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巨人女巨人为什么哭,历史上有哪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进击的巨人女巨人为什么哭,历史上有哪些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此后的一年多时间中,红军一直在与自然及敌人抗争,转战万里,最终到达陕北,后来将这一伟大的奇迹称之为——长征。
长征的转折点当属四渡赤水,这是由毛主席指挥的一次灵活机动的战役,四渡赤水之后红军为摆脱敌人的追捕,主力部队前进到云贵川的交界地带,在向昆明虚晃一枪之后,毛主席带领红军突然北上,欲取道金沙江,进入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此时的红军虽然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但是国民党紧追不舍,当红军从云南转道北上之后,蒋介石已经判断出红军会北渡金沙江,进入川西,但他无法判定红军会从哪个渡口过江,所以他命令金沙江北岸的第24军军长兼川康边防总指挥、军阀刘文辉严守金沙江各渡口,坚决不给红军留下一船一木渡江,力图利用金沙江的天险阻挡红军前进的步伐,并迫使红军背水决战。
蒋介石想在金沙江歼灭红军的企图也并非没有根据,金沙江水流湍急,水面难以架浮桥,渡过金沙江只有通过船只,所以蒋介石命令所有渡口收缴船只。即使红军有船只,只要在北岸的川军进行阻击,那么红军渡河也将非常困难,而只要红军的动作稍作迟缓,国民党大军压境,红军则非常危险。
蒋介石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刘文辉却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当他得知蒋介石要求他守卫金沙江北岸时,他考虑到北岸渡口极多,有龙街渡、洪门渡和皎平渡等多个渡口,所以与其守卫渡口,不如守卫城池。
按照刘文辉的分析,红军渡江北进的路线可能有三:一是由巧家渡江,经宁南攻西昌;二是由姜顺方向渡江直攻会理;三是从通安州方向渡江,攻击会理。红军无论东那个渡口渡江,都需要北上经过会理和西昌等地,所以他放弃守卫金沙江。
而我红军在决定北渡金沙江之后,兵分五路,其中红五兵团和红九兵团为掩护兵团,红一兵团从龙街渡口渡江,红三军团从洪门渡口渡江,军委纵队从皎平渡渡江。结果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虽然都化装成国民党部队,但是国民党早已经将两地的船只清空,红三军团架桥渡过一个团之后,桥就被冲垮了,两路都无法渡江。
我军委纵队在刘伯承司令员的带领下,干部团化装成国民党,连夜翻山越岭180里,偷偷的到皎平渡,然后他们发现了有过江打探的探子带过来的两条船,他们很快控制了这几个探子。接着他们乘着夜色乘坐两条船到达了北岸,北岸的守军还以为是探子回来了,结果被我军突然袭击,消灭了一个连的敌人。
由于川军将主力都放在了后面的会里和西昌,江边的队伍太少了,所以红军很快控制了整个皎平渡,并找到了五条船。此时一共七条船,成为了红军最后的希望,刘伯承司令员到达金沙江岸边之后,他叫来了干部团团长陈赓,要求干部团不畏疲劳,继续前进,赶到距离皎平渡约三十里的通安镇。
通安镇直接关乎红军渡口的安全,当时川军听说红军从皎平渡渡江,所以派遣部队前去阻击,出发的目的地也是通安镇,结果当川军到达通安镇的时候,红军刚刚提前半个小时到达通安镇,一举将川军击退,保证了皎平渡的安全。
后来中央要求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全部从皎平渡渡江,刘伯承司令员就站在金沙江边指挥渡江,在之前刘伯承司令员已经对渡江的部队进行编号,对所有的人马进行排序。所以当部队到达江边的时候,三万人就这样有序的进行渡江,一共七天七夜红军全部渡江完毕。
此时自作聪明的刘文辉依旧命令部队驻守会理和西昌等地,实际上若他们将阻击军队放在金沙江边,以依靠金沙江的天险,对红军而言才是真正的危险。当红军北上时,刘伯承司令员依仗自己在川军中的关系,沿途的很多川军都直接放行。
到达西昌时,朱老总下令《关于我军迅速北进的行动部署》,要求对于固守西昌之地,应监视之,掩护野战军主力通过!最后我军成功绕过会昌,川军重点防守也成为了无用之城。
刘文辉此次放弃放弃渡口守卫城池的做法,让红军轻松占据金沙江的渡口,成功摆脱了国民党追击,而川军重点防守的城池,红军则一一绕过,不与之发生冲突。刘文辉的此举,可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然刘文辉事后上报蒋介石说,由于西昌城防组织的好,红军不战而逃。不知道蒋介石听到这个报告,会作何感想,但是换个角度考虑,刘文辉如何与红军死拼,虽然红军会收到损失,但是刘文辉也一定会实力大损,那么他就逃不过被蒋介石兼并的命运,这样看来刘文辉是明智的自保。而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就是蒋介石,因为他一直搞那种顺手牵羊,趁你病要你命的事,早已经让其他军阀失去了信任,所以才有今日的局面。
你是从什么时候喜欢上动漫的?
真要是追溯的话,可能从小时候看的《猫和老鼠》、《葫芦娃》开始就很喜欢动画了。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毕竟那时候喜欢的东西应该叫做卡通或者动画片才对,是真正给低龄孩子看着玩、博其一笑、甚至有点哗众取宠的存在。
①开启新视界的大门,开创全新世界观的《新世纪福音战士》如果从现在的定义来说的动漫,第一部让我感到【我的天,这是什么?为什么能够这么厉害】的动漫,要说是《新世纪福音战士》。
那时候电视上播出的还是中文版叫做《天鹰战士》,在我上一秒还在看大风车里播出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下一秒换台直接听到震撼的动漫op《残酷天使的行动纲领》的时候,那种浑身起鸡皮疙瘩,感到灵魂被震撼的感受,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
而且喜欢《EVA》的理由还跟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那时候刚上初中,自己被确诊患上了Ⅰ糖尿病,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医疗水平,每顿饭前要注射的胰岛素还是牛胰岛素和猪胰岛素。被病痛折磨的无助,父母绝不放弃的温暖,老师同学坚决维护的感动,全都在那一时间一起袭来,让我第一次同时发现人性中最脆弱和最坚强的部分。而这种【被一层无法看到的隔膜笼罩,无法逃走甚至感到窒息】的感觉,在《EVA》中全都展现了出来。
↑这个自闭少年,是我内心的完美再现
我最开始接触的那一话恰恰是《EVA》史上最经典的第6话,那一话凌波的嫣然一笑真的给我一种【妈妈我恋爱了】的感觉。而且《EVA》,能够在众多毫无内心描写的国产动画中,将真嗣对父亲的不理解、痛恨、斥责、想被认同、渴望父爱的复杂情感完全表现了出来。
↑这其实是《新世纪福音战士新剧场:续》中的截图,原版不够唯美,用了这张图
可能在外人看来当时的我只不过是从迷恋《猫和老鼠》换了个目标变成了《EVA》,但只有我知道这部动画演绎出的【自卑自闭】和【成长的纠结】在那时给了我多少灵魂的抚慰——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动画可以如此了解我,可以把我的自闭表现得如此完整。所以我一直说,《EVA》对我的影响是任何动画都无法比拟的,他是让我知道动漫是可以如此贴近我内心的存在。
↑当年的初号机暴走简直是震撼三观的存在
②引领我开始关注新番动画的杂志——动感新势力这本杂志其实老早开始就有了,我第一次接触是在高中左右的20多期,那一期的封面是绫波丽,而且里面有一段是杂志小编和绫波丽探讨她最喜欢吃的食物,当然栏目中凌波的语气都是在模仿动画中,我当时傻了吧唧地就认为这绝对就是真正在采访一个动画角色,而被这杂志深深吸引了。
↑具体哪期我是真的忘记了,不过动感新势力的确是一代人的童年
那时候【动心】还是每个月更新一次,而且给的碟片是VCD和CD各一张。CD就是各种动画的歌曲,当时还没有版权那一说,所以听好听的动漫曲子简直是既简单又快乐的存在。而动心中对每期新番的介绍,也让我开始逐渐系统了解了动画,然后我就开始了去动漫店将每一集较火热的动画刻录进光碟回到家用光驱一个一个看的日子。
↑很感谢当年的刻录光驱,在网盘没有盛行的时候,圆了我们看动漫的梦
③真正开始系统追番的元年——2005年2005年也并没有到一个不落去追番的地步,说这一年比较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一是因为这一年是大二,有较多的空闲时间来追番;其二是因为这是第一次我开始去涉猎每一种不同类型的动画,从恋爱后宫类型的《初音岛2》到50集年番《Blood+》,从Key社神作《AIR》到目前仍披着小狼马甲的源头《翼·年代记》,从唯美女性向作品《吸血鬼骑士》到傲娇鼻祖《灼眼的夏娜》……
2005全年霸占音乐榜首的单曲《鸟之诗》↑
正是这些不同类型的动画逐年开始累积,才有了今天对动漫超过常人的理解和认知的深度。而真正系统了解了动漫之后,我在动漫圈的马甲就没变过,【小狼】。可能许许多多的人都叫小狼,但我能清晰地说出我的小狼是动漫《翼·年代记》中的假狼,我一直披着他马甲的原因,是因为他那种【内心渴望知晓自己是谁】的行动力和【关键时刻能够出来为真狼挡刀】的勇气,和【化为灰烬时的那句“我只想听到那天小樱没说完的话”】的温柔。
↑《翼·年代记 OAD春雷记》
所以综上所述,论最早开始接触并对其有崇拜心理开始喜欢的时候,是2000年;
论系统开始追番,真正开始喜欢并投入到漫评领域的时候,是2005年。
有哪些好听励志的日漫歌曲?
日漫确实除了动漫,其他相关的产业也做得很不错,譬如歌曲,声优等方面,确实一流水平。看动漫的同时,还能享受着淋漓尽致的音乐盛典,今天安静和大家分享一些我本人比较喜欢的歌曲吧,排名只能说不分先后把。
secret base 君がくれたもの - 《未闻花名》与你在夏末的约定,将来的梦想远大的希望,不会忘记十年后的八月,我相信我们还能再相见,怀着最美好的回忆。
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那么几个挚友,都会有那么些分别的时间,都会相信着以后大家还能再聚,彼此的约定,虽然分别时会忧桑,但也蕴含着期待,笑着流泪的感觉,让你再体现一把分离的伤感。配合着动漫的情节,真心的泪奔,很应景。
その声消えないよ - 《月刊少女野崎君》已经再也不能见面了毎日,即使每一天逐渐打起精神,还是会热泪满盈的呢喃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真的有过呢,在失去的时候才察觉的重要事情。
有没有那么一个时间,莫名的觉得孤单呢?有没有觉得,自己往往在失去之后才懂得了它对你的珍贵?我想很多人都有那么一个经历吧,人往往如此,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听着这个歌,会想起一些或许你已忘记的往事,引起共鸣,且行且珍惜吧。
扉をあけて - 《魔卡少女樱》没问题 没问题 没问题,连奇迹都能让它发生,出发哟 出发哟 出发哟,展开羽翼,等待著一定会在某处发生某事的那一天来临。
这歌一开始我觉得节奏不错,后面看动漫的时候每次都会把它听完,越听越喜欢,还是挺带感的,而且歌词也挺励志的。做什么时候都要有个梦想,要对自己说:没问题,只要坚持,奇迹总会有的,要相信自己。
unravel - 《东京喰种》站在这个扭曲的世界的我,身体渐渐透明开始消失,不要再看着我,不要再来找我,也不要再注视我,在某个人布下的孤单陷阱之中,在这未来还没有毁坏之前,希望你可以记住我曾鲜烈的模样。
看动漫的时候我已经很喜欢这个歌,它的风格很独特,就跟它的动漫一样,如一把锋利的刀插进我的心,虽然歌词有点悲伤,但感觉还是挺有映射意义的,听着歌手嘶哑的呼喊,仿佛看到那个在社会中挣扎的自己,个人还是挺喜欢的。
いつも何度でも - 《千与千寻》像初始的清晨下宁静的窗,空落落的身体逐渐被充实,对于海的彼方不再去探寻,因为光辉之物一直在这里,在我的内心中已然被发现。
小清新的伴奏风格,在一系列日漫中也是挺显眼的,听惯了激励的曲风,偶尔听下这种小清新的风格,还是不错的,加上它的歌词,很好的和动漫相呼应,也是叫人努力向上的,能更好的引起看官的共鸣,令看官看的高兴,听得愉悦,是个不错的享受。
以上是我觉得还算不错的歌,当然日漫还是有很多很好听的歌的,太经典的就不用介绍啦。如果喜欢的给我点个赞哦。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看动漫?
其实,我是一个日漫和国漫都很喜欢的人。大概是不完美人生中完美的一部分。或许有的人说看动漫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也有的人说看动漫是为了逃避失败的现实;而个人觉得看动漫可以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体验和了解别人的人生。
动漫可以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上告诉我们一些简单的道理和简单的美好;动漫也可以从气势恢宏的大场面上告诉我们一些简单的坚持和简单的执著。动漫可以在我们伤心的时候让我们治愈;也可以在我们努力和失败的时候让我们热血。动漫可以让我们脱离现实,希望自己也有一些相互扶持的好朋友一起开启一段奇妙的冒险;动漫也可以狠狠的打我们一拳,告诉我们不要整天自以为是,好好看看身边那些关心你的人。
或许有人会说动漫很幼稚,嘲笑我们这些快奔30的大男人还看动漫。可是真的想问一句:你有多久没哭过了呢?你还对未来、对明天充满希望吗?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没有眼泪吗?如果能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悲伤,大声的笑或者哭。对未来和明天充满希望的心里就是幼稚的话,那我希望永远不要长大。
为什么大家又对日漫不一样呢?虽然不想承认,但是不得不说我们很多人都是从日漫开始看动漫的,还记得小时候看的机器猫、名侦探柯南、中华小当家、四驱兄弟、铁臂阿童木吗?80后90后对童年的记忆似乎都是日漫,而国漫可能只有上美的葫芦娃、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宝莲灯、黑猫警长、阿凡提等等,虽然都是经典,但是也正是因为上美的一家独大,在它转型失败后,国漫就很少有优秀的作品了。
而日漫的产业环境是很多国家都比不上的,加上日本的历史深受我国的影响,很多日漫都有我们国家的影子,这也让我们更容易接受。就像火影中小李的醉拳、三代的金箍棒一样。当然了,现在国漫已经在不断的崛起,像《秦时明月》、《一人之下》、《全职高手》、《狐妖小红娘》《魔道祖师这样优秀的国漫越来越多,有很多都是让人忍不住想要连刷一晚上的。就像当初第一次接触《一人之下》的时候,我可是看了一个通宵!似乎上一次看动漫通宵还是看的火影呢!
举报/反馈
鬼灭之刃怎么样?
《鬼灭》堪称2019年的霸权作品,但是我一直没主动去看过,大概是因为我对新番下意识地抱有戒心。后来才发现《鬼灭》的漫画是JUMP上的,并且是和《梦幻岛》并列的新台柱之一,于是觉得有点意思。再后来,听到朋友也在看,于是终于去找了漫画来看。
很努力地看了二十多话,终于努力不下去,弃了。自己想想也觉得费解,对于JUMP台柱级的漫画,我从来都是一口气看个六七百话都心旷神怡,怎么这一部看得这么费力呢?
后来又听说动画做得极好,很华丽。于是又去找了动画看,还没看到正片,OP里“梶浦由记”四个字先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然后开始看正片,接着听了听ED,最终得出一个结论:《鬼灭之刃》,足以与《紫罗兰永恒花园》、《一拳超人》第一季并列,作为“近几年中最烧钱的动画”。
其他结论呢?关于剧情、人物、异能力设定方面的结论呢?抱歉,基本为零。
于是我又回去看漫画,然后追到了最新进度。
很好,结论出来了:
主观意义上,这是一部刚好踩在我雷区的作品;客观意义上,这是一部史料价值大于艺术价值、反映了JUMP在某个时段的特征的作品,值得载入史册(笑)。
之前提到过一些我的个人情况。首先,我是个对漫画专业知识基本零了解的人,看漫画的时候常常抱着看小说的心态,重视人物、故事剧情和异能力的设定水平,对于分镜、画风、构图等方面很难有客观合理的评价,只能凭借本能判断某部作品的某个画面很“戳”自己,某部作品的人物画风很写实或者很少女或者粗糙而无吸引力。但是漫画和小说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漫画是以画面来呈现一切,故而在谈论某部作品时,我必然会提到自己对这部作品画面的理解,因而会产生一些主观色彩很强、甚至颇为浅薄可笑的结论。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是个比起下限更在乎上限的人,而在我看来,一部漫画的总体水平决定下限,拉低下限的主要因素是硬伤(在JUMP漫画中,常见的硬伤有武力值严重膨胀、世界观强行扩张、刻意拖剧情、强行洗白角色、因腰斩而剧情不全等),而个别精彩的章节、画面和人物,和漫画家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贯穿在画风、故事、人物和异能力设定中),则能无限制地拔高上限。
以《猎人》和《BLEACH》两部作品为例,前者属于典型的高上限高下限作品,除了停刊之外几乎找不到任何缺陷(果然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啊);而后者则属于典型的高上限低下限作品,硬伤多如牛毛——世界观设定不完善、打斗中多次出现“死于话多”的现象、尸魂界篇之后剧情稀薄、千年血战篇反派人物形象不丰满、剧情不完整疑似有腰斩痕迹等等等。但是《BLEACH》通过其前半部中出色的人物塑造、难以复制和动画化的画面、一句话概括就是98的诗人气质(笑)拔高了上限。所以,若是让我做客观的评价,《猎人》绝对远超《BLEACH》;但是如果仅仅说出内心的感受,那么《BLEACH》在我心中的地位是高于《猎人》的。
下限和上限由什么而决定?用那句很流行的话来说,是努力决定下限,天赋决定上限。然而在龙珠SD幽白的时代,在火海死银的时代,对于台柱级别的作品,决定下限的,其实是编辑部。太多经典作品因为编辑部的介入被迫延长连载,导致种种硬伤的产生。
但是,《鬼灭之刃》的大热,似乎预示着一件事:时代变了。
之前网友给过一句对鬼灭的整体评价,而我非常认同——这是一部下限高而上限低的作品。当然此处的上限低,是和其他台柱级作品比较得出的;下文中对鬼灭的分析评价,参照物基本上都是JUMP中的一流作品。
之前看过知乎上一个颇为精当的回答,答主(ID是“许多的小兵器”)认为目前JUMP编辑部的政策有了新趋势,开始改变从前顺位低作品直接腰斩、顺位高作品强行延续的做法,前者的代表是《银魂》——猩猩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死缠烂打硬是不完结,而编辑部则颇为大度地允许移刊继续连载,对于又臭又长的终章似乎没有丝毫干预的想法;而后者的代表正是《鬼灭》。
所以火海死时代的读者们,会很惊讶地发现这部人气一度超越《海贼王》、如今稳居台柱之位的重要作品,没有丝毫因外界因素强行拖剧情的迹象,100多话时即进入BOSS战,并且有望在200话内完结。
换言之,《鬼灭之刃》不存在因编辑部介入而产生的硬伤。
那么是否存在因作者本人原因而产生的硬伤呢?
我的答案是,基本为零。
虽然《鬼灭》真的是一部十分不合我心意的漫画,但是对于作者吾峠呼世晴,我基本上是持肯定的态度。从第一话到如今,可以看出她(?)对作品、对故事、对角色的尊重和负责,以及持续不断的进步。这部漫画的世界观虽然狭小,但是整体逻辑是合理的;这部漫画的剧情虽然简单,但是故事发展是顺畅的;这部漫画的人物虽然缺少一点魅力和多样性,但是角色形象是稳定持续的;这部漫画的异能力设定虽然缺乏新意,但是武力值系统是没有崩塌的。作为新人漫画家,她对这部作品很用心,也有一定的实力,可以说她的付出和努力,基本消灭了可能出现的硬伤,大大提高了这部作品的下限。可以说,这是一部中规中矩的作品,而在讨论下限时,中规中矩无疑是一个褒义词。
但是,当我们讨论上限时,中规中矩就成了贬义词。
《鬼灭之刃》乍一看,无疑是JUMP中最为正统的王道战斗漫画,JUMP史上的台柱级作品,大多属于此类。但是问题在于,《鬼灭》并没有在这些台柱级作品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核心技术。
世界观上,人鬼对峙的二元对立结构,鬼吃人、人灭鬼,万鬼之祖则是最终BOSS,鬼和人都能使用异能力——对不起,真的不算新奇,也并不宏大(当然作者初衷应该就不追求太宏大的世界观)。倒是大正时代的时间设定很有趣,也有读者称赞作品中服装的时代风格,但是这方面貌似动画的表现力更强。
异能力设定上,各大属性的呼吸法、刀、血鬼术,也是平平无奇。据说吾峠呼世晴是JO厨,我承认她继承了荒木老师的黄金精神(这一点下面会谈到),但是替身能力的绚丽诡奇在《鬼灭》的呼吸法和血鬼术上基本没呈现出来。动画里,各种招式的画面的确极其华丽,但是似乎总是缺点什么。众多柱加上主角们和黑死牟,呼吸法多达十几种,每个呼吸法都是数招或者十数招,画面倒的确纷繁复杂各不相同,但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招数,似乎效果都差不多。无惨作为最终BOSS,居然在变身后只用了一招甩鞭子,似乎……和之前的堕姬有点重复?
打斗不是舞蹈,追求画面的表现力也不等于单纯的华丽。仅仅追求画面的华丽,等于战斗风格和异能力设定的同质化
《鬼灭》异能力设定的另一个问题在于,系统性和严谨性有欠缺。乍一看水炎风雷岩五大自然属性,另外众多分支呼吸,似乎井然有序,但是主角们的超常五感应该作何解释?祢豆子的众多辅助能力应该作何解释?再较真一点,炭治郎的头槌应该作何解释(虽然我知道这可能就是个搞笑设定,但是他的头槌的确影响到了剧情)?更加较真一点,所谓的“灵魂”作何解释?五感也好,头槌也好,灵魂也好,祢豆子的众多辅助能力也好,都是影响剧情的重要设定,但是目前给人的感觉,就是便利主角们的buff,没有太多道理可言。而“线”、斑纹、通透世界、赫刀等技能的获得,勉强解释成“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也说的过去,但是作为在战斗中涌现的新技能,对于炒热气氛的贡献不大,后期柱们不断获得新技能,但是因为战斗太过紧迫导致没法多做反应,从逻辑上看很合理,但是对提高战斗本身的表现力作用甚微。
在战斗的刻画上,《鬼灭》也存在一定问题。目前给我观感最好的一战大概是蜘蛛山对下弦之六,整场战斗的气氛逐渐升温,火之神神乐的出现使战斗达到高潮,下弦之六断头求生的手段让人眼前一亮,而义勇最终出现,以典型的高逼格角色的台词和动作斩杀恶鬼,可以说是一场不错的战斗。但是随着上弦们不断出场,作者采用了1vs2、1vs3的战斗模式,从本作品的武力值设定上看十分合理,但是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斗本身很难调动读者情绪了。一方面是因为上弦出场后,每一场战斗都伴随伤亡,读者们显然更加关注角色的死亡;另一方面,作者对于战斗节奏的把握、对于战斗本身的刻画,似乎有些乏力。典型例子如对阵上弦之一,明明作者也加入了斑纹等新技能,上弦之一的回忆也揭露了部分主线剧情,但是一场战斗说结束就结束了,真要我说战斗中的哪个部分最激动人心——抱歉,没有。我只看到一群人在殴一个人,最后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还活着。
当然,回忆是少年漫画中战斗的重要组成部分,角色尤其是人气角色的死亡也绝对是牵动人心的,但是在本作中,回忆往往是死亡的附属品,而死亡则是结果,与战斗过程是抽离的。从主观上说,我认为战斗过程本身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举例来说,即使你根本没读过《BLEACH》,当你翻到剑八和卯之花的战斗时,那种森然的剑气也会吸引住你的眼睛;即使你根本没读过《JOJO》,当你翻到布加拉提火车一战时,你也会为他对“拉链”这样一个单纯至极的替身能力的复杂运用拍案叫绝。战斗的意义,有一部分是作战者赋予的,比如佐助和鼬的兄弟之战;但是另有一部分,甚至是主要部分,是战斗过程自身的魅力赋予的。对于少年漫画来讲,战斗不仅仅是推进剧情、塑造人物的手段,战斗自身,就是意义。
当然回忆和死亡可以有机融入战斗过程本身,成为战斗过程魅力的一部分,但是《鬼灭》还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于是上弦出现之后,评论区讨论最多的就是战斗的结果,即伤亡情况,而战斗过程则很难吸引读者的关注。
在剧情上,过早出现的BOSS预示着这个故事的结构大概率是直线式的,打小怪、打自以为是十二鬼月的小怪、打曾经的下弦·如今的小怪、打现役下弦、BOSS干掉了其他的下弦只留了下弦之一、打下弦之一顺便打一下上弦、正式打上弦之六、正式打上弦之四和五、正式打上弦之三、正式打上弦之二、正式打上弦之一、正式打BOSS。嗯,虽然梗很老了但是我还是想吐槽一句,真是一家人都整整齐齐的,死亡顺序都没乱。
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没有叛徒(珠世虽然是协助主角的鬼,但是她一开始就坚定不移地站在了主角这边,没有反复),没有卧底,没有黑化(善逸的师兄算不上完全的黑化,毕竟一开始就不是白的),没有洗白并且成为新同伴,整个剧情几乎没有丝毫的翻覆曲折,唯一不确定的就是一场战斗之后还能活几个。合理吗?从逻辑上看很合理。但是足够有趣、足够吸引人吗?抱歉,答案是否定的。
在人物塑造上,存在类似的问题。乍一看,鬼杀队成员刚出场时,外貌设定的确各有特色,每个人的回忆也都很完整,行为逻辑也都清晰合理没有崩坏。但是仔细看下去,虽然他们的性别或男或女、外貌或美或丑,呼吸招式各不相同,但是回忆往往类似(大致逃不开深爱自己的家人朋友被鬼杀、曾有龃龉但深爱自己的家人朋友被鬼杀、因鬼的介入导致家人朋友惨死几个方面,恋柱算是个异端……),他们一方面为了复仇,一方面为了正义,投入对BOSS无惨的讨伐,义无反顾。可以说鬼杀队队员的终极原则和人物内核是一致的,这从逻辑上依旧很合理,因为无惨杀了他们的亲人,因为无惨就是个该死的人渣。
我猜测作者对鬼杀队的塑造,是有良苦用心的,下文还会对这一点继续讨论。但是,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角色的多样性和本该拥有的独特魅力,使得鬼杀队更像是一支军队。并且,人物塑造,终究和剧情、异能力设定是不同的。
剧情追求合理,异能力设定追求合理,都无可非议,但是一流的人物塑造,追求的绝不是简单的合乎常理,也绝不是简单的正义和正确——而是独特。换言之,需要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而这“情理”,并非大众认知上的常理,而是人物的自身性格和逻辑认可的情理——虽然往深处探究,他们的言行举止或许依然符合普世性的情感逻辑。一流的漫画家笔下的人物,总是会让读者吃惊,读者预料不到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所以等待他们行动的过程,便使人忐忑不安却又欣然喜悦。举个例子,谁能想象到西索这样一个花哨变态(虽然这个形象下依旧魅力十足)在洗完澡后竟然摇身一变,成为一个清秀少年?谁能想象乌尔奇奥拉这样一个象征虚无、只对蓝染忠诚的冷漠禁欲系角色,竟然会在化成灰烬之前对一个说不上熟悉、立场又对立的少女问出“女人,你害怕我吗”?这是一流漫画家才华、禀赋、审美和性格的投射,他们从来不批量生产角色。
而鬼这方面,显然情况要好一些,至少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没有太过雷同。但是又产生了新问题,那就是人物身上的象征性色彩太强,有些简直就是寓言和现实主义小说里走出来的,比如原下弦之六、下弦之五和上弦之一象征对缺失之物的执念,上弦之四象征人的诸般情绪,上弦之二的象征性尤其强烈,然而很难说清楚这个角色象征了什么,上弦之六和上弦之三则是人类世界中恶的牺牲品。真要说哪个角色有成为“一流漫画家笔下角色”的潜质,我认为是上弦之二,但也只能说是有潜质而已。
所以一路分析下来,可以看出,《鬼灭之刃》似乎是一部十分正统的JUMP漫画,王道战斗向作品该有的东西,本作全都有;王道战斗向作品不该有但很容易出现的硬伤,本作全都没有。但是,《鬼灭》缺少令人眼前一亮的人物、缺少令人拍案惊呼的剧情、缺少令人过目不忘的战斗,所有这些似乎都指向本作自身独特风格的缺失,而上述欠缺出现的原因——虽然我并不想这么说——一方面是作者个人的原则和追求,另一方面,大概是作者本身才华不足。天才的漫画家一定自带风格,因为风格也是才华的一部分。
但是,《鬼灭之刃》真的不存在相对少见的特质吗?
答案是,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