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言状,清太祖努尔哈赤真的留有要阿巴亥殉葬的遗嘱吗
遗言状,清太祖努尔哈赤真的留有要阿巴亥殉葬的遗嘱吗?
关于她的死因,清朝的官方记载一再修改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年仅十二岁的乌拉公主阿巴亥许配给四十三岁的努尔哈赤,并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子,分别是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1626年8月13日,距努尔哈赤去世不到一天,三十七岁的阿巴亥以身殉葬,死后与努尔哈赤同棺敛葬。
清朝的官方记载中,对于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的死因,一共进行了三次修改。最早的记载,出现在皇太极时期编定的《清太祖实录》。据记载,努尔哈赤认为阿巴亥心怀嫉妒,怕留下后患,生前嘱咐诸王在自己死后将阿巴亥殉葬。“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留之恐后为患,俟吾终,必令殉之。”
第一次修改,是在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摄政时期。此时的多尔衮位高权重,下令对《清太祖实录》进行修改。刚林和祁充格二人依照多尔衮的意思,先删掉“心怀嫉妒…”那段,又将殉葬的理由更改为,“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地下。”变成了自愿殉葬。
第二次修改,出现在多尔衮去世顺治下旨追论其谋逆大罪之后。顺治皇帝下令,对《清太祖实录》中被多尔衮删掉的那段重新又给补了上去。
第三次修改,是在乾隆皇帝要对《太祖朝实录》作出修改时。这时对于阿巴亥的死因,又将其改为因“景仰太祖,自愿殉葬” 。
虽曾遭离弃,仍两次统领后宫十二岁的阿巴亥成了努尔哈赤第四位福晋后,仅过两年,努尔哈赤二十八岁的大妃孟古哲哲(皇太极生母)去世。其后,既有美貌又有才能,且极受努尔哈赤宠爱的阿巴亥被封为大妃,一跃成为后宫之首,首次统领后宫。
努尔哈赤本来早认定,将来由二儿子代善作为汗王的继承人。一天,因为喝多了酒,无意中将这件事泄露给了阿巴亥。按照后金的规定,后宫不得与贝勒私下往来。
萨尔浒大战后,努尔哈赤急调代善回京。可这时的阿巴亥也许知道日后母子都要仰仗代善,或是一时疏忽犯起了晕,破了规定,竟安排侍女给代善送去食物,还曾亲自到代善府第。
瓜田李下有口难辩,虽然食物也同时送给了皇太极,可皇太极硬是没吃。努尔哈赤回京后,小福晋德泽因将此事给捅了出来,将信将疑的努尔哈赤命扈尔汉等四个大臣进行调查。可毕竟这是皇帝的家事,四个大臣也只是随意敷衍了事。因为这事,努尔哈赤开始逐渐疏远代善。最后,阿巴亥遭离弃。
努尔哈赤的这次决定,并非针对阿巴亥。这从《满文老档》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第二年的春天,阿巴亥再次得宠,恢复大福晋复立大妃,再次统领后宫。处分阿巴亥一是为维护所立规定的权威;二是恢复后宫秩序;三是尽快平息对皇室不利的传言。
努尔哈赤应留有要阿巴亥殉葬的遗嘱一、后金仍保存殉葬制
人殉制到了明朝又开始死灰复燃,而后金是否仍保存这种泯灭人性的制度?答案是肯定的。不仅是努尔哈赤,顺治也曾将30名宫女太监殉葬。将阿巴亥殉葬的同时,另两名曾告发阿巴亥与代善“私情”的妃子,德因泽与阿济根亦一同殉葬。既然这种制度或风俗仍旧存在,说明并非是因为要杀害阿巴亥而重新创设或重启殉葬。
二、努尔哈赤只想与阿巴亥生死相伴
十二岁嫁与努尔哈赤,两年后被封大妃统领后宫。从入宫之初直至殉葬,阿巴亥受尽宠爱。在与努尔哈赤共同生活的二十多年间,二人只发生过一次误会。就算遭遗弃后,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夺回失去的一切,再次统领后宫。只能说努尔哈赤在信任的同时,爱极了阿巴亥。
而努尔哈赤临终前是在一条船上,身旁独留阿巴亥一人。死在阿巴亥怀里的努尔哈赤,恐怕希望自己去世后,阿巴亥也能一直陪伴左右。
三、阿巴亥不死会留有后患
若阿巴亥不死,必然成为后金势力最大的人。八旗之中,阿巴亥三子各掌一旗。其他五个贝勒中有三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两人只是皇族,虽各掌一旗,终究比不过阿巴亥三个儿子。同时,后宫仍掌握在阿巴亥的手中。
在阿巴亥占尽优势的情况下,若不除掉阿巴亥,显然会对继位者及江山社稷留下隐患。但即便如此安排,在顺治帝时期,阿巴亥的儿子多尔衮仍然夺得大权。
四、努尔哈赤生前留有一手
后金最有实力的,是四大贝勒与四小贝勒。阿敏、济尔哈朗非努尔哈赤的儿子,没有王位继承权,二人首先被排除。大贝勒中剩下代善、莽尔古泰与皇太极,而代善在与阿巴亥传出绯闻后,也与汗位无缘,莽尔古泰则因母亲获罪而死也失去继承,大贝勒中就只剩皇太极一人。
四小贝勒分别是,阿济格、多铎、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四人中最年长的阿济格才二十二岁,论能力论战功等均不如皇太极。因此,努尔哈赤挑选皇太极作为继承人显然更为合理。
努尔哈赤生前在四大贝勒的基础上再增加四个贝勒,并留下遗言,汗王由八大贝勒共举,即“汗王共推”。增加四贝勒,一是爱屋及乌添上阿巴亥三个儿子;二是留有一手。其在遗言中规定,如汗王行事奸乖,八大贝勒可废除之,另选有德之人。
结语 :基于上述四大原因,无论是个人情感或日后的江山社稷,努尔哈赤都应该留有遗言,让阿巴亥殉葬。
如何评价司马光这个人物?
司马光
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有一篇课文叫《司马光砸缸》,通过这篇课文,笔者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叫司马光的人,机智勇敢的形象从此植根脑海。
说到司马光就不得不说司马光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北宋中期,朝廷深受冗兵、冗员、冗费之苦,辽和西夏长期威胁宋朝的北方和西北,问题重重,积贫积弱。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改革,这些改革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政治改革,触及到了当时恩荫制、官僚主义、军事废弛等核心问题。松仁宗原则同意改革,次年开始施行新政。但是,这种改革等于是统治阶级的自我革命,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坚决反对,庆历五年(1045年)初,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相继被排挤出朝廷,新政彻底失败。
宋神宗赵顼
22年后(1067年),仁宗的孙子、20岁的赵顼(赵顼为仁宗养子英宗的儿子)继位,是为宋神宗。到这个时候,国库不但没有钱,还出现1750万的赤字,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神宗年少气盛,很想有一番作为,改变财政空虚和积贫积弱的状况,为此他广泛征求意见。继位第二年的上半年,神宗召见了长期在地方为官、颇有政绩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在地方为官已20多年,时年47岁。
王安石向神宗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青苗法、募役法、市易务、农田水利法等等。王安石的这些改革措施,吸取了范仲淹“庆历新政”迅速失败的教训,尽力避开敏感的政治问题,从经济角度开展改革,走先易后难的路子。
这些改革总体上看,明显有利于改变当时濒临危亡的时局。比如:青苗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这个利息比民间借贷的利息低得多。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发生了不少强迫农民贷款的事情,一时搞得民怨沸腾。
王安石
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带头人,司马光认为,变法名义上是为了老百姓,但实际上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但是由于宋神宗支持王安石,司马光无奈,在变法的第三个年头,自己跑到洛阳写《资治通鉴》去了。此后王安石变法并非一帆风顺,相反是困难重重,但总的来说还在推进,即便1074年,王安石罢相后,变法没有因此而停止。而在此过程中,国家的财政的确增收了,期间还收复了被西夏占领的大片土地。
但司马光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国家总财富基本是不变的,王安石的变法其实就是把民间的财富以变法的名义收归政府,就是与民争利。与民争利是变法引起冲突的根源所在,历朝历代,若不是迫不得已,没有谁会多从民间征税,与民争利是不符合儒家的精神要义的。
王安石何尝不知道司马光的道理。但是,王安石的变法初衷不是要掠夺普通老百姓,实际上是旨在以政府有形之手直接干预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在大幅度减轻商人和地主对老百姓剥削的基础上,政府也增加一些收入,充实国库。比如青苗法、市易法等,把原本该由商人和地主赚的钱,转而由政府来赚,但政府赚的利润率明显低于商人和地主。按照设想,是老百姓和政府双赢,大商人和地主吃亏。王安石也企图增加社会总财富,比如农田水利法,提高农业总收成,也取得一定的成效。
事实上商人和地主赚钱的这个模式,在中国存在了上千年,是老规矩老传统,虽然剥削较为严重,但已被社会普遍接受,形成了保持社会正常运转的经济规则。而这个规则,每个朝代经过一定时期的运转,必将导致穷的越穷,富的越富,最后土地高度集中,社会严重失衡,后来的元朝、明朝、清朝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王安石变法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趋势。
但是,王安石的路子走的过快,摊子也铺的太大,操之过急,加上干部队伍适应新工作得有个过程,所以推行起来困难重重,强迫贷款等经常发生,给反对派足够的借口。青苗法是一开始收到批评最多的改革,但这的确是一项直接惠及穷苦百姓的好举措,只要总结经验,加强教育监督,不断改进,这项改革完全可以长期发挥积极作用,惠民惠政。在变法的后期,青苗法事实上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1085年,年仅37岁的宋神宗驾崩。后世不少人批评宋神宗,但在笔者看来,宋神宗是这个古代历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从20岁登基到去世,18年来,一直不忘富国强兵,一直推行变法,期间也有动摇,但都顶住压力坚持下来了,矢志不移,虽然后来迫于压力将王安石罢相,但罢相用其法,并没有废止新法。
神宗去世后,年幼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司马光在洛阳写完了《资治通鉴》,这时正好回到朝廷,将新法全部废除。并将神宗时期无数将士用献血夺回的广大疆土拱手送还西夏,理由是不送还,人家会来武力夺回,避免麻烦,干脆主动送回去。
司马光给王安石的行事作风总结了“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现在听取来觉得这是好品格,在当时可是了不得的高帽子,古代社会都是奉行西周的天下家国观:敬天、敬宗、保民。意思就是要警惕天变、效法祖宗、听取民间呼声,如果套用“三不足”,就是“三足”:“天变足畏,祖宗足法,人言足恤。”而这“三足”,就是司马光的真实写照。
司马光和王安石斗了十几年,但是都是君子之斗,两人只是政见不同。王安石比司马光早去世半年,王安石死的时候,司马光正得势,他请求朝廷厚葬王安石,指出王安石人不坏,只是一时蒙蔽了眼睛,情有可原。司马光废其法厚葬其人。司马光是晋朝司马皇室后裔,出生于1019年,比王安石大2岁,自小聪明伶俐,少年中进士,官场也算如意,入阁拜相。他的一举一动都是以儒家的标准为准则,据说一辈子只在小时候说过一次谎话。字写得规范有力,文章也写得好,《资治通鉴》就是他主持编写的;生活上和王安石一样,不贪财好色、不享乐放纵,举止端庄,被视为“醇儒”,醇厚的儒者,通俗说就是儒家的僵尸。
王安石去世后,一切又回到了从前,半年后,司马光也去世了。不用王安石的法子,自己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这不是不负责任又是什么?北宋的灭亡那只是时间问题了。43年后,内忧外患的北宋王朝以极其耻辱的方式结束了167年的历史,首都城破,徽钦二帝连同后宫、皇室三千多人被金人掳到哈尔滨。
南宋高宗赵构开始,将王安石列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说变法乱政,以至于北宋灭亡,后世也有人这样认为,实在是齐天大冤,罪魁祸首是司马光们,因循守旧不图自强。
司马光去世8年后,绍圣元年(1094年),神宗的儿子哲宗下诏削除司马光的赠谥,毁坏所赐碑。但是,后世又陆陆续续把司马光请进庙堂大殿,司马光得以长期享受人间烟火,毕竟他是“德才”兼备、方方正正的儒家楷模。
司马光这样的“醇儒”后世经常出现,这样的人如是在开国之初、太平盛世,足为道德楷模,而难成其害。但在危机之际,往往是前进的大绊脚石。800年后,洋务运动也失败了,失败的道理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道理没有质的不同,为了洋务运动,仁人志士不可谓不努力,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毁于一旦。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清末的倭仁和翁同龢的事迹,他们就是清朝的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他也算有自知之明,确实是个迂腐的老头子。一个小时候知道砸缸救人的机智少年,长大后被僵化的儒家思想搞得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为何广施仁政的前秦主苻坚不得善终?
人们从来不会背叛自己的立场,他们背叛的,只是我们的幻想。
仁者苻坚在丧乱的十六国时期,苻坚是一位仁德之君。
他在位期间,尊崇孔子,兴办教育,并让太子以下纷纷学习儒学;兴修水利,以王侯家仆开通泾水上游,发展农业,自己带头耕地,皇后亲身养蚕;救治灾害,每遇灾年必开山则与民共享。
在这些积极的仁政举措下,前秦的关陇地区一片繁华,国力日强。
在这个国力的基础上,苻坚连续出击,基本统一了北方,甚至远服西域,威名远扬!
即便在淝水之战失败后,回到长安的苻坚还减免阵亡将士的租赋,发放抚恤。
可是,苻坚的仁义帝国,却瞬间崩塌,令人唏嘘不已。
这一切,要从另外一部分的“仁义”说起。
引火自焚在这种迅速扩张过程中,苻坚坚持仁义理想,善待投降的鲜卑、羌人势力的首领。
苻坚为了加强对各个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一个引火自焚的举措。
他把本族氐族的人”散镇各方“,迁徙到各地去;又把投降的各族豪富迁徙到关中附近。比如,灭前燕后,迁前燕主、后妃、王公并鲜卑四万余户于长安;又迁徙关东豪杰及杂夷十五万户于关中;在灭凉后,又将凉地豪强七千余户迁到关中。
380年,前秦将本族氐族十五万户迁移到各地,散居方镇,如古诸侯。送别时,氐人父兄都失声痛哭。
当苻坚送苻丕时,有人弹琴唱到:“把族人迁徙到远方却把鲜卑人迁徙进来,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我们能依靠谁呢?”
这几句话唱到了点子上!
氐族本来就是人数不多的民族,如果他们团结在关中根本之地,那即使天下有事也能长相坚持。事实上也是,后来天下动乱时,不管哪个地区,氐族都表现出了较强的战斗力,但哪里都是差一口气,而根本之地的关中,更是实力不足,被鲜卑、羌人攻破,苻坚被俘身死!
淝水大败,力量对比逆转尽管举措失当,但前秦毕竟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一切风险的抑制剂!
因此,王猛在去世前,一再劝苻坚:“不要先灭晋,晋现在团结有地利,灭晋有风险,而现在我们承受不起这个风险!应该先解决鲜卑、羌人的威胁后!”
可是,苻坚不以为意,依然发起攻晋。一瞬间,那支强大的军队灰飞烟灭!
最关键的,不是自己的灰飞烟灭,而是:只有自己灰飞烟灭了!
淝水之战中,前秦军损失的,主要就是氐族精华。而那几支心怀鬼胎的部队却基本完好,他们是:在襄阳方向的慕容垂兄弟的军队、在益州方向准备西进却终止的姚苌的军队,以及当时在大后放集结,尚未赶赴战场的其他各军。
对于这些幸存者来说:千载难逢的复国机会,已经到来了!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金蝉脱壳的慕容垂慕容垂是个奇迹,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他随时会叛乱,可是苻坚从来都是以礼待之。
淝水之战后,一路风声鹤唳的苻坚跑到了慕容垂军中歇脚。
此时,慕容垂身边的人就建议杀掉苻坚。慕容垂拒绝了。他说苻坚对自己有恩,不忍加害。
说完后,慕容垂用下一个动作解释了自己的“报恩之心”,他向苻坚说,我听说邺附近的人民纷纷有动乱之心,请允许我前去安抚,同时,我也想去拜祭一下我祖父的陵寝!
苻坚当场就答应了。
这时,苻坚身边的权翼说:“现在正是要把名将们都召回都城,深根固本的时候,慕容垂是当时名将,鲜卑人的领袖,他志向远大,当初是不得已投降的我们,但绝对不可能甘心做我们的冠军将军,现在放他回鲜卑,无异于放虎归山”!苻坚醒悟了过来,有些后悔,却以已经答应了慕容垂为借口,不想改变主意。
权翼叹息:“大王居然重小信而不顾国家安危,看来关东的形势要大乱了!
权翼想了想,决定还是不能放慕容垂回去,于是,擅自耍了阴招:他派人在黄河桥以南的空仓屋埋伏,准备除掉慕容垂。
可是,慕容垂也深怕被暗算,采取了金蝉脱壳之计:以典军校尉穿着自己的服装,骑自己的战马由黄河桥通过;他自己岸中乘小筏渡河!
慕容垂的典军校尉挂了,慕容垂活了下来!一身冷汗!
慕容复国慕容垂死里逃生,逃到了邺。此时,邺的主事人是苻丕。
此时,慕容垂和苻丕身边的人,都劝主人杀掉对方,双方都没有采纳。苻丕亲自出城迎接了慕容垂。
苻丕不下手,是因为君臣之义。认为慕容垂没有造反的迹象,杀之不适合;慕容垂不动手,则是时机未到。
果然,苻丕把慕容垂安置在城西,并让人去找苻坚请示行动计划;而慕容垂则抓紧时机联络鲜卑兄弟,策划复国大业。
此时,丁零部落造反,苻坚让慕容垂前去平叛。尽管手下人坚决反对。但是,苻丕还是让慕容垂带兵出征。
原因有二:1、慕容垂留在邺他也睡不安稳,不如派出去;2、丁零部落彪悍,必不服慕容,狗咬狗吧!3、军队中安排苻飞龙的氐族军占很大比例,慕容垂翻不了天。
可是,慕容垂还真就翻了天!
慕容垂假称出发前要拜祭鲜卑祖先,被拒绝;慕容垂便衣入城,被阻。
此时,鲜卑人开始意识到北侮辱、歧视的感觉,心怀不满。
随后,又有人来报告,说苻丕想让丁零和鲜卑二虎相争,然后再趁机尽杀鲜卑人,鲜卑人人心更不安。
慕容垂趁机说道:我们对苻坚也算是尽心尽力,仁至义尽了。现在他们却一心要害我们,我们难道能任人宰割吗?
复国的激情已经点燃,不可收拾了!
随后,慕容垂招募勇士,得八千人。慕容垂军中的力量对比改变了!
行军途中,慕容垂指挥的鲜卑军突然对苻飞龙部前后夹击,氐族士卒全部被杀。
慕容复国运动开始了!
蝴蝶效应慕容垂造反后,鲜卑在北地的慕容泓也逃到关东,也开始举旗造反了!这,就是后来的西燕国的开始。
他们造反后,打的第一场大胜,就把前秦的掘墓人——姚苌拉下了水。
当时,苻坚下令苻睿、姚苌一起前去镇压,当时声势很大,慕容一度想东退避难。但苻睿却不听姚苌建议,举措不当,结果被打得大败!姚苌败走。
姚苌败走后,心中不安,派遣使者去给苻坚请罪。苻坚大约也是盛怒之下,一怒之下杀了使者!
姚苌无奈,只得也造反了!
一时间,各地的叛乱不断,烽火连天!
苻坚之死在连续激战中,力量分散的氐族势力渐渐不支。即使是关中地区,苻坚也难以坚持守护长安,留下太子坚守,自己退到五将山,准备收拢力量,再图复兴。
退到五将山,确实躲过了慕容家,却不料后面来了姚苌。
姚苌带兵包围攻,前秦军纷纷逃散。苻坚带了10几个亲兵,神态自若地坐着,被俘。
姚苌俘获苻坚后,自己没脸来见苻坚,就让人来找苻坚,索要玉玺。苻坚大骂:你们是什么东西?就算是五胡的序列里,也没有你们羌人的名字,我把玉玺给了晋朝了,反贼们不要想了。
姚苌又派人来要苻坚禅位。苻坚大骂:禅让是圣贤做的事情,你反贼有什么脸要禅让?
苻坚决意一死,找到了自己两个美丽的女儿呢。“父亲败亡了,你们一定会早到凌辱。父亲不忍见你们受辱,想就此了结你们”。
苻坚和皇后的容貌都很好,想来两位女儿也是如花似玉。而苻坚这年48岁,两位美丽的女儿应该也就20来岁。两朵美丽的鲜花,突然凋零在花一样的年龄。莫生帝王家!
苻坚在了却后顾之忧了,不断辱骂姚苌。姚苌无奈,只得杀了苻坚!
苻坚施行仁义,因此,后世民间对苻坚评价还是很高的,称之为苻王爷、苻家神。在今天的台湾道教中,还以每年正月初二为太劳祭之,称为祭苻家神。(有意思的是,苻坚在位时期,是打压道教的···)
施仁于民,民不忘之。
可是,对于B端(企业客户),仅仅只是仁义,是远远不够的。
当慕容冲杀到长安城下时,苻坚让人送去一件锦衣,以表示他还记得昔日之情。
可是,慕容冲说:孤以天下为任,怎能顾恋一袍之情?如果苻坚愿意投降我们慕容家,我们慕容家对他,不会比他从前对我们慕容家差!
慕容垂、慕容冲、姚苌,他们都要面对各种复杂的关系:与本民族人民的关系、与本民族贵族的关系、兄弟民族的关系等等。
这种情况下,即便你以仁义待之,又如何能让他不顾及其他各种复杂的关系,一心一意追随你呢?
一旦有了机会,难道他会念及苻坚的仁义,而不顾国耻家仇、族人心愿吗?
苻坚的遭遇,告诉了我们一个问题:仁义的边界在哪里?
仁义的边界,就是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善意的力量。人永远是一个复杂利益的集合体。也许你的善意给了他100个让他爱你的理由,可是,也许,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101个利益在呼唤他:背叛你!
他们没有背叛自己的立场,他们背叛的,只是我们的幻想。
抗战时期的木柄手榴弹威力有多大?
一位老兵告诉我,木柄手榴弹投掷手感非常好,可是威力实在太小,早就被淘汰了!
木柄手榴弹的起源中国是世界上使用木柄手榴弹最多的国家,可是你知道吗?木柄手榴弹其实是德国发明的!
关于木柄手榴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德国英国法国他们使用的全都是卵形手雷,这种手雷有一个缺点,投掷出去之后很容易滚动,尤其是米尔斯手雷,滚动的比球还快。
当时,德国士兵的平均投掷距离只有27米,偶尔遇到手雷往回滚动的时候,往往会误伤自己人,所以德国就像发明一款不会滚动的手雷,于是,木柄手雷诞生了!
木柄手雷的形状是不规则的,上头粗,下头细,形状不规则,落地就比较稳定,落到哪就停在哪,不容易滚动,投掷精准度更高!
木柄手榴弹的使用方法从外观来看,木柄手榴弹分为3个部分:战斗部,木柄,保护盖。
从内部来看,战斗部由外壳和炸药组成,木柄是中空的,里面可以装一根引线,引线由雷管、铅管、导火索、铜丝环、拉火绳、拉环六个部分组成。
木柄手榴弹的使用方法十分简单,把保护盖取下来之后,手指扣住拉环,用力一拉,导火索跟铅管摩擦燃烧,几秒钟之后可以点燃雷管,雷管引燃炸药,砰!
木柄手榴弹的基本特点1,木柄手榴弹通常使用简易的木箱子运输,一箱可以装20-30枚,可以满足一个班的需求。
2,木柄手榴弹生产容易,生产成本低,所以我国最初生产的就是木柄手榴弹,而不是卵形手雷。
3,木柄手榴弹一头重一头轻,木柄更方便发力,投掷手感更佳,投掷距离更远,落地精准,不容易滚动。
4,木柄手榴弹之所以能投掷得更远,是因为长长的木柄给手榴弹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力矩,延长了手榴弹的滞空时间,所以,引线也要设计的更长一点,通常5-7秒才会爆炸,甚至更久。
5,木柄手榴弹除了可以用来投掷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在德军手中,木柄手榴弹可以是土豆捣碎机,还可以是近战锤子等,用处多多。
木柄手榴弹的真实威力木柄手榴弹威力不大,有效杀伤半径只有5米左右,而且,木柄手榴弹还存在杀伤死角,那就是木柄的方向。
卵形手雷爆炸之后,可以呈现360度无死角的伤害,木柄手榴弹爆炸之后,木柄的方向就是死角,如果你运气好,刚好处于木柄的方向,顶多就是挨一棒子,根本没有性命之忧。
在影视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战士用木柄手榴弹炸坦克,其实,一枚手榴弹根本无法对坦克造成任何威胁,即便是把手榴弹塞进坦克的履带里面,也无法炸断履带。
关于木柄手榴弹的真实威力,外国人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准备了一枚德国制造的手榴弹,这枚手榴弹长356毫米,重642克,内部装填200克TNT炸药,威力比几十年前的传统手榴弹更强。
为了将爆炸威力全部释放在履带上,他们直接将手榴弹塞进一辆推土机的履带当中,遗憾的是,这枚手榴弹并没有将履带炸断,甚至,履带没有受到任何损伤!
事实证明,现代手榴弹炸不坏推土机的履带,传统手榴弹更炸不坏坦克的履带!
当然,手榴弹的用法不止一种,先辈们为了提升手榴弹的威力,往往会将手榴弹捆在一起,做成集束炸弹,如此一来,手榴弹的威力就能增加许多倍,炸坦克也不在话下!
木柄手榴弹为何被淘汰?木柄手榴弹起源于一战,在二战中得到广泛应用,至今已过百年,早已成为过时产品,被淘汰有很多必然原因!
1,木柄手榴弹体积太大,运输困难,携带困难,使用体积更小的卵形手雷,可以增加单兵携带数量,至于卵形手雷的滚动问题,现代士兵的平均投掷水平都在60米左右,高手能投掷90多米,不会滚回来伤到自己。
2,木柄手榴弹有爆炸死角,卵形手雷没有爆炸死角,杀伤力更强!
3,木柄手榴弹很容易受潮,受潮之后无法引爆,点火系统太差,在温度十分寒冷的环境中也不容易引爆。
4,木柄手榴弹无法在炎热的环境中储存,尤其是在爆火连天的环境中,木柄燃烧时,手榴弹很容易爆炸,引起误伤事故。
5,木柄手榴弹保存困难,时间一长就会出现受潮问题,会出现木柄腐烂问题,有很多哑弹,所以,木柄手榴弹只适合在战争年代快速生产,快速使用,不适合在和平年代长期保存。
从各个角度来看,无柄手榴弹都要优于木柄手榴弹,所以,木柄手榴弹被淘汰了。
木柄手榴弹是一个时代的经典,可它只属于上个时代,不属于这个时代!
我国淘汰木柄手榴弹的漫长过程关于木柄手榴弹的淘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从那个时候,我国就已经开始逐步淘汰木柄手榴弹了,转眼就到了2010年,木柄手榴弹还没有被完全淘汰,实弹训练的时候还在使用,为了加速淘汰过程,只能将木柄手榴弹分批报废处理,也就是最近几年,才将木柄手榴弹完全淘汰。
前前后后算起来,我国足足用了20多年时间,才将木柄手榴弹完全淘汰,你知道为什么这么慢吗?因为库存实在是太多了!
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木柄手榴弹最多的国家,储量数以亿计,这些手榴弹原本是要用上的,结果没能用得上,就变成了库存,虽然在跟越南交手的时候用掉了一点点,可也只是一点点而已,储量还是很大。
数量如此庞大的手榴弹,放着生锈,销毁可惜,怎么办呢?只能放在实弹训练的时候用掉。
几年之前,你肯定看到过这样一副画面,士兵戴着最先进的复合材料头盔,拿着最先进的枪械,踩着最先进的军靴,可是往腰上一看,哎,竟然挂着木柄手榴弹?
消耗的消耗,销毁的销毁,现如今,木柄手榴弹的存货已经不多了,全都换上了全新的卵形手雷,现代手雷个头更小,体型更加圆润,威力却非同凡响!
木柄手榴弹放在今天还是可以使用的,不过它能发挥的作用不大!
郭威为什么会传位给义子柴荣?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皇帝郭威病重,即将不起。临终前,他召见养子: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宫,拉着他的手嘱咐说:“我去世后,灵柩不要长久停在宫中。你等我一死就马上修建陵墓,不要大肆动工,不要在陵前立石人兽,也不要派军士宫人守陵。只安排陵墓附近人家三十户守陵即可。然后在陵前立一块碑,刻上‘大周天子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嗣天子不敢违也’,就可以了。”
安排好后事后,郭威再召见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加封其为武信节度使,命他在病榻前向晋王郭荣行君臣礼,以定名份,同时也有消除其觊觎皇位之心的用意。李重进毫不犹豫,在郭威的驾前向年龄比自己小的晋王郭荣行君臣大礼,从而使得后周权力交接在接波澜不惊中平安地进行。
当晚,心中再没有遗憾的郭威驾崩于汴梁皇宫滋德殿,时年五十一。朝臣为其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上庙号太祖。四月,后周太祖郭威下葬于嵩陵。
身为皇帝,却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留给了养子,后周太祖郭威和他的养子郭荣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回事呢?我们接下来详细的加以叙述,为大家解开这历史上的真相。
郭威,是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人,父亲名叫郭简,曾担任过晋王李克用(即后唐庄宗李存勗之父)势力范围下的顺州(今北京顺义县)刺史,后来在五代乱世中被与李克用为敌的幽州节度使燕王刘仁恭杀害。当年只有几岁的郭威只得跟随母亲王氏及家人前往潞州(今山西长治)投亲,途中母亲意外病逝,幸好同行的外姨母韩氏抚养了这个幼儿,郭威才能长大成人。成年后,郭威长得魁梧雄壮,勇力过人,因此被李克用属下的泽潞节度使李继韬看中,将其招募至麾下,成为“牙兵”(即节度藩帅亲兵),这一年,郭威十八岁。
在军中郭威为人豪爽、好勇敢斗,经常给别人打抱不平。一次,郭威和驻地一个欺行霸市的屠户纷争中,失手杀死屠户,结果被抓(后世水浒中鲁智深击杀镇关西一段,应该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发)。事情报到李继韬那里,李继韬有感于郭威勇气和胆识,以及平时作战时的奋勇,于是把他放了,之后又暗地里把他收到军中。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李继韬因暗地里勾结后梁、背叛后唐事发,被后唐庄宗李存勖召回洛阳,斩杀于天津桥,泽潞镇也被废除。当时还在泽潞军中的郭威也随之被收编进后唐军队,因为勇武有力,后唐庄宗把他编入了自己的亲军“从马直”。
后唐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后唐庄宗李存勗在兴教门之变中死于乱军,继位的后唐明宗李嗣源将大批庄宗后宫妃嫔遣散回原籍,其中有一个姓柴的美人,是邢州龙岗(河北邢台)人,也在遣散之列,于是携带多年积攒的金帛财物,准备返回刑州。在北归刑州途中,柴氏和前来迎接自己的父母相遇在黄河南岸,但是遭逢大雨,一连十几天没有停,柴氏全家被阻挡在河南岸驿馆中,暂避于此。
一天,在驿馆中,柴氏无意中看见一个身躯伟岸、气度不凡的军士从门口走过,虽然衣服褴褛破烂,可是相貌堂堂、威武有度。
于是柴氏问驿馆人:“此何人?”,驿馆吏员回答说:“此马步军吏郭雀儿也!”郭雀儿,就是郭威。
柴氏见郭威相貌不凡、气度堂堂,于是让驿馆吏员唤他进来,给他换上干净衣服,送他食物,并攀谈起来。谈话中,柴氏得知郭威也是刑州人,心中更是欣喜。一来二去之下,柴氏决定要嫁给这个刚刚认识的青年军人。
得知女儿要嫁给一个穷军人,柴氏的父母坚决不同意,说:“你怎么说也曾经是皇帝身边的人,回家后当要嫁给节度使,为何一定要嫁这个此素味平生的人呢?”柴氏说:“我在宫中时间很久,能够分辨贵贱,这个男子有贵人像,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坚决要嫁给当时还默默无问、地位低下的郭威。
郭威无意中路过驿馆,没想到居然白白捡了一个美女妻子,简直是喜出望外,对于这桩婚事没有任何意见,一万个同意!当年,郭威二十三。
于是,柴氏把随身所带的财物分一半给父母带回老家,另一半就作为嫁妆,和郭威在黄河边的驿馆中成亲。因为是在贫贱低微之中和柴氏结婚,而且柴氏从不嫌弃自己,所以郭威和柴氏夫妻感情一直非常好,对她敬重有加,倍加爱护。
成亲后,依靠柴氏的嫁妆,郭威逐步改善了自己的境遇,在军中一路升迁,从后唐禁军马步军一个普通军士,逐渐成为后唐、后晋大将,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麾下的亲军将领,为刘知远出生入死,立下过很大的功劳。
在地位逐渐提升的同时,郭威和柴氏成亲后却迟迟没有生下儿女,多年都无子。但是郭威毫不在意,并没有任何怨言。
此时,柴氏的兄长柴守礼因家道中落,所以让自己的儿子柴荣前去投奔姑姑柴氏。这样,当年还不满十岁的柴荣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即郭威的老家)便告别父母,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
柴荣从小早熟,又为人谨厚,生性朴实,来到姑父郭威家后即开始帮助郭威处理家务事宜,机灵乖巧,深受郭威的喜爱。而柴氏无子,对于这个侄儿视同己出,关爱非常。见妻子深爱侄子,这个外侄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敬重柴氏的郭威在得到柴氏同意、并与柴守礼商议后,正式收养柴荣为养子,改名郭荣。当时,郭威尚未发迹,家境不是很富裕,少年柴荣为了郭家开支家用,小小年纪就承担重任,外出经营茶叶及货物生意,长期往返南北各地等地,为郭家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在郭威的扶持下,郭荣才弃商从戎,随养父南北征讨,建立功勋。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郭威的主公:后晋检校司空、侍卫马步都指挥使、点检随驾六军诸卫事、许州节度使、朱州节度使、检校太傅、北京(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政权。之后刘知远击败契丹留守军队,攻克开封,建都于此,刘知远即后汉高祖。
时任刘知远帐下右牙(衙)指挥使的郭威在刘知远称帝前就主动劝说其早日称帝,称帝后又屡立战功,成为刘知远建立后汉的主要功臣。于是,刘知远加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统领后汉军队。而郭荣则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高祖刘知远病重,临终前向史弘肇、王章、苏逢吉、郭威等大臣托孤,随即驾崩于汴京皇宫,时年五十四岁。其子刘承祐在诸托孤大臣的协助下继位,即后汉隐帝。
后汉隐帝年幼,继位后藩镇河中节度使李守贞、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等不服,相继起兵造反,对抗后汉朝廷。
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隐帝下令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望,一举攻破河中,杀李守贞。赵思绾、王景崇害怕郭威军锋,相继归降,后汉政权得以稳定。之后,郭威乘胜再北伐燕京,大破契丹,消除了北部威胁。
战后,郭威因功被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兼管河北诸州郡。成为后汉军事第一人。此时,他的原配妻子柴氏已死,而郭威也有了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亲生儿子,但是对于养子郭荣,郭威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还是一如既往地亲近和信任,父子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影响。后汉隐帝起先依靠郭威平定内外叛乱,得以稳定社稷。但是在朝野稳定后,又担心郭威手中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对郭威等辅政老臣等猜忌日深,准备逐步将他们铲除,以卫护皇权。
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后汉隐帝突然动手,把辅政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等全部诛杀,然后密令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镇宁军节度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不料李弘义却把诏书密告王殷。王殷立即向郭威告急变。
领兵驻守魏州(河北大名)的郭威见事情紧急,于是采用军中谋士魏仁浦计策,伪造隐帝诏书,宣称其令郭威诛杀诸将,致使魏州军士群情激愤,然后推举郭威起兵讨伐朝廷,号称“清君侧”。郭威出兵后,留养子郭荣留守魏州,主持后方军政事务。
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郭威率大军渡河,并上奏隐帝,要求隐帝将撺掇其发动政变的“奸臣”李业交出,隐帝大怒,在朝会上出示郭威的奏章。大臣们都说郭威反状已明,必须出兵严惩并夷灭三族。
于是,隐帝下令,把郭威留在京师汴梁的家属:儿子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女儿;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养子郭荣的儿子郭宗谊(宜哥)、郭宗诚(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宗諴(尚在襁褓、无大名、名系追赐);郭威的继妻张氏、郭荣的发妻刘氏等郭氏满门,不论男女,全部押上刑场,夷灭全家。之后,隐帝亲自率领大军,出城征讨郭威。但是在七里坡之战中,后汉军大败于郭威之手,后汉隐帝刘承祐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郭威于是得以入京,在觐见李太后之后,推举太后临朝听政,并提出拥立后汉宗室、武宁节度使刘赟为新帝,以稳定局势。
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已经是951年1月)初一,北方有报契丹兵大举南下,于是李太后命郭威率军北上抵御,郭威在十二月十五率大军出发。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士发动兵变,把一面黄旗加在郭威身上,大呼万岁,奉其为新帝。于是郭威顺势在十二月二十四返回汴京,奏报并逼迫李太后,授其为“监国”,自此夺得后汉国政(这就是日后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原始版。而且这个时候,赵匡胤已经投入郭威的军中,很有可能就在澶州军中,也许全程参与了这一次兵变)。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太祖即位后,追封原配柴氏为圣穆皇后,并在此以后没有更立新皇后,以表达对于妻子的思念。
太祖以崇节俭、用仁德、轻徭薄役来治理天下。改革前朝弊政、整顿吏治纲纪、治理河患、招抚流民,发展农业。在他的统治之下,后周迅速强大,中原长期混乱分裂的局面开始向统一方面转变,后周统治区域国富民强显现,日后中原的一统,是自后周太祖时开启了坚定的基础。
在治理国家的同时,太祖也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他的亲儿子、侄子等人已经被后汉隐帝全部杀害,现下自己的年纪也过了五十,再生下子嗣也很艰难。即使再有了儿子,后周太祖已经是近五十岁的人,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年(实际上,太祖也只活到五十一),如果自己几年后去世,那么又是一个主少国疑的局面,后周社稷必定会倾覆。
于是,太祖决定不再寄希望于再诞育子嗣,而是从幸存的几个子侄辈中,择贤者立为皇储,以延续社稷安宁。
太祖可供选择的人选一共有三个:第一个就是发妻的侄子、也是自己二十多年的养子郭荣;第二个是自己的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第三个是自己的女婿、四女儿寿安公主的驸马张永德。因为他们年纪较长,跟随自己从军,后汉隐帝杀害郭氏一门时,都在魏州军中,所以得以幸免于难。三个人中,论血缘是李重进最亲,为太祖的亲外甥;论名份是张永德有利,是亲女婿;而论感情和才能,则养子郭荣优势明显。三个人都很优秀,无论把社稷大位传给谁,太祖都觉得不会有遗憾。
在经过长期的考虑后,太祖在广顺元年(951年)正式授予养子郭荣皇子的身份,任命他为澶州(今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封太原郡侯,而外甥李重进 则封 为内殿直都知 、泗州刺史,女婿张永德为内殿直小底四班都知、和州刺史。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实际继承人。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正月,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作乱,太祖出兵平乱。战事一度不利时,太祖曾对宰臣们说:“如朕不可行,当使澶州儿子(指郭荣)击贼,方办吾事。”显示了他已经视郭荣为自己的皇储,有重用并托付江山的意思。当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广顺三年(953年)正月,郭荣自澶州入朝,觐见太祖,同年三月,郭荣被晋封为晋王,就任开封府尹。在五代之际,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各朝不明立太子储君,而一旦皇家子弟担任了开封府尹,并封晋王,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是王朝的储君了(日后宋朝建立,宋太宗就是先担任了晋王、开封府尹,最后成为了皇帝)。明确了郭荣的储君之位后,太祖再授外甥李重进为大内都点检兼马步军都指挥使,女婿张永德为小底第一军都指挥使 。广顺三年(953年)再授李重进为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殿前都虞候 ,让自己这两个仅存的后辈掌管殿前亲军,为郭荣护佑左右。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病逝于汴京,如同之前所描述的一样,在临终前,太祖亲手把江山交给了养子、皇嗣郭荣,并让外甥李重进在自己面前向郭荣行君臣大礼,明确了二人的名份,使得天下人都知道郭荣是嗣皇帝人选,同时也保护了李重进不至于被猜忌而导致危险。之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人世。
而郭荣,则在太祖灵柩前即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这就是后周世宗。太祖的苦心没有白费,后周世宗即位后,对于表兄李重进、妹夫张永德信任有加,委以重任。李重进被授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分别掌管后周侍卫亲军和殿前亲军。在后来的战争中,李重进、,张永德都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为世宗和后周建立赫赫功勋。李重进以战功拜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成为“使相”;张永德也以战功加检校太傅,授义成军节度使。
世宗对于太祖的恩德和关爱,一生都不曾忘记,严守父子名份,从未有过恢复柴姓,回归柴氏宗族的念头。即位后,对于尚在人世的生父柴守礼,世宗厚加官禄,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多加田地美宅,侍奉甚厚。但是,世宗没有奉柴守礼为“太上皇”,而是从养父的角度出发,以生父为“元舅”,即以柴守礼为母亲(其实是姑母)的哥哥,加以优渥对待。为了不使天下人认为自己获取皇位后就冷淡对待郭家,世宗自成为皇帝后,就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直至驾崩。
后周太祖和养子世宗,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的父子感情却一直保持得深厚和真挚,甚至比有些亲生父子还要深,这也是世宗在他一生中,除了那些文治武功之外,最为世人所称道的优秀品质,后周世宗郭荣,不愧为五代第一明君。
最后,再特别说明一下:后周世宗自被后周太祖收为养子那一天起,就是叫做郭荣,在之后的日子里,从来也没有叫过柴荣。他的儿子,即后周恭帝,也是叫做郭宗训,从没有叫过柴宗训。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柴荣”称谓,是宋太祖赵匡胤在篡夺后周社稷后,为了掩饰自己篡位的真相,所以把世宗改名为柴荣,意思是世宗也是以外姓人的身份自后周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那么自己夺取了柴家的江山,也不算失德和无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