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夫人怎么死的,女生狠起来有多可怕

2023-09-30 03:00:04 76阅读

戚夫人怎么死的,女生狠起来有多可怕?

秋姨76岁了,先后生了无数个孩子,但在身边养大的,只有两个女儿和最小的儿子。秋姨心里对丈夫恨的要命,却无力反抗。后来她做了一件事,让他丈夫后悔不已,死 不 瞑 目。

秋姨年轻时,肤白貌美,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美人。还没成年,上门说亲的人就络绎不绝。

戚夫人怎么死的,女生狠起来有多可怕

他后来的丈夫也托人来提亲了,他家境殷实,人又长的高大英俊,待人处事有理有度。两个人一见倾心,迅速坠入爱河。

如果知道后来的丈夫会变成那个样子,秋姨打死也不会愿意嫁给他。

秋姨的父母见男方家庭条件好,小伙子人也不错,自己闺女又乐意,就爽快同意了两人的婚事。

婚后前两年,秋姨确实过着非常舒适的日子。公婆虽然没有她娘家父母对他她那么好,但也不是刻薄的人。对秋姨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只是一心盼着能早点抱上大孙子。

丈夫对她也非常温柔体贴。在那个年代,秋姨不愁吃不愁穿,也不受公婆的气,整天过的逍遥自在,别的小媳妇都羡慕坏了,说秋姨命好,嫁了个好人家。

但在秋姨连生了两个女儿后,一切都变了。秋姨说,如果早知道嫁给他,就得做生育的机器,她死也不会答应嫁给他。

当初秋姨父母就是觉得他们家条件好,他本人脾气好,觉得闺女跟着他不会饿肚子,不会挨打受气,才同意他们的婚事的。

虽然秋姨娘家不富裕,但父母对子女都很疼爱,从不打骂孩子。自从秋姨连着生了两个女儿之后,公婆的态度全变了。

整天冷嘲热讽,说秋姨生不出儿子来。对她非打即骂,好像是他们家里的丫鬟一样。

更让人心寒的是,丈夫看到公婆欺负她,刚开始时,闷声不吭地看着。看到秋菊反驳几句,二话不说,冲上去就打,和过去那个善良体贴的男人,判若两人。

秋菊开始了水深火热的日子,在家里不停地做事,吃的却是他们的剩菜剩菜,即便是这样,他们还说她在家里太享福,每天都不愁吃喝。

秋菊想过离婚,也想过逃跑,更想过出去打工,远离这个让人痛不欲生的家。但每次看到两个可怜兮兮的女儿,就打消了这些念头。

她敢肯定,如果她走了,女儿们的日子肯定更不好过。

二女儿一岁多的时候,秋菊又怀孕了,一家人对她的态度好了一些。大家都盼望着,这一胎是个儿子。

老三出生了,满怀期待的公婆和丈夫又一次大失所望:是个女儿。他们说女儿是赔钱货,扔下秋姨和女儿,头也不回地走了。

当天夜里,婆婆领着一个老太太来到了秋姨的房间,她们不顾秋姨的再三反对和苦苦哀求,抱走了襁褓中的婴儿。

秋姨哭的肝肠寸断,两个女儿也跟着滔滔大哭,秋姨担心刚刚被送走的女儿,更恨自己护不住自己的孩子。

奇怪的是,秋姨一连几年,生的都是女儿。他们只要发现是生的女儿,就会很快联系愿意收养的人家,然后送走了事。

秋姨也渐渐地麻木了,由原来的奋力反抗,到后来面无表情地看着,一句话也不说。当然也没人顾及她的感受。

虽然秋姨表面平静,但熊熊怒火却一直在心中燃烧。她知道自己反抗不了,只是偷偷地寻找复仇的机会,直到有一次她回了娘家。

那是有一次,丈夫在外喝醉了就回来,拉着秋姨发酒疯,骂她不为自己生个儿子,说到气头上,更是拳打脚踢的。

公婆听到打闹声,也不出来阻止。看到失去理智的丈夫,无奈之下,秋菊仓皇跑出了家门。她有一种感觉,要是不跑,她会被打死的。

别无去处的秋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娘家。看着鼻青脸肿的女儿,父母心疼的直掉眼泪。一个劲儿地埋怨自己当年识人不清,把宝贝闺女送进了狼窝。

秋姨对丈夫更恨了,她见不得自己的父母因为她而伤心难过。可她又无计可施,直到第二天,她帮父母在地里干活,遇到了爱国。

爱国是秋姨邻村的,没出嫁时,爱国很是喜欢秋姨,但他家庭条件差,兄弟多,秋姨父母没瞧上。

看到爱国眼中的爱意和疼惜,秋姨意识到自己的复仇机会来了。她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接下来的十几天里,秋姨天天打着去地里干活的理由,和爱国待在一起。

半个月后,丈夫拉着女儿来了,看着可怜兮兮的女儿,秋姨又心软了,她收拾好衣服,和丈夫回了家。

后来,秋姨发现自己怀孕了,算算时间,是爱国的。秋姨心里很是兴奋,她觉得自己的复仇大计,已经成功了一半。

秋姨对这个孩子格外上心。孩子出生时,她故意说做事太猛动了胎气,让他们认为只不过是早产而已。

秋姨觉得连上天都在帮她,这次终于生了儿子,丈夫和公婆一家高兴地放了场电影,大大庆祝了一番。

一家人对秋姨的态度也好了许多,再也不动辄打骂了。

秋姨觉得自己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她也没想到,这次,真的生了儿子。

儿子成了全家人的宝,丈夫和公婆对儿子各种宠爱,将所有财产都放在儿子名下,儿子长大之后,秋姨也母凭子贵,再也没人敢欺负她。

公婆岁数渐渐大了,再也不能耀武扬威了,丈夫不知为何,身体也大不如前,再也打不动妻子了,也不敢打骂了,毕竟现在的秋姨,有儿子撑腰呢,秋姨终于扬眉吐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秋姨送走了公婆,又送走了丈夫。在丈夫弥留之际,秋姨贴着他的耳朵,告诉了一个秘密——儿子和他毫无血缘关系,他只不过是我和另外一个男人所生。

弥留之际的丈夫瞠目结舌,眼睛瞪的大大的,怎么也不愿意相信,自己宠了一辈子的儿子,竟然是别人的种。

看着急火攻心而亡的丈夫,秋菊觉得大快人心,心中藏了那么久的恨,终于报了。

虽然他的猝死和秋菊有一定的关系,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错,心中有的只是从未有过的轻松,在她心里,他丈夫落得如今的下场,只不过是咎由自取。

这个秘密,随着丈夫的去世,也算烟消云散了。秋菊不会告诉儿子,如今儿子继承了所有家业,他也并不知道自己和这个家没有血缘关系。

这样挺好的,毕竟上辈人的恩怨,就交给上辈人来解决,这样的狗血剧情,儿子知道得越少越好。

题主问:女人狠起来有多可怕?

女人爱的时候会比谁都爱,但是一旦狠起来也会比谁都狠。

其实不是女人本身就是多狠,而是一个女人,在一段感情里受的伤多了,便会学会自我保护。

虽然她的内心也会很难过,可是现实却逼得她不得不狠下心来。

就像秋姨,年轻的时候,肯定温柔体贴。但在她受了那么多不公正的待遇时,尤其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女儿,被送人时,她的内心是绝望的,对丈夫和公婆是恨的。

这样的女人,她选择用自己的办法来报复丈夫,只能说,她被伤透了心。

所以,好好珍惜你们身边的女人,不要让她伤透了心,如果爱她就好好去爱,不爱了就放手,好聚好散,这才是一个成熟男人的做法!

我是一束缤纷暖阳,与你分享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赞、评论吧。谢谢啦😄

吕后是怎么处置刘邦的八个儿子的?

刘邦虽然是一代明君贤主,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不过刘邦也有不少缺点,刘邦的众多缺点中“好色”应该是最“出类拔萃”的一个。史书记载:“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但是居山东时期的刘邦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他的身价完全撑不起他的色心。所以年轻时候的刘邦并没有多少孩子,只有一个私生子。刘邦起兵以后,他的身价倍增,他好色的本性有了财力和地位的支持,开始显露出来。五十岁以后的刘邦又陆陆续续生下了不少孩子。刘邦一生共有八个儿子。

皇长子刘肥,母亲为曹氏。曹氏非常可怜,没有名分,只是刘邦的年轻时期的情妇。皇次子刘盈,也是嫡长子,母亲为吕后。皇三子刘如意,母亲戚夫人。皇四子刘恒,母亲薄姬。皇五子刘恢,母亲未知。皇六子刘友,母亲未知。皇七子刘长,母亲赵姬。皇八子刘建,母亲未知。

刘邦去世之时,只有皇长子刘肥已经成年,皇次子刘盈只有十六岁,其余的皇子年龄则更小。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握了大权,刘邦所有儿子的命运全部都捏在了吕后的手中。只要吕后愿意,刘邦所有的儿子都是吕后的掌中万物。做为嫡母的吕后是如何处置刘邦的八个儿子呢?

刘肥所封的齐国是当时最大的诸侯国。刘肥的存在就是吕后的大威胁,吕后一直想削弱齐国。公元前193年,刘肥进入长安朝见汉惠帝。刘肥在酒宴中按照家人礼节坐在了上座。这个行为引起了吕后极大不满,吕后对刘肥起了杀心。吕后令人准备两杯毒酒,拿其中一杯让刘肥喝。汉惠帝看出了吕后的意图,端起了另外一杯毒酒,准备和刘肥一起喝下毒酒。吕后害怕毒死汉惠帝,打翻了酒杯。汉惠帝和吕后的行为引起刘肥的怀疑,刘肥也不敢喝下这杯酒。回到齐王官邸以后,刘肥才知道是一杯毒酒。刘肥知道吕后对自己下杀心以后,非常恐惧。刘肥在手下谋士的建议下,把城阳郡献给了鲁元公主,做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并尊鲁元公主为王太后。刘肥的行为让吕后十分高兴,爽快地答应了刘肥。刘肥捡了一条小命。刘肥来长安朝见自己的弟弟,结果丢了一个郡多了一个妈,而且这个妈还是自己的同父异母的妹妹。刘肥虽然保住了自己的小命,却干了一件让自己都觉得恶心的事。回到齐国的刘肥郁郁寡欢,对这件事久久难以释怀。公元前189年,刘肥郁郁而终,谥号为悼惠王。

皇三子刘如意的命运最为悲惨,最先受到吕后的迫害。刘邦活着的时候,刘如意和戚夫人曾经对刘盈和吕后发动猛烈攻击,险些将刘盈和吕后拉下马。刘邦去世以后,虽然为自己的爱子刘如意安排了后路,却没有为戚夫人安排后路。刘邦去世之后,吕后立即将戚夫人剃光头发、穿上囚衣,囚禁在永巷充当苦力。戚夫人在永巷,依然没有认清楚现实,整日唱着希望刘如意救自己的歌谣。戚夫人的歌谣引起了吕后的记恨,吕后决定先除掉刘如意。吕后召见刘如意三次,均遭到了赵相周昌的拒绝。吕后决定釜底抽薪,调周昌先入长安。周昌进入长安之后,吕后再一次征召刘如意,失去主心骨的刘如意奉诏前往长安。刘盈知道自己的母亲想做什么,把刘如意接到自己身边。刘盈吃饭、玩耍都和刘如意一起,不给吕后任何下手的机会。有一天早上,汉惠帝早起射箭,刘如意年少贪睡没有跟刘盈一起。刘盈觉得这一会的功夫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便自己去练习射箭。吕后趁着这点时间派人毒杀了刘如意。当刘盈射箭回来以后,在床上只看到了刘如意的尸体。刘盈只能抱着刘如意的尸体大哭一场。

吕后杀死刘如意之后,对戚夫人也痛下毒手。吕后残忍地把戚夫人做成人彘,并且要求自己的儿子刘盈前往厕所“欣赏”人彘。刘盈看到人彘之后被吓得痛哭一场,哭着说了一句:这不是人能做出来的事。从此不问政事,纵情犬马声色。汉惠帝受到这次刺激以后,得了一场大病,而且一病就是一年多。没过多久,年仅二十三岁的刘盈便病死。

赵王刘如意被杀以后,赵王位就开始像中了毒一样,后继任的几位赵王没有一位有好下场。公元前196年,刘邦封皇六子刘友位淮阳王。吕后杀死了刘如意之后,改封淮阳王刘友为赵王。吕后除了改封刘友为赵王之外,还把一个吕姑娘嫁给了刘友。这位吕姑娘没有吕后的才华,却有吕后的嚣张跋扈。刘友非常不喜欢这位吕姓王后,倒是非常喜欢其他妃子。刘友的行为引起了吕姑娘的嫉恨,吕姑娘跑到吕后那边告刁状说:“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岁后,吾必击之。”吕后听说之后大为恼怒,决定除掉这个将来可能的隐患,于是召刘友进京。刘友进入长安官邸以后,立即被吕后囚禁起来,而且不准任何人给刘友送吃的、喝的。公元前181年,刘友活活饿死在自己的官邸内。吕后仅以民间葬礼规格,在长安随便找个地方把刘友埋了。

公元前196年,刘邦在铲除彭越之后,封皇五子刘恢为梁王。公元前181年,吕后杀死刘友之后,调任刘恢为新一任赵王。刘恢也不傻,他知道赵王这个位子有毒,前面两任赵王都死于非命。刘恢感觉自己的前途也一片昏暗。刘恢成为赵王之后,吕后为刘恢也娶了一个吕氏女子。刘恢不喜欢这个吕氏女子,而喜欢自己宠爱的妃子,两个人非常恩爱。吕王后非常嚣张跋扈,在赵王后宫里面作威作福,不让刘恢接近其他女子,刘恢迫于吕后的权威又无可奈何。刘恢只能偷偷地和心爱的妃子约会,刘恢的行为被吕王后知道以后,吕王后派人毒死了刘恢心爱的妃子。都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刘恢先是没有了自由,后来又没有了爱情。爱情和自由都没有了,刘恢还要生命做什么呢?万念俱灰的刘恢想到了用死结束自己的生命,公元前181年,刘恢为爱殉情,自杀而死。刘恢自杀死后,吕后并没有放过他,吕后认为刘恢为一个女人而死的行为丢了皇家的脸,废除了刘恢的封国,刘恢绝嗣。

皇四子刘恒算是刘邦儿子中比较幸运的一个,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吕后不是没有对刘恒举起屠刀,只不过刘恒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躲过了吕后的屠刀。吕后在逼死赵王刘恢以后,调刘恒前往赵国担任下一任赵王。刘恒知道这个赵王意味着什么,而且她也看出吕后根本没有封自己为赵王的真心。吕后只是想试探试探刘恒有没有野心,试试刘恒是不是自己的下一个假想敌。于是刘恒婉拒了吕后的美意,打消了吕后的疑心。吕后接到刘恒的上书之后,收起了自己的屠刀。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平定诸吕以后,刘恒捡漏成为大汉下一任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皇七子刘长是刘邦和赵姬一夜情之后生下的儿子。由于种种原因,赵姬在生下刘长之后没有多久便自杀而死。刘邦可怜这个没有娘的孩子,便把刘长托付给吕后抚养。吕后虽然残暴,对这个儿子却非常不错。吕后掌权期间,虽然大肆迫害刘邦的子嗣,刘长因为这层关系却非常安全。吕后掌权期间,刘长的日子一直过得比较安稳,没有遭到吕后的迫害。刘长也得以活了下来,和刘恒成为诛灭吕氏之后,刘邦仅存的两个儿子。

皇八子刘建是刘邦最小的儿子,于公元前195年被封为燕王。还没有等吕后向刘建举起屠刀,刘建便于公元前181年病死。刘建死时已经有一个儿子,按道理说这个儿子应该继任为下一任燕王。但是吕后派人杀了燕王刘建唯一的儿子,废掉了刘建的燕国,刘建绝后。

刘邦死后,吕后很明显没有做好“后妈”。吕后为了分封吕氏为王,打击刘氏力量,大肆屠杀刘邦的儿子。吕后仅在高后七年(公元前181年)就直接或间接害死了三位皇子,加上之前杀死的刘如意,被自己气死的刘肥,被吓死的刘盈,吕后去世的时候,刘邦仅有两个儿子在世。一个是深受吕后恩宠的刘长,一个是低调聪明的刘恒。吕后其实并没有代汉自立的意思,也没有让吕家取代刘家的意思。吕后希望是刘吕共治天下。但是由于吕后的方法不得当,加上吕氏家族横行霸道,使得刘吕矛盾越来越大,以至于双方最终刀兵相向。吕后去世以后,刘氏宗亲和功臣集团迅速平定诸吕,而且将吕氏一门斩尽杀绝。

他的儿子后来怎么样了?

生老病死,命运轮回,人终将会有一死,这位伟大的女性吕雉也不例外。公元前180年,吕雉带着不安,离世于未央宫。享年62岁!

这一年,她为皇后已22年,皇太后已15年。更是她临朝称制的第八个年头。始皇后吕雉的功与过,后人评价吧。

司马迁在《吕太后本纪》末尾评价道: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便是吕雉在时的施政结果,而吕雉并非如慈禧一般,铺张奢华。

关于吕雉的死因,史书记载的是病逝,吕雉到底是怎样死的?吕雉死后,吕氏家族那些人后来怎样?

一,吕雉之死

说起来吕雉的死挺怪异的,史载:

吕后祓,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据高后掖,忽弗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高后遂病掖伤

祓,音fú,意思是祭祀活动。祭祀回来,经过轵道这个地方时,吕雉被苍犬所伤,遭遇这等犬祸,吕雉病了,随后病越来越重,最终病逝。

吕雉的病是狂犬病么?

不是,且不说当时侍卫重重,光“卜之”二字便向我们充分的解释,说明苍犬是幻觉。突然神情恍惚,看见如苍犬的东西,向自己扑过来。经过占卜,这物是赵王刘如意的阴魂在作祟。心结难消,饱受其缠绕折磨,加上吕雉如今是一个垂垂老人,所以她的精神和身体衰弱得很快。

并且,这一次犬祸不是突然降临的,有果就有因。

刘邦死后,吕雉首先解决掉的是戚夫人,将其囚禁,接着毒杀这个曾经和刘盈争夺皇位的赵王刘如意,最后人彘戚夫人,让她折磨至死。后来,刘盈死了,吕后称制,打破刘邦订下的“白马之盟”,扶吕家上马,封王封侯。刘邦子孙娶吕家女儿,刘吕联姻,其乐融融。刘家人虽然被治的服服帖帖,但是不买账。

这就有刘邦的老六刘友之死,刘友是被饿死的,因娶吕家女。为报复吕家,冷落她,专宠别的女人,吕家女受不了,哭哭啼啼向吕雉告状,更厉害的是这个女人进谗言说刘友曾牢骚:“等吕雉百年后,要收拾吕家人,这群人怎么能封王呢。”刘友死定了,被囚禁不说,还不给吃的。饿得奄奄一息,刘友作歌,边唱边委屈,最后说道:

为王而饿死兮谁者怜之,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

刘友是死了,但“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这句话却是余音绕梁,久久不绝。不久之后,出现“日食”天文现象,黑压压的天压得吕雉踹不过气来,闷闷不乐道:“此为我也”。

第二个死的是刘恢,吕家女因受冷谈,一气之下杀了他的宠妃,刘恢含恨自杀。

公元前182年,吕雉大摆酒席,朱虚侯刘章请命,军法监酒。不久,刘章便在酒宴上拔刀斩杀掉一个吕家人。喝酒逃跑,刘章是“行法斩之”,眼皮子底下杀吕家人,吕雉当场被狠狠的打了一个耳光,愤怒,又无可奈何。

经这次事件,很多人聚靠在刘章身边。吕雉的反应是不安,不安吕氏家族那些人该怎么办?刘氏子弟不是服服帖帖那么简单呀。

年龄越大,不安感越强,曾经的所作所为结伴而来。戚夫人惨烈的面容,刘如意无辜的眼神,刘友在委屈的歌唱“吕氏绝理兮托天报仇”,刘恢怨恨的目光,刘邦在呵斥……

精神压力,大如山,发生犬祸。经过苍犬,量变引发质变,吕雉老了,也垮了。

二,吕家的故事随之结束

吕雉离世,这一颗大树倒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依附在上面的吕家人,也一去不复返。吕家的故事随之结束。

有人说,吕雉临终不是任命吕禄掌控北军,吕产统率南军,并告诫叮嘱:

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毋为人所制

此外,吕雉大赦天下,广撒钱财,收买人心,立吕产为丞相,又封吕禄的女儿为皇后。

兵权、政权在手,舍我其谁?

可是,吕家似注定了阴盛阳衰,将所有的气运、聪明才智,赋予在吕雉一身,而其他的都是纨绔子弟。

另外,刘氏子弟拧成一股绳子,刘章告密,刘襄得令,打响了诛除诸吕的第一枪,西汉内部战争爆发。骑墙的功臣派为获得利益,出卖吕氏家族,发动宫廷政变,夺取到主动权,最终选择了扮猪吃老虎的刘恒。

所以,吕家人败了。

成王败寇,功臣派会等着吕家人来清算自己的账吗?死人才不会,功臣派懂,斩草要除根,否则春风吹又生。

史载: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而刘盈的几个儿子,也都被杀。

戚姬死时多少岁?

戚夫人活了三十年,她公元前224年出生在秦末定陶,她也被称为戚姬,在刘邦授封后才进宫,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给刘邦生下儿子刘如意,自此戚夫人成了汉宫里最得宠的妃子,可最后戚夫人还是被吕后做成人彘,扔在厕所折磨而死。

戚夫人是刘邦后宫里最得宠的妃子,有了刘如意后,戚夫人经常给刘邦吹枕边风,希望刘邦能废黜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所以刘盈险些被废,这多亏了朝中大臣竭力劝阻,毕竟刘盈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者,刘邦不应该被女人动摇祖宗法制。

刘邦死后也是戚夫人悲惨人生的开端,刘盈继位,吕后成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她将戚夫人关在永巷舂米,可戚夫人心有不甘,每天以唱歌的方式埋怨吕雉,也是为了让刘如意和朝中大臣听到,然后逼迫吕后放自己出去,最后吕后狠心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就这样戚夫人活活被折磨死。

朱元璋死后为何选择人殉?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是大明的开国皇帝,作为一个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当上皇帝的他来说,真是不容易啊!正是由于从穷苦的生活过来的,朱元璋是最了解百姓疾苦的,所以他上位后做了很多有利于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好事情。并且朱元璋还最痛恨贪官,他在位期间官员也相对清明了许多。

可是朱元璋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好杀戮功臣,对大臣比较苛刻,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的殉葬制度,这件事一直被后世所诟病。

古代的殉葬制度

殉葬制度最早都可以追寻到龙山文化时期(约五千年以前),而商朝时已经很盛行了。商朝时期的奴隶主想要把生前的东西都带进坟墓去,以便自己死后还可以享用一切,这其中就包括服侍自己的女子,考古工作者从已经发掘的古墓中发现了殉葬者的骸骨,而且大多为年轻女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史籍开始记载了,比如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秦穆公死后“从死者177人”,这些记载都出自《史记·秦本纪》。

秦国是在公元前384年废除的人殉制度,但是秦始皇死后,殉葬的人数也很多,秦二世就规定: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意思就是凡是没有生育子女的妃子都要为秦始皇殉葬。并且当时建造秦始皇陵墓的工匠也直接被迫殉葬,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泄露陵墓的信息。

汉朝之后,活人殉葬制度开始被废除,经常有皇帝死前留下遗诏,让无子的妃嫔宫女出宫获得自由。虽然偶有帝王以活人殉葬,但是毕竟是少数。而且就像唐朝皇帝,都是让大臣嫔妃死后陪葬皇陵旁边,这样比较人道。但是到了与北宋对立的辽国时期,人殉竟然死灰复燃,甚至形成了制度。

元朝时期,殉葬制度达到了一个高峰,成吉思汗死的时候殉葬的人特别多。并且元朝还鼓励民间殉葬,正是元朝的发展使得明朝也有殉葬制度。

明朝的殉葬制度

明朝基本上继承了元朝的殉葬制度,据《明会典》称,“太祖四十妃嫔,惟二妃葬陵之东西,余俱从葬。”也就是说朱元璋死后,陪葬及殉葬的嫔妃为四十个,除了两个死在太祖之前,最后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东西两侧外,其余38人都是殉葬而死。

另外据明末人毛奇龄所著《彤史拾遗记》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这里面的记载说朱元璋陪葬嫔妃多达46人,宫女也有十几人。虽然各种史料记载人数不同,但是不可否认为朱元璋殉葬的嫔妃是很多的。

明史中也说:“太祖崩,宫人多从死者。”但是朱元璋有一个嫔妃没有被殉葬,那就是张美人,据说因为张美人为朱元璋生的女儿才三岁,所以朱元璋动了恻隐之心,免去了张美人的殉葬,这样可以照顾年幼的女儿。这件事才可以看出,朱元璋也是人,也有感情。

明成祖死的时候,人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大明会典》的16人,一种 是朝鲜的《李朝实录》的三十余人。

明仁宗是个比较仁慈的皇帝,一样去世的时候殉葬了五位嫔妃。宣宗时候殉葬的人数为十人,其中只有一个妃子,剩下的都是宫女。

其实从明朝殉葬的嫔妃来看,大多数还是一些没有生育过子女并且地位较低的嫔妃。但是这其中也有特殊,就像仁宗皇帝的郭贵妃,她在仁宗生前很得宠,并且生有三个儿子,理论上应该不在殉葬的名单中,但是她也为仁宗殉葬了。一种说法是因为与仁宗感情太深,愿意陪葬,但是实际上有人考证,说是因为仁宗张皇后与郭贵妃有过节,所以让她殉葬,也就是说郭贵妃是被逼无奈殉葬的。

不管怎么说,明朝前期的皇帝一直都有殉葬制度,等到皇位传到明英宗时,才被废除。明英宗就是那个被瓦剌俘虏的皇帝,还是那个创造土木之变的皇帝,也是那个二次复辟登基的皇帝。有人说这是明英宗干的唯一的一件好事,所以他不一定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算是个好人。

朱元璋为什么要选择活人殉葬的制度?

我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那就是元朝毕竟存在了九十多年,朱元璋也是元末的人,对于殉葬制度可能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了,朱元璋只是简单的继承而已,谈不上开创。

第二,那就是因为朱元璋的个性,朱元璋本来就是个狠人,为了他的江山,他可以屠杀开国功臣,所以同样为了防止后宫干政,让妃子殉葬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朱元璋对于女人的占有欲,朱元璋虽然出身不高,但是当上皇帝的他,对权力的欲望是无限的,从他废除宰相制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让女人殉葬完全就是一种占有欲。

第四,那就是朱元璋相信有另一个世界,让活人殉葬,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继续服侍自己。

第五,朱元璋很重视伦理纲常,如果让这些嫔妃活着,不排除出现一些漂亮的嫔妃吸引到后来的皇帝,产生唐朝那种破坏伦理纲常的事情来。

为朱元璋殉葬的女子有多惨?

明代的殉葬方式主要是自缢,因为这样的事情正史中是很少有记载的,所以只能从野史或者外史中找到结果。

朝鲜史书《李朝实录》中记载了给成祖殉葬的嫔妃集体从殉过程。大体就是把这些将要殉葬的妃子集中起来,先让她们吃最后的晚餐,但是这时候她们哪有心思吃东西,哭声一片。吃完了饭,就带这些嫔妃到一个大殿,里面放了三十多张“小木床”,让这些嫔妃站到木床上去,在她们的头顶有个绳子套,把头放进去,然后把床拿掉,自缢而死。当然有一些不愿意赴死的,直接被太监勒死。

据说在这些人当中有两个是朝鲜进献的女子,一个宫女韩氏一个崔美人(封号)。进入大殿后,仁宗先给这些殉葬的嫔妃们“送别”,不料韩氏突然跪地哀求仁宗放过她,她家里还有老母要赡养,可是仁宗仍然不为所动。最终这位来自异国的女子和其他嫔妃一样被吊死,死在了异国他乡。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先用迷魂汤迷晕将要殉葬的嫔妃,然后再把妃子的脑袋撬开,一点点的灌水银,然后再把脑袋缝上,这种方法可以说是很残暴。据说这样做可以保证妃子容颜不变,并且不容易腐烂。但是我觉得这种方法没有史料支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不管是哪种方式,反正殉葬的嫔妃肯定是很惨的,皇家的报酬就是给这些殉葬嫔妃的家人封千户或者百户之职,其官皆世袭。他们都是给朱元璋殉葬宫人的父兄,即所谓“朝天女户”。

综上所述,朱元璋选择殉葬制度肯定有他的想法。但是这个活人给死人殉葬的制度是悲惨的,本来都是大好年华的妃子,要给一个死去的人陪葬,想想就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朱元璋作为一个汉族王朝的开国皇帝,竟然让从汉朝就摒弃的殉葬制度再次死灰复燃,真不是一个明智之举,算是开了历史的倒车。难怪这件事一直被人们所诟病,所幸朱元璋的后人明英宗废除了这个惨无人道的制度,在这点上,英宗确实英明了一次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