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鸡叫,真的不吉利吗
公鸡叫,真的不吉利吗?
傍晚公鸡叫可能是它的生物钟有问题了,这和迷信无关。
大公鸡公鸡为什么总是叫打鸣?
公鸡打鸣是光刺激的一种本能反应,是由内在的生物钟,激素控制的,但外在的光线和声音刺激也会诱发公鸡打鸣,外在刺激对公鸡打鸣的影响也受公鸡内在控制。
鸡的大脑里有个“松果体”可以分泌褪黑素,褪黑素水平下降鸡就会叫。
绝大多数鸟都是夜盲症患者,鸡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夜里鸡都在睡觉。
只有伸手不见五指,松果体才会分泌褪黑素,如果有光射入眼睛,晨光乍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鸡就不由自主的“司晨”了。
公鸡为什么喔喔叫?
公鸡喔喔叫是一种示威的意思,意思是:“这块地是我的”,不让别的公鸡来侵略自己的领地。还有(好像)是为了向母鸡求爱。
首先我们要知道,鸟类里的“夜猫子”屈指可数,除了各种猫头鹰所属的鸮型目和邻近的夜鹰目外,其它绝大多数鸟都是夜盲症患者。
鸡也不例外,一般情况下,夜晚鸡都在睡觉。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做一下解剖,深入到鸡的脑袋里去看一看。鸡的大脑里有一个小小的区域叫做松果体。松果体可以分泌一种称为褪黑素的物质,爱美的女士们不要被这个名字误导,其实它仅可以让青蛙的体色变淡。松果体是受光线控制的,只有伸手不见五指时,松果体才会分泌褪黑素,如果有光射入眼睛(其实眼皮并不能挡住太多光线),褪黑素的分泌便会被抑制。褪黑素有着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它能抑制性激素的分泌
除此之外,生物学家们早就发现在鸟负责鸣叫的脑皮层上分布着大量褪黑素的受体,尤以雄鸟为甚,也就是说,褪黑素直接控制着鸟什么时候歌唱。一天之中,当晨光乍现,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雄鸡便不由自主地“司晨”;一年之中,当春天白昼渐渐变长,鸟儿体内的褪黑素水平下降,它们便开始“叫春”,紧接着的是体内性激素水平的升高,于是,一年一度的繁殖季节到来。公园里提着鸟笼的大爷也知晓这个道理,你看,平常鸟笼都被厚厚的布罩盖着,一旦摘下布罩,光线惊醒了鸟儿的“鸣叫中枢”,歌咏会便开始了。
所以,公鸡受到光线刺激,就会打鸣。
还有多少人经历过或着记得公鸡打鸣的情景?
公鸡打鸣,在农村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我们小时候的语文课本里就有高玉宝《半夜鸡叫》的课文。因此,从那时候起,就知道了半夜三更,通过人工干预也可以影响公鸡打鸣。
在农村有“鸡叫三遍大天亮”的说法,所谓的鸡叫三遍,就是说公鸡在夜里打鸣一共分为三次,第一次是在凌晨两点左右,第二次是凌晨三点半左右,第三次是早晨五点左右。因此,公鸡第三遍打鸣,天就基本大放亮了。所以也就有了“一唱雄鸡天下白”的著名诗句,诗句说的就是公鸡第三次打鸣时天已拂晓的状况。
公鸡打鸣是非常威风的,它首先拍打几下翅膀,发出“啪啪”的声响,昭告周边将要开始打鸣,接着才是引项高歌进行打鸣。即使在夜里,公鸡打鸣也忘不了首先拍打翅膀昭告周边的程序。
我们小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凌晨早起捡粪。时间就在鸡叫第二遍后,太早了压根看不见,太晚了粪就被捡光了。由于小孩天性喜欢玩耍,加上刚刚把《半夜鸡叫》的课文上完,所以捡粪的小孩子们碰到一起,就会在村子里比赛学公鸡打鸣。
学公鸡打鸣需要讲究发声技巧,人工打鸣不可以呼气发声,呼气发声学公鸡打鸣生硬难听;只有吸气发声学公鸡打鸣,才能惟妙惟肖逼真动听。几个孩子聚在一起你一声我一声学公鸡打鸣,不一会,整个村子的公鸡都会争先恐后开始打鸣。生产队长都因此好几次弄错钟点,所以开会时特别提出要求,强调家长一定要管束好孩子,不要再搞“半夜鸡叫”!
当年的农村,不论何时公鸡打鸣,人们都不会有抵触情绪,更不会认为是噪音扰民。即使公鸡夜间打鸣,也觉得十分动听,没有一丝一毫不适应的感觉。那时候,公鸡打鸣犹如一日三餐村子上空飘动的炊烟,完全就是乡村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是老牛爱遛弯,关于是否还记得在农村时公鸡打鸣的情景,自己想说什么的话题,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留言。
家里的公鸡🐔为什么10点半就打鸣?
公鸡打鸣可以说是所有成年公鸡必备的一个“技能”,而且公鸡打鸣的时间大都比较的集中,都是在清晨5点左右(夏天,天亮的早一些可能4-5点就开始打鸣了,当然冬季打鸣的时间可能会延迟一点)。但是,许多在农村生活的小伙伴可能注意到了,现在的公鸡打鸣已经有点乱了,它们不但清晨打鸣,中午有时候也会扯几嗓子,甚至是晚上,它们也会打鸣。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公鸡为什么要打鸣?家鸡虽然飞行能力不强,但是它属于鸟类,而所有的鸟类都有一个共同的器官-鸣管,这是鸟类的发声器官。鸣管位于鸟类气管的底部,鸣管的结构并不复杂,它主要是由鸣膜(内外)、半月膜、鸣肌以及多个软骨环组成。不同的鸟类能够发出的声音不同,有的单调刺耳(比如乌鸦)、有的婉转悦耳(比如百灵鸟),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鸣肌的发达程度,确切地说是鸣肌的数量,比如雀形目下的鸟类大都有4-6块鸣肌,而普通的鸟类只有1块。
而鸡虽然有完整的鸣管,但是缺少鸣肌,所以它们只能发出单调的声音。不过,不管是公鸡还是母鸡都可以鸣叫,不同的是母鸡的鸣膜比公鸡的要厚,所以气体在经过时,震动就没有公鸡容易,因此,母鸡只能发出“咯咯哒”的声音,而公鸡的声音更加的尖利一些。
母鸡通常会在产卵之后发出叫声,而公鸡则是通常在清晨鸣叫。那么公鸡的这种习性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先从鸡的祖先说起。
家鸡是由原鸡驯化而来的,而原鸡到现在依然有野生的存在。从原鸡的习性看,雄性原鸡的鸣叫时间大都集中在清晨、繁殖期。根据动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公鸡的鸣叫其实就是一种交流方式,在繁殖期,公鸡的鸣叫比较频繁,而且通常全天(除了晚上)都能听到,这是因为公鸡需要用鸣叫来提醒其他的公鸡:我在这里准备繁殖,小伙不要越界。
而清晨鸣叫的习性则是因为原鸡是群居性的动物,它们在夜晚休息时,会分散休息,而在日出时分,雄性原鸡(首领)通过鸣叫来呼叫同伴,意思就是:赶紧起床集合,该去找东西吃了。
由于家鸡是由原鸡驯化而来的,而家鸡在驯化后依然保留了原鸡清晨活动前鸣叫的习性。而这一点恰恰是早期人类需要的,毕竟以前没有“表”这种时间仪器,人们只能看太阳判定时辰,而鸡在日出时分鸣叫的这个习性,这起到了“闹钟”的功能。
公鸡为什么晚上会打鸣?从鸡的习性看(昼出夜伏),鸡晚上都在休息,它们即不会寻找配偶,也没有必要呼叫同伴,所以,公鸡晚上打鸣是一种异常的行为。在民间流传着一个说法,那就是公鸡晚上打鸣是不祥之兆。其实,这个说法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因为公鸡晚上打鸣与光线刺激改变了一个内分泌器官的正常分泌导致的。
任何的生物都有自己的生物钟,鸡也不例外,它们通过捕捉光线的变化来制定休息和活动的时间,而公鸡控制生物钟的是位于大脑和小脑之间的一个内分泌器官-松果腺。松果腺是脊椎动物都有的一个器官,不同的是低级脊椎动物的松果腺含有类似视网膜的感光细胞,能够准确地捕捉到光线的变化。
当光线由黑暗转亮时,光线会从鸡的眼皮(鸡的眼皮是从下向上包裹住眼球的)进入眼球,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我们在漆黑的晚上闭上眼,突然开灯的感觉。此时,鸡本能的睁开眼看向光亮的地方,强光会在松果体分泌的紧张激素的影响下,将“天亮了”的信号传给大脑。此时,鸡本能的天亮鸣叫就会被激发出来。
因此,鸡晚上会叫大多数原因都是受到了光线的刺激,比如到了10点了,屋里灯火通明的,就容易给鸡造成天亮了的错觉。
除此之外,突然的响动也可能导致鸡夜晚打鸣,因为在夜晚,鸡的视力几乎为零,而鸡本身的天敌又多,在本能的趋利避害下,一旦有突发的响动,鸡大概率会睁开眼,但是又看不见。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公鸡也可能用鸣叫的方法来吓退发出异响的目标,因为这可能是天敌。
总结公鸡半夜打鸣并不是公鸡的本意,如果你家的公鸡半夜总是打鸣,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半夜了你还不睡觉,开着灯,把鸡的生物钟都搞乱了;第二个就是你家附近夜晚并不安静,比如有工厂之类的,会发出异响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