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派系,军阀的直系和奉系有什么区别
北洋军阀派系,军阀的直系和奉系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割据的地方不一样和对待北伐,对日本的态度不一样。
直系军阀的领袖大多出身直隶省(今河北),在政治理念上亲英美,代表旧地主利益,主要割据在江苏、江西、湖北等省。奉系军阀的领袖张作霖出生在奉天(今辽宁沈阳),在政治理念上亲日本,代表新兴资本家利益,主要割据在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12。
直系军阀是由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的,继承了袁世凯的中央集权思想,主张以武力统一中国。
奉系军阀是由张作霖从土匪招安而来的杂牌军组成的,继承了张作霖的地方自治思想,主张以和平谈判实现统一12。 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曾经是盟友,共同推翻了皖系军阀的段祺瑞政府,并支持孙中山北上。
后来因为利益分歧和外部干涉,两者发生了两次直奉战争,最终导致直系军阀的崩溃和奉系军阀的控制北洋政府12。 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都遭到了国民革命政府的北伐攻击,但奉系军阀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易帜。直系军阀则进行了顽强抵抗,但最终也被击溃。奉系军阀的残余部分改编为东北边防军,后来参与了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12。
奉军何时改称东北军的?
东北军系张学良统率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之简称,其前身为其父奉系军阀张作霖统率的奉军。
奉系军阀为中国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因其首领张作霖系奉天(今辽宁省)人而得名。
东北王张作霖(1875~1928)利用中华民国初年的混乱局面,在日本的支持下实行地方割据和武力扩张,逐步建立了对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统治,成为奉系首领,长期统治东北。此后,张作霖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扩张势力。
1924年9月,张作霖发起第二次直奉战争,打败直系军阀吴佩孚,挥师进入关内,控制北洋军阀政府,势力扩张至热河、直隶(今河北省)、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份及上海市。
为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年11月,张作霖组织安国军,自任总司令。1927年6月,张作霖成立安国军大元帅府,18日于北京就任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20日成立安国军政府,企图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
1928年4月,蒋介石发动二次北伐,大军直逼京、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5月30日下总退却令,退回东北。6月4日清晨,张作霖乘火车由北京返回奉天经沈阳西郊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药炸死。
其子少帅张学良闻耗迅速回到沈阳,就任奉天军务督办、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接掌奉军,开始统治东北。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皇姑屯事件,企图建立“满蒙新国”的阴谋未能得逞,转而迫使张学良就犯,要求张学良实行“东北自治”。张学良以东三省的民意为重,坚决顶住了日本的压力,于7月1日通电宣布与南京方面停止军事行动,决不妨碍统一。
国民政府在占领京、津后,也决定和平解决东北问题。7月3日,蒋介石抵达北平,接见奉方代表,要求“东北易帜”,服从三民主义。
8月3日,蒋介石派员参加张作霖丧礼,并同张学良谈判“东北易帜”之事宜;张学良表示服从三民主义,希望统一。
而日本政府正逼迫张学良继续分离东三省,力图阻止中国南北统一,干涉东北易帜。
为拥护统一,抵御日本侵略,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东北易帜”: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变旗帜。
当日上午七时,东三省同时换下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悬挂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张学良在易帜典礼上讲话表示:我们易帜,也就是不再想分中央的权力,把政权还给中央,以谋全国真正的统一。
“东北易帜”,标志东北归附南京国民政府。至此,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局面。
12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国民政府委员、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一年后又委任为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副总司令)。
1929年1月1日,南京国民政府为整编全国军队,召开了国民革命军编遣会议。奉军改称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
东北军各军师番号一律撤销,除编制了36个国防旅(30个步兵旅、6个骑兵旅)外,另外每个省还有四~五个省防旅。国防旅每个步兵旅辖3个步兵团,骑兵、炮兵、通讯各1个连;每个团步兵3个营,炮兵1个连;每营步兵4个连。全旅六七千人,约相当于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师。
省防旅一般辖步兵2个团,有的旅步、骑各1个团,火力和人数均不及国防旅。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东北军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奉命撤离东北退入关内。1935年,东北军被派遣到陕甘一带进攻红军。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与西北军将领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东北军也被散编到其他军队中,不再自成体系了。
北洋四大军阀?
北洋军阀,是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北洋军阀主要分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皖系军阀,北洋军阀嫡系分支。首领:段祺瑞。
直系军阀,北洋军阀嫡系分支。首领:冯国璋,副首领:曹锟。
新直系军阀,北洋军阀嫡系分支,直系军阀曹锟部。首领:曹锟,副首领:吴佩孚。
奉系军阀,北洋军阀旁支,奉天旧军。首领:张作霖。
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有多少部队?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北洋军在鼎盛时期总兵力达到120万以上,其中一半以上为嫡系部队。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北洋军的形成、发展、鼎盛和覆灭。
形成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派胡燏棻在天津小站练兵,编成“定武军”。随后改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对定武军进行改编,由4000余人扩编至7300人,定名“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北洋新军的建成,是中国陆军近代化的开始,也为袁世凯奠定了作为北洋军阀头子的基础。1898年,新建陆军改编为拱卫京师的“武卫右军”。1902年扩编为“北洋常备军”。1905年2月,袁再次提议统一全国军队番号,将原有常备军各镇一律改称陆军各镇。5月,以北洋常备军、京旗常备军和原武卫右军、自强军一部为基础,在京、津、鲁地区建成北洋六镇。
凤山、王英楷、段棋瑞、吴凤岭、吴长纯、王士珍依次任第1镇至第6镇统制,共7万多人。袁还为新军培植骨干兴办各种军事学堂。
发展
1902~1906年间,先后设立北洋行营将弁、陆军师范、军医、马医、军械、经理学堂和北洋军官、宪兵、陆军速成学堂及陆军讲武堂、电信号学队等,促进了北洋军的近代化建设。1907年8月,清政府决定仿北洋六镇之制,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限2~5年内完成。同年,袁的亲信徐世昌任东三省总督,率陆军第3镇(该镇约1个混成协兵力,于1905年由保定调驻锦州)及第2、第4、第5、第6镇各一部(约2个混成协)出关,并以此为基础扩建东北新军。至1910年(宣统二年),在奉天(今沈阳)、吉林分别编成陆军第20、第23镇,奉天、黑龙江各1个混成协。从此,北洋军扩大到东三省。慈禧死后,1909年,袁因权重被清廷开缺还乡。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陆军部大臣荫昌率北洋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因袁暗中控制而指挥不灵。清廷被迫起用袁为内阁总理大臣。袁凭借控制的北洋军,既要挟革命党,又逼清帝退位,取得了政权。至1911年,全国共编新军14个镇、18个混成协、4个标、1个禁卫军。
鼎盛时期
1912年北洋政府改北洋军镇、协、标、营为师、旅、团、营,并大肆扩军,增编12个师、16个混成旅。1913年袁为镇压“二次革命”,派4个师、3个旅及武卫军(张勋部)对南方革命党人发动进攻,击败讨袁军,将原驻直、鲁、皖的北洋军势力发展到除滇、黔、桂及边远地区以外的长江以南各省
1912-1914年,北洋军先后在豫、鄂、皖、陕、甘等省镇压了白朗农民起义军。1914年袁任命参谋本部次长陈宦为四川军务会办,并令其率北洋军3个混成旅入川。袁利用掌握北洋政府权力,极力扩大北洋军。至1916年初,北洋政府直辖和依附的军队共计33个陆军师、97个混成旅(含部分步、骑兵旅)、33个混成团(含部分独立步、骑兵团),总兵力达120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北洋嫡系部队。随着北洋军实力急剧膨胀,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称帝,激起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高级将领在昆明发起护国战争。前往滇、川、湘、桂镇压护国军的北洋军被击败,袁被迫取消帝制。
覆灭
1926年7月,国共合作进行的北伐战争开始。在国民革命军与国民军联军南北进攻下,至11月吴佩孚军大部被歼,五省联军在赣、闽等省战败。为挽回败局,直奉两系再度联合,12月在天津成立安国军,以抗击北伐军。在北伐军打击下,至次年3月五省联军大部被歼,6月奉军由郑州、开封败退冀、鲁。1928年4月南京国民党政府进行第二期北伐,直鲁联军由济南溃退滦河东岸,一部被南京政府白崇禧部歼灭,一部被张学良部缴械。五省联军残部被南京政府收编。奉军败退关外,张作霖被日军炸死。12月底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奉军改为东北军。至此,北洋军的历史结束。
北洋算一个朝代么?
北洋只能算是一个历史时期,绝不能算作一个朝代。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的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持续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但是不久,袁世凯便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取代了孙中山。袁世凯是清朝末年北洋新军的重要将领,是北洋军伐的主要代表。袁世凯本人还有着非常严重的封建帝王思想,他于1916年企图复辟帝制,但很快被护国运动打击而失败气病而死。之后就展开了北洋军伐长达15年左右的混战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