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查的演员,谍战连续剧名单
密查的演员,谍战连续剧名单?
1. 风筝
主演:柳云龙、罗海琼、李小冉
首播时间:2017年
这部电视剧虽然年份还算比较近的,但是已经是非常牛的一部国产谍战剧了,超越了此前播出的《暗算》,这部谍战剧有着精巧的逻辑布局以及对于人性的揭示,很有深度。
1. 潜伏
主演:孙红雷、姚晨
首播时间:2008年
潜伏这部电视剧从当年播出到如今都还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谍战剧,在其中孙红雷和姚晨的演技都堪称顶级,并且融合了一些幽默和感情线,使得一部烧脑谍战剧更有亮点。
3. 北平无战事
主演:刘烨、陈宝国
首播时间:2013年
这部剧的演员阵容可以说非常强大了,聚集了不少老戏骨,在剧中贡献了炸裂的演技,并且整个故事的构架宏大同时精巧,期间出现的人物看似繁杂但是有着环环相扣千丝万缕的联系。
4. 无悔追踪
主演:王志文、刘佩琦
首播时间:1995年
这部电视剧其实知名度不高,毕竟是90年代的剧了,但是确实非常经典的一部谍战剧,被评价为中国电视史上的巅峰之作,从小人物人生的角度揭示整个1949年的变迁。
5. 暗算
主演:柳云龙、陈数
首播时间:2005年
这部电视剧也算得上是大陆的谍战剧的一个鼻祖了,观众在看谍战剧情的同时也能看到那些被撕开面具的丑陋的人性,非常多令人陷入沉思的情节,且逻辑非常缜密。
6. 黎明之前
主演:吴秀波,林永健
首播时间:2010年
这部电视剧的口碑也很好,虽然开头就让你知道了谁是卧底,但是后面却能够抓住你的眼球和思绪,因为中间的过程也是精彩无比,一个个高手过招的情节都让人拍案叫绝。
7. 红色
主演:张鲁一,陶虹,周一围
首播时间:2014年
这部电视剧是经典抗日电视剧前十名,也是悬疑和推理色彩非常抓人眼球的一部谍战剧,并且张鲁一和小陶虹在其中的演技也是很精彩,人物刻画到位。
8. 伪装者
主演:胡歌、靳东、刘敏涛、王凯
首播时间:2015年
这部电视剧因为其中的演员们都是大家很喜爱的,所以口碑和热度都很不错,在当年的国产剧中也是脱颖而出的,这部谍战剧的逻辑和情节引人入胜的同时也有轻快的范围和台词。
9. 悬崖
主演:张嘉译、宋佳
首播时间:2012年
这部电视剧的制作可以说是很良心的,从音乐、灯光、服化道上都是上乘,而且对于剧中人物的塑造上也是很用工夫,凸显了人物之间的复杂矛盾,结局也有亮点。
10. 告密者
主演:柳云龙、张嘉译
首播时间:2010年
这部谍战剧其中有着一些悬疑和恐怖的色彩,比较吸引人,而且它的情节构思也比较巧妙,让观众可以跟着主角一起破解出一桩特务大案,所有角色都在斗智斗勇很精彩。
请问近几年有什么电视剧是你可以反复追好几遍的吗?
《琅琊榜》一定上榜!近几年的国产剧真的越来越雷人,越来越敷衍了,《琅琊榜》的出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首先主角的选角上,胡歌和王凯的颜值无疑是帅的,而且演技也很厉害,又帅又有演技的谁不喜欢呢?
静妃也是主角之一,聪明,隐忍,而且静妃其实是很开明的一个母亲,面对靖王从来都是和颜悦色,自己儿子要参与夺嫡之争,她只会考虑以自己的能力能帮他多少!而且这部剧的宫斗都是高级别的,和平常你推我一把,我害你流产那种戏码完全不一样!
配角也没让大家失望,标准美人脸的宫羽,秒杀一众网红脸,办古装太好看了!宫羽的设定有才华,有相貌,又对梅长苏一往情深,这是一个不会让人反感的红颜知己!
飞流必须放c位,飞流这个角色其实很讨喜,傻傻的武功又很高,只忠心于梅长苏,智商不够颜值来凑哈哈哈!
还有一个很喜欢的配角就是长公主了,长公主最出彩的一个场景就是拿着谢玉生前的状纸揭露了十三年前梅岭一战的冤情,当时看到超级激动啊!
这部剧的反派角色演技也很厉害!王鸥演的秦般若颜值不用说,她很适合古装!还有梁帝被梅长苏,靖王和满朝文武大臣逼迫彻查梅岭一案时候的那个场景也是这部剧的高潮部分,老戏骨的演技啊!
你喜欢李幼斌李小冉主演的因法之名还是郑凯邓莎主演的密查?
虽然《因法之名》中的演员由于年纪大而饰演的角色年轻被很多人诟病,即便是过了十七年这些演员的年纪还是偏大,但是毕竟李幼斌、李小冉对于上了年纪的观众来说,他们还是喜欢带些生活气息的剧情,还是《因法之名》可以继续追下去的。
《密查》只看了开头,当我看到那个长镜头一个女人领着一个小女孩从一个摊位向前奔跑,镜头追着她拍,我就一直盯着这个女人看,过了几十秒她的镜头完了,她拽着小女孩嘻嘻哈哈的到了路边,她笑着跳到路边这个镜头你们后期能不能负点责任截掉,哎呀,一看就是个糊弄人的太不严谨了!用偶像演员主演谍战剧,就和电视剧《麻雀》似的,确实不是吸引中老年观众的,我觉得主要是吸引年轻观众的.....
《因法之名》十七年以后的剧情,李幼斌就不算主演了,张丰毅都领盒饭了,主要是下一代几个年轻人围绕着案件的情节,李小冉开始挑大梁了,可惜年轻的几位主演名气不算大,号召力有点欠缺,但是演技来说和剧情的发展也不违和。
昨晚的两集许志逸的母亲庄桂花的镜头不少,许志逸减刑到二十年,再过三年就要出狱了,庄桂花身患癌症,抵押房子也要给儿子伸冤上诉,一般家庭早就被磨难磨平了棱角,这母亲确实伟大,看得让人想掉眼泪。李幼斌饰演的葛大杰是个一根筋的公安局长,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制的健全,他的思想也没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是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办案思路,就这样的公安局长,这么多年不知道武断的办过多少错案!
陈硕是陈谦和的儿子,陈谦和当年天天被老婆骂,老婆在他面前天天说许志逸的好话,使得他心生妒意,就这么点私心,他隐藏了重要证据,害得许志逸被判了冤案,而他的儿子律师陈硕开始处于贪财的私心,一步步把案子引向继续申诉的道路,最后把自己的爹陈谦和送进大牢,陈谦和父子都有点私心,都是私心害了他们!
相对于《密查》我喜欢的是《因法之名》!
你喜欢哪些谍战剧?
谢邀!这个问题对于每个人来说肯定有不同的答案,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比较喜欢那种没有宏大的战斗场面,完全靠谍报人员的斗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次就是不能夸张的太过分的,相对来说比较合理的.下面具体说说这些方面:首先是完全靠谍报人员的斗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类型的,比如说《潜伏》《渗透》等,这些电视剧里面没有很宏大的战斗场面,主要玩的是心理战,利用各种手段让敌人有苦说不出,而且能顺利的完成任务,敌人明知道你是谍报员,但又不敢对你不利.其次就是就是不能夸张的太过分的,也就是不能太过于艺术加工了,要看起来带点合理性,无论是战斗场面还是日常生活都能合理解释的.这类的代表性的有《悬涯》《暗算》等,看起来比较合理,但又有艺术加工的效果,但又没有过于的夸张.一起看起来都比较合理!以上就是我最喜欢的几部谍战剧,每次一有空的时候都会看,基本上都已经看过3遍了.但每次有时间的时候还是会想看.主要是他们无论是演员的表演,还是剧情进入,展开.以及对人物的刻化,都是属于上佳之作! 各位朋友,你认为我所说的观点对吗?你喜欢的谍战剧是哪一类的呢?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分享出你的观点,并推荐一些好看的谍战剧出来.谢谢!
为什么感觉即使到现在仍是讳莫如深?
1870年8月22日,当曾国藩在天津查办教案时,南京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巨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
据野史说,马新贻被刺前数日,忽然接到一份公文,也不知为何署印章,拆开一看,并无文书,但画死马一匹。马新贻大惊失色,寝食不安。8月21日,这是督署月课武职的日子,因雨推迟到第二天举行,总督马新贻亲临校场检阅。校场在督署西边,有箭道可达署后便门。马新贻检阅完毕,步行由箭道回署,将入便门,忽见有人跪在道边,“求助川资”,原来是同乡武生王咸镇。马新贻没好气地说:“已助两次矣,今胡又来?”话还没说完,忽然看见一个身穿短衣清兵模样的人,快步走到马新贻面前,打千请安,右手随即从靴筒中取出闪闪发光的一柄短刀向马猛刺。行刺者自称张文祥,并不逃跑,束手就擒。马新贻被刺成重伤,不治而亡。
马新贻是两江总督、朝廷重臣,行刺总督,这在清朝200多年来,还是头一遭,于是人情汹汹,讹言朋兴,朝廷更是大为震惊。案发三天后,即严令江宁将军魁玉督同司道各官赶紧严讯,务必究出行刺缘由及有无主使确情。可是张文祥供词闪烁,无法定案,朝廷无奈,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前赴金陵,会同审办,连日熬审。张文祥供认,过去因拦轿告状,马新贻拒不受理,后开小押店,又被严禁,因怨成仇,谋图行刺,等等,此外,“坚不吐实”。如此重案,朝野上下,人言藉藉,如不迅速结案,朝廷脸面无光。天津教案办得差不多,朝廷即令曾国藩回任两江,“赶紧严加审讯,以期水落石出”。同时,命刑部尚书郑敦谨为钦差大臣,协助曾国藩办案。
曾国藩深知案情重大,心中没底,赴任前试图窥探慈禧太后的态度,便上奏“恭请陛见”,得到允准。1870年10月30日,慈禧太后在养心殿召见了他。
太后问:“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
国藩对:“这事很奇。”
问:“马新贻办事很好?”
对:“他办事精细和平。”
仅此寥寥数语,不冷不热,不痛不痒,颇令人玩味。不过,曾国藩还是心领神会。朝廷虽然谕旨一道接一道往下发,措辞一次比一次严厉,骨子里并不是十分重视,其中的隐情,是一个让人猜不透的谜。
既然慈禧太后定下基调,曾国藩办起这件十分棘手的案子也就容易多了。曾国藩办事一向比较严谨,可是处理张文祥刺马案,显然有些粗疏了。这也是看朝廷眼色行事而已。既然朝廷要求国藩把“刺马案”查个“水落石出”,国藩当然要有所交待。1871年3月19日,即为钦差郑敦谨送行这一天,上了一个《复审凶犯行刺马新贻缘由》的折子,上报复审张文祥刺马缘由。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曾国藩等亲自审讯,得知张文祥是河南汝阳县人,1849年间,变卖家产,换得本钱做毡帽生意,到浙江宁波贩卖。在这里,遇到罗法善,一交谈,才知俩人原是同乡,渐渐地来往多了起来。张犯因为在宁波做放印子钱的买卖,便娶了罗法善的女儿为妻,生育一男二女。
咸丰年间,张文祥靠开典当小店为生,雇了一个叫陈养和的人在店里帮工。1861年太平军将攻宁波,张文祥把衣服、银两以及洋钱数百元装入箱子,交给罗氏,要她带着子女出城避乱,张文祥与陈养和留在城里守店。当时,有个叫陈世云的人和张文祥是老相识,在太平军中担任后营护军,太平军攻陷宁波时,暗里差使王树勋到张文祥店内保护,门口插了一面太平军的旗帜,另贴一纸条,以免财产被抢。当太平军在宁波站稳脚跟,便邀张文祥一起参加,还威胁陈养和一同前去。
后来,陈世云带张文祥一起攻打诸暨县包村,陈世法被包村团练击毙,张文祥幸免,曾将这一消息告知陈养和。后陈养和逃出太平军,张文祥继续留在侍王李世贤队下当后营护军,随军至安徽、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1864年10月间,太平军陷漳州,时金彪被俘,张文祥一问,原来是同乡,便为他求情,免其一死,并将时金彪留在自己的住所。张文祥见太平军败局已定,暗与时金彪商议一起逃跑。1865年1月间,乘便溜之大吉,投到提督黄少春军营,要献计破敌立功,该营以二人没有可靠的担保人不肯接收,给了盘缠打发他们回原籍。张文祥走投无路,便同时金彪由厦门到了福州。
1865年春,时金彪经人引荐,到浙江巡抚马新贻署中当差,张文祥则在福州当兵。不久,他搭海船回到宁波,得知妻子罗氏被吴炳燮霸占,并骗去银钱,便到鄞县衙门告状,鄞县通过审讯得知罗氏私自改嫁,便判决罗氏由张文祥领回,银钱无凭无据,无法追究。张文祥于心不甘,又因穷困潦倒,无法生活,即在老相识王老四、陶孝扬、吴建工、武德沅等,以及王老四的熟人龙启法、李沅和、杨中和等的资助下,又开店营生,并帮忙销赃图利。后张文祥同龙启泫等来往渐熟,便随龙启法、王老四、李沅和、李海、杨中和乘坐陶湘帼海船,一共七人往定海一带行劫,未能得手。龙启泫等人便投到南田大股海盗那里入伙,张文祥仍旧回到宁波。
到1866年初,浙江巡抚马新贻巡查边境到了宁波,张文祥企图借巡抚大人的威力,来搞垮吴炳燮,随即写下状纸拦轿喊冤,请求巡抚大人为他追回银钱。结果,马新贻不予理睬,掷回状纸。吴炳燮得知此事,洋洋得意,和别人说起,作为笑料。不久,吴又寻机勾引罗氏私奔。张文祥告到知府,知府批交知县,将罗氏追回交给张文祥。张文祥愤怒已极,便逼迫罗氏自尽。
这年10月间,张文祥与龙启沄、王老四在酒店里相遇,倾诉告状非但没有得到巡抚的批准,反而遭到吴炳燮的欺辱,现已家破人亡等情况。龙启法也向他说起,从前投入南田大股海盗中,不幸被马巡抚派兵追捕,陶湘帼、李沅和、李海、杨中和等均被杀死,自己和王老四侥幸逃脱。龙又夸赞张文祥讲义气,可为众朋友报仇,自己也可以报仇雪耻了。张文祥经他一激,当即同意为朋友行刺马新贻。决意已定,就此分手。
1867年8月间,张文祥获悉陈养和在湖州新市镇做买卖,生意不错,于是将子女托付给妻嫂罗王氏照管,自己到新市镇找到陈养和,想合伙开家小押店。陈养和告诉他,马巡抚已出了告示,禁止开小押店,人多可开当铺,如果一定要开押店的话,也只能小做。张文祥于是租了房屋开起张来,把罗王氏及子女一起接到了新市镇。当地地痞流氓见张文祥这店是违法开的,便经常前来敲诈勒索,弄得张文祥连本带利全赔了进去,因而穷而愈愤。
1868年3月间,张文祥到了杭州,得知时金彪在巡抚衙门当差,暗自庆幸,便找到时金彪,托他在衙门里给谋个差使,其他就没有多讲了。时金彪以马巡抚升任闽浙总督,不便代谋差使,念及旧情,将张文祥留在署中款待两日。张文祥没找到机会下手,只好又回到新市镇。
1869年10月1日,张文祥听说马新贻调任两江总督,即借口访亲探友为名来到南京。当时,时金彪已随新任布政使李宗羲进京。正愁没办法混到总督署内,忽然看到督署墙上贴有阴历每月二十五日考核武弁的榜文,自以为得计。10月29日,张文祥到箭道窥探,见总督散课时左护右拥,又见总督身穿棉衣,恐怕刺他不死,未敢妄动。心中盘算,等来年夏季衣衫单薄的时候再下手不迟。于是,再度折回新市镇。
1870年5月问,张文祥暂时在陈淀甲等人的店铺内帮忙。到了7月7日,由新市镇上船,8日下午到苏州搭换船只,9日开船,16日抵金陵,17日进城,先住在朱定斋的客店里,等到考课日期到时往箭道窥探侦察。后辗转住到周广彩饭店,暗暗将小刀磨得锋利。8月21日,张文祥一早去校场附近等候马新贻的出现,哪知因雨延期,推迟了一天。
次日,两江总督马新贻在督署右箭道演武厅检阅考核武弁。按老规矩,应课武弁可带随从,允许一般老百姓出入观看。马新贻检阅完毕,走出演武厅,准备由西角门回署。张文祥则在角门外偏南的地方等待。恰在这时,马新贻的同乡王咸镇跪在道上请求资助,被巡捕叶化龙等拦住。马新贻继续往前走,刚到西角口,张文祥立即拔出随身所带小刀,乘众人没有防备的时候,口里喊着冤枉,扑向马新贻,用刀猛刺,结果刺中马新贻右肋偏下的地方。前督臣被刺伤后,大呼来人,差役方秉仁急忙上前将张文祥捉住,夺获凶刀。中军副将喻吉三闻讯赶来,与差役一起将张犯捆绑起来。前督臣马新贻救治无效,于第二天身亡。
尽管曾国藩将张文祥刺马缘由,绘声绘色上达朝廷,但案子却没有任何突破,仍然是魁玉、张之万审理的结果,只不过重新梳理了一下。当时魁玉、张之万的折子上呈后,朝廷就感到疑窦丛生,如此大案,张文祥所供挟恨报仇,以及受龙启泫指使等情,“恐尚有不实不尽”,令人难以信服。而且,张文祥被擒时,口称“养军千日,用军一朝”,这话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了北京,户科掌印给事中刘秉厚等上奏朝廷,据此认为,刺马绝不是张犯一人挟仇逞凶,幕后必然有人主使,这是毫无疑问的,请求朝廷饬下曾国藩,严加审讯,彻底根究,一定要挖出幕后之人,为马新贻洗冤。还说,如果以张犯一人挟恨报仇,或借故以大化小,匆匆结案,将不足以服人心而肃纲纪。
案情的关键在此,曾国藩当然回避不开。所以,他在奏折中轻描淡写,解释说,就“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屡经审讯追查,该犯坚持说乃是因为受了龙启沄等人的帮助,让他为朋友复仇,发泄自己的忿恨。该犯以前确实受过龙启沄等人的恩惠,既然龙启沄等指使他报仇,所以被擒时才口出此言,也是很自然的,此外并没有其他人主使,也没有知情同谋之人。然而,按张文祥供词来定案子,刺马的动机太过于单纯轻微,当然不足以服人。曾国藩如此含混奏结,无疑是在借故以大化小。
张文祥刺马,全国上下,传闻纷纷,更可怕的是,它涉及到统治的内部了。当时有个叫王家璧的太常寺少卿,上奏朝廷说:臣在陕西听说,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犯了案,应归马新贻查办,丁日昌托人求情,马新贻不领情,所以导致出这场祸变。陕西在偏僻的西陲,尚人言藉藉,江南就更不用说了。按理说,丁日昌身为巡抚大臣,其子所犯的案子并不比此案重大,何至于纵子胆大妄为?但是使人不能不产生疑问的是,前云南巡抚徐之铭就有指使何有保杀害陕西巡抚郑尔恒的事情,路人皆知,可是至今无人检举揭发,罪犯也未受到应有的惩罚,不足以警告企图效法的人。
丁日昌本来是个虚伪阴险的小人,江南大小官员很多,此事不怀疑他人,唯独怀疑该巡抚之子,难保事出无因。或是其子妄为而该抚不知,或者人人知道他赴天津协助曾国藩查办教案,指使刺马不会被人怀疑,总而言之不得其详。还有,臣等都是马新贻的同僚,听到马被害的消息,无不义愤溢于言表,只有丁日昌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令人费解。因此,建议将丁日昌之子原犯案件统统交给会审大臣,破除情面,秉公查办。
问题既然提了出来,曾国藩也就不能不作个答复。不过,1871年2月2日,朝廷给曾国藩、郑敦谨一道“寄谕”说,王家璧所奏,仅仅得自传闻,而且丁日昌之子丁惠衡前因不能约束家丁范贵闲游妓馆,已经由丁日昌自行奏明交马新贻审拟奏结,用不着再提审讯问了,继续审查“有无另有主使之人”。朝廷有此命令,曾国藩就好交待了。3月19日,他专门上了一个《复奏马新贻被刺一案犯供无主使实情片》,说什么:丁惠衡不能约束家丁一案,先由其父丁日昌奏交马新贻审查办理。马新贻据范贵等供词定案,并未将丁惠衡传讯,仅请将丁惠衡交部议处。嗣后,丁日昌自请将其子革职。
就是说,丁惠衡一案事先的举报揭发,以及事后的从严革职,均由丁日昌自行奏办,用不着向马新贻求情,这是显而易见的。至于此案有没有另外的主使人,臣等将张文祥熬审20余日,据该犯坚持说,如果另有主使人,他完全可以据实供出,这样既可以减轻罪名,又可以免受严刑拷打之苦。臣又将张文祥的子女亲戚以及好友武定帼等调来,要他们从旁设法劝诱其招出实供,结果是既与丁惠衡一案毫无牵涉,也没有任何另外主使之人。因此此案去年的原审案情,与今年的再审情节没有什么不相符合的地方。太常寺少卿王家璧所奏,得自传闻,没有再议的必要。
曾国藩深感案情重大而复杂,越审越可怕,赶紧结案。他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再三审讯,该犯还是坚持以前的口供,已熬审20余日,该犯屡次绝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奄奄待毙,如旦夕丧命,反而让他逃脱残酷的死刑,所以应该迅速了结此案。
结案并不难,张文祥胆敢戕害重臣,这是对清朝统治者的藐视,“情同叛逆”,何况张文祥实属“漏网发逆”,又与浙江南田海盗有勾结,凡此都是大逆不道,“罪大恶极”,理应凌迟处死。1871年4月3日,曾国藩将张文祥押赴刑场,凌迟处死,并在马新贻灵柩前摘取张文祥的心进行祭奠,以伸张国法而告慰忠臣英灵。沸沸扬扬半年多的“刺马案”,总算落下帏幕。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国藩经办此案,粗疏含混,对张文祥这样刺杀朝廷重臣的要犯,竟始终不敢用刑,名义上怕用刑万一“瘐死狱中,谁执其咎?故始终不敢用刑”,实际上还不如说是怕逼出幕后主使人。正因为如此,承审大员孙衣言、袁保庆拒绝画押结案。
曾国藩办案粗疏,当然是有意的。他毕竟是老谋深算之人,他从慈禧太后冷漠的态度,已嗅出此案绝不是一件简单挟恨报仇的谋杀案,它涉及内部的矛盾与斗争。当时还有另一种说法,说马新贻1847年进士,以知县分发安徽即用,1863年授安徽按察使、布政使,1864年升浙江巡抚,1866年擢闽浙总督,仕途通达,1868年竟代曾国藩总督两江兼通商事务大臣,“必有为之张目,隐倚以抗湘淮诸帅者”,如果这种说法可信,那么,曾国藩就更有理由含混查办,匆匆草草结案了。
张文祥处心积虑,奋不顾身行刺马新贻,“非深仇不至此也”。无论“漏网发逆”、泄愤雪耻,还是仗义为友报仇的侠义行为,都难免有所疏漏,难以自圆其说,必有幕后主使者无疑。“主使人”究竟是何人?这是一个谜,最大的可能是丁日昌,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可是朝廷何以不让追究?曾国藩何以不敢追究?既如此,说“刺马案”与丁惠衡案没有牵连,有谁肯信?
再从慈禧太后冷漠的态度看,马新贻不仅结怨了同僚,而且失宠于清廷。失宠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说他对传教士过分亲近,这是有道理的。马新贻对传教士“极友好”,甚至传说他在上海受洗人教,这未必是事实,但他的亲教政策,的确获得洋教士的交口称赞,认为“这在中国当时的官场中很难得的”,但却引起中国人的反感。
1870年4月,陈国瑞来到南京,在布政使梅启照的支持下不遗余力地谋划攻击洋人,印出大批小册子,散发传教士杀小孩的骇人新闻。马新贻和江宁知府立即来个全城戒严,逼得陈国瑞逃到天津,洋人执意要他的头颅,说他是天津教案的罪魁祸首。经曾国藩的极力辩解,才算安然无事。而马新贻上奏朝廷,极力为自己的亲教行为辩护,斥责天津官员的严重失职,放任其“横行霸道”。马新贻没有领会到朝廷为维护国体保护天津官员之意,火上浇油,慈禧当然恼怒。“那些被严厉斥责的人是决不会放过他的”,结果,马新贻被刺。没过多久,江宁知府在衙门里悬梁自尽,又衍生出了一桩公案。当时教会认定:“南京总督和南京知府之死,是因为他俩曾阻止陷害教会而与要人结下了怨仇,我们虽找不到其他不容置辩的证据,但当时南京、上海的人们都是这样认定的。”
看来,马新贻之死,他的亲教政策也是一个诱因。马新贻身后之典,备极恩荣,特诏加太子太保,入贤良祠,以总督阵亡例予恤,安庆、南京、杭州、荷泽建立专祠,奖之唯恐不力。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堵教会之口,以免引起外交上的麻烦。
总而言之,张文祥刺马案绝不是一般性的案件,而是一起极为复杂的政治谋杀案,案子的真相如何,因曾国藩在朝廷的暗示下含混结案而终于未能“水落石出”,甚至凌迟处死的是不是“刺马”真凶,都很值得怀疑,这实在是个谜。这桩历史公案,是被慈禧太后和曾国藩联手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