。

这件王冠高7.3cm,带长30cm,重1.394kg,是迄今所发现的唯一的匈奴酋长金冠饰。

该冠的冠饰是浮雕了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咬斗图案的半球。半球的顶部立着一只俯瞰羊狼相搏,并欲展翅高飞的雄鹰。金质的冠带靠人耳处浮雕了卧虎、卧马和盘羊图案,主体部分为绳索纹。整个金冠图案繁复,工艺精细,充满了浓郁的草原气息,充分的展现了匈奴人的彪悍。

除战国·鹰顶金王冠之外,内蒙古博物院还珍藏了北魏·鹿角牛头金冠饰、小河沿文化·鸟形双系彩绘陶壶等珍贵文物。

伍丨宁夏自治区博物馆

宁夏博物馆建成于1959年,其前身是位于银川市承天寺院内的宁夏地质博物馆筹备处。2008年,迁入位于银川金凤区的新馆内。

宁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万㎡,馆藏文物4万件,以西夏文物为特色。

宁博的镇馆之宝为:1977年出土于贺兰山西夏王陵177号陪葬墓的西夏·鎏金铜牛。

这尊铜牛长1.2m、宽0.38m、高0.45m,重达188kg。为两眼圆睁,两角冲天,体态健壮的卧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连中间脊背也隐约可见,充分体现了西夏王朝高超的铜器铸造工艺。

除西夏·鎏金铜牛之外,宁夏博物馆还珍藏了唐·胡旋舞石刻墓门、西夏·石雕力士志文支座、西夏·《上乐金刚》唐卡等珍贵文物。

陆丨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博物馆前身是建成于1939年的甘肃省科学教育馆。它也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2.8万㎡,其中陈列面积9000平方米,藏品35万件,以丝绸之路文物为特色。

甘博的镇馆之宝为: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铜奔马,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马踏飞燕。

这尊奔马长45cm、宽13.1cm、高34.5cm,重7.4kg。是一尊身形矫健,昂首嘶鸣,大步流星的千里驹。奔马三腿腾空,一足踏燕,小燕惊愕的回首观望,生动的展示了出一股勇往直前的豪情。

除东汉·铜奔马之外,甘肃博物馆还珍藏了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罐、西汉·绢底平绣人像、齐家文化·《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等珍贵文物。

柒丨青海省博物馆

青海省博物馆于1986年对外开放,旧址为原青海地方军阀马步芳的私宅“馨庐。2001年,迁入位于西宁城西区的新馆内。

青博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2万㎡,陈列面积9000㎡。馆藏文物1.4余万件。

青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为:1996年出土于青海同德宗日遗址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

这只陶盆是目前发现的五件多人舞蹈纹彩陶盆其中之一,其内壁描绘的是祖先们用舞蹈来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的场景,反映出了生活在五干年前的古人的日常情趣。这支陶盆的姊妹款现珍藏于国家博物馆。

除马家窑文化·舞蹈纹彩陶盆之外,青海博物馆还珍藏了明·铜鎏金观音造像等珍贵文物。

捌丨新疆自治区博物馆

新疆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其馆名由当时到新疆视察的朱德元帅题写。2005年迁至乌鲁木齐西北路的新馆址。

新疆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1.7万㎡,馆藏文物3.2余万件,以西域诸国文物为主要特色。

新博的镇馆之宝为:1995年发现于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的西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

这件护臂长18.5cm,宽12.5cm,是典型的汉式织锦制品。它以鲜艳的白、赤、黄、绿四色在青地上织出的云气、鸟兽、茱萸、日月等纹饰,并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八个篆字。这八个字出自《史记·天官书》,其所谓的五星为“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是中国星相学中意义非凡的五颗占卜用星。五星齐聚于东方,乃是国家昌盛的吉兆之相。

除西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之外,新疆博物馆还珍藏了楼兰女尸、小河墓地女尸、唐·焉耆语《弥勒会见记》剧本残页等珍贵文物。

玖丨河北博物院

河北博物院创建于1953年,原馆址为保定古莲花池。1982年迁至石家庄市,与河北省展览馆同馆展览,1986年河北展览馆合并入河北博物馆。

河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5.3万㎡,陈列面积2.2万㎡,馆藏文物15万件,其中一级文物334件,以满城汉墓出土文物为主要特色。

冀博的镇院之宝为:1968年出土于满城县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墓的西汉·金缕玉衣。这也是我国首次发现、规格最高、最完整的金缕衣之一。这件玉衣长188cm,共用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分为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等五部分。与玉衣同时出土的有镶玉鎏金铜枕、以及一套完整的葬玉。

除西汉·金缕玉衣之外,河北博物院还珍藏了同时出土于刘胜墓的西汉·长信宫灯、西汉·错金博山炉等珍贵文物。

拾丨首都博物馆

首都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但于1981年才对外开放,原馆址位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文庙院内。2006年迁至复兴门外大街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首都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3万㎡,馆藏文物馆藏文物20余万件,常设展品5000多件。以北京地区遗址、墓葬、窖藏出土的文物为主要特色。

首博的镇馆之宝为: 1974年,出土于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的西周·牛头纹带盖伯矩鬲。

鬲(lì),原是一种三足炊具,后逐渐演变为重要的青铜礼器。首博的这尊伯矩鬲,是大臣伯矩因纪念受到了燕候的赏赐而铸造的纪念品。伯矩鬲高33cm,口径22.9cm,平盖,立耳,通体浮雕了7个牛头纹,盖纽为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颈部饰夔纹,鬲盖、腹之内铸有两段相同15的十五字铭文。该鬲纹饰精美而复杂,造型奇特,雄浑大气,是国宝级的青铜器。

除西周·牛头纹带盖伯矩鬲之外,首博还珍藏了西周·见簋、商·三羊铜罍、战国·人形足双耳洗等珍贵文物。

拾一丨天津博物馆

天津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18年的天津博物院,是国内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分分合合,最终于2004年由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和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合并而成。2012年,位于河西区友谊路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天博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4万余㎡,其中,陈列面积1.4万㎡。馆内藏品20余万件,图书资料20余万册。以中国历代艺术品和近现代历史文献为主要特色。

天博的镇馆之宝为: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出土于山东聊城的西周·太保鼎。

太保鼎,高50.7cm,口径23.36cm,重26kg,方鼎造型。鼎耳浮雕双兽,腹部四面分别饰有垂叶纹和饕餮纹,鼎足饰有扉棱,并在中间装饰了圆盘,鼎腹内壁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这尊鼎工艺精湛,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尊鼎足有圆盘的青铜器,其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堪称国之重宝。

据考证这尊鼎为周召公所铸,也是唯一一尊在国内博物馆展出的“梁山七器”。1917年,时任北洋政府国务卿的徐世昌,将太保鼎连同西周太师鼎、小克鼎、克钟一并收入弢斋之中,1958年,其孙媳张秉慧女士将它们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除西周·太保鼎之外,天博还珍藏了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清·乾隆款珐琅彩芍药雉鸡纹玉壶春瓶等珍贵文物。

拾贰丨山东省博物馆

山东省博物馆的前身是基督教浸礼会英籍牧师怀恩光主持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济南广智院,其旧址现为山东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鲁博迁至千佛山下,2010年,位于历下区经十东路的新馆正式开放。

鲁博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8.29万余㎡,馆藏文物27万件,自然标本8000多件。以山东境内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主要特色。

鲁博的镇馆之宝为: 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一号大墓的商代·亚丑钺。

钺(yuè),本是一种类型于斧子的武器,商代之后逐渐演化成重要的礼器和陪葬器。亚丑钺,高32.7cm,刃宽34.5cm,肩宽23.3cm, 钺身有人面,其眉、眼、鼻、唇突起,呲牙咧嘴,造型狰狞。该钺正背两面的口部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文。据考证,为商代望族的族名。

除商代·亚丑钺之外,鲁博还珍藏了西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战国·鲁国大玉璧、周·颂簋、大汶口文化·红陶兽形壶等珍贵文物。

拾叁丨河南省博物院

河南省博物院的前身是冯玉祥1927年在开封主持创建的河南博物馆,1961年随省会迁往郑州,1998年新馆落成。

河南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5.5万余㎡,馆藏文物17万件。以河南境内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主要特色。

由于河南是我国文物大省,国宝级文物极多,要选镇馆之宝的话非常困难,从艺术性、稀缺性、珍贵性综合考量的话应该为: 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的春秋·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为一对两件,一件藏于故宫博物院,一件藏于豫博。豫博这件高126.5cm,30.5cm,宽54cm,重64.28kg。该壶为扁平造型,壶身饰有蟠龙纹、神兽,圈足下有两条卷尾兽,承托壶身。壶盖两侧为盛开的双层莲瓣,花瓣的中央有一只昂首振翅的仙鹤站在壶盖上。其纹饰之细腻,造型之复杂,工艺之精湛,堪称我国青铜器之首。

除春秋·莲鹤方壶之外,豫博还珍藏了商·妇好鸮尊、史前·贾湖骨笛、唐·武曌金简、春秋·云纹铜禁、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等珍贵文物。

拾肆丨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我国三大博物院之一,其前身是蔡元培先生倡建于1933年的我国首家国立博物馆—中央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8.4万㎡,陈列2.6万㎡,馆藏藏品43万件,其中,文物37万件。

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为: 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的战国·陈璋圆壶。

该壶通高24cm,口径12.8cm,腹径22.2cm,圈足径13.8cm,重6.25kg。壶肩、腹部有纵横有致的花枝和576朵纹饰细如发丝的桃花。并有四至栩栩如生的龙头和虎纹。与壶配套的铜丝网套由96条卷曲的龙和567枚梅花钉交错套扣而成。网罩中间有错金云纹铜箍,箍上有相间兽首衔环和倒垂的浮雕兽各四个,衔环与立兽上有错金银纹饰。此壶的装饰极其繁复,工艺极其复杂,为失蜡法青铜器精密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除战国·陈璋圆壶之外,宁博还珍藏了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明·宣德·青花寿山福海纹瓷炉、东汉·错银铜牛灯、明·金蝉玉叶、西汉·金兽等珍贵文物。

拾伍丨安徽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1956年正式落成的安徽省博物馆,其馆名是由陈毅元帅手书。2011年,位于合肥老城的西南面的安徽博物院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安徽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2万㎡,陈列1.6万㎡,馆藏藏品21.8万件,以安徽省境内出土的文物和江淮、徽州文化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徽博的镇院之宝为:于1959年安徽省屯溪市弈棋出土的西周· 云纹铜五柱器。

这件青铜器高31.5cm,下半部是一长21.5cm,宽20cm,装饰了双勾云纹的空腹方座,上半部是5根高16.5cm的圆柱,远远望去就好似五根天线的WiFi路由器一般。

这件青铜器的价值在于它的唯一性,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典籍,也没有任何人能说出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有人戏称他为“西周路由器”。

除西周·云纹铜五柱器之外,徽博还珍藏了商·兽面纹铜鬲、东汉· “宜子孙”钟形金饰、春秋·蚕形玉饰等珍贵文物。

拾陆丨湖北省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于1953年创建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旁,其馆名由开国元勋董必武先生手书。

湖北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4.9万㎡,陈列面积1.3万㎡。馆藏文物26万件,其中国宝级文物16件,一级文物945件,以荆楚大地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鄂博的镇馆之宝为: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战国·编钟。

这套编钟高2.73m、宽3.35m,架长7.48m,共有编钟65件,最大的一件通高1.53cm,重203.6kg,最小的一件通高20.4cm,重2.4kg。钟体总重2567kg,全套合计4421.48kg。

这套编钟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雄伟、最庞大的乐器,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其证明了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已具有完整的十二乐音体系,改写了音乐史学界一直认为的十二律是由古希腊传来的说法。

除战国·曾侯乙编钟之外,鄂博还珍藏了春秋·越王勾践剑、郧县人头骨化石、元·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珍贵文物。

拾柒丨湖南省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04年由湖南巡抚赵尔巽创办的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今馆址为2017年启用的新馆。

湖南省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9.1万㎡,陈列面积2.7万㎡。馆藏文物18万件,以马王堆出土文物和三湘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湘博的镇馆之宝为:1972年出土于马王堆一号汉墓的西汉·素纱襌衣。

这件襌衣是马王堆汉墓的女主人,软侯夫人辛追的陪葬品。除衣领和袖口边缘用织锦做装饰外,整件衣服以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以单经单纬丝交织的素纱为面料,没有衬里,没有颜色,轻若烟雾,薄如蝉翼,整件衣服的重量仅49g,除去袖口和领口部分,其余重25g左右,,每平方米织物仅重12g。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美、最轻薄的一件衣服。

除西汉·素纱襌衣之外,湘博还珍藏了商·大禾人面纹方鼎、商·“皿而全”铜方罍、西汉·T形帛画等珍贵文物。

拾八丨江西省博物馆

江西省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其旧馆位于八一广场旁,1999年迁至滕王阁对面的赣江、抚河环抱的新洲上。

江西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5万㎡,陈列面积1.3万㎡。馆内藏品3.4万件,以江西境内出土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其中以各种瓷器为多。

赣博的镇馆之宝为:1989年出土于新干县大洋洲遗址的商·伏鸟双尾青铜虎。

这尊铜虎高25.5cm、长53.5cm。老虎双眼圆睁,抬头平视,口张露齿,獠牙尖长,双尾曲卷,蓄势待发。最为可爱的是,这尊老虎的背上还伏着一只尖嘴圆睛小鸟,其悠然自得的表情与下面那只刚猛的老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除商·伏鸟双尾青铜虎之外,赣博还珍藏了商·鹿耳四足青铜甗、商·圈点纹假腹原始瓷豆、商·活环屈蹲羽人玉佩饰等珍贵文物。

拾九丨浙江省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29年的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其旧馆位于西湖孤山风景区内,由主楼、文澜阁、西湖美术馆组成。2009年位于运河文化广场的武林馆区对外开放,现两个馆区同时运营。

浙江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两个馆区总建筑面积2万㎡,馆藏文物10万件,以浙江境内的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浙博的镇馆之宝为: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半卷。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山水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其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用了七年时间创作完成。将富春江烟云变幻之奇,江山旖旎之胜绘于一图,其布局、笔法对后世的王蒙、倪瓒、沈周、八大山人、黄宾虹都有深远的影响。因为变故,《富春山居图》被一分为二,前半段《剩山图》于1953年由大画家吴湖帆捐赠给浙江博物馆,而后半段《无用师卷》则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被转移到台北故宫博物院。

除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前半卷之外,浙博还珍藏了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河姆渡文化·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等珍贵文物。

拾九丨上海市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其原址位于南京西路旧跑马总会,馆名为陈毅元帅手书。1996年,位于人民大道的新馆正式开放。

上海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9万㎡,陈列面积1.2万㎡。馆藏文物近百万件,以青铜器为特色。

沪博的镇馆之宝为: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西周·大克鼎。

这尊鼎通高93.1cm,口径75.6cm,腹径74.9cm,重201.5kg。鼎身以变形兽面纹,小兽面纹,觚棱凸棱为装饰,造型庄严而厚重。最重要的是此鼎的腹内铸有290字铭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和官制的重要文献资料。该鼎与大盂鼎,毛公鼎并称为“海内三宝”。

这尊鼎出土后,被时任工部尚书,书法家,金石学家潘祖荫所藏。1952年,其孙媳潘达于将其捐给国家,与其同时捐赠的大盂鼎后被转交给了国家博物馆。

除西周·大克鼎之外,沪博还珍藏了西周·晋侯稣钟、春秋·子仲姜盘、唐·越窑青釉海棠式碗、唐·怀素·《苦笋贴》、东晋·王献之·《鸭头丸贴》等珍贵文物。

廿丨福建省博物馆

福建省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33年的福建省立科学馆,其坐落于福州市的西湖公园内,2000年在其原址上进行扩建,2002年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福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5万㎡,陈列面积1.5万㎡。馆内藏品17万件,以福建境内的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闽博的镇馆之宝为:1978年出土于建瓯黄科山的西周·云纹青铜大铙。

这支铙通高77.8cm,重100.35kg,是一种敲击乐器。铙身饰有36个冏纹乳突状枚,变形兽面纹,云雷纹,造型厚重古朴,是福建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除西周·云纹青铜大铙之外,闽博还珍藏了南宋·银鎏金霞帔坠、明·德化窑·文昌坐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福建省苏维埃执行委员会“银印”等珍贵文物。

廿一丨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创建于1957年,2010年迁至珠江新城。

广东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7万㎡,馆内藏品16.6万件,图书及文献10万余册,以岭南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粤博的镇馆之宝为: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县的西周·信宜铜盉。

盉(hé),古代金属制温酒器。粤博的这支盉通高26.2cm,口径14.2cm。盉饰有夔纹、斜角雷纹、饕餮纹、龙纹,把手由两条镂空夔龙组成,盖钮和流口也是两条立体的龙,器型独特,刻镂精细,是广东省出土的最精美的青铜器,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岭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除西周·信宜铜盉之外,粤博还珍藏了元·青玉镂雕龙穿牡丹钮、南宋·赵孟頫·《陋室铭》、民国·金漆木雕大神龛等珍贵文物。

廿一丨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创建于1957年,2010年迁至珠江新城。

广东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6.7万㎡,馆内藏品16.6万件,图书及文献10万余册,以岭南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粤博的镇馆之宝为: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县的西周·信宜铜盉。

盉(hé),古代金属制温酒器。粤博的这支盉通高26.2cm,口径14.2cm。盉饰有夔纹、斜角雷纹、饕餮纹、龙纹,把手有两条镂空夔龙组成,盖钮和流口也是两条立体的龙,器型独特,刻镂精细,是广东省出土的最精美的青铜器,为研究西周时期的岭南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除西周·信宜铜盉之外,粤博还珍藏了元·青玉镂雕龙穿牡丹钮、南宋·赵孟頫·《陋室铭》、民国·金漆木雕大神龛等珍贵文物。

廿贰丨广西自治区博物馆

广西自治区博物馆的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广西省立博物馆,在经过多次迁址后,1978年先用馆址对外开放。

福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2万㎡,馆内藏品5万件,一级文物152件,以广西境内各民族的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桂博的镇馆之宝为:1971年出土于广西合浦县望牛岭一号汉墓的一对西汉·铜凤灯。

这两盏灯皆为高33cm、长42cm、宽15cm,为双足并立,回首望尾的凤鸟造型,凤尾后曳下垂与足共同支撑全身,轮廓清晰,栩栩如生。凤的背部开有一圆孔,可以放置灯盘,颈内有两节套管相连通,可以折开和转动,腹腔可以盛水,嘴衔叭形灯罩,正好罩在灯盘上方。当灯点燃之时,灯灰可以通过凤嘴进入颈部,溶入灯腹水中,用意十分的巧妙。

除西汉·铜凤灯之外,桂博还珍藏了西汉·蓝水晶串珠、西汉·龙首柄铜方匜、101号云雷纹大铜鼓等珍贵文物。

廿叁丨云南省博物馆

云南省博物馆创建于1951年,没有进行过迁址和扩建。

云南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1.6万㎡,其中,陈列面积3000㎡。馆内藏品20万件,以古滇国、大理国、佛教、民族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云博的镇馆之宝为:1972年出土于云南江川李家山24号墓的战国·牛虎铜案。

这尊高43cm;长76cm的铜案是战国时期古滇国祭祀用的礼器。其由二牛一虎巧妙组合而成,一头成年牛为祭案的主体,四脚为案足,牛背为案面,尾部则是一只正在扑咬的猛虎。大牛肚子下面还有一只小牛,寓意了大牛牺牲自己对小牛犊的保护。此铜案造型奇特,构思新颖,既有中原地区四足案的特征,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境界极具艺术观赏价值,是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与甘博的铜奔马并称为“北马南牛”。

除战国·牛虎铜案之外,云博还珍藏了宋·大理国·金质阿嵯耶观音立像、宋·大理国·银质鎏金金翅鸟、元·黄公望·《剡溪访戴图轴》等珍贵文物。

廿四丨贵州省博物馆

贵州省博物馆创建于1953年,2015年迁至贵阳市观山湖区林城东路。

贵州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4.6万㎡,馆内藏品8件,以夜郎国和贵州民族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黔博的镇馆之宝为:1975年的10月出土于兴义市万屯汉墓的东汉·铜车马。

这套铜车马总长1.12m,通高0.88m,由一只昂首挺胸,立耳竖髯的高头大马和一辆造型精致的驾车组成,整套车马有11个部分,近300个零件组装而成,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套铜车马,是探寻夜郎国文明的重要资料。

除东汉·铜车马之外,黔博还珍藏播州土司夫人的凤冠、宋·鹭鸟纹彩色蜡染褶裙等珍贵文物。

廿伍丨重庆博物馆

重庆博物馆,又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其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西南博物院,2005年迁至重庆人民会堂正对面。

重庆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7.1万㎡,其中,陈列面积2.7万㎡,馆内藏品11.5万件,典籍文献1.8万册,以三峡地区的古巴渝文明,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渝博的镇馆之宝为:1980年出土于巫山县大昌镇的商·三羊尊。

该尊高52cm,腹部最宽处61cm,口径41.2cm,圈足底径35.5cm,整器重量51.2kg。大口广肩,饰有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头,以及回形纹、目形纹、兽面纹、凸弦纹等,全器图案布局错综复杂,繁而不乱,肃穆庄重,是极为典型的商代青铜器造型。

除商·三羊尊之外,渝博还珍藏了战国·鸟形尊、战国·虎钮錞于、东汉·铜牵马俑等珍贵文物。

廿六丨四川博物馆

四川博物馆,创建于1941年,原址位于明远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至人民公园内,邓小平同志为其题写了馆名。2007年位于浣花风景区的新馆正式开放。

四川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3.2万㎡,其中,陈列面积1.2万㎡。馆内藏品26万件,以三星堆、川西藏区历史文物和张大千作品为主要特色。

川博的镇馆之宝为:1959年出土于彭县竹瓦公社的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

该罍,通高69.4cm,口径21.8cm,肩部、腹部之间装饰有两个立体的长鼻象头耳,两耳之间和一面腹下各铸一立体象首。并间饰有夔龙纹、牛纹、云雷纹,瑰丽繁缛、典雅庄重。

除西周·象首耳兽面纹铜罍之外,川博还珍藏了战国·铜编钟、明·鎏金金刚萨埵铜像、明·珐花双耳瓷瓶、救八难绿度母唐卡等珍贵文物。

廿七丨山西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19年的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原址位于太原文庙中。2005年迁至滨河西路新馆址。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5.1万㎡,其中,陈列面积1万㎡。馆内藏品50万件,其中,一级文物2129件,以山西地区历史文物和青铜器为主要特色。

晋博的镇馆之宝为:1992年出土于曲村天马遗址晋侯墓的西周·晋侯鸟尊

该尊,高39cm,长30.5cm,宽17.5cm。造型为一只昂头立冠,两翼上卷,满身雷纹,伫立回眸的凤鸟,在大鸟的背上还有一只小鸟静静相依。

除西周·晋侯鸟尊之外,晋博还珍藏了商·龙形觥、西周·晋侯苏钟、西周·晋侯猪尊等珍贵文物。

廿八丨海南省博物馆

海南博物馆是我国开馆最晚的省级博物馆,2008年才正式对外开放。

山西博物院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4.3万㎡,馆内藏品2.5万件,以海南地区历史文物和南海沉船文物为主要特色。

琼博的镇馆之宝为:来源于国家文物局海外征集的春秋·“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这把剑,通长65.2cm,格宽5cm,青铜双色复合式,圆茎双箍错金纹饰,宽格正背刻“戊王亓北古自乍元用之”错金鸟虫书各10字铭文,圆首环列“台戊王亓北自乍元之用之佥”12字错金鸟虫书铭文。据考证为越王句践之孙越王盲姑“不寿”所配。

除西周·晋侯鸟尊之外,琼博还珍藏了宋·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战国·青釉瓷钵等珍贵文物。

廿玖丨西藏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创建于1994年,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2016年闭馆扩建,目前尚未对外开放。

西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2.3万㎡,陈列面积1万㎡,以西藏地区和藏传佛教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藏博的镇馆之宝为:1970年出土于昌都卡若遗址的新石器时代·双体陶罐。

这只陶罐高19cm,口径11.3cm,单侧底径8.4cm,器型好像两只相向而立的小动物。陶罐表面饰有刻划纹和黑色彩绘,构思巧妙,工艺纯熟。

除新石器时代·双体陶罐之外,藏博还珍藏了贝叶经、掣签金瓶、桦树皮书写经等珍贵文物。

卅丨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原址位于西安碑林。1991年位于大雁塔西北侧的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国家一级馆,建筑面积5.5万㎡,陈列面积1.1万㎡。馆内藏品171万件,其中,一级文物762件,以西安古都历史文物为主要特色。

陕博的镇馆之宝为: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唐·镶金兽首玛瑙杯。

这把杯长15.6cm,口径5.9cm,以玛瑙精心雕琢。杯体是一只双目圆瞪,直视前方的似羚似牛的异兽,兽角弯曲成杯把,造型精巧,创意十足。

除唐·镶金兽首玛瑙杯之外,陕博还珍藏了唐·鸳鸯莲瓣纹金碗、西周·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西汉·皇后之宝、西汉·鎏金银竹节熏炉、唐·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唐·三彩载乐驼等珍贵文物。

卅壹丨台北故宫博物院

1948年,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转运台湾。1949年4月,“国立中央博物图书院馆联合管理处”对迁台文物进行登记造册,统计文物总数为231910件,占故宫文物总数的四分之一。1965年,为纪念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山博物院)建成,迁台文物全部移送台北。2007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扩建至现有规模。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我国三大博物院之一,占地16公顷,主体馆区是仿中式宫殿式建筑。其馆藏文物67万件,以故宫、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文物为主要特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数不胜数,土鳖君觉得其镇馆之宝应该是: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此帖共全文4行,28字。本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由于其在大雪初晴之时写就,作者心情愉悦,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此帖先后被魏征、褚遂良、苏易简、苏舜元、苏舜钦、米芾、朱存良、王穉登、冯铨所得。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被收入清廷内府,乾隆将此帖与王献之《中秋帖》、王洵《伯远帖》同贮于养心殿温室内,并称为“三希”。

日本侵占东北后,《快雪时晴帖》随故宫博物院的第一批古物南迁,后来辗转运到贵州安顺。1945年,日本投降后,《快雪时晴帖》转到南京。1949年初,《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众多的珍贵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带到了台湾地区。

除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贴》之外,台北故宫还珍藏了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宋·苏轼·《寒食帖》、清·文渊阁《四库全书》、商·盘龙纹盘、西周·毛公鼎、清·翠玉白菜、西周·散氏盘、唐·李隆基·《鹡鸰颂》、宋·蔡襄·《海隅贴》、宋·米芾·《道味贴》等珍贵文物。

另:由于香港博物馆和澳门博物馆规模都非常小,也没有重量级文物收藏,土鳖君就不在介绍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很期待能与您在评论区深入探讨一番。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

资料拓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019年春季修订版)第三单元第12课的课文,作者是滕明道,由张蕾参与录制。

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性文章。它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通过具体描述北宋都城汴京街市的热闹,重现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情境,并通过夹叙夹议的写法,告诉了学生《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意愿。

张择端和谁结婚了?

历史上对张择端的详细记载甚少,我们现在了解的张择端大多通过其著名的绘画作品,因而在张择端身上仍然留存着许多的疑问。对于他的妻子是何许人,也很难找到史籍证明。

有一种模糊的说法是指张择端的妻子叫安娘,常二虎之女,寥寥数语,并无再多的解释,因而这条线索并不能帮助我了解官与张择端更多的资料。

虽然我们不能明确的知道张择端妻子的详细的资料,但有资料提及张择端曾经有一个未婚妻,是北宋官员颜振鹤的女儿,当年张择端从其老家山东诸城跋涉至东京,便是收到其岳父的口信,望其速来京师迎娶其女儿。消息通知的如此突然,可见此事必有隐情。张择端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师,不料还是来迟了一步。

颜振鹤一向忠正耿直,是北宋朝廷中难得的一注清流,却因弹劾奸相蔡京,得罪小人,被害入狱,不久便暴死狱中。树倒猢狲散,颜振鹤遇害后,家道败落,其女儿也不知去向。而张择端也因此错了其未婚妻,浪迹于东京,以修补画壁,出卖画作为生,在其穷酸之际,却在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了京城名伎李师师,因二人志趣相投,当得知张择端有意向绘下汴京胜景,李师师在物质上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并且特别支持他完成这个心愿。

张择端虽然错过了其未婚妻,却偶遇了红颜知己,也算不上是一本亏账。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哪个皇帝执政时的景象?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汁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其历史地位不容质疑,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使得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使得这幅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的古画,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

正是因为《清明上河图》本身存在极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使得社会界与学界对它研究与讨论颇多,无论是其创作年代还是作品内容,都存在多种方向,甚至对立角度的出现,小编不敢以偏概全,妄下定论,仅以个人看法以回题主。

《清明上河图》何时所作,何为证据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开封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场面,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堪称中国艺术史上的不朽之作。作品历来深受文人、画家、学者的喜爱,对其研究的论著层出不穷。

单就作品创作于何时这一问题,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创作于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不早于宣和二年(1120年),近年来,也有学者将《清明上河图》成画时间定在熙宁三年(1070年)前后,即王安石变法之际。

那么《清明上河图》到底创作于何时?也许图中所画各种牲畜反而能给我们答案:《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应该不晚于宋神宗统治时期(1068—1085年)。

(一)从《清明上河图》中的驴分析其创作时间

粗略清点一下,《清明上河图》中共有牲畜92头,其中驴49头,马21匹,牛14头,骆驼3头,猪5头,驴的数量占绝对优势。这些驴有拉车的,有用于骑乘的,还有用于驮运行李的,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北宋京师开封的养驴业相当发达。据史料记载,北宋前期开封许多家庭都要养驴,有的甚至养数十头。如宋初京师人王昭素“家有一驴,人多来假”,宋仁宗时期,开封人许大郎“世以鬻面为业……买驴三四十头”。京师驴还广泛用于租赁行业:“京师赁驴,途之人相逢,无非驴也。熙宁以来,皆乘马也。”

据此可知,在北宋神宗熙宁(1068-1077年)以前京师开封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驴,此后,马匹方才取而代之,在交通运输业独领风骚。前文诸多史料已明确证明北宋后期京师开封养马业之兴盛及其在交通运输业中运用之广泛,再结合《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驴在交通运输业中所占的绝对数量,可以得出这幅画创作时间应该在宋神宗年间或之前,而非在这以后,否则《清明上河图》中应该有大量的马匹出现,因为京师人“熙宁以来,皆乘马也”。

(二)从《清明上河图》中的猪分析其创作时间

《清明上河图》中城门楼外一个十字路口沿河柳荫下有一群猪,能够看清楚的有5头,正从柳荫下朝街上走。猪嘴凑近地面,作觅食状。这些猪腿矮嘴短、肥胖宽圆。它们在街上行走,旁边并无人看管。这些猪是从哪里来的?是外地贩猪进城的,还是京师所养?它们在街上行走,不仅会影响城市的卫生和交通管理,而且还有碍观瞻。画家画一群猪来点缀北宋东京开封的繁华,着实令人匪夷所思。

当我们结合此时北宋的祭祀礼制来看,一切就说的通了。史载北宋前期“司农寺掌供猪”,司农寺设于宋太祖开宝二年(969年)六月,其职责是“掌供大中小祀之牲牷及大官宴享、膳羞之用”,主要负责供应祭祀和宫廷宴享所用的牲畜。而这祭祀所用猪的饲养要求非常苛刻:必须分开喂养,颜色应为纯黑,重量在20斤以上,30斤以下。若是祭祀天神,则需要大猪:“祀天神必养大豕,目曰神牲。人见神牲则莫敢犯伤,养之率百日外,成矣始见而祀之”。

“人见神牲则莫敢犯伤”大概才是这几头猪的真是身份,所以才能在街上大摇大摆,旁若无人,不曾有丝毫惊慌。而民间所养猪则大不相同,“唯民间所宰猪,须从此入京。每日至晚,每群万数,止十数人驱逐,无有乱行者。”所以由此推测,《清明上河图》出现几头猪的画面,正好表明这一景观只能发生在宋神宗时期或在此以前,因为宋神宗以后京师开封官方养猪已被禁止,从而可知其创作也不会晚于宋神宗统治年间。

除此之外,在《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汴梁经济繁荣景象中,其间又特别突出了熙宁年间的一些新事物。例如:

河渠,熙宁三年王安石准许百姓引沐河水淤闲田,才有可能开挖的;汴河水大流急,船只众多。这是熙宁四年以后,汴河有訾家口,汴口两处导水,又冬不闭口,清明时节才能出现的景观;“正店”与“脚店”,这是熙宁四年,减少酒曲供应,将酿酒专卖承包给七十家大酒店才出现的新事物,承包者曰“正店”,其余则为“脚店”;“十千”二字乃是熙宁年间使用大额交子的面值。它既像交子,又似交引,又是盐券,尚未准确的定名,故出现以面值呼之的特有情况;

结合前文分析,笔者以为《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应该是在宋神宗统治时期,其画面场景多反映熙宁年间经济繁荣的情况,所表现的内容也皆与熙宁年间的所载事物相统一。

二、《清明上河图》史料价值及艺术价值鉴赏

(一)史料价值——再现北宋时期汴河沿岸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

《清明上河图》绢本,宽24cm,长可达528.7cm,整幅作品笔法细腻而严谨,用全景构图的方式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生活风貌和繁荣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有力地见证了当年汴京的繁荣昌盛,真实地反映出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作品中共描绘人物815位,木船20多只,亭台褛阁各种建筑30多座,各种牲畜动物60多只,乘轿推车共计20多件,是北宋城市生活的真实写照画作中真实地表现了北宋时期的经济、商业、服裴、建筑等多方面的生活状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

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

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汁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潜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博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泞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

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麻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株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13种,植物9种,牲畜50余头,船只、车轿各余个。所有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动,在画面上安排的纷而不乱,繁而有序劳逸苦乐,生动有致揖让呼应,形神兼备。

(二)艺术价值——开拓古代绘画新方向

《清明上河图》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经济繁荣状况,更代表了北宋时期绘画艺术的巔峰。从根本上打破了唐代以来人物画描与宗教贵族和封建礼教的传统,反而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主题,生动地描绘了千变万化的市井生活形态。虽然内容繁复,但张择端依然凭借高超的艺术概论能力轻松驾驭,开拓了古代绘画史上的新方向:

1、绘画主题突破传统

汉唐以来,人物画多以帝王将相宗教信仰、达官显宦的生活为主题,而张择端在创作《清明上河图》时却将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真实地展现了出来妒突破了传统的绘画主题,体现了画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创作枧角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并将平凡的百姓生活体现在绘画中,这种打破传统的选题具有时代的历史意义画家在一幅作品中生动而形象地描绘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物多达550多人,并且在创作手法上聚散有理,疏密有致,可谓生活百态,洋洋大观,令人拍案叫绝

2、形神兼备的人物刻画

人物始终是《清明上河图》的刻画核心,画家通过散点透视的方式,在一幅画面中安排了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景象纵观画面,每个人物都有其适当的位置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性格和年龄的数百个人物,随高不过寸许,但是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我们甚至能从每个人物的脸上看出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感情,或闲适,或紧张,或焦虑,或冷漠,作者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不同人物的神情形态,足见其深厚的功底。

横跨汴河的虹桥是整幅作品的最经典部分,桥上看热闹的人有的指指点点,有的静心沉思,有的愁容满面,有的大声吆喝,有的手舞足蹈;桥下更是热闹非凡,船只穿梭不息,激流中一条大船穿过,穿上有船夫二十余人,形态更是生动。

3、全景式的构图方式

欣赏名作《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画与西方画的一个明显不同。西方的画家就像是站在原地的导游,看到什么说什么,没有任何的延伸,这就是西方绘画艺术中的“焦点透视法”。而中国的画家则不同,他好像坐在飞机上,俯瞰着全景,边走边看,边看边讲,将画面的空间延伸到很远的地方,这就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散点透视法”。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将许多复杂而丰富的内容整理融合到一个画面中,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即硬是随心所欲地变换角度,画面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气韵,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显得协调而自然。《清明上河图》是这种“散点透视法”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极致运用,展现了画家在技法运用上的深厚功底。

三、 《清明上河图》——再现盛世北宋,繁华汴梁

《清明上河图》描写的内容是京都汴梁城的城市生活景观。所谓汴梁即东京——北宋都城,是当时的经济中心,工商业十分发达。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东京商税在40万贯以上,以后又增至55万贯,居全国第一。对此,研究北宋经济、文化、科技、建筑、交通以及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东京梦华录》记叙详尽备致。

如《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各个坊、巷、桥、市里皆有肉行,设有肉案,操刀把秤,生肉熟肉索唤从便。夜晚时分,即有燠爆熟食上市。有各种饼店,饼有油饼、胡饼之分,最盛的几家备有50余炉,昼夜制作。有趣的是同样的场景也通过图画的形式出现在了《清明上河图》中,如提瓶卖茶、卖蒸梨枣糕、卖麋宿蒸饼、批发牙豆等等的坐贩行商。因此小编私以为《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得正是盛世北宋,繁华汴梁的美景。

(一)从《清明上河图》中的交通工具看北宋社会经济的繁荣

《清明上河图》是一副伟大的现实主义画作,是张择端把平日写生所见的人物、景象一一搬进了画中,生动地再现了宋代城市生活的真实景象。直观地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能再现当时北宋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车。《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许多形态各异的车,多达20辆之多。张择端笔下的车种类丰富、状态不一。《清明上河图》中有刻画一辆小型的太平车,车身有勾栏但没有前后板,主要功能是拉货,它处于空着的状态,可能已经卸货完毕正在归途中。还有另一种拉货的串车,属于独轮车的一种,还有江州车,它车式相对简单。这种古代所说的木牛流马与江州车在史籍中也是有记载的。

“蜀相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以运饷,盖巴蜀道阻,便于登故耳。木牛,即今小车之前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是,而民间谓之江州车子。”——《事物纪原》

辕车也有两种,有独牛辕车和二牛驾辕车。在《清明上河图》中独牛辕车是拉梢桶的车子,车子有两个轮,有的车身有勾栏而有的没有。车身有车箱和前后两块堵板,有两轮。车身上有棚形的大盖用来遮风避雨,大盖主要由条木做框架、苇席做连接。在河南民间有一种称作二牛抬杠的形式,就是车前中间有一根独木辕,把横木套在牛脖子上,二头牛分别在辕的两边。

图中当然不能把宋朝所有车子全部绘出,但已把大部分常见车辆类型都一一描绘出来了,并且形态各异,从不重样。从这些各式各样的车子来看,除了看出张择端高超的绘画技艺,还能从这热闹的市肆景象中看出北宋城市的繁荣,图中的车子多以运输货物为主要功能,是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交通工具的快捷便利也反映出商品经济的流通迅速,社会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工具。其中车是宋代短途运输的主力,从画中我们能看到的串车、辕车都反映了北宋交通的便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2.船。《清明上河图》中绘画了各种大大小小的舟船,一共有28只之多,船的分布不如车那样分散,主要集中在汴河上,而以虹桥下为最多。宋高祖赵匡胤定都开封,为适应城市居民生活要求,仅仅依靠陆路的交通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建都之初,就在后周基础之上疏浚河道,京师汴京成为了“天下之枢”,即全国的交通枢纽。

在《清明上河图》中生动描绘了汴河上船只涌动的热闹场景。其中有装载货物奋力前行的船,还有停靠岸旁等待装货的空船。《清明上河图》中形象地记载了北宋船只的情况,并且集中反映了汴河交通及沿河河市的热闹繁景象。在北宋历史上,造船业技艺十分发达,正是先进的造船技术让北宋的对外贸易蓬勃发展,在历史上记下了光辉的一笔。北宋时期的河运也弥补了陆运的不足,供应了首都汴京居民的物质需求。由于船舶业的兴盛,才出现了汴河上川流不息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达。

(二)从《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店铺看北宋社会经济的繁荣

1.香药铺。画中描绘了坐落于画尾部闹市区“刘家上色沉檀楝香”。该铺的房屋高敞、明亮,也有类似于欢门之类的作为装饰,唯有门前的人口稀少,画家显然是为了突出它的重要性。香料贸易在宋代商品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利润颇丰,宋政府对此采取了榷香制度,即由国家控制香料的交易。

《宋史》中有记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唯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焉。”香料虽作为商品,但只有一小部分产自我国,大部分还是产白海南诸国。这里刘家特意标明是为“上色”,可能是从国外进口,这样一家奢侈品店在市区闹市,专为京都的富贵人家服务,可见当时社会经济是极为发达的。

2.医药铺。《清明上河图》中描绘了闹市区的两家医药铺,一家是姓赵的“赵太丞家”医药铺。另一家是在十字街口处的杨姓医药铺。张择端对于这两家店铺同样和车辆的绘画一样,毫无重复,两家医药铺也是从两个角度,“赵太丞家”医药铺采取正面细致描绘,而杨姓药铺采取从侧面的角度略作显露,但也十分生动。这里的“赵太丞家”是一家带有“国医”性质的店铺,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有专为皇室看病的御医,宋代也不例外,宋代东京宫城内设有翰林医官院。但到了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出现了政治腐败、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等现象,医官滥授的情况也愈发严重。

“政和四年十月二十二日,臣僚上言:臣伏见今翰林医官员数,比之熙丰旧额,增溢倍多。熙丰医官,使二人,今自医官已上三十三人,副使二人;今自医正已上六十二人;直局二人,今二十人;太医丞六人,今四十八人;医官、医学、祗侯七百三十二人,总计方脉诸科几一千人,数之增溢如此,不亦多乎夫郎与医正视郎,而良医与大夫祖大夫,直局与丞视升朝官,其请给恩数略等,下至祗侯、医人皆有常秩。奈何不为限节,而使日滋月益,且至于不可胜计矣。”——《宋史·卷十三下》

由于医药在当时是一个很赚钱的行业,因此利用国医名号的店铺越来越多,其中“赵太丞家”就是典型一例。医馆的盛行并不在于它是个救死扶伤的行业,而只是因为这个行业更赚钱,商人能从中获利更多,这种“唯利是从”的思想也恰恰展现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的读书入仕才是正途的观念中“唯利”之风徐徐吹来。

3.酒店。在《清明上河图》中,酒店业在描绘的诸多店铺中最为突出。宋代的酒,与盐、矾、香、茶等一样,都实行榷禁制度。不过由于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制度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官府已经不可能把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全都包揽下来,而是放宽某些环节,由商人插入其中,既保证政府的经济收入,同时让生产继续下去。

宋代的酒店有正店和脚店之分,在《清明上河图》的描绘中,正店和脚店都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正店与脚店的关系,除造酒批发与零售关系外,还有在经济上的借贷关系。

“其正酒店户,见脚店三两次打酒,便敢借与三五百两银器,以至贫下人家就店呼酒,亦用银器供送。有连夜饮者,次日取之,诸妓馆只就店呼酒而已。银器供送,亦复如是。其阔略大量,天下无之也。”——《东京梦华录·卷五》

酒店业作为一个兴盛的行业,仅仅一条街便有数家,本身就能体现出经济的活跃。酒店店铺和普通店铺一样,都是商品经济流通的一个部门。但宋代酒店业的发达,除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迎合了人们的生活爱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兴盛,人们有充足的财力满足额外的生活享受,一种市俗文化也在这种氛围中悄悄诞生。

综上所述,在《从清明上河图》中,能看到北宋店铺门庭若市,人烟不息,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流通之快;交通工具复杂多样,有车也有船,且车船种类多样,适合各种情形下的交通出行、商品交易。这不正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最好例证吗?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应也会衍生出相应的文化水平,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北宋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结语:

《清明上河图》以精美绝伦地工笔描绘出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都城汴梁郊区与城内河边的繁荣景象,通过众多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生动完美的表现技巧,较为详细的记录了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中手工业、民俗、建筑、交通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与自然景观,堪称北宋的时代缩影。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