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赠友邦 不予家奴,如果甲午战败之后不割地赔款不签订条约

2023-09-30 18:30:04 76阅读

宁赠友邦 不予家奴,如果甲午战败之后不割地赔款不签订条约?

中日甲午战争,如果中国不议和、不割地、不赔款,最终失败的很可能是日本。

就中国而言,清朝的陆军精锐已经一败涂地,虽然纸面上还有数十万军队,理论上还可以再招募上百万大军,但这些军队战斗力还远不如已经溃败的淮军湘军,实在没有把握同士气正旺的日军抗衡,而且集洋务运动之力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对清政府心理上形成巨大打击,中国已经失去了制海权,黄海渤海任凭日舰游弋,换句话说,日军可以兵分几路,也可以合兵一路,随意选择登陆地点,中国守军将左支右拙。

宁赠友邦 不予家奴,如果甲午战败之后不割地赔款不签订条约

这时日军已占据了旅顺,坐船就可以轻松在天津登陆,那就离北京近在咫尺。自1840年起,朝廷最怕的就是洋人动不动就在天津登陆,只要洋人在天津登陆,那根本拦不住。这样的话,恐怕30多年前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幕又将重现,清政府又将再一次出逃,庚子事变也将提前上演,而这一年,还是慈禧60大寿。

事实上,逃难并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过迁都的方案。

清政府对此有过专门讨论,在旅顺沦陷后,中日两方的广岛和谈宣告失败,光绪将李鸿章从天津召到京师,专门召开御前会议讨论:究竟是接受割地赔款的要求与日本和谈,还是拒绝日方要求,迁都后继续抗战。这次商讨持续了很久,最终以李鸿章上奏对日交涉方案,光绪批准为结束。

于是李鸿章便带着割让领土、支付赔款、承认朝鲜独立三个条件,启程前往日本进行谈判。

从日本方面来说,实际不存在继续打下去的可能。

从战争目的来看,在战争前,日军大本营的战争指导方针从来就不是仅仅要控制朝鲜。开战前,日军拟定过“冬季作战方针”,计划在1895年春天将陆军主力运送到渤海湾北面的天津、山海关一带,展开“直隶决战”。

随着战争的进行,战事的顺利超出了日方原先的估计,9月中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先后取胜,到10月末日军已经取得了鸭绿江渡江作战的成功,11月又攻陷旅顺,大清陆军精锐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军大本营内部逐渐出现“直隶决战或许可以在冬季提前进行”的设想。

在军官中,则更加激进,日军第一军司令官山县有朋在进占凤凰城后,竟然不遵从大本营原地待命的命令,擅自命令手下第三师团深入敌后孤军作战,围困海城,因此遭到了日军大本营撤职的处罚。

到了4月份,日军已完成准备,计划在4月21日开始执行对直隶的军事行动,在5月3日完成登陆,可以说,日军计划的直隶决战已经迫在眉睫。但是在4月17日,前线收到伊藤博文电报,《马关条约》已经签订,行动终止。

外强中干的日本

那么,如果条约未得以签订,日军如期发动进攻,结局会如何呢?小院认为,日本会得不偿失,将自己陷于危险的境地。

从军事上看,日军在直隶击败清军应该没有问题,进而占领北京也是顺理成章,但日军能控制的范围,基本也就仅限于此。因为整个日本当时只有七个常备师团,再加上50多个大队的后备兵力和一个屯田的临时师团,按照作战计划,所有常备师团,二分之一的后备部队将被运送到直隶与数十万清军决胜,剩余一个师团留在奉天占领区执行警戒工作,再加上关内占领区和朝鲜半岛需要留守的兵力,日本国内已经不存在任何兵力,也就是说,为了打直隶决战,日本已经被掏空了。

这么多军队,已经是当时日本举全国之力勒紧裤腰带所养,再也没钱招兵,一旦后院起火,那日军势必进退失据,这一锤子买卖说不定非但赚不到,还要血亏,这是日本的后顾之忧。</p><p>如果清朝决意迁都打持久战,以当时日本的体量,根本无法吃掉中国,时间拖得越久,对它越加不利,一只病狮和一只饿狗,最终被拖垮的还是狗。</p><p><b>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国际干涉。

开战以后,不到两个月,英国就提出了调停,美国公使也在日中之间作为中间人推动和谈,俄国则在远东地区调兵遣将,虎视眈眈。在谈判中,列强进一步增强他们在东亚的军事力量,这都是为了实现干涉目标而做的武力威胁。特别是英国,为其“中国舰队”增派了10000吨级的战列舰和7500吨级的大型巡洋舰,这样的军事存在,日本不敢假装无视,要知道日本当时的军舰最大吨位也只有4000多吨,万吨级的巨舰可以轻松秒杀日本海军任何一艘主力舰。

还有新沙皇登基后一向看日本不顺眼的俄国,与日本在远东有直接利益冲突,日本更加不得不防备。所以如果只顾及进攻直隶,完全不顾其他防卫的直隶作战计划,是极为冒险的举动。

国际干涉的威力,从签订的条约可以看出。要知道,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初,割让的可不只是台湾等地,它还包括了辽东半岛!条约签订后第六天,俄法德三国公使联袂拜访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方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占领,这就是“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压力下,不得不吐出已经到手的辽东半岛,否则恐怕会失去在远东的所有利益,日本上下视此为奇耻大辱,报纸上连篇累牍报道要“卧薪尝胆”,鼓动对俄敌意,进一步扩大军备,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拖不起的其实是日本,如果清政府能迁都坚持持久抗战,战败的必是日本。当然,这对清政府来说,是理想情况。它还要考虑的,是调和国内的民族矛盾和维持自己的统治,如果坚持打下去,后院先起火也未可知,到时候要面临的,就不光是赔款割地,而是被推翻,这是它所要冒的风险。权衡利弊之下,千疮百孔的晚晴没有信心坚持下去,还是决定”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最终妥协了事,巨额的战争赔款,则进一步养肥了日本。

大清亡国都一百多年了?

这个问题完全是来拉仇恨的,我估计现在除了一些满洲的贵族后裔很少有人怀念清朝,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朝是落后耻辱的代名词。

但是清朝也并非一无是处,最起码的清朝还有两大贡献。

1、清朝时期基本确定了现代中国的领土,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大融合。

清朝全盛时期领土面积超过了1300万平方公里,这些领土实实在在的处于清朝集权统治之下,包括外蒙、外兴安岭、库页岛、帕米尔高原皆在清朝实际控制之下。

清朝统治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阶段,在这段时间奠定了以汉民族为基础的中华民族的基础。

2、清朝贡献了人口爆炸式的增长。

随着土豆、番薯、玉米被大规模种植使得养活更多人口成为可能,再加上清朝实行了“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使得农民不在瞒报,人口得以爆发式的增长。

但是大清值得怀念吗?非也非也。

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本就捉襟见肘,再加上面对外来侵略,很多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不得不牺牲国家的利益,这就是清朝晚期不断的割地赔款也不愿赌上国运拼死一搏的主要原因,很可能外来侵略者没有打跑,自己的统治就已经被推翻。

有人怀念大清吗?当然有。

经常有报道说一些人在现代社会依旧穿着清朝服饰,留着标志性的鞭子,而且有些人甚至长期穿着满清服饰,下图中这个人名为爱新觉罗·州迪,自称是皇室后裔,多尔衮十世孙,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

记住一个关键词“自称”皇室后裔,因为根据历史记载多尔衮只有一个独生女,并没有亲生儿子,所以谈不上十世孙。

满清灭亡后真正的皇室成员大都隐姓埋名过着隐居的生活,甚至很多人为改为汉姓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据州迪自己说,他们家族也长期隐藏着自己的身份,随着时代的变迁,他觉得没必要再隐瞒自己的“皇族”身份,开始关心清朝的传统文化,所以穿起了明黄服饰,并扎起了鞭子。

有人说明朝汉奸是那些精英?

确实。满清能从一个军事奴隶制的部落政权成为封建制国家,汉奸们功不可没。

坦白的说,后金到满清的这些酋长,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却是有相当的能力的,收买人心很是有一套,反观崇祯皇帝,疑心病重,一会儿特别信任一个人,一会儿就能给你拉去砍头,神神经经,大臣,督抚不停的换,这是鲜明的对比。

汉奸们如洪承畴之流,那是相当有文化的,有文化到让黄太吉能拿媳妇出来招待,就连范文程也是个秀才,明朝对这些人是非常好的,但却偏偏亡在这些人的治理之下。

这些人为清军出谋划策,制定计划,使满清迅速从奴隶制跨越到封建制,能入关,统一中国,那是相当功不可没的。而且剃发易服,文字狱中这些人也出了主意。

所以说,汉奸对自己人更狠,一点都不假。这些精英们只是没想到他们为满清主子鞠躬尽瘁,却依然被满清主子们钉在了二臣的耻辱柱上。

而清朝时期的汉奸却有很多是老百姓,这话也不假。

八国联军侵华,帮忙的都是老百姓,日本甲午战争,帮忙的也是老百姓。

为什么?

当时的精英们分为两派,一派早就卖国卖上瘾了,另外一派却清醒了,提出了反满复华的主张。

没办法,满清统治者根本没把自己当成中国人,却把自己当成了中国的主人,坦白的说,他们和八国联军一样,是一类人。自己都不爱国,谁会爱他们?

还有就是,满清统治者数百年的奴化政策,老百姓们早就被奴化思想征服,自然是谁来我跟谁了。

而对于已经清醒的那批人来说,有人蛮横的骑在他们脖子上欺压了他们几百年,这时候来了一帮人打这个人,你说他们会怎么做?

所以满清怪不得别人,只有怪自己。

也别说什么爱国,满清统治者和八旗老爷们可没把这老百姓当成自己人。

套用一句台词来说“我爱这大清国,可是谁爱我啊?”

这句话源自哪里?

这话还真不是人家慈禧说的,别啥锅都往人家头上扣。黑是黑,白是白,千万不要为了黑而黑,这不是正确的历史观。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句话出自梁启超先生的《戊戌政变记》,原句是:

“大学士刚毅尝语人曰:‘改革者,汉人之利,而满人之害也!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说这话的人叫刚毅,其全名叫做他塔拉·刚毅,这名字一听就不是汉人。他是满洲人,镶蓝旗,原本岌岌无名,后因在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表现出色,得到慈禧赏识,自此平步青云,官至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也算是身居高位了。

作为慈禧的心腹,又是满洲人,所以这个刚毅肯定是妥妥的守旧派,在戊戌变法中,是维新派的死对头。

他甚至主张废除支持维新变法的光绪皇帝,这胆儿也是没谁了。当然了,慈禧虽然明面上不表扬,心里可别提有多喜欢了。

而“宁与友邦,不与家奴”这句话就是他在戊戌变法中攻击维新派的一句名言。即前面所提到的“……我有产业,吾宁赠之于朋友,而必不使奴隶分其润也!”

意思很容易理解啊,就是公开表示他看不惯维新派,自家的产业宁愿白送给朋友们,也不能让你们维新派给糟蹋了。

虽然有点儿横,但不管怎么说,这只是因为政见不同而说出的气话,无伤大雅。更谈不上什么卖国求荣这些东西了。至于和慈禧,那就更搭不上了,人家慈禧连这种话都没说过好不好?

这就是个谣言,我记得我很早就已经被辟谣过了,没想到现在还有人拿来讲。其实你用屁股想想也应该知道,慈禧她不可能这样说啊。就算她是这么想的,她也不会这么讲。人家好歹是大清王朝的掌权者,从后宫夺权到垂帘听政,主掌中国近半个世纪。她情商有那么低吗?公开说这样的话?那不是给人家以口实,就算她有那么傻,身边的那些大臣们也不会充耳不闻的。

但偏偏就有人信。

既然讲到这里了,我再给各位辟个谣,也是慈禧的。

即那句著名的“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和“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一样,乃是慈禧黑历史中的一大吐槽点。

当然了,这句话确实是慈禧说的,其出自八国联军侵华过程中,西逃的慈禧给与谈判求和的李鸿章、奕劻等人的上谕。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对于这句话的解读,大家一般就是认为“倾尽中国的财力物力,也要让各国友人们高兴”。但很显然,这个解读是错误的。

关键在这个“量”字,其是考虑、考量的意思,所以其是要李鸿章等人再谈判中,考虑中华现有的国力,在能承受的前提下,尽量让外国人满意。你再结合上下文,“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

很明显,这就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样。

当然了,在我们现在看来,即使是按照原文解读,也显得太没脾气了,多有讨好之意。但是没办法啊,当时李鸿章他们就是以一个战败者的姿态去求和的。难道你让慈禧去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那八国联军估计一时半会儿不会走了。

而且这不是公开给列强的国书,是给李鸿章、奕劻等人的上谕,是给他们谈判的一个指导意见。是给自己人说的,不是给列强说的,谈不上什么卑躬屈膝。简单来讲就是一个官方和非官方的区别,虽说看起来有些没面子,但确实符合当时清王朝的处境,也没有逾越国家之间的交流对待,没多大问题。

还是那句话,你用屁股想也知道,慈禧她那么傻,就算她是那么想的,也不会如此公开的说出来,这已经不是她一个的颜面问题了,而是国家颜面。她要是说出这种傻话,如何在天下人面前立足。

那个时代的人虽然大都愚昧,但总归知道礼义廉耻。

这样的谣言还是少一点为好,为了黑而黑真的没意思。

当然不是在给慈禧洗白,她也没啥值得洗的,顽固、奢侈、短视、误国误民,她有很多责任。但这不是她的东西,就不要张冠李戴,断章取义了。

甲午战争如果由明朝打会有什么结果?

明代初期,郑和舰队多次出使西洋。可以肯定地说,郑和舰队是15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军。陆地上,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明军出征朝鲜,赶跑了企图侵略朝鲜的日本。那么假如甲午战争,由明朝军队来打可能赢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可能!

海军

清史专家潘向明指出,中日海军武器装备10年以上的代差,是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那么郑和舰队和近代日本海军的代差会有多少呢?

吨位

根据明代文献记载,明代宝船(旗舰),“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有“九桅十二帆”,其“体势巍然,巨无与敌,蓬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以此计算排水量应该过万吨了,相当于当今的小型航母。风帆海战时代,英军的旗舰胜利号,排水量也不过3556吨。联合舰队旗舰松岛级“松岛”号,排水量为4278吨。吨位方面,明军先胜一筹。

武备

根据《三宝太监西洋记》记载,“每战船器械,大发贡10门,大佛郎机40座,碗口铳50个,喷筒6百个,鸟嘴铳1百把,烟罐1千个,灰罐1千个,弩箭5千枝,药弩1百张,粗火药4千斤,鸟铳火药1千斤,弩药10瓶,大小铅弹3千斤,火箭5千枝,火砖5千块,火炮3百个,钩镰1百把,砍刀1百张,过船钉枪2百根,标枪1千枝,藤牌2百面,铁箭3千枝,大坐旗一面,号带一条,大桅旗10顶,正五方旗50顶,大铜锣40面,小锣1百面,大更鼓10面,小鼓40面,灯笼1百盏,火绳6千根,铁疾藜5千个,什物器用各船同。”可见,这种装备只能是比冷兵器时代的常规武器强了那么一些。

“松岛”级海防舰的武备数据是这样的:20毫米加纳式后膛炮1门,120毫米速射炮12门,47毫米速射炮6门,5管37毫米机关炮2门,356毫米鱼雷发射管4门。以120毫米速射炮为例,每分钟可以射出10-12发炮弹,小口径的射速更快。当然在精准度和射距上,也是日本海军完胜。

机动性

郑和舰队基本还是风帆战舰的配置,航速、航线受到天气状况的制约。联合舰队这样的近代化海军,受天气制约的因素非常小。

实战推演

可以推演一下海战的情况,射距、射速、射击精度联合舰队占有压倒性优势,在郑和舰队射程外便开始发炮。可怕的是,联合舰队开花弹的“苦味酸”,这种可以在水上、钢铁上燃烧,并产生3000度高温的烈性炸药,触碰到明代木船的时候会是一个什么状况。即便有哪艘明代战船,终于进入自己的射程向日舰开火,冷兵器时代的火炮,能对蒸汽铁甲舰队产生多少杀伤力。看一组日本海军比较老的“扶桑”号的数据,二等铁甲舰,装甲:水线带102-229毫米 炮房203毫米。联合舰队其余各船,虽然装甲防护没有“扶桑”这么厚实,可是机动性又完爆“扶桑”。直白的说,郑和舰队很可能是都没机会靠近。

陆军

在甲午战争前,日本陆军已经建立7个近代化程度很高的野战师团。当时,欧洲人是这样评价日本陆军的,“日本士兵非常出色,步兵甚至比欧洲人更强,炮兵也不错。日本军官们几乎都经过皇家军事学院的严格训练,常规军队的人数保持在75000人。士兵们全副武装,就像英国军队那样人人都穿着靴子,身上背着普鲁士士兵使用的那种带毛的阉牛皮旧式背包,还装备了有弹夹的步枪。”清末八里桥之战,僧格林沁的骑兵不可谓不勇猛,对战英法联军死伤惨重。明步兵和近代日本陆军的推演,也就毋庸赘述了。

结束语

明代名将俞大猷认为,海战没有别的,就是船多、炮多。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战术思维肯定是要改变的,战舰的机动性,火炮及弹药效能更为重要。顽强的战斗属性固然重要,但是不论陆军还是海军,要想取得胜利,也要建立在装备没有代差,至少代差不是太大的情况下。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明代军队对决近代日本军队,这种状况现实中也不会发生。

参考资料:《西洋镜:海外史料看甲午》 赵省伟

《甲午海战》 陈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