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青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摘要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怎么做,青年如何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摘要?
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首先要有远大志向和明确目标,要有强烈的使命感。
第二要有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贡献的价值观,要在实现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同时,又能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参与美丽中国建设?
首先,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即使你少用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用品,不要乱扔废电池。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对某些人来说,它们可能显得微不足道,只要你去做并坚持,你就为环境保护做出了一点贡献!
作为21世纪青年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我们首先应该要有爱国精神,坚持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坚持维护国家统一,坚持一个中国。
做有志气的新时代青年就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青年人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是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拥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青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
要开创未来,要看祖国在我们身上变得越来越强的决心。
如何争做时代新人?
(一)加强思想引领,培育信仰坚定、胸怀理想的时代新人
首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铸魂育人。当今社会,各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冲击,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消极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强烈冲击,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这种形势下,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宣传教育水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思想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可以多采取“云思政”的新型教学形式,通过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知到、学习通、钉钉等形式多样的网络载体完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推动核心价值观真正入脑入心,助力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其次,要大力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精神支柱,能起到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中国力量的作用,保持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秩序的思想武器,是最基本的思想道德基础。
我们要着眼于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宣传教育等方式、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导向,把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有机的统一起来,激发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激发更多大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其自发的投身于祖国建设中,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第三,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的积淀物,是推动国家和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文化对于个人的激励作用,要深刻的认识到优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方面的特殊意义。
坚持立德树人,不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化人作用发扬光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时代新人的精神血脉与价值追求中,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激发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二)深化学风建设,培育能力过硬、追求真知的时代新人
首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大学生养成在学习课内知识之余主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历史的日常习惯,以陶冶情操,丰富科学文化知识,为实现宗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蓄能量。
还要发挥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结合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特征,把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通过榜样示范作用激励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实现青春理想增添动力。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入新时代后,国家对教师这个职业越发重视,报告中重点强调,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要的风尚,让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和自豪感。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注重修身自德,坚守职业操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己教书育人的水平,还要带头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核心价值观,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受教育者,并及时宣传和推广有榜样示范作用的时代新人, 及时总结和宣传培养时代新人的先进典型, 广泛开展向时代新人学习的活动, 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通过教书育人为社会贡献力量,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第三,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努力为“时代新人”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时代新人”贯彻落实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培养“时代新人”为最终目标。
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在向大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书本知识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另一方面,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时常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树立良好的高校育人环境和机制,有意识地通过培养典型带头人、树立榜样示范等传播、宣传优良的学风、校风,发挥榜样的力量,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三)推动创新实践,培育勇于担当、不断奋进的时代新人
首先,推动学生不断实践,提高本领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就是说,要学会一种技艺,不是容易的事,读书要破万卷,下笔才能如有神助。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实践和经验积累,是不会有很高的造诣的,实践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可以在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指导他们参加实习、实践等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脚踏实地,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指导他们走进基层、走进社会,磨炼他们不畏艰难、吃苦耐劳的品质,使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养成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最终成长为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人才。
其次,要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金马在《21世纪罗曼司》中写道:“如若说,在创新尚属于人类个体或群体中的个别杰出表现时,人们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尚可为时代所容,那么,在创新将成为人类赖以进行生存竞争的不可或缺的素质时,依然采用一种循规蹈矩的生存姿态,则无异于一种自我溃败。”
也就是说,当创新算做杰出表现时,拘守以往规则的人还能被时代所接受,但当创新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人人都可创新的时候,拘守以往规则的人就将被社会所淘汰。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也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大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大胆创新,要为大学生提供多种机会、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来进行创新,为大学生营造全新的创新环境,推动高校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敢于打破常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先声夺人、出奇制胜,不断探索出新的道路,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和神圣使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引导时代新人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耐心、持之以恒,真正让大学生深入内心,持续学习,大学生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各种困难时都能保持冷静果敢、波澜不惊定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得以生存、发展,做到为自己的信仰和信念锲而不舍地奋斗。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引导时代新人在实践和创新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及目的和对社会的意义有明确的认识,能明辨是非、迅速敏捷的做出判断,从而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创造辉煌的人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弘扬建党精神?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建党精神已深深融入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和灵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滋养,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将成为激励全党全国人民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切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论兴则党兴,思想强则党强。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走好新时代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守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防范一切违背初心和使命、动摇党的根基的危险,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之路必然有各种风险考验甚至会遇到惊涛骇浪,必须时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弘扬不怕牺牲精神,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敢于担当作为,敢于动真碰硬,敢于创新,甘于奉献,为了集体利益舍弃个人利益,不断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

2021年7月15日起,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正式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图为观众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上观看飞夺泸定桥展陈。新华社记者 陈晔华/摄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真正把对党忠诚作为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来自党员对党的事业的忠诚,来自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