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内战即以蒋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全面失败而结束

2023-09-30 07:15:04 80阅读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内战即以蒋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全面失败而结束?

这个问题论述起来可以很写长,不过可以简单地说:

1、民心丧尽,多行不义必自毙。GMD作恶多端,从背叛大革命开始就一直逆潮流而动,丧尽民心,主动挑起内战却三年内被赶到台湾。既无法承担我国现代化的使命,也无法摆脱中国殖民地的地位,可谓不亦宜乎。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内战即以蒋为首的国民党政权的全面失败而结束

2、经济崩溃,物价飞涨。短短几年时间,GMD发行的金圆券就破了发行价值几万倍,一捆钱连盒火柴都买不了,结果GMD和四大家族把收刮到的黄金带着跑了。

3、军事上的失败。GMD自恃军队多装备好,又有美国人的支持,没想到先失东北,再败淮海,一败再败,将无战心,兵无战意,一触及溃。美式装备反而进了解放军的口贷。

4、常凯申的微操:常申凯这个人的性格,喜欢越过将领去指挥军队,喜欢用电报去指挥战斗的细节,这样作战难不失败吗?

5、国民党自身不团结:GMD内斗很厉害,在长征和抗日战争时期,蒋就利用这两个机会灭掉了一些军阀,把非嫡系部队送去送死,自然离心离德。比如解放战争的时候,整编74师想以自己为铒,吸引我军围攻,再让援军反包括。结果张灵甫丢掉了重武器,没坚持到援军支援就被粟裕率领解放军消灭掉了。而他平时自恃是御林军,得罪了不少人,没有人真心来救援他。GMD部队之间协同极差。

1944年豫湘桂会战国民党军失败的真正原因?

没有,当时国军飞机数量太少

初期,先发制人,占据了几天空中优势

但后来日本人的航母过来了,而且日军新建了陆上机场,国军就开始挨炸了

在豫湘桂会战中,感谢史迪威,把14航空队的油料全扣下了,结果制空权落入日本人手中

看看当时的装备水准,而且准备不足

南京保卫战为什么失守?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作战目的不明确,统帅态度模糊不清、识人不准,用将严重失当、用兵不得法,指挥水平低下、撤退与疏散毫无章法,并误导了南京军民、长官责任心差,撤退时率先逃跑等。

1937年底进行的南京保卫战,中国军队既没有达到捍卫首都安全与尊严的目的,也没能收到阻滞、消耗日军的效果,而且自身兵力损失惨重,可谓一场完败。造成这种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多样的:

1、作战目的不明确,统帅态度模糊不清:淞沪会战失败之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大多数人就已经明白南京是守不住的,但谁都不想担负丢失首都的责任。国民政府对于是否守南京、如何守、守多久都没有明确的决定,可以说,南京保卫战从一开始就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役。

2、识人不准,用将严重失当:一支军队能否取得胜利,指挥官的作用十分重要。从南京保卫战的结果看,之所以出现南京城在短时间就守不住和撤退时“兵败如山倒”、部队严重失控的局面,与指挥官唐生智能力不够有着重要关系。

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官,蒋介石任用手下任何一个上将可能都比唐生智强,可他偏偏就选了一个最劣项,导致了最惨烈的结果。

3、用兵不得法,指挥水平低:整个南京保卫战,都是一味的依托既设阵地和有利地形固守,战术极为呆板。南京守军本来战斗力和火力、兵力都不足,却又想面面俱到,把本来不多的兵力部署了两道战役防御地带:外围阵地在“四山”一线;复廓阵地的外廓阵地在幕府山、乌龙山、栖霞山、紫金山、雨花台、牛首山一线,内廓阵地即南京的明城墙。开始,外围阵地部署了3个军,复廓阵地部署了1个军。虽然后来对这个部署又做了弥补,但由于防御正面太宽,实际兵力过少,结果是处处设防却处处薄弱,相互间隙很大,使得日军可以轻易实施迂回、穿插、渗透。

4、撤退与疏散毫无章法,并误导了南京军民:撤退计划是仓促拟就的,没有经过参谋作业,所以很不严谨、漏洞百出。导致南京守军在撤退中毫无组织与章法,争相夺路,自相践踏,混乱不堪,国军在南京的抵抗就此瓦解。

事实上,12月12日,日军不但没有攻进城,甚至还没能控制一半以上的城外地区。可谓“守而不死,不守而死;战而不决,不战而绝。”如此悲惨的结局,除却日军方面的因素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混乱而荒唐的撤退。

5、长官责任心差,撤退时率先逃跑:记得作家方军在《我眼中的鬼子兵》一书中写到,一个老日本兵说,国民党的军官一旦打败了就自己先跑,对此这个老鬼子都感到不屑。国民党的军官确实如这个老鬼子所说,有打了败仗丢下部队先逃跑的弊病,这在南京保卫战中充分表现出来了

塔山阻击战国军失败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频繁换将实在不应该1948年10月10日,塔山之战打响后,蒋介石原本委任华北“剿总”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为指挥官,但由于此时他还尚未到任。因此,蒋介石临时委任54军军长阙汉骞先行代为指挥。国军很讲究论资排辈,以阙汉骞一个军长的资历、威望、能力,指挥塔山这样一个战役规模战事,应该说有些勉为其难。

11日,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抵达塔山前线后,便开始履行指挥之职。按说,以侯的资历、威望、能力,应该能够应付塔山之战的指挥。但问题是,侯本人并不想到塔山来淌这个浑水,可以说是被蒋介石“赶鸭子上架”的。

锦州于15日被攻克后,蒋介石又作了新的部署调整。16日,他“改派已在葫芦岛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陈铁为第三任指挥”。陈铁是卫立煌的嫡系,此时用他指挥,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21日,蒋介石又派杜聿明任第四任指挥。他是从徐蚌战场上临时被蒋介石拉来“救火”的。甚至他在东北的官职也是蒋介石临时任命的。杜聿明深知,此时已无力回天,他只能是帮着收拾残局而已。

临阵换将历来为兵家所大忌。辽沈大决战塔山之战如此重要,前后十多天时间,蒋介石却换将达四次之多。不输才怪呢!

第二个原因:休整一天实在不应该

塔山激战两日后,双方均有不小的伤亡。按说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应该不给解放军以任何喘息,接着发起第三日的进攻。但是,国军却作出了12日休整一天的决定。

休整的主张主要来自于战地督查组长罗奇,他心里有个“小九九”,以为凭借国军的综合优势,拿下塔山不成问题。他想把这个头功让给刚赶到战场参加作战的“赵子龙师”来拿。他曾是这个师的老师长。当时,“赵子龙师”刚到塔山前线,需要全面熟悉战场情况。于是,罗奇向东进兵团总指挥官侯镜如提议,第三天(12日)休战一天,各部队熟悉战场情况,重新调整进攻部署。

罗奇毕竟是代表蒋介石的战地督查组长,加上侯镜如本身对塔山的战事并不积极,既然罗此时提出休战一天,侯镜如自然是做个顺水人情,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兵家作战,讲究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国民党军这一天得到了休整和调整。而共产党的军队恰恰利用这一天把已打坏的工事进行了重新加固,部署重新进行了调整,士气重新进行了动员。

第三个原因:战术愚蠢实在不应该

以13日担任主攻的“赵子龙师”为例,他们的进攻采取“波浪式”的战术,“以一团分成三波,一个营兵力为一波,一营伤亡了,二营接上冲击,二营伤亡了,三营接上冲击,并且另用一个团兵力施行侧击”。

守卫塔山的四纵一位团长后来回忆道:“第一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冲锋枪,第二个冲锋队上来全端着轻机枪,一律使用轻武器。那些军官好象是吃了刀枪不入护身符的红枪会头子,远远地跑在队伍的前头,拼死卖力,他们把尸体垒成活动工事,向我们阵地一步步推进,进攻的凶猛程度是几年来没有见到的”。

看起来,敌人的战斗作风和战斗意志极为彪悍,甚至一点都不怕死。但问题是这种战术在冷兵器时代或许是个不错的战法,但在已经有了机枪、大炮作为支撑的防御面前,这种所谓的不怕死,实际上等于白白送死,实在不值得提倡,甚至有些愚蠢。

兵家作战,讲究得当的战略战术,“赵子龙师”这个打法,不到两天,就伤亡一大半,不得不由一个满编师的编制缩编为几个营的编制,可以说完全失去了战斗力。

第四个原因:协同太差实在不应该

协同要靠主动性、配合性。而国民党军派系林立,相互轻轧。加上塔山之战频繁地更换指挥官,这使得整个塔山之战,国军的协同配合始终不到位。本来,国军有蒋介石亲自督阵,陆海空三军可以很好地进行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打一个堂堂正正的立体进攻战,但这种情形一直没有出现。

如果仅是协同配合不到位也就罢了,关键是有时还出现误伤自己,这就十分不应该了。14日的一次轰炸,“国军空军向塔山投下两枚五百磅炸弹,一枚落在塔山村后高地斜坡,另一枚落到塔山河滩西岸国民党军阵地,伤亡连长以下数十人。当时官兵大骂空军盲目投弹,炸到自己人头上来了”。

可以说国民党军每次大的决战会战都存在指挥协同不到位的问题,这是个通病。塔山之战也不例外。究其根源,还是国民党蒋介石的军队将帅离心离德,派系相互轻轧所致。到头来,尽管国军有强大的海空军做后盾支撑,但往往因为协同配合不到位,而使得这种作战效能事倍功半、大打折扣。

文武双全的曹操有那么多文臣武将为何不能统一全国?

文武双全的曹操有那么多文臣武将,为何不能统一全国?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来看曹操为什么能够在赤壁之战打响之前统一中国的北方。

官渡之战中的曹操,英明神武,指挥有方,最终成功地打败袁绍,统一中国北方。然而到了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受阻,曹操应该承担哪些责任?这其中有哪些奥妙之处,且听我来分析。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如何消灭袁氏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受到重创,随后很快郁郁而终。虽然袁绍死了,但是袁氏在河北的实力依然不可小视。帮曹操大忙的,是袁绍自己的后事安排。袁绍喜爱幼子袁尚,于是把基业传给了幼子。然而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长子袁谭才是顺理成章的继承人。“废长立幼,取乱之道。”袁氏内部很快出现继承人纷争。

曹操的谋士建议趁胜追击,一举消灭袁氏,然而郭嘉建议佯装撤退,让袁氏二子感觉外部威胁已经减退,然后袁氏的内部矛盾必然激化。于是曹操依计行事,袁氏二子果然出现内哄,互相攻打。

曹操坐收渔利,拉一派,打一派,帮助袁谭进攻袁尚。袁尚兵败,只好投靠辽东公孙康。此时郭嘉依然建议静观其变,因为袁氏和公孙康向来关系冷淡,后续必然出现矛盾。最终公孙康真的把袁尚的首级送了过来。

郭嘉的谋略,当敌方由两派势力组成,而又不团结的时候,不妨先隔岸观火,等待对方互相消耗以后,再从中渔利,减少我方的作战成本。曹操能够从善如流,采纳郭嘉等人的正确谋略,所以成功统一了北方。

曹操为何在赤壁之战失利

当曹操顺利平定北方之后,亦欲以优势兵力,吞并荆州。结果荆州刘表在曹军南下途中就病死了。曹操非常走运,刘表和袁绍一样喜爱幼子,把基业传给了幼子刘琮。刘琮很快在老臣的建议下投降了曹操。刘表的长子刘琦在刘备的支持下逃往江夏,而后准备联合孙权,共拒曹操。

此时郭嘉已经英年早逝,如果郭嘉尚在,一定会建议曹操静观其变。孙权的父亲孙坚死于和刘表部署黄祖的战斗,孙刘两家原有不共戴天之仇。曹操写信威胁孙权,刚好把孙权推向了刘备。如果曹操选择在荆州整顿兵马,静等刘备和孙权出现矛盾,何愁无法统一全国?

总结

人的性格往往如此,在逆境之中,总是能够小心谨慎,生怕出错,担心进入更糟的境遇;每当步入顺境之后,多半就会得意忘形,考虑不周。

如果曹操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在赤壁之战中占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何愁不胜?只是曹操也犯了常人的错误,没能考虑周全,最终促成了孙刘联盟,阻碍统一全国的步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