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国籍,当今中国影响世界的科学家有哪些
杨振宁国籍,当今中国影响世界的科学家有哪些?
正值“特殊时期”,让我首先想到的是:钟南山院士
2020年2月19日10时,钟南山院士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新冠肺炎科研攻坚小组 。
钟南山院士及其团队在广州与哈佛大学医学专家再次进行了视频会议,就新冠肺炎快速检测诊断、临床救治、药物筛选、疫苗研究、流行病学等方面的合作进行交流研讨。
2020年3月3日至4日,钟南山与欧洲呼吸学会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进行视频连线,向欧洲呼吸学会介绍了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成果和经验。
钟南山院士的科研成就钟南山院士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并首次证实了隐匿型哮喘的存在。
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对钟南山院士的评价钟南山院士,是2003年抗击“非典”的第一功臣。
他敢于直言,向世界披露了“非典”的真实情况; 他研究的治疗方法,使中国人摆脱了死亡阴影。
17年后,当病毒再次来袭,84岁的他重新披甲上阵。 他是无双国士,更是定海神针。 他,就是钟南山。
只要是经历过“非典”的人,对传染病都会有刻骨铭心的恐惧。
电视上每天都在播报最新的感染人数,医护人员很多都倒在一线,到处都在抢购板蓝根和醋,学校全部放假……
因病死亡的人数在渐渐增加,真正的发病原因却始终找不出来。 有位医学界的权威专家认为,“非典”是支原体感染造成的。 甚至还有人说,这不过就是个肺炎罢了,没必要如临大敌。 这种轻敌和大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
医生们没有采取最高等级的防护措施,导致一批批地倒在了岗位上; 病人们则没有意识到这是急性传染病,很多不主动就医,导致身边的人都被传染。 年初的春运,又加速了传染的速度和范围。 “非典”病毒,就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往全国各地。
随着病情的迅速蔓延,医学界也开始陷入了恐慌,可是还是束手无策。 也是,连发病原因都找不准,怎么可能有什么好对策?
这个时候,钟南山站了出来。 他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根本不是什么支原体感染,而是一种罕见的新型病毒。 这种病毒,传染性极强。 然而,就在他发声不久,就收到了有关部门的指示:少说话。
根据上面的指示,这次就是衣原体造成的,而不是病毒,疫情一定会很快得到控制。 这是有关部门所规定的宣传口径。 钟南山陷入了两难之境。 一方面,他相信自己的判断,如果不说出来,可能会多死很多人;
另一方面,他的声音显得如此“不和谐”,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不满。 何去何从? 钟南山思忖良久,去了一个地方。
他去了父亲的坟前。 他的父亲是钟世藩,我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曾是留美医学博士,在医学界地位很高。 钟南山很敬慕自己的父亲:“我父亲是儿科专家,他一生讲话很少,但每讲一句话,一定要有依据”。
在2003年的春天,已经年过花甲的钟南山,却满怀困惑地站在了父亲坟前。 该不该说真话?
他不是个天真的人,自然晓得这里面的利害得失。
相关部门不让他说话,未必是出于恶意。 一旦真相公布,可能会引起公众恐慌,对社会造成巨大压力。 可是如果他不站出来,摸不清状况的人们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疫情岂不是控制不住? 那一天,他在父亲坟前站了很久很久。 思考的结果,我们已经知道了。
2003年4月10日,在中外记者云集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们七嘴八舌。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疫情是否得到了控制?” 旁边的人不断给钟南山使眼色,可是钟南山铿锵有力的声音还是传入了每个人的耳中: “什么已经控制,根本没有控制!” “现在怎么治疗没有好办法,特别是还不知道病原!” 记者们议论纷纷,旁边的工作人员神色难堪。 随后,钟南山顶着巨大压力,坚持自己之前的判断: 这不是衣原体感染,而是病毒! 他的敢言惹恼了一些人,但铁一样的事实却证明了,他是对的。
在抗击“非典”最严峻的时刻,钟南山病了,是肺炎。 整整一周的时间,钟南山在家里输液、吃抗生素。 他没有声张,而是自己把自己隔离了起来,输液吃药。 一周之后,病情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完全康复之后,他再次扑到了抗击“非典”的战场上。
在确定“非典”是冠状病毒引发的之后,钟南山使用了激素。 这是唯一的办法。 在钟南山的坚持之下,奇迹出现了。 病人们的性命几乎都保住了,只不过留下了一些后遗症。 笼罩在大家心头上的死亡阴影,终于烟消云散了。
2003年8月,肆虐了将近一年的“非典”病毒,终于销声匿迹。 钟南山被授予“抗非英雄”称号。 2004年,他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请为他默默点一个赞。我是魏健Dr。
明明获诺奖的那篇论文第一作者是李政道?
李政道知名于: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
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
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年)
伽利略奖章(1979年)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1986年)
马泰乌奇奖章(1995年)
旭日章(2007年)
杨振宁知名于
杨-米尔斯理论
杨-巴克斯特方程
宇称不守恒
拜尔斯-杨定理(英语:Byers-Yang theorem)
李-杨单位圆定理
朗道-杨振宁定理(英语:Landau–Yang theorem)
配偶:翁帆
奖项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
拉姆福德奖(1980年)
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86年)
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英语:Benjamin Franklin Medal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1993年)
鲍尔科学成就奖(1994年)
爱因斯坦奖章(1995年)
博戈柳博夫奖(1996年)
拉斯·昂萨格奖(1999年)
费萨尔国王国际奖(英语:King Faisal International Prize)(2001年)
杨振宁的物理学研究领域广泛,他在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学理论和量子场理论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特别是他和李政道合作期间成果丰硕。其中,他最重要的贡献有3项,分别是1954年与学生罗伯特·米尔斯合作的杨-米尔斯定律(或曰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和1967年的杨-巴克斯特方程。杨振宁90岁寿辰时,清华大学模仿“朗道十诫”,送给他一块4个侧面刻满其13项主要物理学贡献的黑色大理石立方体作为寿礼。不过与朗道获得的大石板不同,杨振宁的大理石只有手掌大小。
1954年,杨振宁与学生米尔斯一道提出了杨-米尔斯理论,即非阿贝尔规范理论。1970年代他与吴大峻合作研究了规范理论的整体性质,亦即规范理论与数学上纤维丛的密切联系。
影响:杨-米尔斯理论对基础物理学和现代微分几何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基础;杨-米尔斯理论的数学性质也是近三十多年来数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此外,与之相关的杨-米尔斯存在性与质量间隙问题至今无人解答,它与黎曼猜想、庞加莱猜想等多个意义重大的顶级数学难题一同被美国克雷数学研究所列入2000年5月24日悬赏征求解答的著名数学难题之一,每一题的奖金都高达100万美元。
在统计物理方面,他与李政道合作关于相变的一系列研究已经成为经典文献。他本人在1967年首先发现的杨-巴克斯特方程为可积模型的研究开辟了全新的方向。他还提出了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
杨-巴克斯特方程对物理和数学都有广泛的影响。在1990年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上,4位菲尔兹奖获得者中有3位的工作都与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李、杨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影响:“宇称守恒”是关于物理世界中的左右对称性的最基本假设,此前在物理学界一直是被奉为圭臬的基石,几乎如同“常识”一样固化在人们心中,几乎无人怀疑它会有失效的时候。沃尔夫冈·泡利、理查德·费曼和列夫·朗道等洞察力不凡的物理学者都曾对此深信不疑。有学阀作风的朗道还丢弃过由自己人沙皮罗(I. S. Shapiro)写的一篇试图讨论宇称不守恒的论文。起初,有的研究还错误地断言β衰变实验已经“证明了”宇称守恒。1999年,弗里曼·戴森在杨振宁荣休学术讨论会上说“发现宇称不守恒、发现左手和右手手套并非在各方面都对称,是一项了不起的破坏活动。它摧毁了在思维结构前进道路上的(阻碍性的)基石,这个结构以后经过30年才建立起来。”1957年2月23日,中国核物理学者于敏在《人民日报》发文,高度评价这一发现。中国核物理学者钱三强也称其是“原子核物理学中的重大发现”。不甘心的朗道不久后又提出了观点更高的“电荷-宇称(CP)联合守恒”理论作为补救方案,由此引出了后来的CP守恒仍有破缺的发现。
规范场理论
杨振宁是受沃尔夫冈·泡利1941年发表的《基本粒子的相对性场理论》之启发而思考是否能发展出更广泛的规范不变性,这花费了他数年时间。杨的规范场理论刚提出时还有好几个大的瑕疵,比如无法解释多数类型粒子质量的来源以及找不到使规范场重正化的办法,甚至他1954年2月在作报告时还曾被泡利不断追问和刁难。杨无法回答泡利,只好承认自己考虑得还不够清楚然后演讲作罢。这种尴尬局面使得规范场理论起先未能引起同行们的足够认可。关于泡利为什么没有优先发表有关规范场论的研究,杨振宁在《六十八年心路》一书中有详细分析,并将其归结为“价值判断非常不同”。
大约在1967年,打算继续推广规范场理论的杨振宁在一次广义相对论会议上偶然注意到规范场论中的场强度公式与黎曼几何中的曲率张量公式非常相似。1967年,杨振宁向几何学家詹姆斯·西蒙斯请教规范场和纤维丛之间的联系。西蒙斯肯定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与微分几何中的纤维丛理论一定有密切联系,并给他一本美国拓扑学家诺曼·斯廷罗德写的《纤维丛的拓扑学》(The Topology of Fibre Bundles)看。杨振宁当时没看懂,就先放到一边去了,并搁置数年。后来杨总是回忆说:“我看不懂。这种抽象的数学语言对物理学家来说,实在没法读下去。 ...世上有2类数学著作:第1类是我看了第1页就不想看了;第2类是看了头一句话就不想看了。”于此同时,波兰数学家特劳特曼(Andzej Trautman)和美国物理学家卢斯(H. G. Loos)也都察觉到了纤维丛和规范场理论之间的联系,但他们的研究没有引起同行重视。到70年代时,随着1954年那篇规范场论文被越来越多的同行引用,杨振宁也开始逐渐重视规范场理论的价值。最后杨振宁在1975年亲自邀请西蒙斯为自己和同事办了一系列介绍微分形式和纤维丛的专场讲座报告。
1975年,吴大峻和杨振宁在名刊《物理评论》上发表论文《不可积相因子和规范场整体表示》,完全阐明规范场和纤维丛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才引起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的集中关注。这也标志着物理学再一次赶上了数学的发展前沿。
杨振宁想从发展规范场理论这条思路入手,设法逐步将电磁力以外的其它基本力也用规范不变性统一描述,建立起能统一更多基本力的大统一理论,从而迈向万有理论。不过他后来在相关研究中进展不大,研究兴趣也慢慢转向凝聚态物理学方向的理论研究了。在规范场论的后续发展之路上,先是出现了由谢尔登·格拉肖提出的用规范场思想统一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弱电统一理论,虽然不够完善,但这是第1个比较有潜力的大统一理论。与此同时,为解决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问题,理查德·费曼和默里·盖尔曼修正了恩里科·费米的弱相互作用理论,提出了弱相互作用的“普适费米型弱相互作用理论”,也称作“普适性V-A理论”,弱力的表述得到了完善。此外,南部阳一郎从列夫·朗道解释超导现象的自发对称破缺观点得灵感,通过类比,尝试将自发对称破缺机制也套用到规范场的研究中。彼得·希格斯等人在南部和杰弗里·戈德斯通的工作基础之上,发现存在一种类似的自发对称破缺机理可以导致规范场中出现不为零的质量,这就是解释粒子质量由来的希格斯机制。规范场重整化的方法则由初出茅庐的杰拉德·特·胡夫特搞定。史蒂文·温伯格和阿卜杜勒·萨拉姆设法将这些来源于不同岔路的研究成果融合到一起,提出了完善化的电弱理论。希格斯机制中自发对称破缺的恰当引入成为这一步能够迈出的关键。弱电统一理论与70年代初描述强相互作用的量子色动力学结合到一起,就构成准确预测了许多新粒子并经受住了反复检验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到目前为止,由于所研究的空间尺度极小,标准模型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已有实验证实有效的最精密、最准确的科学理论,也揭示出规范不变性是贯彻在自然界众多物理现象背后的最本质规律之一。
潘建伟会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吗?
就目前所取得的成就看,潘建伟是有一定的可能性得诺贝尔奖的,尽管这个可能性还不是很高。如果潘建伟近期得诺贝尔奖,多少还是有些让人意外的。
诺贝尔奖更偏向于基础方面的突破,潘建伟搞的是应用。依靠应用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在历史上不是没有,比如马可尼就是依靠无线通信获得了诺贝尔奖。
以色列有一个面向全球的沃尔夫奖,这个大奖被称作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获得过这个大奖的很多人后来得到了诺贝尔奖。2010年,潘建伟的老师塞林格及另外两位科学家约翰·克劳泽、阿兰·阿斯佩斩获沃尔夫奖,他们是因扩展贝尔不等式或量子纠缠概念获奖的。2013年,彼得·佐勒、胡安·伊格纳西奥·西拉克·萨斯图赖因对量子信息处理、量子光学、量子气体性质方面的研究而获沃尔夫奖。201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给了本内特和布拉萨德,因为他们他们“建立和推进了量子密码学和量子传送领域的发展”。量子通信方面的研究斩获诺贝尔奖,指日可待。
如果有一天诺贝尔奖授予了研究量子通信的科学家,里面会不会有潘建伟需要打一个问号。没有他正常,有他也说得过去。毕竟潘建伟的应用是做的最好的,已经取得了部分应用。
比起潘建伟,我个人认为薛其坤距离诺贝尔物理学奖更近一些。薛其坤发现了反常量子霍尔效应,这一发现刚问世,杨振宁就称赞这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历史上量子霍尔效应、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都获得过诺贝尔奖。
国内有一个中国版的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薛其坤是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第一届获奖者,第一届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的卢煜明也一直被认为有实力冲击诺贝尔奖。潘建伟是第二届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获奖者,从获奖先后顺序上似乎也能看出,薛其坤较潘建伟距离诺贝尔奖更近一些。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杨振宁会不会被称作书法家?
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上来说,是不会的!
杨振宁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大家都知道,这点是事实,也是打在他身上的烙印,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标签。
现在文法乱了,什么观点都拿出来讲,什么语句都拿出来乱用,扭曲老祖宗的文化和文字,断章取义,以点概面,根本不在乎四个字:实事求是!
什么能称之为家,就是在其行业内造诣高深,成为大家的领袖人物,得到全社会对其贡献认可的人!杨院士了不起,那是指在物理学领域内,或许他的书法也很有造诣,但综合来看还达不到家的程度。
当然一个人可以身兼几家之名,但现在无论从传世作品还是社会口碑反响力,杨院士尚未在书法领域令人惊奇!而且我相信杨院士术业有专攻,不是一个博名博利之人,不在乎身外之名!是大家贻笑大方了!
为什么华人科学家选择美籍?
华人科学家选择美籍有多方面原因,1、过去我们国家经济基础比较差,我们很多科学家从事的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几乎没有发展空间,他选择美籍,是为了搞好科研,像杨振宁老先生这样的。
2、也有一部分科学家是为了在美国取得美籍,可以赚去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