蚍蜉怎么读,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
蚍蜉怎么读,哪怕朱标当上一天的皇帝?
朱棣是一位野心勃勃的藩王,朱标当上皇帝,如果朱标在位时间很短,他肯定是会造反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参考一下他的儿子朱高煦,大哥朱高炽在位一年,侄子朱瞻基即位后,立马就造反了。朱棣恐怕并不是什么良善之辈,老二朱高煦可是一直以他为榜样的。
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重用齐泰、黄子澄等儒生,采取削藩政策。
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不同于前代的政策,充满了文人的理想主义和不切实际,充斥着文人欺软怕硬的性格。
汉景帝、汉武帝削除藩王势力时,都是以诏令颁布天下,显示皇权的威仪和不可侵犯。而朱允炆集团确实用偷偷摸摸的手段,一个藩王一个藩王的欺负,这完全是阴谋,而不是政策。
终于在建文元年八月,燕王朱棣在北京起兵,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口号发起靖难之役。双方经过三年多的激战,建文四年,朱棣的燕军攻入南京,登上帝位,是为永乐帝。
因此,靖难之役的原因,并不是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建文帝,毫无政治水平,并且手段残酷无脑的削藩政策。
另一个方面,就是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势力的庞大,掌握了帝国大量的军事力量。成为朝廷安全的重大威胁,甚至于他们有实力发起夺位战争!
朱允炆的无脑削藩政策,基本就是逼着藩王造反的动作首先,建文帝削藩的举措,令人很看不懂,一上手就是杀招,从实施的结果看,废除了五位亲王。
这种手段基本就是违背人伦的做法了,从汉朝开始,到清朝结束,两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封皇子为亲王的传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封诸子为王,其实并没有多大问题。其核心问题在于让诸藩王有了统领属地军政的权力,这才是未来造成帝国动乱的根本,而不是给他们的爵位和封地。
而朱允炆和他的幕僚集团,却并没有抓住这个核心问题,当然有可能他们知道,但是想来得更彻底。起手就是废除亲王,甚至贬为庶人的手段,这就是砸了锅不想让人活了的想法啊!
大部分藩王在这种举措下,都是听天由命,毕竟大部没有亡命造反的胆子,在瑟瑟发抖中渡过。但是对于强势的有野心的藩王来说,这朱允炆莫不是和二百五啊,明显就是逼着脾气不好的叔叔抄家伙干他了么!
其实历史上有很多削藩的成功的、不成功的教程,抓住藩王威胁朝廷的核心问题,可以用汉文帝、汉景帝的收回军政大权的手段,采取一种较温和的手段来处理。
另外,汉景帝的削藩政策,都是在自己的地位稳固后,才采取的行动。朱允炆不知道谁给他的自信,认为自己刚刚登基,就有能力动这些叔叔们了。而且一开始就动朱棣的同胞兄弟周王,这不是摆明了寻机报复,给朱棣预警了嘛!
燕王朱棣有能力和实力,发动战争争夺帝位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不顾众多文臣的反对,坚决分封诸多皇子为藩王,作为藩屏,保护朝廷。为了让他们发挥作用,还赋予他们军队的指挥权,王府的护卫军,少的有三千多人,多的达到了两万左右。
尤其是处在九边,防守蒙古的九位塞王,以秦王、晋王、燕王、宁王为首,各拥兵近十万余。尤其是燕王朱棣,军事才能卓著,多次率军出塞,战功赫赫,朱元璋令其“节制沿边士马”,其能力地位很高。
而朱允炆削藩的事件,一上来就拿他的亲弟弟开刀,这不就是老虎嘴里拔牙吗?逼着朱棣跟他对着干了,问题是朱棣还就有这个能力,敢跟朱允炆硬刚。
朱标继位为帝,可以保证朱棣不造反,但是守护不了朱允炆如果是朱标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无论从政经验,还是在皇子中的威望和地位,朱标都是扛得起大哥这个名头的。
朱标生性仁慈宽厚,对众位弟弟极为爱护,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人,年轻时候,曾多次犯错,险些被朱元璋责罚,但都是大哥朱标为他们求情,使他们免受责罚之苦,因此他在诸王中威信最高。
如果朱标继位为皇帝,朱棣或者其他诸王是肯定不会造反的,一是造反的话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秦王、晋王这两位可是朱标的亲弟弟,朱棣敢造反,这俩大概率是要勤王的,那朱棣就跟找死差不多了。
二是,如果朱标不死,能够顺利继位,即使朱元璋对蓝玉不满,应该也是会忍着恶心,把他留给朱标的。因为朱标与蓝玉关系很好,能成为朱标的一大助力,而且朱标也是蓝玉的外甥女婿,关系就更近了。
蓝玉是百战之将,勇猛异常,是朱元璋后期最出类拔萃的将领,以他来率军征伐,燕王朱棣哪还敢对朝廷动武呢?
但即使朱标继位,作为后续继位的朱允炆,还是要面对削藩的问题,可以肯定,朱标是不会削藩的,因为他以自己的威信完全可以统领诸王,不会遇到朱允炆面对的问题,所以朱允炆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朱标传位给朱允炆,他可能还要面对朝廷内的问题如果朱标继位,没在位多久,就传位给了朱允炆,那么朱允炆除了要面对朝廷外面的一帮拥兵自重的皇叔藩王们,还要面对朝廷内部的骄兵悍将。
基本可以断定,此时蓝玉还在,那么朱允炆靠什么来管理蓝玉呢?明显他的弟弟朱允熥比他更能获得蓝玉的支持啊,毕竟朱允熥是蓝玉外甥女的儿子呀!
最后,他还要面对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他主张和重用的儒生政治,怎么来平衡与强大的武勋集团之间的关系。明朝历史上这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土木之变,才以武勋集团全军覆没的形式,来实现文官集团的彻底上位。
所以说,如果朱标继位后,短期便倒手传给了朱允炆,这对于明朝可能是一个灾难,外面藩王没乱,朝堂内部可能先乱了套。
朱允炆可能不是靖难被朱棣赶走不知所踪的,而是被蓝玉发动兵变而杀掉的!
为何韩信要受胯下之辱?
韩信为什么甘愿忍受胯下之辱?这里面涉及多个成语故事,让我们慢慢一一道来。
一竿之微清·沈菊庄《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
韩信出身贫寒,从小混迹于闹市,养成了放纵而不拘礼节的性格,长大了也没有学得一技之长。母亲让他出去干活挣钱,他跑到街上听人讲古,对方无事讲得入迷,他饿着肚子听得有趣,人家过完了嘴瘾拍拍屁股走了,他过完了耳瘾摸摸肚子还咕咕叫。母亲让他上山砍柴,他又跑出去找人习武拼杀,饿了就赖着脸皮四处蹭饭,混吃度日。后来,他的母亲死了,他穷得没钱来办丧事。
埋葬了母亲,韩信望着天上的白云出神,他有些迷茫,不知道自己每天这样混着过对不对,但他又实在不愿意和大街上那些贩夫走卒混为一伍,他不由得摸了摸肚子,那里面装的是那位神秘的仙人教授给他的满腹兵法经纶,他想着哪天自己终会有用武之地。
他想起了听人讲过的姜子牙渭水垂钓的故事,于是,他也弄了一根鱼竿,到城外的河边去垂钓。姜太公钓鱼好歹衣食无忧,但这时的韩信却是衣食无着。他端坐河边,平复自己的心情,忘却心中的浮躁和生理上的饥饿,忘却“进攻”,将全部心思用在“防守”上,自信、理智、沉着、稳重。他忍受着阳光的暴晒和蚊虫的叮咬,不急不躁,稳如泰山,坚守自己的阵地,相信自己的判断。鱼来咬钩了,他不过分惊喜,尽管可以为他果腹;鱼不来咬钩,他也处之泰然,把这看作是寻常。
他在磨练自己,修炼自己,正如潜龙在渊,人生有高潮也有低谷,低谷的时候不要迷失,更应该时刻准备着。
漂母进饭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韩信天天来河边钓鱼,有鱼无鱼,整天就坐在那里。这一情景被几个靠给人洗衣服为生的老妇人看到了,其中一位大娘心地尤其善良,就过来问韩信:“孩子,我看你整天的不吃饭,不饿吗?”
韩信被老妇人拉回了现实,忍住肠胃的痉挛,硬着头皮说:“大娘,我不饿。”
“不饿?天天看你连吃的都不带,整天坐在这里,能不饿?”
“......”韩信默认。
“唉,你这孩子,干点什么不好,为什么偏偏钓鱼,能钓上你吃吗?”老妇人嗔怪。
“大娘,你不懂,我在磨练自己的意志。”韩信解释。
“唉。”老妇人又叹了一口气,拿出自己带的干粮分给韩信一半:“吃吧。”
韩信推辞:“大娘,我不要,您自己还没吃呢。”
“吃吧,我看你好几天了,今天特意多带了一些来。”老妇人把干粮硬塞给韩信。
“那......”韩信犹豫着接过来。“那就谢谢大娘。”
“吃吧。”老妇人看这韩信把干粮放进嘴里。
“大娘,等我以后有了能耐,一定会好好地报答您老人家。”韩信一边吃一边说。
老妇人立刻把脸拉了下来:“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还好意思说这样的话!我是看你有股毅力,可怜你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的报答吗?”
韩信一躬到地。
就这样,韩信天天来钓鱼,老妇人天天给韩信送饭,一直持续了两个来月。
胯下之辱《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这天,另一位老妇人来给韩信送食物,韩信问原来那位大娘怎么没来,对方告诉他那老妇人病了,才嘱咐她来给韩信送饭。
韩信很是感动,收起鱼竿,起身来到西城的胡屠夫案前,想在胡屠夫这里赊上半斤肉。
胡屠夫见是游手好闲的韩信,一脸的鄙夷:“若是别人,我也就赊了,可是你,人品太次,你拿什么还我?”
韩信说:“大丈夫言出必行,有借必还!”
屠夫全然不把韩信的话当成一回事,对韩信说:“虽然你长得又高又大,还喜欢抱着把破剑,我看就是个个大要子松的X货!哈哈哈......”说着,旁边的几个商户也跟着大笑起来。
韩信保持着一脸的笑容,有求于人家,总得有些姿态。
“怎么,还不承认?”胡屠夫继续挑衅:“这样吧,你如果不怂,就用剑杀了我!”
韩信依然面带笑容,不为所动。
“哈哈,不敢吧?!不敢就是XX!”胡屠夫继续沉浸在自己的快乐里,回身举刀剁下一块肉,趾高气昂地说:“只要你承认自己是XX,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你就可以把肉拿走了。”
这时,周围的人们开始起哄,有的说:“钻,钻了就把肉拿走了!”有的说:“韩信就是怂,不服都不行!”
韩信有些下不来台,但是权衡再三,还是当着众人的面从胡屠夫的裤裆下钻了过去。
在场的人笑成一团,纷纷嘲笑韩信胆小,骂他不是男子汉。在众人的嘲笑声中,韩信起身接过胡屠夫手里的肉,转身离去,没有多说一句话。
拜将封侯元·无名氏《暗度陈仓》:“我也曾陋巷淹留,贫寒常受,红尘火,今日个拜将封侯,才得个功名成就。”
后来,韩信投奔了项梁,留在楚军中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了项羽,项羽也不赏识他,只让他做了一个执戟郎,就是拿着戟看门的门官。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从不走心,他感到很失落。
刘邦入蜀后,韩信离开项羽,投奔了刘邦。萧何在与韩信的接触中发现了韩信的过人之处,于是向刘邦拼力举荐。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搭起一座高坛,斋戒沐浴,极其隆重的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然后,韩信给刘邦制定了“东征以夺天下”的方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十面埋伏,最终逼得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而亡,刘邦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因韩信战功卓著,西汉立国后,被刘邦封为淮阴侯。不止拜将封侯,韩信还曾经被刘邦封为齐王、丞相,一人成就了王侯将相的奇迹。
一饭千金《史记·淮阴侯列传》:“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韩信拜为大将军之后,首先想到了经常接济他的老妇人,他亲自找到老妇人,以千金谢之,奉为母亲,终于实现了他在胡屠夫那里没有实现的“大丈夫言出必行”的诺言。
随后,他又带人去找当年的胡屠夫。那个胡屠夫甚是惊讶,还以为韩信回来报复,看这么多官兵跑也跑不掉,倒也光棍,大笑一声:“天道好轮回,用不着你费劲,我自行了断!”说着,挥刀就想自杀,被韩信手下拦住。
韩信上前,夺过胡屠夫的屠刀,对手下众人说:“这是位勇士,真正的勇士!当年我仗剑而行,他挡住我毫无惧色,问我敢不敢杀他,这种精神正是我方将士需要的!”然后回过身对胡屠夫说:“和我去杀敌建功,怎么样?”
胡屠夫半信半疑:“你不杀我?”
韩信笑了:“我杀你干什么,我们又无冤无仇。”
“你真的肯要我?”胡屠夫还是有些不信。
韩信大手一挥:“我不但要你,还要给你升官!”
“好!我跟你去!从今以后,我老胡这条命就是你韩信的了!”
就这样,韩信封胡屠夫做了帐前中尉。从此,胡屠夫誓死追随在韩信左右,屡建战功,官职也越升越高。
看到这里,可能有朋友会说:你啰嗦了这么半天也没说明白,韩信为什么甘受胯下之辱?其实,道理就蕴含在故事中,我没明说不等于没说。朋友们有此一问,那就再啰嗦几句。
韩信的手下亲信也曾追问过韩信这个问题,韩信说:“当年他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但是杀了他也不会扬名,而且还会被处死,所以就忍了下来,才有了今天的我。”
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大丈夫能屈能伸,如果连这点儿屈辱都不能忍受,怎么还能有机会进入更高层次?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韩信拜将封侯,青史留名。清·丁耀亢《续金瓶梅》第三回这样说:“如韩淮阴贫时受了胯下之辱,后来以千金谢了漂母,把恶少封了官,真如太虚浮云,有何挂碍!”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势的睿智。
当韩信国士无双的时候,一介百姓又和蝼蚁有什么区别?一出“胯下之辱”,让韩信的情怀得到了升华。善待自己的敌人,这是胸怀,更是谋略,也让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名声。从此,更多人聚集在他的身边,成就了他一人“王侯将相”亘古绝今的辉煌。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希望我们共同学习,在历史中徜徉,因历史而成长。欢迎交流,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
长安十二时辰崔器死得值吗?
7月15日,《长安十二时辰》最新播出第21集到23集。被喻为“铁憨憨”的崔器壮烈战死,死时吃下小块胡饼,手写下长安崔器而死。
崔器死得非常的壮烈,角色印象在观众心中也是波折起伏。前面崔器因为张小敬杀死暗村小艺,内心不服张小敬在路上看演唱故意拖延,导致张小敬辛苦苦战,更不用提后面不听张小敬的警告,导致大批旅奔军被伏火雷炸死的事儿。崔器因为姚汝能的教唆,叛出靖安司,在靖安司得不到重视最终终于醒悟,最后为守护靖安司而苦战而死,崔器这个角色是立得住的,崔器死得确实不值得,因为从剧本角度上讲,
因为导致“靖安司屠杀”事件发生的主角李必,刺客鱼肠还有大反派龙波这三个角色,电视剧改编塑造得几乎快要崩掉了。
首先说一下,马伯庸这本书伯光看的时间很近,2018年年底才看完,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原著很多人说节奏好,其实中间和后面有点崩了。而且原著过于拔高张小敬的个人能力了,另外一位主角李必也如此。原著其它角色相对比较扁平,功能性十足。原著对于长安百姓的生活细节描写上,还有盛世大唐为何突然衰败的方面,显然是不如电视剧版像是徐宾造纸,靖安司安大人和媳妇儿,靖安吏官吏们的谈话,再到右相,郭力士和何监三位老狐狸,那样深入浅出政治博弈的展现的。
刺客信条的鱼肠角色立不住了本剧前16集的节奏相对来讲非常好,虽然很多观众吐槽前三集看不懂,线索太多,但其实很少有废笔。21集到23集的的故事剧情,鱼肠因为改了性别,改成恋爱脑其实都还好,毕竟原著里鱼肠只是个跑酷的杀人机器,相对来讲也比较功能化,这样改成和大反派有点虐恋情节也好。不过,电视剧将鱼肠的武功改得不如张小敬,这样不但降低这个厉害杀手的角色魅力,还导致了一个问题。角色塑造得前后有问题,迄今为止,鱼肠除了拿下个长安舆图,杀了一批不会武功的车夫,一批不会武功的景僧,其它一个人没有杀到。
鱼肠三番四次被张小敬给打败了,这强悍刺客的形象还怎么树立?
关键的问题还有,前面龙波和鱼肠讨论过多少次,龙波只要对他有用的人。鱼肠非常不服气,口口声声说自已是对龙波最有用的人。
结果呢?
鱼肠被张小敬给打败两次,除了拿到长安舆图,杀了一批不会武功的车夫和无辜的景僧,鱼肠在龙波那里信誓旦旦的有用,到底体现在哪里了?
鱼肠杀掉车夫时嚣张霸气的刺客形象,荡然无存。
原著里鱼肠给除了武功值和张小敬差不多,就给张小敬造成很多的麻烦。还有关键证人多次被鱼肠突然出现杀掉了,导致让张小敬陷入被动,一次一次经历险境。电视剧这样一改,不但改得鱼肠几乎是个废物,刺客形象也树立不起来。
李必电视剧改编的形象观众难言喜欢李必的形象同样如此,原著里并没有给靖安司官员放假一节。李必召靖安官员回来送死,主观上并不是李必的错误,但电视剧在塑造的过程当中,李必形象还是很不讨喜。首先,在郭力士禁军明确提醒过鱼肠是很厉害杀手的情况下,虽然李必摒退左右是担心暴露何监,但李必还敢去解开鱼肠绳子审问,最终导致自已被鱼肠袭击掐脖子,显得非常愚蠢。
二是李必给靖安司官员先放了假,跟着再给召了回来,间接的害死大批的靖安吏,李必其它愚蠢行为还有不少。最终塑造得这个角色没有半点原著中的聪明机灵,运筹帷幄,只剩下隐忍和愚笨。加上易烊千玺有时演技不到位,在观众那里自然显得不讨喜。
大反派龙波立意的快要轰然崩塌《长安十二时辰》电视剧播到了现在,再根据第22集张小敬的回忆。相信大多数人都已经猜到了大反派龙波的身份,他就是第八团的幸存者,张小敬最佩服的两个人之一、萧规!原著里萧规由战后老兵变成了企图毁灭帝国的大反派,主要原因是战后安置的不妥当。萧规卸甲归田过后,回到家乡非但没有好好过日子,相反被当地官员恶霸欺凌,导致家破人亡,最终逃亡了西域,最后才有了这个惊世毁灭大唐的计划。
萧规给自已组织取的名字:蚍蜉!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但原著《长安十二时辰》萧规就是这种最弱小的力量,最后差点就达成了目的。从一开始,龙波的目的非常的坚定,抱着蚍蜉撼树而亡的壮烈信念,虽然是个反派但人格魅力还是很强的。电视剧里的龙波前面塑造确实如此,比如和鱼肠的几次谈话,都是为了目的不择手段,只救对自已有用的人。原著里龙波袭击靖安司,是因为靖安司掌握大量情报,还有重要作用而不得不打掉它,最后挟持李必是因为最后花萼相辉楼有关键地方需要李必。
电视剧版《长安十二时辰》第21集到23集,龙波则是不听何孚的话袭击右相(龙波本来也没打算袭击右相),但原著必须打掉靖安司的设计。
电视剧给改成为了去救自已口口声声对自已无用的情人鱼肠,这样就改成自私自利的恋爱脑,还多少有点反复无常,主要是角色行为逻辑明显有矛盾。伯光甚至想过,看到鱼肠被张小敬俘虏,猜想龙波因为了解张小敬,电视剧又安排鱼肠被张小敬打败过。龙波让鱼肠去景寺,故意设计鱼肠被俘,然后里应外合屠戮掉了靖安司(如果右相不撤,守卫更多最佳)。
现在电视剧给改得鱼肠真的被俘虏,龙波脑袋一热为了救自已女人杀进了靖安司,毫不留情屠杀靖安司归来的官员,也是因为鱼肠受了委屈。
《长安十二时辰》最大的优点是美剧模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伯光为什么喜欢《长安十二时辰》,除了制作水平达到国产剧新的高度。还有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不是通常意义看国观众认为的历史剧。它美剧模式结构外衣的情况之下,也用了大量质感细节,充分展现中国特有的政治生态,传统文化的情况。电视剧里这种情节有着不少,22集里郭利士和右相林九郎的政治博弈,很大程度根本不输欧美神剧《权力的游戏》类似的情节,但这种情节,偏偏只有中国语境下的中国人,才能拍得出来。
前段时间因为首版预告争议巨大的迪士尼《花木兰》,再到欧美人拍摄的大量中国文化作品,他们永远摸不到中国政治权力斗争的边。美剧模式外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这是《长安十时辰》最大的优点了。
其它很多国产剧的问题是什么,比如隔壁刚刚开播的某部仙侠剧,还有大量标志什么宫廷权谋的古装偶像剧。管设定是什么朝堂天下,仙界宇宙,百姓众生,背景和世界观再大,其实演来演去,只是男女主角几个人相爱相杀,很是无聊。
《长安十二时辰》前16集避免掉了这个问题,但是龙波和鱼肠这样的改编,真的又重新改回古装偶像剧的套路去了。
这样再回到崔器器战死的情节,如同被放假再召回的靖安吏一样。明明感觉主角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死主角就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如崔器战死看上去确实十分壮烈,但是细细一想,怎么感觉有点煽情过渡,甚至隐隐觉得崔器死得不太值得。
更多关于《长安十二时辰》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为什么会有愚公移山这样人定胜天改造自然的思想?
在道家著作《列子》一书中,有一个“愚公移山”的故事,这个故事后来成为激励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象征。那么《列子》一书中为什么要说这么一个故事呢?是否表达了“人定胜天”的思想呢?其实并非如此。
“愚公移山”的故事出自于《列子·汤问》一篇,要探究这个故事本来的内涵,就要弄清《汤问》一篇主要说的是什么。在《汤问》中,作者描写殷汤与夏革两位古人探讨了一个问题:不同事物的大小、长短、同异是否有分别?为了说明这个问题,作者还描写了这么一个故事:
在东方遥远的海面上,有五座十分巨大的仙山,高三万里,山顶的平地方圆九千里,分别叫做:岱舆,员峤,方壶,瀛洲与蓬莱。这五座仙山就在海中漂浮,在风流中起伏摇摆。
在这五座仙山上,还住着很多仙人。天帝担心这五座仙山漂到西极去,那样这些仙人就没有居所了,于是他派了十五只巨大的海龟来驮这些仙山,每三只海龟驮一座山,一只龟驮六万年再换另一只。
这些海龟就安安稳稳地驮着仙山,直到一天,龙伯之国有个巨人来钓海龟,一下子就把负责驮岱舆和员峤这两座仙山的海龟钓走啦。于是岱舆和员峤飘到了北极去,最终沉没了。
这两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问题: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大只是相对于小而言的,遇到更大的事物,大也变成了小。比如,这五座仙山非常巨大,可是天地派出的海龟能把仙山驮在背上,海龟比山大多了。然而龙伯之国的巨人一钩就能钓走六只海龟,说明巨人又比海龟大多了。
《汤问》中还讲了另一个故事:有一种小虫子叫做焦螟,它们非常细小,小到哪怕聚集在蚊子的睫毛眉毛上,蚊子都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不过,黄帝和容成子斋戒三个月后再看焦螟,感觉它们像高山一样巨大,声音像雷霆一样响亮。作者想说明,大可以变为小,小也可以变为大,你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事物的大小也就不同。
其实,“愚公移山”的故事也是想说明这个道理。在智叟看来,王屋、太行两座大山非常大,与之相比人的寿命、力量有限,显得十分渺小。然而愚公却认为,人可以生儿子,儿子可以生孙子,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却不会生长,所以与无穷的人力相比,王屋与太行又是很渺小的。
所以,《列子》中这个愚公移山的故事,其实想说明,大与小、长与短的对立并非静止不变的,大能变成小,短也可以化为长。其实智与愚也是这样,智叟看似智慧,但他不明白大与小可以相互转化,所以他其实是愚蠢的。愚公看似愚痴,但他明白大小转化的道理,所以他是智慧的,最终感动了天帝,搬走了两座大山。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
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是否真是王羲之所写?
《兰亭序》是中国文学和书法上的“双璧”,尤以“天下第一行书”之名声闻天下,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1、王羲之召集兰亭集会《兰亭序》 是东晋穆帝永和 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 与 谢安、 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随后,大家请此次集会的召集人王羲之将各自所赋的诗作编成一集。为此,王羲之写下了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2、《兰亭序》的 传说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所收录唐人何延之《兰亭记》的记载:《兰亭集序》自写成之后,王羲之自己十分珍爱,决意将其传之子孙。这里也充分说明,《兰亭序》确是王羲之所书。
在唐太宗这时,王羲之的七世玄孙当了和尚,就是智永和尚,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坚决不肯把这个东西给人,后来他死了,在死前就把这个《兰亭》给了他的徒弟辩才和尚。
唐太宗对于《兰亭序》久仰大名,十分仰慕;多重尝试想要获取都未成功,眼看硬要不成就改为了智取。
于是,他派他的监察御史萧翼扮成书生和辨才和尚接近,通过下棋,聊天等方式与辨才和尚套近乎;聊天中,他们聊到了王羲之的书法,不知道是辩才和尚为了显摆,还是为了证实,辩才和尚忍不住就从屋梁上取下真迹给萧翼看。
萧翼一看,果真是真迹,就马上把它纳入袖中,同时向辨才出示了唐太宗的有关“诏书”,辨才此时方知上当。失去了真迹,非常难过,加上惊吓过度,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而唐太宗呢,把真迹骗到了手,临死的时候还要把它放在枕下陪葬。
到了五代十国时候,一个叫温韬的耀州刺史把唐太宗的昭陵打开,只为寻找传说中的真迹,可惜还是没有找到。就这样《兰亭集序》在唐太宗去世之后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谜题。
3、有关《兰亭序》的争议,《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但议论归议论,事实就是事实。
据说,《兰亭序》是王羲之酒后之作,所以酒醒之后,再次欣赏这幅《兰亭序》时,被其飘逸也平和的笔法,自然天成的气韵所感动,甚至激动地问身边人说:这真的是我写的吗?由此再次证明:《兰亭序》确是王羲之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