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墓,据说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
李世民墓,据说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
这个世界上,想要找一风水俱佳,益后世子录,可为帝王陵者,不止千八百处,奈何袁天罡和李淳风居然找到了共同的一处?
除却这座皇陵有一特殊要求,必须是助阴之外,可为其王陵者,单长安周边,不下十余处,为何二人都找到了同一处?
为何两人中,一个放置铜钱,一个扎针,都到了那一处?
一切的原因,都是武则天要的不只是一个风水俱佳的皇陵,她要一个千年永固,不金水火之地。这座陵墓就是著名的唐朝乾陵!
武则天陵园建造仿照唐都长安城格局,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据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四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许多宏伟的建筑物。
勘探表明,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如同一个地下版长安皇宫。
乾陵虽然历经千年沧桑,但是依然风雨不动,历代盗墓贼都在乾陵面前无功而返,甚至连乾陵的墓道门都没有找到,可见这块风水宝地确实保护了龙体凤躯长眠地下而不受凡人纷扰。
但是,也有古人指出梁山风水是好,但是它利阴而不利阳。武则天选定这里作为埋葬自己与唐高宗的陵墓,是为了武家后代子孙兴旺。
武则天墓中,可能有哪些宝藏?
据乾陵《述圣纪》碑记载,唐高宗临终遗言,要求将他生前所珍爱的书籍、字画等全部埋入陵中。武则天营建乾陵的目的是为了报答唐高宗的知遇之恩。
因此,陪葬入乾陵的稀世珍宝一定不少。
这是一个满藏无价瑰宝的地宫。有关专家对乾陵地宫的探测工作,结合已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和有关文献,推测乾陵墓室是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和前、中、后三个墓室组成,或有耳室。
中室置棺床,以放置皇帝的“梓宫”即棺椁,“梓宫”的底部有防潮、防腐材料,以珍宝覆盖,其上加“七星板”,板上置席、褥,旁置衣物及珪、璋、璧、琥、璜等“六玉”。皇帝身穿12套大敛之衣,头枕玉匣,口含玉贝,仰卧于褥上,面朝棺盖。盖内侧镶饰黄帛,帛上绘日、月、星辰及金乌、玉兔、龙、鹤等物。
不过,这些跟王羲之的《兰亭序》比起来,简直是一文不值。
大部分的人都相信《兰亭序》被李世民带进了墓里,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昭陵(唐太宗陵墓,位于今咸阳市)被合上的那一天,《兰亭序》就作别人间,沉入地底,陪伴李世民度过千年长夜。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兰亭序》真迹埋在昭陵,这是目前真迹去向最主流的说法。
但是,五代时期的耀州刺史温韬将昭陵盗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
于是有专家推断,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李治和武则天的寝陵——乾陵里面了。这就又引出了一段历史故事。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乾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但周恩来总理提笔在这份可能“石破天惊”的计划书上写道:“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毋庸置疑,周总理的批复是英明的。
对于尘封的历史,当代人不要太急于得到什么,如果一味地把先人留给后代的财富和文化遗迹都掠取过来,不但是对历史的亵渎,还是对后辈人的不负责任!
唐太宗为什么推了魏征的墓?
“魏征”真名叫魏徵,字玄成,因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进谏,被李世民称作为“可以正衣冠的镜子”,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创建“贞观之治”,因此被后人称之为“一代名相”。在魏征病死后,李世民伤心欲绝,不仅亲自为其刻写碑文,而且还为此废朝五日。然而,后来李世民为什么下令经魏征的墓碑给推到了呢?之后为什么又重建呢?原因是什么?
玄武门之变以前,魏征效力于太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以后,因为李世民非常欣赏魏征的耿直,于是将其招至麾下,并授予官职。后来,李世民对魏征是越来越器重,有时候甚至召其进入卧室一起谈论天下事。魏征也有遇伯乐之感,于是尽显才能,直言不讳,前后200多次进谏,无不直击李世民要害。不仅如此,而且还敢当面指出李世民之过错,让其龙颜尽失。
在魏征身患重病时,李世民还亲自去看望魏征,还打算将衡山公主下嫁给魏征之子魏叔玉,魏征死后,李世民还去吊丧痛哭,感叹说:“如今魏征已逝,一鉴没了。”李世民又召全朝文武百官一起出城相送,还亲自刻为魏征书写碑文。后来有人诽谤魏征,说魏征阿附权贵,结党营私,而且还将谏言给与史官褚遂良,李世民大怒,于是就取消了衡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约,还命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再后来,李世民东征高丽,却未能彻底消灭高句丽,在班师回京时,李世民倍感伤感,说:“若魏征在,朕不会有此行。”于是召见魏征的家人,予以嘉奖为其平反,并重新为魏征立了墓碑。
光陵为啥叫光陵?
光陵之所以被称为光陵是因为它是明代皇帝朱棣的陵墓。明朝时期,皇帝的陵墓称为陵寝,也称为陵墓。而光陵由于建造华丽,规模庞大,所以被称为光陵。在当时,陵墓的名称通常是由皇帝或者皇后自己决定的,取寓意之类的。光陵之名也是在当时由朱棣自己决定的。延伸内容:除了光陵之外,还有很多著名的古代陵墓,如秦始皇陵、汉武帝陵、唐太宗陵等等。陵墓的建设对于古代皇帝和王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不仅代表着皇帝的荣耀和贡献,还体现了朝代的文化和历史。同时,古代陵墓的建设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并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第一、西周九鼎
和这个器物相关的一个成语“一言九鼎”,通常用来形容人们说话非常管用,可信度非常高。从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就能看出来九鼎的地位。它属于一个国家的镇国之宝,在古代属于难得一件的宝物。还有个传说,夏启为了让九鼎看起来更美观,收集了许多罕见而美丽的飞禽走兽和一些珍宝,然后绘画成图案,再请工匠把这些图案刻在九鼎的身上,这样一来,一鼎代表一个州,九鼎就代表着九州,人们常说九州天下,也体现出了国家统一和皇帝权力的高度集中。
并且九鼎还是夏、商等国的稀罕之宝,一直被这些统治者们所珍藏着。不过,九鼎真的存在吗?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证据证明。在《史书》里关于九鼎的踪迹有过表述,当时秦穆公把九鼎带到了秦国的皇宫里;也有的说法是九鼎掉入了水中,找不到具体的位置,捞不出来。如果《史记》里记载的是事实,那么按照统治者的顺序来算的话,九鼎应该被秦始皇保管着。并且秦始皇对九鼎格外的珍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所以很有可能九鼎成为了秦始皇的陪葬品。
第二、太平天国宝藏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本身是带着所有被压迫阶级的希望,但最后却失败了,实在是让人心痛。但此次运动中,巨额的奇珍异宝全部无影无踪,这也同样让人感到惋惜。天京被攻陷之后,清军找遍了整个城池,都没有发现这批奇珍异宝。很多人都说,太平天国的珠宝非常多,大部分都被埋在地下,可是无论曾国藩对李秀成用什么样的酷刑,李秀成都没有说出这些财宝的具体位置。后来有人悄悄进入他们的住所,将后花园里的水放干,挖地三尺也没有找到财宝在哪,至今宝藏埋在哪里都是一个谜。
第三、古墓里的长明灯
字面意思就是一直亮着的灯。最早关于这灯的传说是普罗米修斯将它偷偷带到人间的,传闻这灯里燃烧的是天宫里的火。古墓里都是密不透风的,而且里面的宝物几千年后都是完好无损的。按理说,古墓在地下常年见不到光,应该是漆黑一片啥都看不见,可有时古墓里却挂着一盏长明灯,飘忽忽的火焰让人毛骨悚然。
为何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它还能燃烧?更奇怪的是它可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燃烧,从来不灭。没有氧气,它是用什么能量燃烧的呢?如果是油灯,几千年来又是如何供给燃油的呢?如果是电灯,那必须的有发电的工具,而且要做到这么长时间的发亮,必须要使用太阳能发电才行,这些都只是我们的推测,如果想知道它一直保持亮着的原因,还得进一步去探索。
第四、千年前的青铜剑
曾经发掘出的秦始皇兵马俑,堪称为世界上的奇迹,也是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与此同时也挖掘了一批青铜剑,这些青铜剑的剑身非常光滑,刀刃依旧很锋利,埋藏在地底下2000多年,能够保存如此完好也是一大奇迹。后来,考古学家在春秋古墓里挖掘出的越王勾践更是令人惊叹,2000多年后还能削铁如泥,其打造工艺至今都是一个谜。青铜剑还有一个令人不解之谜,埋藏这么多年也没有锈斑,依然光亮如新。
第五、《兰亭序》之谜
《兰亭序》是被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所著,是他的最巅峰之作,所以《兰亭序》被益为“千古第一行书”。不过可惜的是,兰亭序已经失传了近千年。在《史书》中有过记载,唐太宗曾下遗诏,要求把《兰亭序》作为陪葬品,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兰亭序》应该在昭陵。还有人猜测《兰亭序》应该在乾陵,因为唐高宗和武则天非常喜欢字画,所以把《兰亭序》作为了陪葬品。幸运的是,乾陵还没有被盗痕迹,如果《兰亭序》真在乾陵,相信有一天会真相大白。
第六、秦朝的十二铜人
当年秦始皇为了更好的统治天下,搜缴了天下所有兵器打造成了12个铜人。但是秦朝秦始皇死后,12个铜人也跟着消失不见。历史以来有众多猜测,有人说项羽火烧阿方宫,把12铜人也给烧毁了;也有人说12铜人被毁于东汉末年,当年董卓因为缺钱,所以用这些铜人铸造了铜钱;最为可信的说法是,秦始皇十分喜欢这12铜人,所以把这些铜人作为了自己的陪葬品。
第七、和氏璧下落
和氏璧作为“完璧归赵”里的“主人公”,可见其价值及其昂贵。但同样也很可惜,因为和氏璧也下落不明。传闻和氏璧能耐1300多度的高温,一般的火焰是无法烧毁的。秦始皇当年统一六国后得到了这块至宝,所以推测和氏璧也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埋入了始皇陵。
第八、洛神赋的来历
传闻《洛神赋》是曹植所作,那么曹植所写的洛水女神是谁呢?这也成为历史以来的未解之谜。有一种猜测,说这个洛水女神是甄后,也就是曹丕的妃子,那么曹植作为小叔子竟然爱上了亲嫂?这有点不合伦理,君臣关系而言,那也是极为不忠的事情。所以,历来很多人都猜测这位洛水女神到底是谁呢?
第九、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一部千古奇书,传闻有3000多人参与了这部书的编著,总共耗时3年才完工。不过从《永乐大典》出世至清朝初期,这部书的正本就失去了踪影。有人说是明英宗把《永乐大典》带入了永陵,因为明英宗酷爱这本书,所以有可能把它作为陪葬品了。还有人说《永乐大典》被烧毁了,明朝灭亡时,宫内文渊阁失火,大殿也跟着被烧毁了。
第十、武则天的无字碑
武则天的墓碑是一块无字碑,那么她为什么要立一个无字碑呢?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老了之后也算是有自知之明,为了让后人评价自己的“功”与“过”,所以留下了无字碑;另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自认为自己的功绩已经无法用文字来表达,所以留下了无字碑;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知道自己死后要跟高宗合葬,所以在墓碑上自称皇帝不太好,自称皇后也不对,干脆就不留笔了,于是立了无字碑。
书圣王義之的兰亭序真的如传说葬在唐太宗的陵墓地中了吗?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其楷书以《黄庭经》等为名作,草书以《初目帖》等为名作,行书以《兰亭序》为最佳作。相传《兰亭序》之作是王羲之与朋友小聚,酒已微醉,一时兴起而作。所以,《兰亭序》之中有不少错字,甚而书写的字也大小不一。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兰亭序》的整体布局,成为他的传世不朽之作,还留下许多传奇。唐朝宋太宗李世民独爱王羲之的各种书法作品,尤其是《兰亭序》之作,成为唐太宗的最爱。于是,下令全国学习、临摹王的各类书法作品,尊王为“书圣”。废汉魏书法之规循,称王的书法笔法为正宗。从此,王的《兰亭序》真迹也留在唐太宗身边,由他细观慢临。直到唐太宗归西后,世间在也没有再见到《兰亭序》真迹了。所以世人认为王羲之真迹《兰亭序》随葬了唐太宗。现今传世的《兰亭序》是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