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指什么,岁寒三友的含义
岁寒三友指什么,岁寒三友的含义?
岁寒三友释义: 指松树、竹子和梅花。
松、竹经冬不凋,梅耐寒,早春开放,故名。所谓“岁寒三友”,即将松树、翠竹、梅花。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叶密生而有层云簇拥之势,欹斜层叠,不啻马远、刘松年笔意。在万物萧疏的隆冬,松树依旧郁郁葱葱,精神抖擞,象征着青春常在和坚强不屈。松树的品格是国人最为崇拜的。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古往今来,“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梅花为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姿、色、香、韵俱佳。宋人林和靖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将梅花的姿容、神韵描绘得淋漓尽致。漫天飞雪之际,独有梅花笑傲严寒,破蕊怒放,这是何等的可爱、可贵! 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岁寒三友图?
岁寒三友图是指宋代赵孟坚所绘画。指的是松,竹,梅。
洁净的扇面上,作者绘松、竹、梅折枝,以墨笔画上一株饱结花朵、苞蕾的梅枝,继而交错、绕夹着如星芒般的松针与墨影般的竹叶,将它们横斜置于画面中央,以松针的灰和墨竹的黑来衬托出梅花的白。松叶如钢针,竹叶如刀剑,更表现出梅花的傲骨冰心。整个画面笔墨秀丽,清绝幽雅,意趣横生。这幅《岁寒三友图》通过对画面的安排,明确表达出作者刚正、坚贞的气节。画扇的右上方钤“子固”白文印。
岁寒三友有怎样的共同点?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
共同点:
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也借以比喻忠贞的友谊.传到日本后又加上长寿的意义.
一方面取其玉洁冰清、傲立霜雪的高尚品格,一方面也将其视作常青不老、旺盛生命力的象征.而岁寒三友也逐渐演变成为雅俗共赏的吉祥图案,流传至今.
岁寒三友是谁创立的?
岁寒三友指的就是梅、松、竹这三种植物,因为松树、竹子经冬不凋,梅花迎寒开放,因此被称为【岁寒三友】。
“岁寒三友”的由来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捕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始得从轻定罪,安置黄州管制。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苏轼初到黄州时,心情很苦闷。稍后,家眷来依,朋友来访,苏轼的心绪慢慢好转,但生活上又发生了困难,便向黄州府讨来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唤作“东坡”,苏轼便自取别号为“东坡居士”。 苏轼在东坡栽了稻、麦等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来。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如果是蜡梅为什么有些国画上的梅花是红色?
岁寒三友中的梅指梅花而不是蜡梅,梅花一般阴历二月初开花,南方则早些,阴历正月十五左右开花,蜡梅开花期要早一些,梅花以高洁,坚强,耐寒的品格为人们尤其是文人喜爱,四君子和岁寒三友都将梅列入其中。历代文人写咏梅诗多不勝数,从诗句里可看出多体现的是白梅或红梅,而蜡梅是黄色的,再从历代画家画的岁寒三友图中看,画中全是梅花而无有画蜡梅的。
"岁寒三友"的最早出处,一般多认为是宋林景熙(1242一1310)"王云梅舍记″中"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三友"。但赵孟坚(1199一1264)画的岁松.竹.梅图应比林景熙文要早,而更早的苏东坡(1140一1225)有三友的提法,苏遭迫害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从轻定罪,安置黄州管制,他向黄州府讨来荒地垦植,种农作物并筑围造房,四壁画雪,园里种松竹梅等,这块地唤东坡,苏轼取别号东坡居士,黄州知州来看他,问他当真天寒时不觉太冷清吗?,他答:"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三益友,当指松竹梅,知州对他肃然起敬,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但最早直接在文中提岁寒三友的确应该是林景熙。赵孟坚画,唐寅画岁寒三友,吴昌硕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