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三杰,成为一个低级军官有多难
黄埔三杰,成为一个低级军官有多难?
类似于胡宗南、杜聿明、关麟征、宋希濂这样的黄埔一期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仅是从1924年4月底到11月末,拢共不超过七个月就获得了少尉军衔,并且能够后来成为统兵数十万的高级将领,许多军事爱好者肯定据此感觉,成为一名军官倒也容易得很,其实大谬。黄埔入校考试不仅有国文、算术、历史、地理,甚至还加考了几何、三角和代数等科目,在绝大多数人口都是文盲的旧中国,你知道考进黄埔有多难吗?
根据黄埔史料,在第一期学员中不乏留学德国、法国和日本的高材生,也有当时国内各大学的学生,其中包括大学毕业生18人、大学肄业生63人、专科学校毕业生26人、专科学校肄业生46人、师范学校毕业生46人、高中毕业生159人、高职毕业生60人,上述总计多达358人,而第一期收录的学员总数仅为470人(湘军讲武堂暂不计入),有相当学历者的比例高达76%!
什么师范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学历,在今天看来确实没所谓,大中城市里几乎遍地都是,可那是1924年的中国,这样的学历堪称百里甚至千里挑一了。比如胡宗南在来到广州之前,曾经是浙江湖州公立吴兴中学的“优秀毕业生”,还曾受聘到当地小学担任国文和历史教员,绝对的“文化人”,即便如此,也因为身高只有159厘米,差点被黄埔拒之门外。
所以黄埔军校的报考门槛其实一点也不低,之所以第一期毕业匆忙,那是因为广东地区动荡的政治和军事局势所致,尤其是组建黄埔教导团的需要,后面又扩编为党军第1旅、第1师和第1军,部队赶时间进行东征和北伐,当然急需军校毕业生担任初级军官(叫低级军官恐怕不太专业)。前三期的情况莫不如此,而到了政治局势比较稳定的第四期以后,乃至于在南京重建中央军校时,学制都是三年。
在黄埔军校之前最具影响力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其入学门槛和招收条件也是不低,根据袁世凯奏请清廷批准的办学方案(仿日),晚清政府首先在全国各地开办了18所“陆军小学”,招生对象为高小毕业生,也就是说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就读的。而陆军小学的学制是三年,只有陆军小学的毕业生才能择优“选升”到陆军中学再继续学习。
当时在北京清河、陕西西安、湖北武昌和江苏南京又开办了四所“陆军中学”,学制为两年,那么你以为学员历经3+2的学习之后就可以进保定军官学校了?还是不行,陆军中学的毕业生要先下到部队半年,从而了解一定的军事知识、熟悉军营和士兵的日常生活,这样的学员被称为“入伍生”。入伍生每隔两个月晋升一次军衔,到半年期满时应为陆军上士衔。
完成入伍生的训练之后,这些学员再经过甄别和体检,才能够正式入保定军官学校学习,学制仍然是两年。所以保定生那也是经过层层选拔才上来的,算上陆军小学、陆军中学、入伍生和军官学校的学习时间,整个过程至少历时七年半的时间,最终才能从军校毕业分配到各个部队当中,充任初级军官甚至候补军官,这个军官之路容易么?我看挺难,因为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被刷下来。
而二战前期和战争期间的日本军队,其军官养成教育更加严格,一个少年必须经过各地方的“陆军幼年学校”培训三年左右,然后再择优选送到“中央幼年军校”培训五年时间,才有机会考入“陆军士官学校”,陆士不仅有三年的正规学制,期间也要去部队做半年的“入伍生”。这样算起来,一个鬼子少尉在通常情况下,需要十年半的时间,才能从学生成为初级军官,也挺难。
并且无论是哪国和哪所军校,其文化教育和军事训练都是非常严格的,意志和体质稍差,很可能坚持不到毕业就给PASS掉了,比如黄埔第一期总计有学员正取生350人、备取生120人、湘军讲武堂整体转来158人,加上晚到的一批四川籍学员总数是654名,但是最终只有645人正式毕业,其中还是有9个人因各种原因被淘汰。
当然也有例外情况,多发生在我军没有实现正规化的战争年代,只要作战勇敢以及战术灵活,从普通战士成为初级军官貌似还真是不难,比如中野著名的战斗英雄王克勤同志,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跟随部队起义,当时还仅仅是个被抓丁而来的大头兵,由于在战斗中表现极为出色,半年多一点的时间即被提升为班长,而到了1946年10月再被提拔为排长,这已经算是初级军官了。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此类的提拔也非常不容易,第一是要在战争中表现神勇,比如王克勤从成为我军战士到牺牲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一个人就毙伤敌人232名、俘敌14名、缴获步枪8支,先后九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当班长后他还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首创了“三大互助活动”的带兵方法,一个没什么文化的农民子弟,做到这个程度谈何容易?
第二还要经历残酷的百战余生,才有机会成为军官并且一步步成长,比如王克勤就是在1947年的鲁西南战役中,率领全排冲锋在前登城在先,因而壮烈牺牲的,此时距离他成为排长仅仅八个月时间。而我军许多从战士成长起来的指挥员,莫不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比如粟裕将军就曾经六次负伤,战争中更是多次面临巨大的险境,所以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相比较而言,现代我军的军官养成教育倒是比较简洁,各军事院校每年从部队和地方按比例招生,地方考生必须是全日制高中毕业,并且地方考生入校即为入伍,享受军人待遇,在校期间一切学习生活费用均由国家承担,可以着军装和佩带学员肩章。至于毕业以后的衔级,一般专科军校三年毕业后级别为正排级,授少尉军衔,而本科军校四年毕业后为副连级,授中尉军衔。
靠着自己的实力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张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被所有人质疑,到大破安南(今越南)。
朱棣为什么要远征安南?一个国家要对另一个国家出兵,影响到的并不是皇帝个人,还有数万万的百姓。
正所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如此,为什么朱棣还要对安南出兵?
要知道,安南仅仅只是明朝的属国,就算让它折腾,它也折腾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因为早在洪武年间,安南就已经多次对明朝出兵,不过由于国家太小,能力有限,始终都在广西一带瞎折腾。
就连朱元璋都觉得没有必要对它出兵,只是拒绝了它来明朝朝贡。
到了永乐初年,安南越来越过分,竟然敢公然占领明朝边境的村子,朱棣叫安南还回来,但安南却不肯还。
除此之外,安南还经常欺负明朝的另一个属国占城。
朱棣对此进行调停,但是安南的态度还是一贯的蛮横,大有一副你能拿我怎么样的样子。
安南的行为已经触犯到明朝的国威,明朝出个数万大军,十万大军就已经足够将他教训一顿,但是当时明朝出了几万大军呢?
整整三十万,这明显就是奔着灭国去的。难不成明朝就因为那么点破事就要灭了安南吗?明显不可能。
真正令明朝动怒的是,安南境内发生的一场动乱。
建文元年,安南发生了一起谋朝篡位事件,丞相胡一元杀掉国王陈日煃,夺取其王位,还将陈氏宗族成员残杀歹尽,拥立自己的儿子胡汉苍为国王。
由于当时的明朝正处于靖难之役阶段,根本无暇他顾,再加上胡一元作了保密工作,明朝对此事一无所知。
直到永乐元年安南使者来到明朝,祝贺朱棣登基称帝,朱棣才惊奇地发现,安南的国王从以前的陈氏变为现在的胡氏。
朱棣明显不是那么好糊弄,他当即对这件事情提出了质疑。
安南的使者守口如瓶,一口咬定胡汉苍(胡一元儿子)并不是自愿继位,而是因为陈氏无后,胡汉苍才勉强继位。
要是一般的皇帝也就信了,但他碰到的偏偏是朱棣,朱棣还派了一名叫做杨渤的官员到安南考察。
这个杨渤十有八九是收取了胡一元的贿赂,回来的说法与安南的使者说法的一模一样。朱棣因此犯了糊涂,亲自册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
这一切在永乐二年全部都被打破,因为有两个不速之客相继来到明朝,这两个不速之客分别是安南大臣裴伯耆以及陈日煃的弟弟陈天平(漏网之鱼)。
虽然他们来的时间不同,悲伯耆相比陈天平多来几天,但是他们的说法却很一致,那就是胡汉苍谋朝篡位,请求明朝主持公道。
裴伯耆朱棣是见过的,但是陈天平朱棣却没有见过。如果说这是他们俩合伙演的一出戏,到时候一出兵,面子就得丢尽。
因此,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确认他们的身份。
每年的年底,明朝的各个属国都会来明朝朝贡,祝贺明朝来年风调雨顺。
轮到安南朝贡的时候,朱棣将陈天平拉了出来,安南的使者当即就跪在了地上。
这一跪,朱棣终于明白,安南国内到底发生了什么。一个人哪里最虚弱?就会拼尽全力的去掩盖哪里。
朱棣本人是靠着造反起家,因此他对胡汉苍谋朝篡位一事表现出极其强烈的反应,怒斥其“鬼神不容”,以此彰显他不同于胡汉苍。
事情已经败露,朱棣又大发雷霆,对于朱棣是什么人,做过什么事,胡汉苍也有过调查。
还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安南的使者就到明朝谢罪,胡汉苍本人则表示愿意退位,但是朱棣却不相信。
毕竟他当年为了这一张皇位经历了多少腥风血雨,九死一生,只有他自己知道。要是说胡汉苍能够自愿退位,简直就是侮辱他的智商。
但是大臣们却一个劲的说胡汉苍的话可信,因为在大臣们看来,胡汉苍没有任何的成本敢忽悠朱棣。但事实是,胡汉苍他就敢忽悠朱棣。
朱棣知道其中的不安定因素太多,为了安全起见,特地派出广西左右副将军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护送。
陈天平一行人刚进入安南境内,一切还风平浪静,但是当前行到芹站时,突然间有十几万大军将其包围,当着明军的面将陈天平杀掉,但是却不敢动明军临走前还特地解释:
远夷不敢抗大国,犯王师。缘天平实疏远小人,非陈氏亲属。而敢肆其巧伪,以惑圣德劳师旅,死有余责。今幸得而杀之,以谢天子,吾王即当上表待罪。天兵远临,小国贫乏,不足以久淹从者。”——《太宗实录》
安南多次在明朝头上动土,明朝都忍了下来。
但是现如今既然敢明摆着扇明朝一巴掌,明朝要是再忍,估计没过几年,明朝这个宗主国就名存实亡。
既然如此,那就新账旧账一起算。
临阵换将三十万大军出征,那可不是说着玩的,要是出现一个赵括,明朝就得元气大伤。因此,在选择统帅这个问题上,朱棣选择了朱能。
朱能是什么来历呢?
朱能早在朱棣当燕王期间就已经跟随在朱棣的身边,而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更是跟随朱棣南征北战,曾以数十人追着数万人打,还将数万人打到丢盔弃甲。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战马上度过,如果说要给靖难之役的武将排一个名,他绝对能够排进前三。
统帅问题搞定,下一步就是副将问题。
左副将是世守云南的沐氏宗族中的沐晟,右副将则是朱能老战友靖难之役第一大武将张玉之子张辅。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一对安南用兵,都是从云南、广西两路进军,这一次也不例外。
由于沐晟原本就在云南,只要朱能一到,他即可出兵,但是他却没有等到朱能。
因为朱能行军至龙州就因病死亡,统帅的位置则由张辅替代。
有的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是张辅,因为古代有以左为尊的传统,沐晟的地位比张辅高,统帅的位置不是应该有沐晟替代才对吗?
按道理来说,应该是由沐晟替代,但要是真的由沐晟替代,那么沐晟的大军由谁来掌管呢?再者说,朱能虽然名义上是统帅,但实际上却管不了沐晟。
第一、不但云南是沐晟说了算,就连云南的军队也是沐晟说了算;第二、沐晟的父亲是朱元璋的养子沐英,朱能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但是人家沐英是开国功臣,没有任何的可比性。
为此,朱棣还特地警告沐晟,一定要听话。
尔为副将总兵官,有所调遣相机审势,如无妨碍即须应调。或总兵官遥度,与尔处事有所妨,或正与贼相拒,或道路梗塞势难赴之即明白具报,不可故违以伤和气。——《太宗实录》
张辅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因为老将都在,就算他想发挥,也没有发挥的机会。
因此,他的大军都陷入了迷茫,当然不包括沐晟,沐晟不归他管。
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单从眼神就可以看得出来,而当时张辅的部下正是用那种眼神看着张辅。
张辅对此并没有做出辩解,而是用事实行动向他们证明自己有能力扛起这张大旗。
势如破竹张辅虽然是新手统帅,但是他却仅仅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相继攻破安南外部防线的隘留、鸡陵、白鹤等要地,直接突到内地。
这样一来,明朝的军心就能够得到很大的保证。如果他第一仗就打败,那估计他发出的每一道命令都会有人质疑,甚至阳奉阴违。
作为安南内地重镇的多邦摆在张辅的面前。张辅如果被连续的胜利冲昏头脑,那么这个时候的他一定会发动大军直接猛攻,毕竟明军在人数上有着明显的优势。
然而他却并没有那么做,足以证明他是一名成熟的军事家。他当时要是选择了那么做,明军一定会大败,因为多邦城内有一群大象。
而这群大象就是专门为明军而准备,准备给明军来一个措手不及。
多亏张辅在开战之前进行详细的打探,知道了城内有大象一事,还想出了解决方法——用狮子。毕竟要想以人力去与大象抗衡,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象一条腿就能顶得上好几个人,况且皮糙肉厚,唯有狮子能够与其一战。
当时的明朝并没有狮子,狮子在外国也是稀缺物种,张辅想用狮子攻城的方法没有任何的可能。但他还是想出了代替方案,那就是用画的狮子。
大致的计划是将画好的狮子披在马的身上,等到城里的大象一放出来,就驱赶马往前冲,当然,事先会将马的眼睛蒙住,要不然马绝对不敢往前冲。
以三十万大军攻打一座城,那可不是说着玩的,仅仅只用了一战,就将多邦的外城攻破。不出意外,城内的守军放出了大象。
可惜的是,明朝对此有防备。
假老虎一个劲的往大象的方向冲大象就已经吓得够呛,更何况明军还有火器。
火器对于大象这种大型的动物虽然没有多大的杀伤力,但是火器发射的那个声音却足以威慑住大象。
大象原本是往着明军的方向冲,但冲着冲着就转过头来,对着多邦的方向冲。
多邦的守军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结局,你跑我也跑,明军不但一战攻克多邦的外城,还一战攻克多邦。
多邦都抵挡不住明军的进攻,更何况其他地方。明军只用了半年的时间就攻克安南全境,
俘虏胡氏父子,将其押送到明朝,交由朱棣处死这对不知道天高地厚的父子。
明朝虽然兴的是正义之师,但多多少少也有侵略性质,避免安南的百姓反抗,张辅在开战之前就向安南各地的百姓说明,明朝并不是要占领安南,而是为了拥立陈氏后人。
后来明朝的所作所为也正如之前说的那样,在安南境内寻找陈氏后人,但是却一个也找不出来。
最后,在一千多名安南地方上有威望的老人的建议下,明朝将安南纳入版图,称为“交阯”。
上一次安南作为中原王朝版图的朝代还是唐朝,现如今经过四百年的时间,又再一次复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之内。
张辅不负厚望,大功告成,朱棣当然不会亏待他。
原本他只是一个新城侯,朱棣大手一挥直接将他升为英国公,证明“父亲英雄儿好汉”这句话有的时候还是受用的。
平定安南的张辅是何等的威武,但是到头来却死于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这场战争就是“土木堡之变”。
作为老将的他跟随朱祁镇御驾亲征,但是却没有话语权,话语权都在太监王振的手里。
由于太监王振胡乱指挥,明朝惨遭大败,全国最精锐的二十万大军北京三大营全军覆没,而张辅则不知道死在哪个无名小卒的手中。
当年的黄埔军校每一期是多长时间?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黄埔创办到1949年年底迁往台湾,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共四万多人,名将辈出(主要将领出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一至六期),当时是北伐战争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战功赫赫,扬名中外,对我国近代史影响深远并占有显赫得地位。其创立是的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1926年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9年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改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著名校友有黄埔三杰(蒋先云、陈庚、贺衷寒)、林彪、王耀武、汤恩伯、胡宗南、左权、徐向前、赵一曼、杜聿明、张灵甫、戴笠、黄维戴安澜等等。现在在黄埔军校原址进行了修复,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埔军校一期总学习时间为七个月(抗日战争时期有些为速成班)。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广大的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种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是掘史官,欢迎关注!
黄埔三杰排名?
1、蒋先云
蒋先云(1902-1927),字湘耘,别号巫山。蒋先云是湖南省新田大坪塘人,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最为优秀的学生之一。他不仅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入校,在校期间还品学兼优,而且深得蒋介石器重。蒋先云于1927年5月在河南临颍与奉军作战中壮烈牺牲。
2、陈赓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3、贺衷寒
贺衷寒(1900-1972),湖南岳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贺忠寒是三人中最受争议的,也有许多人并不知道他是黄埔三杰之一,在那个特殊的战争时期他的先后转变也意味着他的命运。虽然他也是很有能力的,但他一生中从未掌过兵权,也未曾受到蒋介石的重用,可以说他是抑郁而终的。在当时的战争斗争时期,自己的命运是与当时的国家政治相结合的,个人的选择决定着自己未来的命运。
三个半人的励志故事?
钱钟书话里的中国三个半人,分别是两广人、江浙人、湖南人和山东人,其中山东人,则是那“半个人”。作为学富五车的大学者,钱钟书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是视其他中国省份如无物吗?
钱钟书
甚至有人因此将其引申为钱钟书是地域黑,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敏感。我认为钱钟书这话的意思,主要针对着近代历史,而很显然,中国近代历史,虽然各个省份都有巨大的贡献,但成就而言,的确是以两广、江浙和湖南贡献最大。
首先说两广。其实在鸦片战争之前,两广地区就是中国最早睁眼看世界的地方,著名的十三行也位于广州。因此,两广人对于外界事物,尤其是西方文化最为了解。近代中国,尤其是清末时期,如果问中国哪个地方眼界最为开阔,那自然非两广人莫属。
两广
两广先后涌现了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洪秀全、领导戊戌变法的康有为和领导辛亥革命孙中山。这些人和领导的运动,无不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而其他在中国历史上有一席之地的两广人更数不胜数。
中国近代的革命,也往往最先在两广地区打响,著名的北伐战争,就是最先在两广地区誓师北伐,并最终席卷中国,也由此奠定了国民政府对中国的统治。因此,两广在中国近代中国占据一席之地,当之无愧。
从两广出发的北伐战争
再说湖南。湖南在近代中国的“出镜率”比之两广有过之而无不及,湖南也一直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发源地,“无湘不成军”、“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等美誉更是令湖南人无比荣耀。
清末年间,席卷大半个中国,造成上亿人死亡的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就是由湖南人曾国藩带领的湘军最终平定。而另一个同样出生于清末的湖南人左宗棠,更曾率领湘军收复新疆,成为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民族英雄。
曾国藩
而到了民国期间,中国革命也正是在一个湖南人的率领下,克服艰难险阻,冲破重重阻碍,最终缔造了新中国。单就新中国缔造者一人,就足以说明了湖南的重要性。更何况湖南涌现出的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呢?!因此,湖南占一人,实至名归。
提起江浙,我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鱼米之乡、富饶之地、会做生意。而事实也的确如此,江浙地区历来以富庶闻名。而在近代中国,江浙著名的,莫过于大名鼎鼎的江浙财团。国民政府领袖常凯申正是倚仗江浙财团为底气,才一手枪杆子,一手钱袋子,军事手段和金元攻势并重,最终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蒋介石
在蒋委员长打江山的过程中,除了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最重要的就要属为委员长提供足够粮饷的江浙财团了。更何况,蒋委员长本人也是出身江浙。而素重乡党的蒋介石更是提拔了大量江浙出身的“文臣武将”。民国期间,出身江浙的名人,更是灿若星辰,也使得江浙人对于中国近代的历史影响愈发深远。
最后就说到了被称为“半个”的山东人。近代以来,尤其是民国期间,中国的革命大多数都发源于南方地区,北方的省份相对沉寂。那为什么钱钟书还会提到山东人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山东代表着孔子和儒家文化。
孔子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就成为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虽然近代中国对儒家文化产生了大量的批判乃至于鄙夷,但是,儒家文化依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虽然近代矫枉过正,但儒家文化依然是我们中国人骨子里无法去除的文化和信仰。
而儒家往往代表着大治和稳定。经历了近代的战乱不休之后,中国终究会久分必合,由大乱变大治。而此时,当然是由儒家文化出马。当然,近代山东虽然涌现了如吴佩孚等众多历史名人,但其影响而言,依然不如两广、江浙和湖南等地,因此,山东被钱钟书称为了“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