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怎么读,冠冕有什么不同
冕怎么读,冠冕有什么不同?
1、读音和字体结构不同:
(1)冠是多音字,一读guan(一声),二读guan(四声),9画,即“冠”和“冠”字;
(2)冕读mian(一声),11画,即“冕”字;
2、字义和用法不同:
(1)冠(guan 一声)的字义一是指帽子,如:衣冠整齐、怒发冲冠;二是指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如:鸡冠、树冠; 冠(guan 四声)是指居第一,如:冠军,或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如:冠名(航天英雄,“英雄”前面冠上航天二字);
(2)冕字的意思是指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如:冕旒、加冕礼。
恬若不知是什么意思?
冕小儿,恬若不知:王冕是小孩子,却内心安然仿佛没看到。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阴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信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校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脑子里。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用鞭子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然像以前一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对读书如此入迷,为什么不让他去做呢?”王冕因此离开家,到一座寺庙来居住。夜里他偷偷地走出住处,坐在庙内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都是土质的偶像,狰狞凶恶。王冕是小孩子,却内心安然仿佛没看到。安阴的韩信听说后,感到十分惊讶,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后面为新增的),韩信死了以后,韩信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信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于是王冕把自己的母亲迎接到越城赡养。时间长了,母亲想要归还老家,王冕就买牛来架母亲的车,自己亲自穿着古代的衣服跟在车后。乡里的孩子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自己也笑了。
单立人加一个严念什么?
俨[yǎn] 〈形〉(形声。从人,严声。本义:恭敬;庄重) 同本义 [dignified;majestic]俨,敬也。——《尔... 宛如) 〈动〉 昂首 [hold one's head high]俨,昂头也。——《说文》若俨见旒,若俯见冕。
钺的读音是什么?
钺拼音是yuè。1.古代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中国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礼仪、殡葬用。
2.古星名。钺星,即天枪三星,也称天钺 。
钺的拼音读作yuè,是一种古代的兵器,虽具备杀伤力,但是更多的是一些仪卫所用,和使用武器不同。在西方权力象征物是权杖,中国是钺。在原始社会时期,钺为成年男子的象征。常见组词有鈇钺、伏钺、斧钺;常见成语有斧钺刀墨、斧钺汤镬。
钺确切来说是大斧,本来是刑具(用于斩首或者腰斩),而不是兵器。故从文人撰写《史记》记载的“兵器”之说有出入。往往君王用钺象征军师指挥权。《说文》上曰:“钺,大斧也,一名天戉。”,《书·顾命》上曰:“钺、铖同兵类,脱胎斧。大者钺、小者铖。一人冕执钺,一人冠执铖。”《释名·释兵》上曰:“钺,豁也,所向莫敢当前,豁然破散也。
弃去掉一点一横念什么?
一、弃字去掉点横是个“弁”字。
弁的读音是biàn
部首: 廾 结构: 上下结构 笔画:5
笔顺: 撇折、 点、 横、 撇、 竖
二、弁的基本释义:
1.古时的一种官帽,通常配礼服用(吉礼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后泛指帽子
覍,冠也。周曰覍,殷曰吁,夏曰收。——《说文》。俗作卞。凡大夫以上服冕,士弁,制如冕爵。
弁者,古冠之大称。委貌缁布曰冠。——《周礼·弁师》注
皮弁。——《仪礼·士冠礼》。服注:“以白鹿皮为冠。”
弁,周冠名。——《广韵》
突而弁兮。——《诗·小雅·甫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