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事 国是,如何反击月薪三千为国忧
国事 国是,如何反击月薪三千为国忧?
这个提法很有玄机,因为“为国忧”和“欧美游”本身并不在一个层面,如果按同一层面进行调整,可能的两个对比是:“月薪三千多忧国,年薪百万少国忧”和“月薪三千国内游,年薪百万欧美行”。
第一个对比:
正向的:月薪三千和年薪百万的差距体现在见识、胆识和能力上,毫无疑问,年薪百万的站得高、看得远、想得全、想得深,遇到问题办法多、应对能力强,因此月薪三千的觉得是事儿的,到了年薪百万的那里很多都不是事儿了;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也包括在面对国家的大是大非上。广大的国民,不管是月薪三千还是年薪百万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但是年薪百万只会把精力放在真正的大是大非上。出现“月薪三千多忧国,年薪百万少国忧”是种正常的表现。
反向的:第一,月薪三千的靠的是稳定工作,稳定是最重要的,稳定意味着尽量小的波动;而年薪百万的,往往喜欢波动,波动意味着机会、意味着更高溢价。第二,月薪三千的没有过多的财产可依靠,唯一党和政府是最终的靠山,而年薪百万的已经可以实现资产全球配置,“鸡蛋不会全部放在国内的一个篮子里”。所以自然的“月薪三千多忧国,年薪百万少国忧”。
第二个对比:
表面上:尽管人民币近年来升值不少,但是出国还是一个高消费,“月薪三千国内游,年薪百万欧美行”是很正常的表现。
深层上:第一,人民币实际上是“内贬外升”,很多情况下,在国外可以得到品质好于国内而价格低于国内的商品,所以,对高收入人群来说,国外生活和消费不全是昂贵而是实惠。第二,改革开发的第一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已经实现,这部分人已经不是仅相对国内大多数是富裕,而是已经站在全球富裕人群中;但是我国还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还不高,离欧美发达国家差距还很大。“月薪三千国内游,年薪百万欧美行”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月薪三千为国忧,年薪百万欧美游”这样一个不对称对比,虽然蕴含了很多道理,但也不过是社会某些现象的总结,并不代表全部,大家做好自己、相信彼此就好。
如何看待乌克兰议员指责总统候选人泽连斯基说俄语?
谢谢悟空邀请!七师弟中东行之后回归啦!思念大家。
这则新闻的关键因素就一个,是政治竞选的嘴仗。这在西方国家以及使用西方政治竞选模式的国家之中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新闻本身不足为奇,但是新闻背后的几个要素我们值得聊聊。那就是政治,文化与未来。
【亲欧美的波罗申科打出反俄去苏的语言牌】
政治:乌克兰民粹主义的洪水猛兽2014年因为亚努申科维奇的拖欧举措之后,广场事件的爆发导致了乌克兰民粹主义的全面泛滥,而这种民粹主义恰恰借助着俄乌之间的历史怨念和乌克兰的民族主义情绪瞬间高涨起来,我们可以把14年之后乌克兰右翼及其政治势力所主张的政治运动概括为:去苏联化和反俄罗斯化,如果要像大家描述这种运动浪潮,大家可以大概类似当年的破4旧。乌克兰几乎在一周之内,就推到摧毁了境内所有的列宁像,苏联纪念建筑与雕像。当然乌东地区的诸多苏联标签,所幸得以保存。在这种思潮之下,这位女性议员,当然也就毫不畏惧的地为右翼阵营冲锋陷阵,而所谓的俄罗斯语言与乌克兰语之别,也就成了这些民粹主义激进者的有力抓手。
历史,语言与未来乌克兰对俄罗斯的情绪其实一直有之,但也颇有些酸味,当年被沙俄彻底纳入版图之后,乌克兰人,或者乌克兰族人,就被称为小俄罗斯族,也就是次一等的俄罗斯族。对此乌西地区一直耿耿于怀,在十月革命之后以及二战之中,俄罗斯苏维埃以及此后的苏联,分别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多次的乌克兰分裂和内战,此后斯大林的农村政策也导致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克兰中西部大饥荒,大量的乌克兰族人被饿死。
恩怨总会有,但问题是在于自己不强大导致的。由于俄罗斯跨越几个时代的地域强大影响力,俄罗斯文化对于地域的影响也是空前的,因此,即使是在乌克兰,也有超过半数的人主要使用俄语或者只能使用俄语。因为历史原因遗留下来的问题,毕竟不能一夜之间就能改变,更何况是语言与文化,需要几代人或者十几代的努力才能转变,当前北非的诸多国家,仍然能用法语畅通无阻。
从语言上来讲,俄罗斯语是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language family),是一门语族地位的语言。类似于汉语在汉藏语系之中的地位。而乌克兰语的国际划分,则是在斯拉夫语族之下的,东斯拉夫语支(language group)。也就是说,如果乌克兰语之于俄语的区别,相当于闽南语,湘语,粤语,之于汉语的概念区别,所以所谓的乌克兰语,其实就是原先大沙俄版图历史文化之中的一门俄语方言而已。
俄罗斯语与乌克兰语,使用的都是西里尔字母,都是33个字母,只是两者之间有四个字母不同。声母韵母基本是一致的。
对于乌克兰的未来,七师弟一直是持激进的消极态度,当年在编辑值班室看到乌克兰民众如此激动地推到列宁像,七师弟就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并评论到:
一个民族如此对待自己的历史,便很难在未来找到自己的未来。
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真的是暴君吗?
我是真君,我来详细回答。
秦始皇凭借他的雄才大略,成功地把商鞅变法确立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全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法。
在秦始皇的王朝,君权突破一切限制,达到极峰。
在秦国君主专制出现以前,历代王权都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首先是神权的制约。直到春秋时代,祭祀和打仗仍然是并列的两件头等大事,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各国兴兵打仗等一切大事,仍然要在祖宗神位前占卜后才能进行。做为天子,“天”对国王的限制是通过各种方式实实在在地表现出来的。其次,世袭贵族对王权有极大的影响力。周代的三公与卿士在政治中举足轻重,他们不仅可以向周王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且在周王一意孤行时废黜他另立新王。第三是族人对王权的制约与影响。周代有“朝国人”的制度,国有大事,可以向族人来广泛征求意见。《周礼》记载,“国家发生大事,应该聚集万民于王宫之前”,“一则在国家危难之时征求应对之策,二则在迁都之时征询国民意见,三则在国君继承人出现争端时由国民做出决定。”这一记载并不仅仅是官样文章,最明显的事例是,周厉王在位时,专横霸道,不听国人劝谏,于是国人“流王于彘”,毫不客气地对国王进行废黜。
而秦始皇手中的权力则突破了这一切限制。在他之前,那些天王们虽然天不怕地不怕,但是对自己的祖先和尊长还是毕恭毕敬的,因为他的权力来源于血缘顺序。他在祭祖时,要自“孝王某”,对先王的长辈,他要自称“予小子”,对族人后辈,自称“寡人”,意即“寡德之人”。
而在尊君理论下建立起来君主专制制度认为这些谦逊的字眼都不利于君主权威的树立,所以秦始皇把这些字眼一扫而光,以没有任何谦意的“朕”自称,并且除皇帝以外的任何人不得使用。皇帝的服饰、乘舆、居所,一切一切,都是独特的,远远超越于他人的,任何人不得仿效。甚至连皇帝行走的道路都是专用的,未经皇帝许可,任何人不得在上面行走或者穿越。
在皇帝制度下,神权对秦始皇失去了约束力。因为痛恨周室权威太弱,诸子百家不约而同地过度强调要尊崇天子的威势,从理论上,把“天子”推到了云霄之中,推到了仅次于“皇天上帝”的地位,不但远高于凡人,甚至高于普通的神灵。“皇帝”本身就是一个神的称号。所以,秦始皇才敢于模仿天宫的形象来建造宫殿,敢于亲手射杀海中巨鱼。秦始皇渡湘江遇大风,他大发雷霆,将湘山之树一伐而光,并涂以囚衣之赭色,以示对水神的惩罚。在皇帝制度下,除了上天之外的一切神灵都是在皇帝之下的。秦始皇也祭祀皇天后土、山川鬼神,不过他祭祀的目的,只是要求他们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秦始皇也占卜以预知凶吉,只是他的占卜只是参考,而不是决定。皇帝可以相信鬼神甚至宗教,但是神鬼宗教都必须是皇权的附庸,而不能凌而上之。
自从商鞅变法改革了“世卿世禄制”后,秦国的贵族就失去了对王权的影响力。他们完全仰仗皇帝的鼻息。至于百姓,早已不再是国君的族人,边他们的称呼都变成了黔首。他们已经变成了任皇帝摆布与驱使的牲口,不用谈任何政治权利了。(参见《秦始皇评传》)
与此同时,资源汲取能力大大增强。
在分封制下,社会的资源汲取是层层向上集中的,层层向上,就意味着层层截留。而秦国改革之后,实现了国家对个人的直接控制,也就意味着国家可以直接动员和汲取个人,从而使国家的汲取能力大大增强,从此以后,秦国的战车就驶上了征服列国、统一天下的快速通道。秦将王翦征楚,率众六十万。“空国中甲士”,在当时交通、通讯条件下,能供给如此大规模的战争,动员这么多的兵员,可以想象秦国的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之强。在秦统一天下之后,专制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风更是大大发扬。“正是在这种‘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的反宗法气氛下,大共同体的汲取能力可以膨胀得漫无边际。秦王朝动员资源的能力实足惊人,2000万人口的国家,北筑长城役使40万人,南戌五岭50万人,修建始皇陵和阿房宫各用(一说共用)70余万人,还有那工程浩大的驰道网、规模惊人的徐福船队……这当然不是‘国家权力只达到县一级’所能实现的”。
通过战国改革和秦始皇的实践,中国专制权力终于达到了垄断一切、决定一切的所有统治者梦寐以求的局面。然而,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带来恶果,专制权力诞生的第一天,就显示出了它巨大的副作用。
在统一天下后,在如此巨大的权力的腐蚀下,秦始皇身上的一系列优点都不可避免地转化成缺点:他的自信变成了自大。他的成功在于他敢于决断,气魄过人。他勇于进取,敢为人所未为,敢做历史第一人,厚古薄今,不惮变革。他留下的巨大工程,其规模之大,气势之壮,可以空前绝后,无人能比。然而,统一之后,他却“以为自古莫及已”,巡行各地,不断夸耀自己的“圣”与“功”。喜欢听颂歌,不再愿意听批评之词,失去了纳谏的“雅量”。他的性情刚烈变成了骄横跋扈,明察秋毫变成了疑忌苛察,处事果断变成了刚愎自用,重视法制变成了滥施淫威。他以为驱使天下甚易,使民无度,进取之心、功名之心过炽,连续兴大工,举大事,终于劳民无度,超过了百姓所能承受的范围,为秦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如此巨大的专制权力,必须有身负异禀的人才会有效使用。如此放到一个无能之人手中,马上就会成为灾祸。就象一件威力极大的武器,只有熟悉它的人才能用来保护自己,交给不会用的小孩子手里,只会炸掉自己。虽然秦始皇执政后期连续犯了几个大错,但是从总体上说,他是如此有力,以致于不论如何昏愦,仍能掌握如此巨大的权力。然而,一旦权力交到了花花公子胡亥之手,马上就变成了灾难。登上皇位之后,胡亥马上开始了一系列疯狂的胡作非为。他挥起屠刀,屠戮自己的兄弟姐妹:“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逮者不可胜数。”然后又杀掉了蒙恬、李斯等前朝重臣。除去了一切威胁之后,二世开始学习其父,大肆享乐,“复作阿房宫。尽征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因为压迫过重,各地纷纷起义。大臣进谏说:“请停止阿房宫工程。”秦二世反驳说:“凡贵有天下之人,就是要肆意极欲。做为天下之主,我只要严刑竣法,使天下人不敢为非,就可以控制局势了。”于是将进谏之人全部治罪。
经过胡亥紧锣密鼓的一通瞎折腾,胡亥轻易地使统治集团分崩离析,使天下百姓民不堪命,最终丢掉天下,毁家灭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他父亲发明的这顶沉重的皇冠,不是谁都可以随便戴得起的。
共襄国是是什么意思?
共襄国是,汉语成语,意思是一起同心同德、相辅相助把事关国家的大政方针制定好、实施好。
襄,本义是解衣耕地。主要意思有帮助、辅佐,引申义为相辅相助,使事情办成功。
中国古代哪个朝代制度最好?
宋代的政治体制最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尊重文化,提倡文治。宋朝的立国之本是文,所以历来尊重知识,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宋太祖赵匡胤不杀文臣的政策受到很多人的赞赏!这样的制度有缺点,但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这是功在千秋的事。
2.皇权与相权达到了难得的平衡。宋代以前宰相的权力很大,当皇帝有作为的时候受到遏制,但是当皇帝无能的时候往往宰相会权侵朝野,威胁到皇权。汉末的董卓、曹操,唐朝李林甫、杨国忠等。
宋代以后的朝代宰相权力削弱,皇权集中。朱元璋废宰相,清朝成立军机处,这些措施都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了顶峰,皇权无人撼动。
3.人民生活比较安定也富裕。北宋王朝虽然在打仗过程当中败给了辽国、西夏,赔了不少款。南宋王朝虽然偏居东南,但是依然掌控着整个经济的命脉,当时的经济也很发达。经济的发达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使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样老百姓的日子就会比其他的朝代要稍微好过一些。
4.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宋代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生活在北宋或者南宋,我们可以听评书,可以看戏剧,可以踢足球,还可以收藏名家书法绘画作品。像苏轼,王安石,欧阳修,朱熹等人在当时就是名动天下“大明星”。当时的人就追星,尤其是苏轼的书法、绘画。
5.人们的个性可以施展,是尊重个性的一个朝代。我们的感觉是北宋和南宋这两个朝代都软弱无能。人们的思想和个性往往会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和压制。其实不然,两宋尊重人的个性,尊重个性的发展。比如说纹身,其他朝代都是被禁止的,然而在两宋时代纹身却是非常流行的,达官贵人争相纹身,彰显他们的个性特点。
@悟空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