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吴秀波与陈昱霖的行为能否构成犯重婚罪
名不正言不顺是哪家思想,吴秀波与陈昱霖的行为能否构成犯重婚罪?
《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重婚的表现包括:骗取合法手续登记结婚的和虽然没有办理婚姻登记但是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的。“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就是重婚罪的定罪标准。吴某是否构成重婚罪,得看是否与陈某以夫妻关系共同生活,还需要看是否有人证、书证、视听资料等证明此事实。
目前看来吴某还够不成重婚罪。情人关系、男女朋友关系的同居与“以夫妻关系同居”还是不同的。重婚罪主要针对的是触犯一夫一妻制度的行为,而其他形式的同居属于道德范围的事情。
她是如何对待儒释道三家的?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说一下盛唐的由来,中国历史上的“汉唐”是公认的盛世,但凡盛世都有一些共性的特点,对文化的包容是盛世的特点之一。
文化包容唐代的鼎盛得益于对于文化的包容,这不同于汉代所推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于文化要么包容要么摧毁,汉代采取了相对极端的手段,不过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过是表象,外儒内法才是历代王朝统治者的真实做法。
三教并尊在李治统治时期,唐朝采取的的是“佛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武则天继位成为女皇后,并没有放弃这个做法,而是继续沿袭,只不过佛教的地位相对于以前略显突出罢了。这种现象的背后有其复杂的政治原因和个人的情感夹杂其中。
立论有据作为外来宗教,佛教的发展和地位必须有强大的政治后盾做为保障。在武则天以前,作为本土宗教,道儒的地位一直在佛教之上。到了武则天成为女皇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因为做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所面临的压力和反对是前所未有的。武则天需要在各个方面为自己证明,寻求其成为女皇舆论支持和理论依据。
佛门子弟首先武则天也算是佛门弟子,在感业寺的剃度修行让武则天和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可以说武则天在离开感业寺之后才真正开始了“凤凰逆磐、浴火重生”的逆袭之路,并一步步走向了唐朝权力的最高峰,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女皇。
家族传承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隋朝杨氏宗亲,隋朝杨氏对于佛教有不解之缘,其创立大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复佛教。杨氏一门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武则天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她有很大的影响。
引经据典武则天成为女皇名不正言不顺,在儒家经典里不可能找到支持,因此需要另辟蹊径找到理论依据,找到女人可以为皇的依据。武则天在佛教的经典中找到了依据,为自己的政治地位的合法性进行了证明。同时为了打击李唐的反对势力,武则天通过尊崇佛教打击道教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双赢思维武则天对佛教利用多于信仰,做为统治者要巩固自己的地位,作为要传播自己的理念和价值,二者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武则天也是具备双赢思维的人,既成就了自己又弘扬了佛法。实现了一次双赢,统治阶级和宗教的结合,也是最完美的政教合一。武则天对“佛道儒”持有的态度,对佛法的弘扬,根本原因还是利益使然。因为她需要利用宗教来加强对于自己为皇合法性的证明,利用宗教来打击政治对手,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如何理解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这几句话之间并不是矛盾。
孔子讲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表达的本意应该是:在其位,谋其政。这可以分两个方面理解:
1、在这个岗位上,就要履行这个岗位的责任。尽心尽力,尽职履责。而不是尸位素餐,得过且过。
2、不在这个岗位上,不能过于干涉别人履行职责。换句话,谁在岗位上,谁就有决定权,责任就由担当。我们不在那个岗位上的人,只有建议的权利,没有替别人做决定的权利。
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我们都是国家的人民,国家有事情,有困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国家,为国家分忧。这个责任是由我们是国家的一份子而决定的,而不是你所从事的岗位或工作决定的。
打个比方:
如果我们的国家是家大的公司,我们人民都是这个国家的员工。那么,“公司”有困难,按照孔子的说的“在其位,谋其政”,我们就应该“为国分忧”,“匹夫有责”。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与“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相统一的,都是在讲要履行好自己的责任。
以此次抗击疫情来说,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待在家中,不随便出门,不聚集,不串门,同样是在“为国出力”、“为国分忧”。依据能力大小,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也是在履行我们的责任。
我们更应该看到“逆行”的医护人员,他们冒着巨大风险战斗在一线,更是“在其位谋其政”的深刻体现。
向奋战在一线的全体人员致敬!
为何说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朱元璋?
明朝靖难这个词不是朱棣率先提出了和“运用”的,反而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以明朝理论上有两次靖难。
洪武三年四月七日,洪武皇帝朱元璋封王仪式结束后,赐宴群臣和外戚于奉天门及文华殿。洪武皇帝朱元璋面谕群臣曰:“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长久长治之计。”
靖外难注意,“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这里的靖大难,在明朝历史上也被称为“靖外难”。是指朱元璋率领明军(吴军)驱除鞑虏,平定诸强,开疆拓土,一统天下。靖内难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也就是朱元璋去世前的一个月前的最后一个月敕书左都督杨文,任命他为北平都司总兵:
“朕子燕王在北平。北平,中国之门户。今以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燕王。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往开平堤备。一切号令皆出自王,尔奉而行之大小官军悉听节制,慎毋贰心而有疑志也”。
随后他又给朱棣留下嘱托和权利,并告知敕书左都督杨文之事:
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等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朱元璋的意思可能有两个,第一是赋予朱棣总率诸王、节制诸军的权利(来去是梦)。另一个震慑朱棣,告诉他已派北平的杨文和辽东的郭英以及谷、宁两藩都在监视你朱棣。
总之,在朱元璋最后时刻,朱棣强忍着,算是野心一点也没有暴露,他藩屏朝廷的能力反而让朱元璋十分认可。
朱元璋不放心,还留下遗诏给荣国公、驸马都尉梅殷:
“汝老成忠信,可托幼主。敢有违天者,汝讨之。”。
并且将统兵多年的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和已经锻炼起来的左军都督曹国公李景隆留给了朱允炆。
可见朱元璋设想是想外有诸子御疆(成败皆空),内有忠臣辅政,但他担心未来嗣君身边还是会出现把控朝局的奸佞之臣,所以早就写好了皇明祖训: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客观地讲,朱元璋棋错一招,当时秦王朱樉,晋王朱棡都已经去世,在宗法上朱棣作为太祖长子,诸王长兄,其地位并不亚于朱允炆,而在这一点上朱元璋并没有节制他。
其次,在政治军事实力上,燕王朱棣无人能出其右,宁王,谷王、辽王(来去是梦)等朱家小弟都是燕王朱棣当年一点点带出来了,他们对朱棣可比对朱允炆亲多了。
最后,朱允炆积极地削藩政策废黜五位亲叔叔宗王,而且逼死湘王,已经动摇了诸王与朝廷的“亲亲之谊”,弄得各宗国人人自危,诸王们其心、其势、其情必然倒向“大哥”朱棣。
总结综上所述,说朱元璋是靖难之役的元凶是有点主观,但也确实是他留下的一些“遗患”造成的,仅就朝廷与宗王之间:
第一,他留下很多看似平衡朝廷与宗国的制度和内外威慑力量,但他却没有详细地去教朱允炆具体该怎么平衡和利用。
第二,朱元璋马上得天下,却没有让朱允炆过多地接触军事,巍巍武功之后是灿然文治,洪武之后是建文,缺少军事历练再加上朱允炆的文雅柔弱的性格,怎能是刀尖上舔过血的燕王对手,尤其是在任用将领和指挥方面更是如此,军事上指望方、黄、齐这帮大儒有屁用,自杀成仁到还在行。
第三,朱元璋确实给诸子亲王的军权过大,尤其是塞王,除了本国的亲王护卫,有的还能节制本区域内的(成败皆空)军队,而且听调不听宣,极大的助长了塞王的实力和野心。
最后,很多人说朱元璋把功臣大将都杀尽了,才让朱棣靖难时朝廷无人能统兵御敌,这其实不完全正确。
洪武二十六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杀蓝玉等人正是为了朱允炆,因为朱元璋肯定明白一个道理:明朝宁可宗室夺位也不能改姓,这就叫肉烂在锅里。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韩国人为什么用汉字起名字?
朝鲜长时间是中原王朝的藩属国,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朝鲜半岛的历代王朝基本照抄照搬中原王朝的各种制度和文化。比如朝鲜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完善本国的国家机构,中原王朝的佛教、儒教文化也深深影响了朝鲜半岛。古代中国凭借着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形成了中华文化圈或者儒家文化圈,也称之为汉字文化圈。
越南、日本、朝鲜等国家都多多少少受到了汉字影响。越南中北部地区一度是中原王朝的郡县,汉字也一度是越南地区的官方文字。日本的“平假名”和“片假名”深受汉字影响。朝鲜也曾经长期使用汉字,汉字一度是朝鲜地区的官方文字。
公元前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逐渐成为朝鲜地区的官方文字,对朝鲜历史有深远影响。在一两千年时间内,汉字都是朝鲜半岛地区的重要书写文字。韩国现在所使用的谚文的历史则相对较短。韩国谚文正式公布于1446年,朝鲜世宗大王的诏书称之为
“训民正音”。世宗大王提倡使用谚文,并将谚文定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货币上也刻上谚文。
谚文产生的原因是辅助学习汉字。李氏朝鲜时期知识分子使用汉字,一般老百姓则使用更加简单的谚文。谚文也有一定的市场,尤其李朝晚期,韩国的民族主义者掀起了振兴谚文运动。朝鲜被日本吞并之后,朝鲜的种族主义兴起,韩国人开始排斥汉字,谚文的地位大大提升。日本统治时期的朝鲜半岛,谚文和汉字混合使用。
韩国独立之后,汉字更被排斥,韩国政府将谚文提升到国家文字。1948年,韩国推行了谚文专属用途法。朴正熙时期开始废除汉字,发表了汉字废止宣言,完全废除了普通教育中的汉字教育。此后,一度撤回了汉字废止宣言,将汉字列为选修科目,但是不用考试。为了配合淡化汉字,韩国政府禁止小学教授、使用汉字,私自教授小学生汉字的老师也会被处罚。80年代以后,韩国的报纸、书刊、杂志等出版物也逐渐淡化汉字,谚文的使用率大大提升。此后汉字在韩国越来越被淡化,使用率越来越低,谚文完全占据了优势。
随着汉字逐渐被废除,谚文成为韩国的官方文字,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谚文的使用范围比较窄,使用起来有出现一些问题。
谚文是表音文字,只相当于汉字的音节,有点类似于汉字的汉语拼音。韩语的许多词语由汉语演变而来,谚文很难完全穷尽韩语的意思。如果使用一些简单的韩语,谚文尚且可以应付,如果一些比较抽象的学术用语,谚文则难以表达。到了90年代以后,大部分韩国人根本不会汉字,各种不便也逐渐凸显出来。
韩国历史上长期使用汉字,汉字的影响已经深入到韩国的各个方面。许多韩国人不认识汉字,导致韩国历史割裂。许多韩国人看不懂韩国的古籍,读不懂韩国的历史。韩国人进入一些本国景点旅游,比如韩国故宫,韩国人根本看不懂里面的汉字。韩国将古籍翻译成谚文之后,意思又发生了变化,韩国人理解起来更加困难。
由于谚文是拼音文字,相当于汉字的汉语拼音,所以表达能力有限,而且经常引起歧义。谚文使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一些问题,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经常引起一些“误会”。所以逐渐有了恢复汉字的呼声,韩国总统金大中曾经发表恢复汉字的宣言。此后韩国的道路标志、火车站、公交站等场所在使用谚文的基础辅以汉字。金大中的总统令虽然以谚文做成,但是必要处在括号里写上辅助的汉字,帮助理解。
2004年韩国的法律也以谚文书写,必要之处也必须在括号里辅助汉字。此后韩国的一些正式的文件中,在括号中以汉字辅助,其中也包括韩国人的名字。目前韩国常用的汉字大概有1000多个。
韩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不仅曾经使用汉字,连姓名也都深受中华文化影响。韩国人的姓氏和我国姓氏一样,名字也和我国名字一样。韩国受到中华姓名文化影响,曾经使用汉字书写,用汉字书写和汉族一样的姓名再也正常不过。虽然现在韩国大范围使用谚文,但是韩国人取名方式并没有改变。韩国人用谚文书写姓名出现了一些麻烦,比如同样的谚文书写方式可能是好几个不同的名字。为了区分姓名,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韩国人依然使用汉字取名字,依然使用汉字书写姓名。我们看韩剧的时候也会发现,韩国人的“身份证”上名字旁边会出现小括号加汉字名字。
随着时间的发展,韩国民间不少人已经通过补习班的方式学习汉字。关于要不要恢复汉字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过。韩国人越来越意识到汉字的重要,不少人开始推动恢复汉字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