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的资料,田千秋本是汉武帝时期一个守墓小官
李广的资料,田千秋本是汉武帝时期一个守墓小官?
如果告诉你,某位县里的小科长,几个月时间,被提拔为国务院总理,打死你也不信。田千秋就创造了这样的神话,他本是汉武帝时期,高祖陵寝的郎官,以科长类比,都已经算是抬高他了。
征和三年,田千秋给汉武帝上了一份奏疏,因为这份奏疏,他被汉武帝直接提拔为大鸿胪(相当于外交部长)。几个月后,同僚还没认全,他又一步到位,被提拔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封富民侯。
能做到丞相这个级别的官员,史书上一定有详细的介绍,出身、家世、师承、学业、青少年经历、官宦起伏、同僚关系等等一大堆。唯独田千秋的履历,简单到令人抓狂:姓名、籍贯、职业,就这三个信息,跟没说一样,连孙悟空好歹还说明他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一个帝国的丞相,居然身世不明。
既然史书不交代,我们只能推断。
家世:田千秋齐国人,田氏,由此可见,他很可能是战国齐国王室后裔;姓名:史书上也常常称田千秋为“车千秋”,是因为他得到汉昭帝优待,出入宫中可乘小车,人称之为“车丞相”,其后世子孙以“车”为姓;年龄:汉昭帝即位于公元前87年,田千秋去世于公元前77年。汉昭帝因为田千秋年老,特准许其乘车出入宫中,由此可见,田千秋去世时应该不低于75岁。也就是说他大约出生于公元前152年,比汉武帝略小,给汉武帝上疏那一年,田千秋约62岁。一百多年前的没落贵族后裔,学术不入流,六十多岁还是个基层小官员,可见田千秋是一位平淡无奇的读书人而已。家世无可依,学业不足恃,地位无以明,再混两年回家抱孙子养老的节奏罢了。
没想到征和二年的一场政治事件,让即将光荣退休的田千秋一飞冲天。
这件事就是巫蛊之祸,在这场变乱中,太子刘据在皇后卫子夫的支持下,斩杀江充等人,并与丞相刘屈氂大战京城。兵败后,刘据在逃跑途中被逼自杀,太子一族除了襁褓中的皇曾孙刘病已,全部死于祸乱。
震怒的汉武帝,从甘泉宫回鸾,下令穷追太子余党,包括在动乱中,放太子出城的官员,甚至骑墙观望的官员,全部被诛杀。十几万人的血,让大汉帝国笼罩在一片惶恐之中。
面对丧失理智的汉武帝,官员们谁也不敢替太子说话,还得遵照汉武帝的命令,不断追查余党,扩大案件,谁都不知道,这场祸乱会不会因为莫名其妙的关系,牵连到自己头上。田千秋就是在这种“白色恐怖”时期,给汉武帝上了一封奏疏,其中有一句话很关键:
“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罢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
首先,田千秋举重若轻,把太子刘据的谋反事件,说成是“子弄父兵”的家事。这个定性很重要,谋反是政治事件,没有缓和余地。家事就不一样,多大的矛盾,老爹打儿子一顿板子就可以了嘛,外人都闭嘴。
接着,田千秋将刘据杀害江充等人的罪行,说成是“过失杀人”,一般人过失杀人,都可以考虑到“情有可原”,何况太子?再一次帮太子摘清政治责任。
最后抛出的“白头翁”太妙了。田千秋说,这话不是我说的,我有一位“白头翁”托梦给我让我说的。白头翁是谁?田千秋守高祖陵,这个白头翁当然是汉武帝的曾祖刘邦。别人的话你可以不往心里去,刘邦的话汉武帝能不掂量掂量吗?
果然,汉武帝立刻召见了田千秋:
“至前,千秋长八尺余,体貌甚丽,武帝见而说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
田千秋一米八五大个,帅气逼人。汉武帝是“相貌协会会长”,卫青、公孙弘、董偃、司马相如等人无不是因为外貌被他一见倾心。当然,外貌肯定不是决定性因素,汉武帝的话透漏了玄机:“父子之间的事,外人是很难插进去话的,唯独你敢于对我明是非。这肯定是高祖显灵,让你来辅佐我。”
由此,田千秋一飞冲天。可是,汉武帝的这话不够直白,不把弯弯绕捋直了,根本没法理解汉武帝的内心世界。比如“子弄父兵”,其实是壶关三老令狐茂的专利,他在前一年就向汉武帝上疏,为太子明辨,为何他就不能坐火箭呢?
所以,田千秋的这封奏疏,有大学问。
田千秋的奏疏,是汉武帝下坡的梯小的时候经常见到一种奇景,叫“泼妇骂街”。这种女人一旦惹上她,她能呼天抢地,满地打滚,口吐白沫半天停不下来。最奇葩的是,她们甚至会脱了裤子跳脚拍屁股骂,别人还不能拦,越拦越来劲,事后又后悔得抽自己耳光。
汉武帝就像这种泼妇,翻了脸就停不住,一路杀杀杀,老婆、儿子、女儿、孙子,杀红了眼,丝毫没有大庭广众之下丢人现眼的感觉。
等心中的“瘾头”逐渐过去了,心中明知丢人现眼了,可是没法停了,前面的事已经成了笑话,只有继续下去,才不至于让自己演变成笑料。
问题是,泼妇骂街是一群观众看独角戏,汉武帝杀人,是拉着一群倒霉蛋给他垫脚,不及时收手,他早晚会被人垫脚。可是汉武帝“骂功”太牛,没人敢靠近,都不敢劝他。
太子刘据出逃后不久,汉武帝其实就有所醒悟,但是他自己拉不下脸承认错误,又没人给他台阶下,于是事态继续恶化,导致太子父子三人,在被追捕中自杀。
太子的死,让汉武帝彻底丧失理智,他就像脱裤子骂街的泼妇,自控力脱缰。由此全国范围内,官员和百姓相互告发,冤案层出不穷。
这种混乱的状态,持续了一年时间,汉武帝都被血腥味呛醒了,他变得越来越惶恐。可是汉帝国依然没有人站出来,帮汉武帝搭一个梯子,直到田千秋出现。
所以,田千秋的成功,核心要素就在于,他的奏疏切中了汉武帝的心思,而不是他有先见之明。有了这架梯子,汉武帝名正言顺地结束丢人现眼,回家洗脸换衣服。
田千秋的奏疏,时间恰当,内容精妙令狐茂在田千秋之前,就曾经上疏替太子鸣冤,为何他就不能有同等待遇?蹊跷就在于时间点不合适,那时候的汉武帝,正处于亢奋时期,令狐茂的奏章像一盆冷水,虽然让汉武帝有所清醒,但是尖锐的批评,让汉武帝没法下台。
田千秋上奏疏前,汉武帝已经清醒,只需要一个理由就行,哪怕牵强一点都行。所有,尽管田千秋的“子弄父兵”,只不过是照搬令狐茂的说法,效果却奇佳。
另外,田千秋伪托“白头翁”,这个小技巧很重要。皇帝可以对谁都不买账,在两种人面前他必须低头,一个是上帝老天,一个是下帝祖宗。既然高祖发话了,汉武帝这个台阶下得体体面面。
田千秋的奏章,是汉武帝一朝的转折点就算田千秋的奏章时机合适,内容对路,恐怕也不至于坐火箭直升吧?翻翻史书,还有第二个升官速度这么快的吗?所以,田千秋的飞黄腾达,另有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汉武帝在巫蛊之祸的血色中,全面反思自己的过失,他痛定思痛,决定借由田千秋上疏的机会,彻底改变国策,回到休养生息的强国富民之路上来,田千秋就是他的转折点,和新政的标志性人物。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一个事实,西汉一朝,农民起义爆发最频繁的时期,就是在汉武帝晚年,而不是西汉末年。
汉武帝一生好大喜功,对外四处征伐,对内奢侈无度,花光了文景时期的所有家底,还把一个富强的汉帝国,搞得民穷国弱,天下怨声载道。我们不讨论汉武帝的功过,但有一个事实必须正视,倘若汉帝国再不改弦更张,亡国就在眼前!
巫蛊之祸本质上就是政治矛盾的集中爆发点,汉武帝的英明就在于,他透过这件事,看到了帝国的深层危机,并借由“白头翁”的话,及时停止内乱,重启新政。
我们从田千秋被封“富民侯”,这个封号,就很清晰看出汉武帝的意图。所以,田千秋的运气,在于他成了汉武帝新政的旗帜。
田千秋是汉武帝选中的政治过渡人物最后一个疑问:汉武帝推行新政,为何要选择田千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
理由其实不复杂,推行新政策,第一个要做的工作就是与原有的政治格局作切割,所以原来的政治核心人物,都不适合站在前台,即便不是田千秋,也一定是个新面孔。
田千秋原来只是个基层官员,与朝廷的各派政治势力毫无利益瓜葛,干净,做事不受掣肘,这是汉武帝选择他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就是,丞相在汉武帝一朝已经沦为执行层面的配角,决策权在内朝,选择田千秋,不会动摇原有的高层决策体系。
这就是田千秋,从一名小小基层郎官,几个月时间飞黄腾达,变身丞相的真相。当然除了机遇外,田千秋也并不是有些人认为的那样,毫无能力,尸位素餐。
比如他当丞相后,对巫蛊之祸结案过程就很智慧:拖而不决,用时间化解纠缠不清的是非,等汉武帝驾崩,所有人平安着陆。这就是非常高明的政治手段,其功绩绝对值得后人嘉许。
李白的名字由来30个字?
1.民间有传说,李白母亲在怀孕前梦见太白金星了,觉得是祥瑞之兆,便将孩子取名“白”,字太白。在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中有记载:“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2.然而细一想,觉得这一说法太玄乎了。难道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不成?否则哪有那么巧,李白母亲在梦到太白金星后便怀上李白了。在中国古代,那些成为帝王的人,在出生前都会发生异象。比如: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出生时其母梦见与神人相遇,待临产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天地为之昏暗,有蛟龙自天外破窗而入,盘旋于产床之上。已而,刘邦降生。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降生时,红色的光芒充满产房,夜晚不断有光直透屋顶,左右邻里望见都以为发生大火,纷纷前来救助,但到后并无异常。这些帝王出生时的天降异象还都被记在正史中,可是都不可信。不过是这些古代的帝王,为了表明自己权力的“君权神授”,证明自己真龙天子的权威性,而刻意修饰神化自己而已。
3.比较可靠的一个说法是在李白七岁时,他爸打算给他起个正式的名字。在古代,孩子出生后,一般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等到六七岁入学启蒙时才取正式名。李白的父母都是文化人,平时酷爱读书,李白虽然还没入学,但在父母的熏陶下也已经识字读书了,并且天赋非凡,能够作诗写文。于是,在酝酿李白的正式名字之前,李白父母决定好好考考儿子。
3.这天,他们一家在庭院里散步,看着春日院落中葱翠树木,似锦繁花,李白爸诗性大发,开口吟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李白妈听后,不甘其后,接着道:“火烧叶林红霞落。”说完,夫妻两个一齐看向李白,等着李白接出最后一句诗。李白看出父母在考验他,也不慌忙,走到盛开的李树前,略一思索,便续道:“李花怒放一树白。”父母两个听了,连连点头,这句诗中,“白”字用的妙,写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于是,两人决定把李白续的妙句头尾“李”和“白”二字选作名字,给七岁的儿子取名为“李白”。
朝阳市出过什么著名人物?
刘桂五(1902.7.4-1938.4.22),抗日民族英雄。字馨山,热河省朝阳县(今辽宁朝阳)人,国民革命军陆军骑兵第2军6师师长。他曾受张学良召见,委任参与"西安事变"捉蒋行动。1938年,刘桂五跟随马占山在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红油杆子村与日军奋勇血战。4月22日,刘桂五不幸阵亡。 刘桂五阵亡后,陕西各界在西安举行了追悼大会。2014年9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刘桂五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2009年,赵尚志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李钟奇(1913年12月13日-2003年1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辽宁建平人。1931年参加东北义勇军。1933年编入抗日同盟军。1936年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加入共产党。参加了东北抗日、解放战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荣誉勋章。
罗文(1913年-1996年10月29日),生于凌源县四官营子乡小房申村。1938年3月奔赴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 。
郭俊卿(1931年一1983年9月),辽宁省凌源县三十家子(今三十家子镇)北店村人,于1947年6月 加入中国共产党。从1945年到1950年,先后荣立特等功1次、大功3次、小功4次。在1950年9月召开的全国群英会上被中央军委授予"全国女战斗英雄"、"现代花木兰"荣誉称号。1981年离休后在江苏省常州市定居,1983年9月病逝于南京。
你最喜欢的一场历史战役是哪一役?
很高兴能回答问题
前言历史上著名战役很多,以少胜多,硬仗,名将经典战役数不胜数,我最喜欢的还是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战役上甘岭战役一开始是围绕朝鲜中部金化郡五圣山前沿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志愿军防御阵地展开的,防守这两个高地的是志愿军第15军45师 135团的两个连又一个排,因此战斗一开始从我方看只是营规模的,敌人进攻投入7个营,算是师团规模的。根据志愿军作战条令规定,军以下规模作战称为战斗,所以战斗开始后被称为“597.9和537.7高地战斗”,因为这两个高地都是无名山,只能以海拔高度命名。这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才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上甘岭” 直到二十多天后,战斗发展到了战役规模,才以这个村名将这次战役命名为“上甘岭战役”。而美军称“金化攻势”,代号“摊牌计划”。“上甘岭战役”的意义不在军事上而是在政治上。我方的坚守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军队的实力,就是中国军队有能力守住任何想守住的阵地。战况上甘岭战役中,美军调集兵力6万余人,大炮300余门,坦克170多辆,出动飞机3000多架次,对志愿军两个连约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倾泻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战斗激烈程度为前所罕见,特别是炮兵火力密度,已超过二次大战最高水平。我方阵地山头被削低两米,高地的土石被炸松1—2米,成了一片焦土,许多坑道被打短了五六米,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鏖战43天,敌我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我军击退敌人900多次冲锋双方伤亡志愿军伤亡11529人,伤亡率在20%以上。而“联合国军”伤亡25498人,伤亡率在40%以上。这样的伤亡率和日平均伤亡数,对美国人来说是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因为美国认为伤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战争中的硫磺岛战役,也只有32.6%。困难点上甘岭战役的第二阶段就是最艰难的坑道斗争阶段。坑道战比阵地战更艰难。敌人利用有利地形对15军坑道采取筑垒封锁、石土堵塞、轰炸爆破、断绝水源、施放毒剂和烟熏等毒辣手段,妄图消灭坑道中的志愿军。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空气混浊。坑道里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坑道里最缺的是水,压缩饼干根本就咽不下去。有的时候甚至要喝尿,但因没水喝,尿也很少啊……有一个坑道,10多名战士直到饿死,还端着冲锋枪守在坑道口。“谁能送进坑道一个苹果,就给谁立二等功!”这是上甘岭战役坚持坑道战阶段的立功标准。两个高地的各个坑道,距五圣山主峰最近的地方仅500米,最远也不过1000多米,但要通过10道封锁线。即使到了坑道口,要进去也很难,每走一步,都可能流血牺牲。派去一个班,活着进坑道的只有三分之一,为送一壶水,甚至要付出几条生命。15军后勤部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组织机关和部队靠“匍匐运输”“接力运输”等方式,将3万发迫击炮弹和大量食品、物资送入坑道。整个上甘岭战役运输人员伤亡就达1700余人,占我军整个伤亡人数的14%。英雄人物上甘岭战役涌现的英雄人物最多,其中,有以身体堵塞敌人机枪眼,为冲击部队打开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有双腿被打断仍坚持指挥战斗,在最后一口气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滚向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特等功臣、一级英雄排长孙占元;有新战士胡修道,在全班战友伤亡的情况下,一人坚持阵地战斗,英勇机智地击退敌军40余次冲锋,毙伤敌人280余名,守住了阵地,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有战斗中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息,用自己的身体连接被打断的线路,保证了指挥联络畅通,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的通信英雄牛保才。英雄的15军在战役中涌现出三等功以上各级战斗英雄共12347人,英雄集体200余个。在43天中,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有38位之多!这种视死如归的壮烈与坚持坑道14昼夜的顽强,使得上甘岭成为五六十年代英勇顽强的代名词。王万成在战斗中孤身一人抓起爆破筒扑向一群敌军——他就是日后影片《英雄儿女》中主人公王成的原型之一。
总结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敌人的“金化攻势”,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战役之后,美军再也没有向志愿军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朝鲜战局从此稳定在北纬38度线上。上甘岭战役不仅奠定了朝韩的南疆北界,还换来了东亚地区几十年的和平。秦基伟将军说:“上甘岭战役不仅从军事上打垮了敌人的攻势,也打出了我军的指挥艺术、战斗作风和团结精神。打出了国威军威。以后有人说过,美国人真正认识中国人,是从上甘岭开始的。”李白的出生地?
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李白自己在一首诗中写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诗中的陇西人指的是李白的祖籍,也就是今天甘肃省秦安东.其祖先在汉代时是防守边疆的将领,有些学者以此句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第25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一系的后代,李白生前也确实承认其远祖是李广。
李白基本资料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