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统一了三国,难道仅仅是因为父辈们奠定的基础
谁统一了三国,难道仅仅是因为父辈们奠定的基础?
司马炎就是和坐享其成的主。其实,说聪明,只是司马懿家族后来统一了全国。不过,司马懿也没想到,自己孙子建立的王朝,在历史上存在感最低,评价最差。远不如秦朝和隋朝,有时候说起来西晋的贡献就是一个笑话。
西晋就是一个贪污腐败,穷奢极欲的朝代。估计司马懿要活着,看到这些,要气个半死。这些不肖子孙到底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
还有曹操的历史地位是时代的开创者。而司马懿是篡权者。还有其两个儿子也是权臣,而不是功臣。司马集团生活奢靡,道德败坏,权力高度集中,国家在武力压制下存在着许多潜在的矛盾。八王之乱后,天下大乱……导致了三四百年的历史割据,问题多多……
说实在的,看看司马懿有多尴尬。在许多情况下,司马懿其实早就看出了孔明的伎俩,不过不想戳穿。如果孔明死了,他有可能被魏主冷藏,也没有了机会继续掌握兵权。司马懿对于魏主来说,远没有孔明对于刘禅那么重要。尤其曹丕还是个小枭雄。虽比不上老曹,但司马懿还是不敢轻易乱跳。
孔明明知司马懿在魏国的处境。为了自己在刘备面前夸下的海口,他不得不多次出岐山获取战略的主动性。孔明想效仿刘邦或嬴政,通过占领汉中,打垮魏国。可是,司马懿明着为魏国着想。其实,他有着自己的算盘。掌握魏国最高权力,成为一时霸主。
司马懿虽然大权在握,可是当时许多曹操老臣,包括曹氏皇族,都对他十分忌惮。不用司马懿,孔明太嚣张。用司马懿,这个人老谋深算,用着不放心。而司马懿也明白,自己在老曹手下,兢兢业业,可是老曹对自己还是不放心。而且临终也没有把自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司马懿是个城府极深的人,这方面可以说是超过了老曹。
司马懿在老曹父子手下干事,其实也是胆战心惊。凭本事,人家不太放心。尤其那些吃功勋的老曹身边红人,一直在排挤司马懿。如果不凭本事,混日子。老曹身边这些人又瞧不起自己。司马懿这个外姓,在老曹那帮人眼里,也只是个后起之秀。
不像孔明人家是刘备的同盟者,穿一条腿裤子的人。司马懿在老曹手下可没那么滋润。所以,司马懿和孔明玩儿,多处于下风。但是,这两个人也惺惺相惜,不愿轻易撕破脸皮。正如前面所言,司马懿在魏国国内,远不如孔明在蜀国那么稳固。所以,司马懿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一般也不愿冒险出兵。万一翻了船,回到魏国,有人落井下石,自己还不是个死。
司马懿心理明白,与其和孔明硬磕,没有必胜的把握,还不如自己一直掌握着实权,让魏国那帮人围着自己转。同时,这也可以熬死孔明。万一孔明死了,自己还掌握着大权,不就有机会翻牌吗!事实证明,司马懿还真做到了。
三国群英传6统一天下会怎样?
朋友,如果消灭了其他所有势力,完成天下统一, 那么恭喜你,顺利通关游戏 如果是第一次通关,会开启4个隐藏剧本 天下归魏、巾帼争霸、乱世称雄和豪杰齐心 祝你玩得愉快!!!
三国晋国哪位国君一统天下?
都知道“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的典故。经过司马懿的苦心经营,司马家在曹魏已经稳稳站住了脚跟!司马懿两个儿子都算人杰,尤其长子司马师默默经营家族武力,终于干掉同为辅臣的曹爽势力,可惜英年早逝!死前将一切传给弟弟司马昭!
到司马昭这一代,司马家已经离帝王之位一步之遥!司马昭的野心,谁人不知,伐蜀成功后,司马家的权势到了只手可遮天的地步,已经膨胀到了极致!代魏而立,咫尺之遥!但是最后做了晋国开国皇帝的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而立晋,在司马炎的主持下,次年灭吴,终结三国的混乱!
三国演义是哪三国?
三国是指曹魏、蜀汉与孙吴三国。
那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对印的历史是从何而起又从何而终呢?
三国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通常熟悉的三国却是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天下的时代,下面来看看三国形成的脉络。
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及兄弟张梁和张宝率信徒发起民变,史称黄巾之乱,迅速发展到数百万追随者,引起全国性的战乱。
汉灵帝派皇甫嵩、卢植及朱隽等率中央军压制 ,又令地方州郡政府和豪强地主招募军队协助。最后黄巾军的主力虽然很快被击溃,不过余部仍然散布各地。随着各地山贼土匪陆续出现,汉朝的中央军精疲力竭。
188年刘焉的建议将负责监察各郡的刺史赋予兼有地方军政权力,以加强对各郡的控管,并且将部分刺史升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重臣担任。
这一措施使得州正式成为一级行政区,虽有利于镇压各地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后,掌握地方权力的州牧及刺史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节制。刘焉趁机割据巴蜀,借由五斗米道首领张鲁占领汉中 ,切断与朝廷的关系。东汉为解决黄巾之乱而制定的州牧制度,开启群雄割据的局面。
群雄并起之时正逢戚宦外戚争斗,袁绍等士大夫企图去除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及其他宦官,大将军何进下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但宦官们先发制人,在董卓军到达洛阳前杀死何进。
而袁绍则以为何进报仇为名率军入宫,杀死十常侍等宦官二千人 。虽然困扰东汉上百年的外戚与宦官之争就此终结,但董卓顺势夺取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手段残暴,引起了诸多不满。他促使吕布杀死掌管都城禁卫的丁原夺得军队,袁绍及曹操等原先掌握过兵权的将领纷纷逃离首都洛阳 。最后董卓废黜并杀死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至此董卓完全掌握了朝廷 。
190年,东郡太守桥瑁诈称以京师三公之名向各地发檄文 ,陈述董卓的恶行,联络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讨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军加入,群雄并起,共推袁绍为盟主,史称“关东军” 。
董卓为了回避其锋芒,挟持汉献帝、强迁居民,迁都到长安,并火烧旧都洛阳 。其间,关东联军只有孙坚 、曹操真正出兵与董卓对战,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关东军也随之解散 。此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互相攻击。董卓迁都后,自封为太师,继续掌控朝政。
192年董卓最后被司徒王允和部下吕布等合谋刺杀,其族人亦被屠灭殆尽。不久董卓属下李傕、郭汜等人率兵攻入长安,杀死王允,吕布兵败逃亡,李傕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 。其间凉州马腾与韩遂等也率军逼近长安。李傕派郭汜、樊稠及侄子李利于长平观击败马腾等人。
195年,由于李傕与郭汜等人内部不和,发生内斗,分别挟持献帝与大臣,长安陷入一片战乱。7月,汉献帝离开长安,开始东归洛阳 。李傕与郭汜等人又联合起来,追击献帝。而后汉献帝派人与李傕、郭汜讲和才停止追击。
196年献帝辗转流亡,回到已成废墟的旧都洛阳,随后被曹操迎奉到许都, 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隔年,郭汜被自己的部将伍习杀死。
198年,曹操派裴茂率领段煨等关中诸将讨伐李傕,李傕被诛杀,至此关中初定。
此后中原两袁一曹一刘开启混战,直到中原初定,曹操统一北方后,乘刘表病死之机率大军南下,其子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离开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军追上击败,逃至夏口。
此时鲁肃到备处探听情况,刘备也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双方结盟,共抗曹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曹军退回北方后,平定马超、韩遂西北联军,统一北方。
促使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孙权、刘备双方也开始各自争夺荆州。刘备成功逼降荆南四郡;而孙权部将周瑜也向荆州南郡发兵成功将西北一带收为领地 。
211年,刘备率部进入益州,逐步占据了原来刘璋的地盘。
219年,刘备从曹军手中夺得汉中,关羽也向曹军发起进攻,但是孙权遣吕蒙袭杀关羽 ,占领荆州大部,隔三峡与汉军相持。
220年曹丕自立称帝,因其姓曹,后世称之为曹魏或曹魏政权,定都洛阳,主要控制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势力最为强大。
章武元年(221),刘备称帝,为表示自己政权合法性国号仍沿用汉,因其控制范围在益州一州(蜀地),故后世称之为蜀汉或简称蜀,蜀汉势力最为弱小。
建兴元年(229),孙权正式称帝,建立孙氏政权国号吴,因其姓孙,故称孙吴,又因其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地区,又称为东吴。
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享国43年。
265年,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三国时代正式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
公元前多少年西普王朝统一了中国?
三国之后是晋朝的司马炎统一全国的。其父司马昭于公元263年灭蜀,他于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刘备建立蜀国,孙权建立吴国,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并称三国。曹操虽然最为强悍,但大多适合在平原作战,论水军不如东吴,而刘备据有地理优势,也就是易守难攻的蜀地,再加上孙刘联盟,根本无法集中力量灭蜀。所以曹操及其后人养精蓄锐,训练军队。而蜀国数次北伐无功而返,削弱了国力,才被司马昭趁机灭掉,而东吴孙皓暴虐,再加上名将死亡殆尽,晋国水军实力雄厚,于是就被司马炎灭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