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政刺杀侠累,和秦王单挑反被刺了8剑

2023-10-05 08:45:04 79阅读

聂政刺杀侠累,和秦王单挑反被刺了8剑?

荆轲刺秦时的武力表现,确实有点拉跨。

费劲心机,辛辛苦苦,甚至有数人付出生命来为荆轲创造刺杀秦王的机会。然而,秦王近在咫尺,荆轲却刺杀不成,反而被秦王砍伤···

聂政刺杀侠累,和秦王单挑反被刺了8剑

难道荆轲的武艺不行吗?如果荆轲的武艺不行,太子丹等人为何事关燕国生死的大事委托于他呢?

荆轲刺秦时的拉跨表现

经过精密的谋划后,荆轲终于获得了刺杀秦王的机会。

荆轲与秦王近在咫尺,慢慢展开地图,“图穷而匕首见”,行刺开始!

荆轲所持的匕首,是“徐夫人剑”,有剧毒,可以见血封喉,一旦见血,“人无不立死着”。因此,荆轲甚至不必刺中秦王要害,只要伤到秦王,就可一击必杀!

可以说,即便荆轲不是盖世高手,只要武力与对方相当,就能比较轻松地完成任务。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令人大跌眼镜。

荆轲左手握着秦王的衣袖,右手持匕首“揕”之!然而,近在咫尺,荆轲却没有刺中秦王!

秦王反应过来,立刻反抗!很快,秦王衣袖断了,挣开荆轲。随即,秦王拔剑,然而,因为剑太长,惊慌之中,秦王拔不来剑来。

随即,荆轲追击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

秦法严苛,规定:群臣上殿,不得携带兵器;而携带兵器的护卫,都陈列于殿外,不奉命不得入殿。

因此,至少有一小段时间,荆轲追杀秦王,最多只有秦官员徒手阻挠!

这种情况下,荆轲依然没有伤到秦王!(似乎也没有伤到其他徒手官员)

这时,大秦的侍卫医官,扔出药袋,直接击中荆轲,稍微影响了荆轲的“节奏”。

秦王左右大呼:王负剑!

于是,秦王把剑竖在背后,一举拔出!随即,秦王拔剑一挥,立刻砍断荆轲左腿!(先被医官药袋精确命中,后又被秦王一剑砍断左腿,可见,荆轲的“闪避”也不太行)

最后,荆轲“孤注一掷”,将匕首投出,结果···依然无法命中秦王!

秦王大怒,连续会剑攻击荆轲,使荆轲身中八创!

最后,武士上殿,将荆轲大卸八块!

荆轲刺秦,武力表现确实不怎么样!

荆轲自己的辩解

或许是觉得这种表现有点丢人,荆轲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为自己辩解:不是我刺杀不了他,只是我想生擒他,然后逼他约契(签条约)以报答太子丹!

这并不完全是给自己找补面子。

荆轲第一次见太子丹,完整阐述了自己的计划:劫持秦王。效法当年曹沫劫齐桓公,逼秦王归还侵略诸侯的地盘;如果秦王不答应,再杀了他!

也就是说,荆轲的刺杀,第一选择是劫持秦王,迫使秦王让步,实在不行再刺杀秦王。

其实,荆轲的企图,在春秋战国时并非没有先例。

除了曹沫劫持齐桓公外,在荆轲刺秦前不久,毛遂就以类似半劫持半说服的方式说动楚王出兵助赵。

从荆轲刺秦的过程看,一开始一手持秦王衣袖,一手“揕之”,应当不是直接刺杀的动作,而是“控制性”动作。

而到了最后,荆轲将匕首投向秦王时,则毫无疑问是试图杀掉秦王的了。

至于中间荆轲追击秦王,秦王“环柱而走”时,荆轲是何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从荆轲感叹来看,应当是荆轲自己稍有犹豫,等到他决心刺杀时,为时已晚。

所以,荆轲刺秦王,并非一上来就出杀招,而是首先争取控制秦王的。

或许,这可以稍微为荆轲刺杀时的表现不佳而稍微开脱一点了。

然而···只是稍微开脱一点罢了。

曹沫能劫持齐桓公,毛遂能威胁楚王,你荆轲怎么能控制不住秦王呢?

荆轲与嬴政的武力

堂堂嬴政,自然一般是不会身自搏杀的。

然而,从这次意外事件看,嬴政的武力值应当很高!

刺杀开始时,秦王的注意力正在地图上,“图穷匕首见”,秦王能迅速挣扎,足见其反应速度之快!

随即,秦王突然站起,居然能一下就挣断材质一流的秦王衣袖,力量也很足!

随即,面对手持匕首的荆轲,嬴政立刻选择了“环柱而走”!

可以想象,在遭到突然袭击时,如果没有足够的自信和冷静,一般人的选择是“走直线”,下意识地要跑远,以拉开与对方的距离!

然而,如果秦王“走直线”,不但可能被对方追上,而且,很容易被荆轲投掷匕首击中!

由此来看,秦王的“格斗策略”是极其专业的!

最后,拔剑而出,一剑能断荆轲左腿,其力道可见一斑!

嬴政,能打!

而荆轲,格斗术确实没有那么厉害!

早年,荆轲喜好读书和剑术。

然而,早年,荆轲以剑术说卫元君,不被任用。

随后,荆轲与剑术宗师盖聂讨论剑法,却跟对方聊不到一块去。最后,盖聂瞪了荆轲,荆轲居然就默默离开了。

再后来,荆轲在邯郸与鲁勾践讨论搏击的路数,又被对手呵斥,最后离开,再不相见!

可以说,在刺秦之前,荆轲就已经表现出:他并非一流高手了。

然而,燕太子丹为什么又把如此大事委托给荆轲呢?

燕国计划

荆轲武力不强,然而,荆轲性格深沉稳重。

我们看到,荆轲此前与盖聂、鲁勾践有争执,荆轲都是默默离开,不“抬杠”。

一个敢去刺杀秦王的人,能害怕盖聂、鲁勾践吗?

显然,荆轲是一个头脑清醒、性格沉稳的家伙。

刺杀这样的事情,头脑冷静,对武艺高强更重要。

因此,燕国选择荆轲,让他为正使,作为刺秦团队的领导人。

然而,看起来,原本,刺杀秦王的“格斗”环节,似乎并不是要荆轲去干的。

当时,荆轲带着樊将军的人头,副使秦舞阳携带着地图,按照次序入拜。

携带地图的秦舞阳,应当才是执行最后控制、刺杀任务的“杀手”。

或许,原本设想的“剧本”是:秦舞阳控制秦王,荆轲以正使的身份“交涉”。

然而,13岁就杀人的秦舞阳,关键时刻却失态,哆哆嗦嗦!

关键时刻,荆轲回过头来说:乡下人没有见过世面!请大王稍微宽容一下他,让他能完成使命!

荆轲,还是想要秦舞阳上!

然而,秦王却对荆轲说:你把秦舞阳的地图带上来!

如此,靠近秦王,刺杀秦王的任务,才临时调为由荆轲亲自实施了!

结果···

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在许多朋友的印象中,刺客必是飞檐走壁、武艺超群之人,必是能打宫殿护卫如砍瓜切菜的绝世高人。

然而,自古以来,真正的刺杀,都不是什么“一骑当千”,从来都是靠着精心的谋划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荆轲不是武艺超群的绝世高手,然而,荆轲刺秦所展现出的英雄气概,才是其最闪耀的地方!

荆轲不是武艺高手,但是,他仍然是英雄。

战国时期四大刺客?

专诸、聂政、豫让、荆轲。

1、专诸:

专诸,屠户出身,对母亲非常孝顺。伍子胥知公子姬光想杀吴王僚,于是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姬光。

吴王僚违背了兄位弟嗣、弟终长侄继位的祖规而接替父位。因而本想继位的公子姬光心中不服,暗中伺机夺位。

公子姬光相当厚待专诸,并敬其母。专诸感其恩,以死相许。但念老母在堂,行刺之事犹豫不决。其母知道事情后为成全专诸成大事自缢而死。

时机已成熟,专诸已将锋利的“鱼肠”剑暗藏于烧好的鱼肚之中,行至王僚座前,忽地抽出匕首,猛刺吴王僚,吴王僚立即死亡。旁边卫士一拥而上,刀戟齐下,将专诸砍为肉酱。

2、聂政:

聂政,轵邑深进里人。聂政携母及姐隐迹于齐国,在市场做市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侠义,武功高超。严仲子遂赴齐,寻至聂政所居,数次登门拜访。

聂政到严仲子府问得其仇家具体情况,并谢绝严仲子为他提供的敢死队相助的要求,只身去韩国为严仲子报仇。

聂政仗剑直入韩府,诸多甲士反应不及,聂政以白虹贯日之势长剑已刺入侠累胸膛,侠累顷刻命丧。顿时府中大乱,甲士们齐上围攻聂政,聂政自杀。

3、豫让:

豫让最初是给范氏,然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知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

知伯向赵襄子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知伯灭掉了,赵襄子最恨知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逃到山里,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被发现后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

4、荆轲: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占领了赵国大部分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刺杀秦王。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荆轲的助手。

面见秦王之时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

中国五大刺客排名?

第五名高渐离:比荆轲更悲壮

高渐离是荆轲的好朋友,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了,便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可是又怕他像荆轲一样刺杀自己,于是提前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机智的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结果没砸中,也是跟荆轲的下场一样,被秦始皇侍卫杀死。

第四名荆轲:一去不返刺秦王

荆轲,战国末卫国人。秦国灭赵后,准备攻打燕国,燕太子丹十分害怕,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在进入秦国后得到了秦王的隆重召见,于是假借看地图为名暗藏匕首企图刺杀秦王,图穷匕见也是因此而来。在此次暗杀行动中,荆轲刺秦王不中,反而被秦王侍卫所杀。

第三名聂政:尽罢忠孝杀侠累

聂政,战国时韩国轵人。聂政是当地有名的侠客,在伸张正义时杀人,为了躲避追铺逃到齐国,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他花费了重金为聂政的母亲祝寿,求聂政为自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其姊在韩市寻认弟尸,伏尸痛哭,撞死在聂政尸前。

第二名豫让:交知己当交豫让

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豫让是晋卿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赵、韩、魏共灭智氏并成功三分巾帼。因为智氏主要是被赵襄子杀死的,所以豫让为报智氏恩情,便决定刺杀赵襄子,为智氏报仇。有一次,豫让听说赵襄子要经过一座桥,便用漆涂满全身,并吞炭使自己声音变哑,偷偷藏在桥下准备刺杀赵襄子。可惜的是,这次刺杀并没有成功而是被赵襄子抓获。但是赵襄子却十分钦佩他的忠心与勇气,便将自己的衣服给豫让,让豫让刺杀自己的衣服,以示为主复仇。豫让为报赵襄子的不杀之恩,在将赵襄子的衣服刺杀数次之后便选择自杀。

第一名专诸:鱼藏剑刺吴王僚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人。吴国公子光想杀死吴王僚,自立成王。伍子胥便把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趁吴国内部空虚,便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成功地刺杀吴王僚,但不幸的是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

聂政之刺韩傀也什么意思?

聂政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刺客之一,战国时期轵邑深井里人,韩国大臣严仲子与他结交,聂政决心报答他。后来聂政孤身一人去刺杀韩国国相侠累,替严仲子报仇。

血溅三步典故?

“天子一怒 伏尸百万。匹夫一怒, 血溅三尺”没有下一句,原文是“天子之怒,浮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流血五步,天下缟素。”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