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秦腔是如何形成的

2023-09-29 14:45:04 81阅读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秦腔是如何形成的?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我国最早的表演艺术是,秦腔是如何形成的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8000年文明史的天水,也是秦腔的发源地。

天水有个古迹叫牧马滩,是当年秦朝放牧的地方,也是为宫廷选择良马的御所,也是当年秦始皇的先祖的古籍,秦朝的先民东移时,也把自己当时的自娱的唱腔也带到了陕西,由于秦朝的强大,以及生活的富足,人们当时的娱乐也只是击缶而歌,没有形成定势的唱腔和招势,随着一匹匹良马和天水送马人的不断的来往于天水与关中,西部的歌谣和故事被当时的聪明人编成了故事并且带进了当时的秦国。

具当地的传说,当时秦穆公很喜欢听歌谣和传说,就广为搜集当时的好听的歌曲,但他都不满意,后来,有个天水的送马人叫禺餮的就把流传在天水的民间小调和说唱故事情节的说唱人,带到了当时的国都咸阳.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并且经常让他们为他说唱,禺餮看见国王喜欢,就组织了一个更大的说唱团队来到了秦国,还组织聪明的说书人继续为他编唱。由于宫廷的畅行.这种不成熟的艺术也就流到了民间。到了唐朝,李世民在长安看到起源于天水的秦腔后也感觉很好,由于他的先祖也是天水人,他的父亲李渊就在天水所生,据说是在今天的皂郊梢子坡,一说是烧纸坡,李渊离开家乡时,在坡下烧纸而祭奠祖先,然后离开天水到了山西.今天的梢子坡是黄河和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秦腔的唱腔定型发展在唐朝,随着社会的安定和富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就越来越丰富。长安也是国际化的都市,秦腔的发展也就自然不在话下。今天的天水每到了有重大的庆典和节日,当地的人们都要组织演唱集会。家里盖房子也要请秦腔的艺人来家里安神。

秦腔以关中方言语音为基础,特别是泾河、渭河流域诸县的语言发声为“正音”。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中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曾把京剧称为"乱弹",还有的剧种也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但是,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明代朱权《太和正音谱》载:“元知音善歌者,三十六人中之首者卢纲,咸阳人,音属宫而杂商,如神虎之啸风,雄而且壮,为当时之杰”。演员吐字以泾阳、三原语言为“标准”。史书记载明代中叶咸阳就已流行秦腔,武宗正德五年(1510)武功康海组建戏班,演唱“康王腔”。清康熙年间(1662—1722),咸阳的秦腔班社已为数众多,如保符班、江乐班、华庆班、双才班等。乾隆时期(1736—1795)翰林院学士严长明(江苏人)宦游陕西,酷爱秦腔、所著《秦云撷英小谱》记载关中秦腔班社共有36个,并以礼泉、周至、渭南、大荔为四大流派。秦腔班社演出,不仅为当地人钟爱,赴北京演出亦爱欢迎,被称为“传情在无意之间”,“哑趣传神许擅长”。此时,演员白双儿、豌豆花和金坠子等随泾阳锦绣班演红西安城内。1912年,李桐轩、孙仁玉、范紫东和高培支等人,受辛亥革命影响,办起“易俗社”,并编写出《一字狱》等剧本。咸阳各县以“易俗社”为榜样,先后成立了“高兴班”(长武),“马家班”(武功),“秦贵社”(礼泉),“益民社”(咸阳),“晓钟社”(乾县)、“新中社”、“明正社”(三原)等演出团体。1937年中共陕西省委(驻泾阳县云阳镇)、关中工委(驻旬邑县马家堡),相继成立了七月剧团、关中剧团、关警剧团等,创作演出《大上当》、《新教子》、《十里塬》等大批新剧目,在唱腔、表演、舞美、服饰等方面都有创新。建国后,咸阳地区有专业剧团14个,创作了大批新剧目,涌现出众多知名演员,如郭明霞、王麦兰、舒曼莉、马金仙、赵斌、王义民、昝金香等,新秀如赵改琴、王平、白萍、冯武耕、王亚萍等。这些演员均先后在西北、省、市会演大赛中获奖。

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共有演职人员1100余人。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子戏100余部。

雨村话剧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演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发展简史 听语音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演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乾县、礼泉、富平、泾阳、三原、临潼一带的称北路秦腔(即阿宫腔,亦称遏宫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西路乱弹流入四川后,与川北的灯戏、高腔长期共处,互相融汇,又采用四川语言,便逐渐形成独具风格的四川梆子--弹戏;东路乱弹在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北四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的鼎盛时期在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这个时期,全国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个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东班、双寨班、锦绣班等。

2006年5月20日,秦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剧目 听语音

秦腔所演的剧目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春秋笔》、《八义图》、《紫霞宫》、《和氏璧》、《惠凤扇》、《玉虎坠》、《麟骨床》、《鸳鸯被》、《射九阳》、《哭长城》、《伐董卓》、《白蛇传》、《梵王宫》、《法门寺》、《铁公鸡》、《长坂坡》、《卖华山》、《临潼山》、《斩单通》、《取洛阳》、《三娘教子》、《柜中缘》、《反延安》、《破洪州》、《三上殿》、《献西川》等。[1]

脍炙人口的曲目有《三滴血》、《周仁回府》、《十五贯》、《火焰驹》、《大登殿》等。

新中国建立后还创作了《黄花岗》、《汉宫案》、《屈原》等脍炙人口的佳作。

艺术特点 听语音

唱腔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戏曲艺术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戏剧形式。它是由歌、舞、剧本文艺、美术等艺术成分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我国的戏曲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唐、宋时期逐渐形成。南宋时期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一般认为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金末元初产生的元杂剧,使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一高峰。明、清两代在戏文的基础上形成的传奇剧,标志着中国戏曲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各种地方剧种也应运而生,出现了地方空前繁荣的局面,创造了以昆曲和京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学和舞台艺术体系并出现了许多种戏曲流派。

红遍全国各地的第一部电视剧是什么?

既然已经选了这个暴露年龄的问答,那么,就和小伙伴们捋一捋那些经典老剧,顺便“考验”一下大家能“坚持”到第几部!

以乐哥有限的认知:1980年之前,国产剧和引进剧的记录为0,再加上当时电视机的普及率相当低。因此,1980年之前就红遍全国的电视剧,基本不存在。

为了弄清楚红遍全国各地的第一部电视剧到底是哪一部,我以播出(引进)时间为轴,为小伙伴们列举一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之间,红遍全国各地、播出时称得上是万人空巷的电视剧:

答案在最后,一目了然。

《新白娘子传奇》(赵雅芝版),首播时间1992年。

这部电视剧的精彩程度不用多说。赵雅芝和叶童的精湛演技,再佐以流传千年的神话爱情故事,称之为经典毫不为过。

当年红遍大江南北,大街小巷随处都能听到“啊哈啊,啊哈啊,西湖美景,三月天唉……”的哼唱声。

很明显,这是一部红遍全国的电视剧,但绝不是第一部。我们再往下看——

《渴望》、《封神榜》,首播时间1990年。

这两部剧热播的时候,乐哥刚上小学。

《渴望》是大妈、大婶,小媳妇、小姐姐们的最爱;而《封神榜》,则是很多80后儿时的回忆。

《女人三部曲》——《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第一部播出时间为1989年。

别看名字土,这三部剧在当时的热度非同一般,很多当年陪父母看剧的小伙伴,如今都已到了父母当年的那个年纪。

《西游记》、《射雕英雄传》,首播时间1986年。

《射雕英雄传》拍摄于1983年,1986年引进。

当时,周星驰和刘德华,也只是金兵甲和路人乙的小角色。

而最美黄蓉——翁美玲,则永远停留在了26岁!

央视版的《西游记》,1982年开拍,自1986年春节开始,首播了11集,直到1988年,25集才全部播完。2000年,央视又播出了16集续篇。全剧共41集。这是国产影视剧中收视率和重播次数最高的一部电视剧,没有之一!

《西游记》是最火的电视剧,却不是最早火遍全国的电视剧。因为,还有几部红遍大江南北的电视剧,比《西游记》要早几年。

说到这儿,插句题外话:有人看过《西游记》原班人马表演的春晚吗?雅尼演奏的《云宫迅音》呢?

没看过的小伙伴们记得度娘一下,强烈推荐,非常魔性。看完了别忘记回来点赞哦!

《神探亨特》,播放时间为1984年。

《神探亨特》应该是很多人看过的第一部美剧。

亨特嫉恶如仇、坚强勇敢;迪迪麦考尔精明干练,情商极高。这对最佳搭档的惩恶扬善之旅,也让初开国门的中国观众们,领略到了洛杉矶这座城市的人文风貌。

《大侠霍元甲》、《陈真》、《上海滩》,播放(引进)时间为1983年。

《大侠霍元甲》(拍摄于1981年),是大陆引进的第一部港剧,引进时间为1983年。同年引进的还有其续作《陈真》(1981年拍摄)。

歌词中的一句“昏睡百年,国人已渐醒”,在当年,不知激励过多少热血青年。

而观众所熟知的《上海滩》,则拍摄于1980年,正式引进时间是1985年(有说1983年地方台播放过)。剧中,周润发和赵雅芝正处于颜值的巅峰,两人的演技和气质,秒杀当下的各种流量明星。

答案快要揭晓了,再往下看——

《大西洋低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引进(播出)时间为1980年。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次年1月,中国引进了第一部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

这部拍摄于1977年的21集科幻剧,由中央电视塔译制,最开始每周四播放一集。

万人空巷、争相模仿不足以形容这部剧播出时的盛况。就连剧中主角佩戴的“蛤蟆镜”,都成为了那个年代最时尚、最流行的元素。

与《大西洋底来的人》相比,同年10月份引进的另一部美剧——《加里森敢死队》,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同样是每周(六)播放一集,同样是热度空前,但是在播放了14集之后,却因为“过于血腥、暴力”等原因,被央视停播。

随后,全国各地的观众写信给央视,询问停播原因,此事闹的沸沸扬扬,成为中央电视台成立以来,为数不多的“大事件”!

结语

啰啰嗦嗦了这么多之后,答案一目了然——

红遍全国各地的第一部电视剧,同时也是我国引进的第一部美剧——那就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引进和播出时间为1980年,由中央电视台译制,每周四晚播出一集。

包括乐哥在内,很多人估计听都没听说过这部电视剧。但是,它确实是第一部红遍全国各地,播出时盛况空前、万人空巷的电视剧。

在那个9吋、14吋黑白电视机都属于奢侈品的年代,《大西洋底来的人》这部美剧,仿佛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观众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更让当时的人们见识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

以上列举的电视剧,小伙伴们看过几部呢?

乐哥还有哪些经典剧目没有收录,欢迎大家分享哦!

我是乐哥。每天分享,每天进步,期待您的关注!谢谢!

1961年中国发生了哪些大事啊?

三年自然灾害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指中国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在农村地区,经历过这一时期的农民称之为过苦日子、过粮食关、歉年,饿饭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在1980年代以前多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后改称为三年困难时期。

1961年为三年自然灾害的最后一年。

陈赓大将逝世

陈赓于1903年2月27日出生在湖南湘乡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那时起,他就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陈赓从小向往军旅生活,在经过黄埔军校的学习,他的军事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历次革命战争中,他一贯勇往直前,不计个人安危。

陈赓参加过的革命战争

大革命时期的东征和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第二次革命战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期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

陈赓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员,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显示出卓越的军事天才。1955年,他被授予大将军衔、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因病逝世。

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

梅兰芳,名澜,字浣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出生在北京的京剧梨园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同光十三绝”之一,著名旦角演员;他的父亲梅竹芬早年演老生,后演小生,最后改青衣,生前也是颇有名气的旦角演员。

梅兰芳从小受到京剧的熏陶,拜了不少名师,他8岁就登台演戏,20岁已蜚声南北,25岁出国献艺。他1919年至1935年先后到日本、美国、苏联演出,第一个把中国的京剧艺术传播到海外去,成为饮誉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

在梅兰芳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秦腔是不是胡乱唱的?

谢谢邀请!

秦腔分散在中国西北各地,分类多样,由秦腔专业的演出剧团表演的名段,是有曲谱的,一般戏剧类称为曲牌,有总谱和分谱,包括打击乐伴奏等谱表谱调。

无曲不成调,曲谱是决定唱腔的基础,再配合地方方言发音,形成秦腔特有的韵味韵律,也是广大群众对秦腔喜闻乐见的主要因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