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明,坐拥铜山日本为何长期使用大明铜钱

2023-09-25 09:45:03 83阅读

海外大明,坐拥铜山日本为何长期使用大明铜钱?

在当时的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家,它们在开展国内和国际贸易的时候,迫切需要一种具有信用的货币,能够顺利与别国做贸易。假如自己铸币,需要掌控铜矿,或者至少有稳定的铜料来源;还需要有足够好的铸造技术。这些技术对于许多小国家来说,太高端了。此外,铸币时还不能以劣质材料冒充好材料,破坏货币的信用。

日本当时的铸造技术不行,虽然也曾大量仿制,但毕竟做出来的东西都被称为“恶钱”。尽管也能部分使用,但远没有质量精良的大明王朝的铜钱受欢迎。

海外大明,坐拥铜山日本为何长期使用大明铜钱

打铁锤要硬,炼钢火要猛;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这些小国自己没办法铸币,如何解决货币问题呢?当然是拿来主义了,从信用好的国家直接进口货币!

来自大明王朝的铜钱满足了这些海外诸国的货币需要。明朝铸造的铜钱质量上乘,而且国家长期强盛,货币的信用有保障,对于海外的一些小国家来说,自己铸币还不如直接从明朝输入一些铜钱,作为本国流通货币来得容易。

明朝前期,国内货币量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需要获得大量的铜钱乃至黄金、白银,但海外诸国对明朝铜钱的需求更加饥渴,这从铜钱与白银的比价上就可以看出来。

比如明朝中期,在中国境内,1两白银可换700~800文铜钱,而当时日本1两白银只能换约250文铜钱,铜钱的购买力显然比明朝强。数倍的利润足以驱使一些人走私铜钱和铜料出国,到国外把铜钱留下,采购一批货物回到明朝卖掉,换成铜钱再出海。

甚至更简单一些,拿着铜钱到国外去,兑换成白银,然后拿着白银回国,兑换回更多的铜钱,再带着这批铜钱出国。这种手法与今天世界上的炒汇非常类似。这也促使,明朝铜币大量流入日本

明朝如果不亡于满清之手?

明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资产阶级的萌芽,而且纸币也比较广泛的运用,从经济领域来说,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经济发达程度不比西方工业革命初期要差,但是唯一的问题是,中国古代的科学启蒙没有。

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启蒙,要从数学、符号学、逻辑学这一阶段开始,对世界的本质进行一个最初的勾勒,以后经过一代一代人的迭代发展,才能够完成。

到牛顿的时代,也就是说17世纪中后期的时候,西方在理论上已经准备了相当完善的丰富的成果,这为以后工业革命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所谓的眼光远远的落在脚步之前。

1687年,牛顿发表物理学的开山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把万有引力定律放在了第1章。

在中国1687年正是清王朝康熙主政的时期。

但是又过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到1769年,瓦特才把蒸汽机改良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机器。

其实,古代的时候中国的机械也有很多,用水力带动的机械,可以看成是中国古人打算第1次摆脱纯粹的人力手工劳动。

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使明朝能够发明蒸汽机技术,这样大马力的机械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工厂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也就是说,要批量操作的时候,要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时候,才可以在实际中应用蒸汽机技术,而这种应用才会推动技术的不断改良。

由此才可以形成发明~应用~利润,再投入,再发明。

就算我们穿越到明朝,给建一条高铁,或者给明朝一艘万吨巨轮。能起到什么作用?

最多就是从南京到北京,货物运送的时间短一点而已。郑和下西洋抵达的时间短一点,带去的东西多一点,带回的东西多一点。

1764年,一个英国纺织工人发明了现代纺织机械的雏形~珍妮机,而随后珍妮机和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的大规模结合,才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厂。

这两种机器的结合,才是工业革命的真正开端。所以,即使把瓦特本人送到明朝,也不能改变什么。

但是,不管是明朝还是满清,都不具备能够触发大规模工业革命的社会要素。

如果没有满清入关,明朝也许能发明比较原始的蒸汽机,但是没有应用就没办法推动后续的改良。

●欧拉,1707年~1783,数学分析的开拓者。

西方的科技之所以非常的发达,并不是由一个人带动的,而是由一整个群体带动的。

即使在牛顿那个时代,也有和牛顿可以比肩的极其出色的人,比如说像莱布尼斯、欧拉、拉格朗日等等,他们很多人的成就在某些方面超过牛顿。

所以,单就明朝的状况来说,单靠某一个单项的发明来改变整个王朝的命运,是不可能的。

人类群星闪耀时,才能够促成社会的整体进步。

当时西方的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一种两极的形态。一方面由王室和贵族控制着行政、经济系统,另一方面由基督教、天主教的教会控制精神世界。

国王的加冕必须要有教皇或者是主教才能完成。

这就在行政系统的控制之外,形成了一个思想和文化的单独的乐园。

虽然这个乐园里面有各种宗教教义的禁锢,

像哥白尼等人的很多研究成果,实际上都是由教会资助的,包括对于天文的观测等等。

各种学术观点可以完全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单独发展,才能带来科学进步。

而中国古代的特点,恰恰就在于行政系统的势力太过于强大。所有的工商业活动、科学研究活动,都要为了维护王朝的稳固而进行。

而西方当时科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物质运动背后的本质逻辑,用来解释上帝是否存在,以及上帝如何支配这个世界的问题。

所以,从本质上来说,人类文明进步完全是由于虚拟世界的引导,而中国的技术发展太过于功利化了。

中国古代研究天文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所以不追求天体运动背后的推动原理。所以,西方的学术体系和东方的学术体系,最终走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美国科学家罗兰说: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

明朝的社会发展就被涵盖在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哲理之中,所以,明朝无论发明什么样的蒸汽机,都没有意义。

以一万士兵征服明朝?

这个并无可能。

历史上西班牙确实有过这个打算,当时传教士哲罗尼莫·马任在对大明进行了间谍活动后,曾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写过相关的调查报告。里面提到:

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中国是个物产丰富的国家,但大多数百姓是贫穷的,因为人太多了。

2、中国是个神秘的国家,但是当你有机会揭去她的面纱,就会发现可怕的堕落与虚弱。3、无论外国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围观!

4、中国人的军队人数多到难以置信的程度,炮极为低劣,兵操练时没有队形,成群地拥挤在一起。

5、中国人像土著人那样怯懦无能,日本人与菲律宾人比他们勇敢得多。

6、中国人有教养,温文尔雅,但繁琐的礼节与接连不断的宴会排场让人讨厌!

7、中国的老爷们蛮横,百姓像崇拜神一样地崇拜官!

8、中国人自以为是世界第一,除非上贡,外国人不能进入他们的国家。他们的傲慢,是因为无知,他们连自己国家的地理都搞不清楚,对于世界,更不了解了!

(C。R。博克舍编著的《十六世纪中国南部行记》)

当时这些信息在西班牙是非常轰动的,因为欧洲人非常渴望中国的茶叶、瓷器和丝绸,如果能够控制中国,那么西班牙将成为世界的中心,拥有全世界最丰厚的资产。

所以在腓力二世接到了这封信之后,确实筹划过远征中国的事宜。当时菲律宾总督桑迪提出,只要12000名西班牙士兵,再从东南亚招募4000雇佣兵,之后从日本招募5000雇佣兵,就足以攻下大明。他甚至还跟腓力二世提出,占领大明的城镇之后要不能骚扰民众,要修建教堂学校,将中国人都变成“有文化”的基督徒。

当然,最后这个计划破产了,原因是西班牙和英国发生了战争,而且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还惨遭覆灭之痛,随后腓力二世把精力放在了对付尼德兰起义和英国的骚扰上,这个远征中国的“伟大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假如西班牙有机会实施这个计划,那么他们会成功吗?答案自然是不会。

必须说明,当时的明军从海到陆对西班牙都是没有优势的。不要用什么西草湾、屯门和料罗湾这些战役来反驳,这几次战役中没有一支部队是欧洲的正规军,而且每一次欧洲人数都是少的可怜了。

打海战,西班牙动辄以就是硬木盖伦巨舰,上面的火炮数量至少在40门左右,可以四个方向开火,而且都是12——18磅的舰载射石炮,威力稍逊于后来的英国的12磅和18磅舰载加农炮,也就是红夷大炮(然而此时的大明并没有这种火炮)。这可是当时明军的大将军炮和千斤佛郎机所匹敌不了的火力,更何况当时明军的战舰只能在一侧安置单层火炮,本来火炮就已经不如人了,火力密度还差了这么多,真的很尴尬。

陆战,西班牙的西班牙方阵和火炮阵地配上西班牙重骑兵是有很大几率可以碾压明军的。就不说内地已经失去了战斗力的卫所军和驻军,就是边军,实力也和西班牙差距很大。当时明军最先进的战术是蓟镇车营,但是车营所配备的火炮完全不是西班牙火炮阵地的蛇炮、隼炮的对手。原本可以给明军当屏障的战车极有可能会被当做目标轰炸的千疮百孔。火枪方面,明军的落后火门枪就不说了,连我们的戚继光将军都对三眼铳嫌弃的不行,说它“成造本拙,工尤粗恶,身短体薄,腹中斜曲,口面大小全无定制,不堪击敌”。虽然辽东、蓟镇、宣府的明军以及浙江南兵装备有大量的鸟铳,但是其火力只是欧洲的轻型火绳枪,而西班牙方阵的主要火力却是奥斯曼火枪那样的重火枪。再加上西班牙的士兵装备有胸甲,这是轻火枪无法击穿的。但是西班牙的重火枪却可以轻易的击穿明军的棉甲和布面铁甲。

就算明军依城而战,西班牙人也可以用火炮轰开城池。所以单纯的讲对战的话,明军还真不是西军的对手。

但是要说西班牙人仍然不可能征服大明,原因是在没有完成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去远洋作战。就说12000西班牙士兵能不能平安的到达中国都是一个问题。此外西军的补给线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在菲律宾,西班牙当时的统治并不牢靠,而且当时的东海海域和南海海域还活跃着不少势力庞大的海盗,随时都会对西班牙的物资船进行劫掠。

假使西军成功登陆,并且首战击败了明军,占领了一个城镇,然后推行新的统治政策。就是基督教这一条就很难让中国人信服,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实用主义和无神论民族,我们从来都是你灵我信你,你不灵我信你个鬼,还不如给孔夫子可两个头好好读读书嘞。

因为补给问题,西班牙人很难直接从占领区获得补给,所以主要还是得依靠海上供给,而没有工业时代的技术,海上补给又非常困难,那么西班牙军的活动范围也就只能局限在沿海的城市。而明军却可以慢慢的聚集,并且在战斗中成长,毕竟在当时的大明还没有进行万历三大征,军事实力还有着万历中兴的余温,边军抽调部分南下配合四川的土司兵和浙江的浙兵,就是用人海淹也淹死西班牙了。(早期近代方阵战术还不能对中世纪战术展现出绝对优势)所以只要时间一拖,西班牙人也只能被赶下海然后议和了。

明朝灭亡后300明军不肯投降?

明朝灭亡之后,300多明军不肯投降,到海外建立了一个岛国,这个岛名叫安不纳岛,就是现在的纳土纳岛,现在由印尼实际控制。纳土纳岛位于我国领土最南端曾母暗沙以西400公里处,由纳土纳主岛和周边271个小岛组成,陆地面积2110平方公里,人口9万人,其中华人后裔4万人左右。

说起这个岛及岛上的居民,曾经有一段曲折的历史。

一、文献记载及历史归属

纳土纳群岛最早出现在人类文字记载中,是在《易物志》和《南州易物志》两部著作里面。

东汉文学家杨浮著《易物志》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暗礁)。”

三国时期吴国丹阳太守万震撰《南州易物志》记载:“东北行,极大崎头出涨海中,涨而多磁石。”

当时,中国人称南海为“涨海”,称纳土纳群岛为“涨海崎头”,称纳土纳主岛为“极大崎头”。“崎”是“险峻”的意思,就是说这里的海浪高如险峻的山峰。

纳土纳主岛远看就像一个锅盖扣在海里,因此中国民间又把它叫作“锅盖岛”。唐宋以来,中国渔民出海经常路过此地,商船出海则必经此处,按照当时的惯例,这涨海崎头和交趾洋(北部湾)就成为了中国和外国的分界线。

明朝时,纳土纳海域被中国渔民称为“石塘”,纳土纳群岛被称为“石塘屿”,而纳土纳主岛被称为“万生石塘屿”,取万民共同生存之意。当时岛上还没有印尼土著民居住。

郑和下西洋时,将万生石塘屿作为中转站和补给站,在岛上建造了大量军队营房,驻军开荒渔猎,世界著名的《郑和航海图》上就明确标注了“万生石塘屿”的名称。等到郑和船队归国时,郑和向明宣宗请示是否拆除和撤离此地,明宣宗了解情况后,赐手谕“万生屿,安不纳”。就是说,原来岛上的居民及不愿意回来的驻守士兵,可以世代在岛上驻守,永世不用纳税,从此安居乐业。

这对岛上的居民来说可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人们奔走相告,欢天喜地。从此,人们按照大明皇帝的赐字,改“石塘屿”为“安不纳群岛”,将“万生石塘屿”改为“安不纳岛”。

当地居民中有一个叫曾沅芳的渔民,在群众中威望很高,被人们推举为管理者,他带领着大家在岛上开荒种地,建造房屋,渔猎养殖。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这里,把这里建设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世外桃源”。

曾沅芳的妻子医术高明,常年为人们看病治病,在华人中被当作活神仙,极受敬重,人们尊称为“曾母”。曾母活了90多岁,无疾而终。当地人为了纪念她,把这块群岛又称“曾母群岛”,把安不纳岛称为“曾母岛”,而它东面的一块暗礁被称为“曾母暗沙”。

二、张杰绪建立安不纳王国

话题扯回来再说那明末的300多残兵。

顺治十八年(1661),吴三桂率兵迫近缅甸首都,缅甸王派人将逃亡的南明永历皇帝及其眷属移交给清军,明朝宣布彻底灭亡。

但是,这300多残兵却誓死不愿投靠清朝廷,他们在张杰绪的带领下,驾船逃到了安不纳群岛,很快便与当地的华人融合在了一起。这时已经有印尼土著人在此居住,但华人占绝大多数,因此土著人没什么势力。

张杰绪头脑灵活,精明干练,加之他们的人抱团,又有武装,成为了当地一大势力。很快,他们发现了这里的巨大商机。第一,因为路途遥远,渔民们想要把捕捞的渔产品运回沿海内陆,只有晾晒成鱼干,而这里是最好的晾晒地点。第二,中国人到加里曼岛淘金的非常多,来、回都需要在这里进行休整和补给。于是,张杰绪和他的手下控制了这里的水陆码头,垄断了渔民和淘金人的生意。

就这样,张杰绪的生意越做越大,利润越滚越多,成了安不纳岛的土皇上。

应该说,中国人的故土情结非常重,别看年轻的时候恨得清朝廷牙根痒痒,誓死不愿投靠,甚至还想积蓄力量东山再起,但是日子长了,那口气就慢慢地泄了,心境也慢慢随之改变。几十年过去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那份情怀越来越浓重,同时他看到普天之下老百姓们安居乐业,朝廷政治清明,便渐渐生出了归附之意。

晚年的时候,张杰绪派人到清朝求封,但是清王朝没有同意,因为清王朝不希望华人到远离祖先故土的地方生活。但是,张杰绪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决定以公司的名义管理庞大的产业,于是起名叫“南华公司”,意思就是说,我们是中国最南端的华人,我们只是在这里做生意,赚了钱还会回到故土的。

张杰绪死后,他的子孙们很不争气,为了获得王国的控制权,争得不可开交,严重的内耗削弱了王国的力量。

十七世纪初期,荷兰人来到这里,征服印度尼西亚后觊觎安不纳岛,大约在十七世纪后期,趁着南华公司内乱,武力宣布这块土地归荷兰所有,在荷兰人的坚船利炮面前,张杰绪的后人们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从此,安不纳岛成了荷兰殖民地,荷兰人把“安不纳岛”改名为“安波纳岛”,张氏王国就这样解体。后来,荷兰人发现“安波纳”与印尼的另一个地方重名,遂又改为“纳土纳”,沿用至今。

三、纳土纳岛及岛上居民的现状

印尼于1950年建国后,荷兰把纳土纳岛的管理权交给了印尼,但岛上华人极为不满,他们策动了纳土纳岛独立,想回到中国怀抱。于是,他们向蒋经国求助,但偏居台湾的蒋经国自顾不暇,有心无力。从此,纳土纳岛一直存在争议。

随后,印尼政府为了在该岛上去中国化,开始往纳土纳岛上大量迁移本国居民,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现在,纳土纳岛上的华人后裔不及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2008年,印尼在这一海域发现了巨大油田。据一些国际机构的研究,东纳土纳盆地的石油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60%,天然气储量占全球总储量的一半。

纳土纳群岛的未来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道不尽的传统历史,言不尽的风物人情。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解读历史但不歪曲历史,欢迎大家批评斧正。码字不易,望高抬贵手,不吝点赞赐评。

明朝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王朝?

在历史上的所有大一统朝代当中,明朝应该是争议最大的一个。喜欢明朝的人,认为明朝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不喜欢明朝的人,则认为明朝是一个典型的‘三无朝代’。

对于明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朝代,我们实在没法下定论。不过,我们却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明朝的历史,来看看这个朝代到底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元朝末年,因为土地兼并问题和民族问题的恶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开始出现。起义军以韩山童和刘福通为首,后世史称红巾军起义。

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很快席卷大江南北。尤其是在南方,更是尤为激烈,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响应。在这期间,有个叫朱元璋的底层百姓,加入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后来,朱元璋靠着自己的努力,有了自己麾下的队伍,逐渐自立一方。

与此同时,以刘福通为首的农民军主力,开始主动进行北伐。在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当中,对这段历史基本上没怎么提过。但实际上,这段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刘福通实在是太猛,刘福通进行北伐之后,甚至直接打到了今天的北京通州地区,差一点就把元大都给打下来了。

而刘福通北伐期间,南方的农民军却开始逐渐分裂,各自为政。在此期间,朱元璋逐渐做大,而后又击败了陈友谅,所以成了起义军中最强的一个。因为北方一直有刘福通挡着,而刘福通失败后,元朝内部又出现了叛乱,所以朱元璋得以趁此机会,逐渐统一了江南。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正式开国。同年,朱元璋派徐达统领大军,进行北伐。因为之前刘福通已经严重打击了元朝的统治,而此时的明军又极为强悍。所以最终,徐达顺利打下了北京,此后又花了数年时间,统一了整个中原。

朱元璋一共在位31年,前期主要工作是打北元,恢复国力。中后期则是剪除国内各种反对力量,收拢和强化皇权。另外,因为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不得不传位给自己的孙子朱允炆。然而朱允炆即位后,为了维护自身皇权,开始实行激烈的削藩政策,最后导致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这场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后,最后以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朱棣抢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之后,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此后,朱棣继续继续恢复国力,同时多次亲自带队,进行北伐,终于将北元最后的一点力量击溃。此时的明朝,版图达到了巅峰。

朱棣去世之后,接下来即位的明仁宗和明宣宗,都是不错的皇帝,虽然一共在位只有十一年,但这十一年当中,明朝却在朱棣的基础上,继续休养生息,后世史称仁宣之治。这时候的明朝,军力虽然有所衰退,但是综合国力却达到了巅峰。

明宣宗之后,因为明宣宗去世比较早,所以接下来的明英宗朱祁镇是少年即位。明英宗即位后,因为父亲早逝的原因,对于当皇帝这门学问有所缺失。所以,明英宗成年之后,受到宦官王振的蛊惑,盲目带兵亲征瓦剌。最后,明朝精锐军队,被瓦剌一举歼灭,就连明英宗本人,也被瓦剌俘虏,后世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这边火速推举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上位,史称明代宗。接下来,明朝主战派占据了上风,最后终于击退了瓦剌,避免了明朝重蹈宋朝的历史。不过后来,瓦剌为了搅乱明朝内政,又把明英宗送了回来。明英宗回来之后,先是被囚禁了几年,后来在明代宗病危时,又强行上位,再次做了皇帝。

明英宗的失误,让明朝的军队传承出现了断层。朱棣留下的强大军事体系,被直接斩断。所以在这之后,明朝再也无力对外扩张,只能渐趋饱受。

与此同时,因为大航海时代的开始,西方殖民者登陆美洲,并且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白银。殖民者带着从美洲得到的白银,从中国买走了茶叶、丝绸、粮食等大量生产物资。当时的明朝统治者,也不懂什么汇率之类的东西,只能选择开始逐渐封闭海外贸易。而这种政策,也进一步加强了明朝和外部世界的隔阂。

明英宗之后,接下来的明宪宗朱见深,虽然被后世认定为昏君,但是在位期间明朝的国力却有所恢复。而明宪宗之后的明孝宗朱佑樘,则是一个出名的明君。在位期间,勤于政务,约束宦官,让明朝出现了不错的局面,后世史称‘弘治中兴’。

明孝宗之后,接下来的明武宗朱厚照,和明世宗朱厚熜,都是后世所谓的昏君。一个常年胡闹,一个常年不上朝。对于这两位皇帝,后世有很大的争议,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来,网上有很多给他们洗白的文章。比如说明武宗亲自带队去北方打仗,再比如说朱厚熜常年不上朝,是在后宫运筹帷幄等等。

这两位皇帝,到底算不算昏君,我们暂且不下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俩皇帝肯定不是明君。而且,正是因为连续两代皇帝的瞎搞,导致明朝文官集团开始迅速做大,甚至到了可以制衡皇帝的地步。

以往的很多朝代,出现过宦官专权或者外戚专权的情况,但是像这种文官专权,然后又不能篡位的情况,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而文官集团做大,也为明朝后期剧烈的党争问题,埋下了伏笔。

明世宗在位中后期,因为日本那边进入了战国时期,再加上明朝不重视海洋,导致了倭寇开始作乱。以往的时代,中原王朝最大的敌人,始终是北方。敌人来自于海上,这也是第一次。

而明世宗之后,接下来的明穆宗和明神宗,也是争议极大的皇帝。这两位皇帝在位期间,明朝开始放宽海禁,逐渐重视海洋。与此同时,因为皇帝常年不管事,中央政府对民间的管制放松,民间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

不过,也正是因为皇帝常年不管事,大臣们开始纷纷结党。尤其是在明神宗在位中后期,随着一代名臣张居正去世,明朝开始逐渐陷入剧烈的党争问题。与此同时,北方的女真开始崛起,明朝国内的土地兼并问题,也开始越来越严重。

除此之外,因为土地制度的崩溃,明朝的军事体系也开始运转失灵。此后,明朝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北方边境将领,自行募兵。这也为明朝中央的进一步衰落,埋下了一个大雷。

明神宗之后,接下来的明光宗朱常洛,刚刚即位一个月,就吃药吃死了。而明光宗之后的明熹宗朱由校,又是一个手工爱好者,整天窝在后宫做木匠活,根本不理朝政。于是,明朝内部开始出现剧烈的党争,而斗争的结果,就是宦官开始专权。外部则是更加危险,女真开始攻城略地,逐渐占领了整个辽东。

朱由校之后,接下来就是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朱由检虽然有点才能,但是面对土地兼并、农民起义、女真入侵、货币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朱由检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一样无力回天。

公元1644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死。至此,明朝灭亡。

历史上真实的明朝,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对于这样一个朝代,后世还是应该以客观的眼光,来审视这段历史,为今天的我们得到一些启发,这才是我们今人最应该做的事情。至于明朝到底是好还是坏,这个争论,恐怕再吵一百年,也很难有结果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