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咬去多半截,想法很多
一口咬去多半截,想法很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想法,最终很多没有为之行动到底而失败。那么,怎么样让想法成为现实呢?
第一、保持积极的心态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观念,事情想的很好,还没有行动就胆心自己诸多条件不够,遇到困难怎么办?失败又怎么办?……
这就是自己心态的软弱,或者说不积极,导致自己不敢调动和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以至在行动面前畏首畏尾。
要避免与摆脱这种软弱不积极的心理,就必须要表现出强者风范,敢于面对行动中存在的困难、险阻。并且抱着胜利的信心去克服、战胜困难,要坚定地为目标前行。
只有树立积极强者的意识,心里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想着成功、希望看到成功。这样才有极大的热情和自信去面对和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情况。
第二、为想法制定可行计划
为了治疗行动的障碍,必须为想法制定一些可行的计划,让事情一一解决。让自己在不断完成的情况下,慢慢提高目标,让小目标的成功喜悦促进对大目标的行动。
人只有不断看到成功,才会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目标行动中去。
第三、改变阻碍行动的坏习惯
行动少是因为自己为行动找的理由太多,形成一种不良习惯。如不想行动说没有时间,不敢行动说能力不够,行动怕吃苦说待遇太低,不想为行动付出说没有资金等。这些总找理由阻碍行动,形成了不好习惯。
必须下决心改变这种不良借口习惯,立马行动起来,为自己的想法负责任。一个对自己想法负责任的人,就会产生自控决定的能力,为自己的想法积极行动,把行动成为每天工作的常态,从而改变不良习惯了为好习惯。
总之,只有为自己想法积极行动,克服阻碍行动的不良习惯了,不管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先行动,把每一步做好,就是促进行动的最好动力。
(大家好!我是教育领域创作者,欢迎关注交流,我会带给大家更多、更好人生教育问题方面分享。谢谢支持!)
你见过的最无耻的同事是怎样的?
16~7岁的小女孩,花儿一般的年纪,谁知道行事会这么无耻呢。
那是90年代初成都的秋天,我的一个好朋友华华,在表姐开的小火锅店里做收银兼管理。华华20出头,妥妥的人美心善。
一天店门外来了个16~7岁的女孩子,问需不需要服务员。女孩自称是周边县市的人(这里就不道明了,避免人说地域黑),到成都找活干。她才下车就遭了抢包,不仅身无分文,连身份证都丢了,说是已经两天没吃东西了。
华华看她又冷又饿,瑟瑟发抖的样子,同情心泛滥。她先招呼服务员给小姑娘端来水和饭菜,又把自己的衣服找了两件给小姑娘。也是哈,那年头绝大多数人家没有电话,也不容易联系到亲人;而找工作没有身份证难于上青天。如果在陌生的都市里没钱没身份证,的确很难。
小姑娘吃饱喝足,穿上暖暖的衣服,气色也好了很多。华华决定资助她返乡的车票,可小姑娘缠着她哀求,说想在店里打工。
华华推辞不了,又见小姑娘伶牙俐齿,眉眼弯弯的挺漂亮。就算没有身份证,这么小的女孩又能有什么歹心呢?于是华华做主留下了她。
小姑娘干几天混熟了,嘴巴那叫一个甜,店里的同事一律哥啊姐啊的招呼,上菜收拾也很灵活,大家都很喜欢她。她既然是身无分文来的,自然需要添置一些衣服啊生活用品之类的。华华既然收留了她,借钱给她也是顺理成章的。反正每个月工资由华华核算发放,也不怕她不还。这么想着,几乎就有求必应,快到一个月时,小姑娘居然借了一百多元了(工资才150元每月)。
华华她们火锅店,门面房层高很高,下面经营,上面就建了一个一人高的阁楼做员工宿舍。男一半女一半,用层板简单的做了分隔。条件简陋,棉絮铺成大通铺,大家的衣物只好都挂在四壁上。
月底发工资,小姑娘才干二十几天,华华也一样给她算一个月。本来想直接扣除借款,又觉得太不尊重人了,算了,先发给她等她主动还吧。小姑娘平时信誓旦旦的,总说一发工资就还。
华华她们的小火锅店,以晩场为主,一般都是傍晚5点左右开始经营,要凌晨几点才会客人散尽。大家刚上班发了工资,客人就开始来了,小姑娘殷勤的起身招呼……忙忙碌碌的就到了凌晨三点。
睏得人仰马翻的人们,赶紧洗漱睡觉,想给周公来一个深度约会。
黑甜一觉中午才醒来,女生们总觉得怪怪的。愣神好一会儿才发现:小姑娘不见了!
然后有人惊呼:"我的衣服呢?!"一打量,众人比较好一点的衣服都不见了。华华是个美女,品味好工资又高,她的衣服几乎都是精品!所以说她损失惨重,除了身上的睡衣,几乎全军覆没!
众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翻找昨晚发的工资~~妈妈呀~~也是不翼而飞!女士这边就不说了,一起睡觉的内鬼,得手比较容易,损失惨重。男士那边居然也被拿走了几件衣服,幸好男士不讲究,不怕衣服压皱,昨晚上穿的衣服放在枕头下面,工资正好幸免于难。
华华下扶梯到店里面一看,更气得七窍生烟:卷帘门拉了一条缝,自已才买的山地自行车也不见了!那可是两个月的工资呀。幸好营业款她锁在保险柜里了。估计小姑娘是趁大家浓睡之机,用同事的大行李袋,装上众人的衣物,用自行车驮着跑了。大家七嘴八舌一议论,才知道小姑娘不仅借华华的钱,其他同事也或多或少的借了些给她,加起来又是一个月工资钱。
真没想到,看起来那么纯良本份的一个小女子,居然是条无耻的白眼狼!人家好心收留走投无路的她,她竟然这样回报众人。
简直是无语死了。嗟叹一番,报警无果(那时可没有天网监控),哎,且看苍天饶过谁吧,她这么没底线没良心的,早晩会被自己的"胆大心细脸皮厚"害死!人啦,还是走正道才走得长的!
你酒后在朋友家发生过什么尴尬的事?
相信很多喝酒的朋友身边或是自身都遇到过酒后失态的尴尬事或是有趣的笑谈,小编也不例外,小编几年来经历了一定数量的酒局,也看过不少事后成为笑谈的酒后尴尬,下面举例一些常见的酒后事。
第一种,酒后乱说话。
这是较为常见的酒后行为了,有一句俗语说是:酒后吐真言。这句话是没错的,毕竟酒壮怂人胆嘛,有些平时太怂开不了口不敢说的话在喝了一些酒后就胆大敢说了,适用于表白之类的。但是,这些只会在没喝醉的人身上发生,真正喝醉之后吐的哪是什么真言,很大一部分都是胡说八道瞎吹牛,把假的吹成真的又再把真的吹成假的。酒后吹牛不尴尬,真正尴尬的是还真有人信了,信了就算了,居然还把这吹牛话记住了,只是记住也还好,偏偏有时候会在平常清醒的时候提起…这时候就是酒后吹牛的当事人尴尬了呀。
第二种,酒后打电话。
这是最让人难受的一种行为,喝醉了酒就瞎打电话,完全不看时间。小编就遭受过这种极其心累的“伤害”:半夜四点多钟,睡得十分香甜的小编被一阵手机铃声惊醒,拿起一看发现是小编一好友,本以为大半夜是有什么重要事,哎哟,没想到接起电话听到的是一阵喝大后的口齿不清的话语声。心塞塞,这种伤害简直不想再有第二次。
第三种,酒后不分地点倒头就睡。
这类事啊,小编见过的就不止一种,有见过直接睡公园草坪的、见过睡门外的、见过睡床下地板的……这种情况时完完全全喝大的人才做的出来,毕竟没到那程度的谁会抛弃舒服的床乱睡。搞笑的是小编举例的这几个情况还都是同一个人,真是尴尬。
第四种,酒后失去行动能力。
这种情况也是完全喝大的人才会有,这类人呢走起路来左右右摆,一不小心就要摔一跤。只能默默地让身边朋友背着、扶着、架着。
第五种,酒后哭的。
这一类情况其实是挺多的,往往日常身心压力较大的人在有酒精刺激再加上身边环境或是身边人的影响后,触发心底情绪导致。其实小编挺理解的,毕竟各种压力、各种感情、各种环境都会给人带来只有自己一个人承担的压力,日常只能把这种情绪埋在心底,因为酒精的刺激发泄出来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实吧,喝酒不是坏事,毕竟在这个压力环绕的社会,与朋友们聚在一起消遣一下更能缓解自己的疲惫。
但是,还是想说,酒能喝但千万不要过度饮酒,上面举例的例子就是过度饮酒后发生的,这并不可取,过度饮酒只有伤害而没有半点好处。不管是从身体健康上,还是从心理上,过度饮酒、醉酒的伤害都是十分的巨大,伤身又伤心。所以其实小编很反感的就是在酒桌上疯狂劝酒的人,这根本就属于伤害了,真正的朋友就不该这么做。
酒,少喝,适量喝。远离过量,远离醉酒。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就如同那句经典广告语:酒虽好,但不要贪杯。
交战18天苏军被俘30万?
这可不是什么谜团,18天30万也不算什么骇人的战绩。整个1941年打完,猝不及防的苏军损失了400万人员和2000多辆装甲车辆,航空方面更是几乎被掀了个底儿掉,粗略估算有3000架战机被摧毁。
可以说,德军已经超额完成了任务,任何国家面对霎时间如此恐怖的损失清单,估计都会一蹶不振。就算要回血,恐怕也得费老鼻子劲儿。
苏联怎么熬过来的呢?其实没人们想的那么复杂,无非是严酷的战时经济、战时社会管理,以及疯狂的战争动员。
与当年一盘散沙的中国比起来,苏联真可谓是瞬间就行动起来,全国上下卯足劲投入战争,几乎没有因为内耗而拖自己的脚后跟。
不过我们也不要太高看苏联,能做到如此快的全国动员,与苏联本身的计划有关。20世纪30年代并不仅仅是德国人在做战争准备,苏联人同样定下了“东方战线”的战略。
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起来以后,国力大涨,开始觊觎西边的土地。当时不断向东扩张的纳粹德国早就成为苏联人的眼中钉。但是很可笑的是,英法等西方强国并不热衷于遏制德国,反倒寄希望于张伯伦“绥靖政策”,将德国人的祸水引向苏联,然后他们再行渔人之利。
明白这一点的苏联,干脆就与德国秘密签订了条约,瓜分了东欧的地皮。波兰被一分为二,芬兰也划给了苏联。英法到最后才明白自己给耍了。
虽然39年的苏芬战争让苏联丢尽了脸,也让德三感觉看到了苏联的虚实,但苏联实际并没那么菜,他们只是需要时间来缓冲,同时也对东边的局势充满了野心,蠢蠢欲动——既然英法让德国祸水东引失败了,那么现在很明显祸水已经西流。英法的渔翁计划反过来也是可以被苏联所借用的。
所以,苏联实际早就做好了全面战争的准备,并且他们的目标大的很,除了吞掉波罗的海三国外,芬兰、波兰、东欧统统都要拿下来。给德国人爆菊的打算不能说完全有计划,但通过战争获得更大利益的做法是早就定下来的。
因此,苏联在前线布置了大量的军队,却并未向这些军队传达是“防守”还是“进击”的明确命令。
道理很简单,苏联的大军是准备摘桃子的,边境高密度的云集大军,1为威慑德军 2为大突击做准备。所以这些部队根本没有构筑具备纵深的防线,而是单纯的窝在一起。
否则都像布列斯特要塞那么打,德国人能冲到哪儿?恰恰布列斯特要塞在战前进行了防御性构筑,使用了一些囚犯加固了部分体系。
苏军这种行为让德军捡了便宜,麻痹大意间,德军一个闪击战就将苏军划分成无数块豆腐,空有密度却无厚度的防线只能被分割消灭,大量苏军战士就这样成了瓮中之鳖,只能乖乖投降。
但是呢,苏联人真的伤筋动骨了吗?1941年后半段时间,苏联人连个突都没打的就开始了战争行动,他们通过节节抵抗迟滞德国人的速度,大量的军队为后方的动员、集结、转移争取时间。然后迅速爆兵,哪怕是炮灰也要抵挡住敌人。
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打响,苏联人在自己的绝地上,把德国人也拖进了绝地,然后一番鏖战,后勤线无法有效补给的德国人最终崩溃,由此开始了战略天平的位移。可以说,尽管希特勒进行了一系列的豪赌,但苏联人从始至终都牢牢把控着战略走向。
战争期间苏联的生产也是极为到位的,比如PPSh-41“波波沙”冲锋枪,苏联人尽管参考了芬兰“索米”,但压根看不上索米那种精工细造的活计,反而继续琢磨着自己的“迫击炮理论”,斯大林要求:这种冲锋枪要简单到能让最低级的工厂生产。
苏联人根本不愿意拿太多的工时来应付一把冲锋枪,它再优秀,也得为生产工时让道。简化的工序让这种武器被疯狂的制造了600万把之多,而生产它们只需要妇女、儿童、低级技工再配合低技术生产线就可以,为坦克、大炮、飞机空余出了高级机械、高级技师和产能。偏偏“波波沙”性能并不差。
正是靠着PPSh-41这样的武器,苏联人给整师的新兵进行了凶悍的武装。本就在战前拥有大量射击俱乐部以及军训项目的苏联平民对枪械本就不陌生,再搭配上一口气能平稳扫射71发的冲锋枪后,连训练时间也给省略了。
反正拿着PPSh-41的新兵们只需要冲到200米以内,然后对着那些拿毛瑟98k的德国老兵们疯狂泼水就行了,在火力面前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这点美国二战后才在阿伯丁陆军武器试验场彻底探明——射击精准但火力不足的老兵,与射击不咋地但火力贼猛的新兵完全没啥差距,火力猛的永远占上风。
有了这些大量用冲锋枪武装起来,并通过武器性能相对抹平了训练差距的新兵,苏联人才得以滚雪球似的让部队扩张起来。随着战时动员的加强,大量的年轻人被送上战场为国而战。
最后,苏联人连妹子也不放过,拉了80万女人上了战场。她们除一部分从事医务、文职外,许多人就是战场上的战兵,从步兵到航空队到坦克军,苏联的妹子像男兵一样为国捐躯。甚至有妇女自己买了坦克,上战场为亡夫报仇。
当然,少数民族也是相当重要的力量,有些文学里喜欢渲染诸如蒙古人、哥萨克人对苏联的憎恨,然而事实是这帮人得到苏联英雄金星勋章的足有几百号。凶猛的哥萨克在战场上令德军极为胆寒,因为这帮人更加野蛮,简直毫无人性。
最后,来自西方国家的援助也不得不提,按照租借法案,美国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物资,成千上万的坦克、飞机、武器以及食品、机器、油料。苏联人把美国人支援的优质油进行勾兑,一份能变成三分燃油。即便这样也比德国人坦克里烧的东西要强的多。
实际上德国人的惨败很可能从1939年就已经定下了,他们过于疯狂的发动战争,却连自己都没准备好,国内经济危机相当大,政府为了维持社会福利,欠下了大笔公债。再加上乱七八糟的工厂生产、两线作战的战争局势,他们想弄赢苏联人实在太难。
你见过最恶心的亲戚有多恶心?
曾经我家住在这个城市的郊区,有一个老房子是父亲祖上传下来的,房子挺破不过院子挺大的。
我们一家人一直在这里住着直到我考上了大学,父母为了给我凑学费把老宅给卖了。
那时候父亲是附近一个厂子里的下岗工人,每天靠打零工来养家。母亲只是一个家庭妇女,在老宅的后院里养了一些鸡,靠卖点鸡蛋还有鸡补贴家用。
所以几乎没什么存款,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最艰难的时候连几十块钱都没有。
后来离我家不远的地方开了一个小市场,母亲白天养养鸡,晚上和父亲到市场里摆摊挣点辛苦钱日子才慢慢好转了点,有了些许存款。
姥爷曾经是我们附近派出所的警察,有两个儿子一个姑娘。
大舅当兵转业后到了这个城市另一边的一个派出所当警察,由于一些我不清楚的原因跟姥爷一家关系不太好,跟我家几乎也没有来往。
二舅大了以后整天不务正业,也不知道他整天忙什么反正就是东蹿西跳的。姥爷当了一辈子警察却没教育好自己的儿子,让他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一类人。
姥爷一家人也曾经住在老宅的这条街上,后来才搬走的。那时父亲跟母亲是同班同学,算是青梅竹马了。
爷爷那时候是这条街上的街溜子,整天酗酒不务正业,所以那时候姥爷就不太喜欢父亲一家人,即使父亲跟爷爷不一样是这条老街上出名的本分孩子。
爷爷去世的很早,是在一个冬天,一次酗酒后醉倒在了大街上,第二天就再也没有醒过来。于是父亲就早早下学了,跟奶奶一起相依为命。
也不知道后来母亲就怎么喜欢上了父亲,后来我问过父亲,父亲只是憨厚地一笑。
母亲一点也没有嫌弃父亲的贫穷,不顾姥爷的反对跟父亲走到了一起,从那以后姥爷几乎跟母亲断绝了关系,更不用说大舅和二舅了。
虽然如此,母亲还是一直心念着娘家人。不管姥爷他们的横眉冷目,过年过节的时候总是回去看望姥爷他们,对娘家的人和事也总是那么上心。
从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起来以后,从不上门的二舅却不时成了家里的常客,不过每次来依然都是鼻孔朝天,对父亲爱答不理的。我从来没听他叫过父亲一声妹夫或者名字,从来都是唉唉的或者是那个谁谁,我对此愤怒不已很不喜欢他,也从来没叫过他一声二舅。
二舅每次来都不管父母的心疼直接到后院抓鸡,让母亲杀了给他炖鸡吃,是那么理所当然。而且每次来都会以各种理由从父母那里“借钱”,更可气的是,好像父母能“借钱”给他是一种荣幸,他的理由更是各种奇葩。
记得有一次,二舅又来“借”钱了,同时我家又少了一只鸡。
饭后他翘着二郎腿,一边剔着牙一边对母亲说:“小妹啊!你侄女马上毕业了要找工作得买一套体面的衣服,咱不能穿得太寒酸让别人笑话,你这个当小姑的是不是得表示一下啊,你侄女找了好工作你不也是显得很有面子。”
看着他那欠揍的样子,父亲满脸通红,母亲一脸无奈。
狠狠地瞪着他,没等母亲说话,年少的我只觉一股怒气直顶脑门大喊道:“没有!我家没钱你走!”
二舅有点出乎意料,斜瞅着我:“小崽子,怎么跟我说话的,没有家教,大人说话有你说话的份吗?”
我喘着粗气,已经有点失去理智地指着他大喊道:“你算什么东西,这是我家你滚!”
被我骂了的二舅感觉丢了面子,忽地站了起来一巴掌向我扇了过来,没等他扇到我父亲就一把抓住了他的手,说道:“你敢打我儿子!你打一下试试!”
平时老实的父亲因为我差点挨打也怒了,一把甩开了他的手,然后拉着我进了里屋。
最后二舅还是从母亲手里“借”走了五百块钱,然后就趾高气扬地走了。
母亲进了屋责备地看着我说:“你怎么跟你二舅说话的,那怎么说也是你二舅!”
“他不是我二舅,我跟他没关系!”我红着脸对母亲嘶吼着,然后指着自己已经穿了两年多的衣服说道:“你看看我的衣服穿了多久了,我爸穿着什么,你自己又穿着什么衣服,都是旧衣服,凭什么要我们给他女儿买衣服!”
母亲不说话了,颓然地坐在了一边。半天没说话的父亲扶着母亲的肩膀说道:“你想通过这种方式跟家里人修复关系我理解,但也要看看我们自己的情况。”顿了顿然后又叹息地说:“都怪我没本事,让你跟着我吃苦了。”
这事就在一家人的沉默中过去了。
二舅还是那么没脸没皮地到我家来,我没再理过他,父亲也总是找借口躲了出去,母亲依然还是那么“热情”地对待她的娘家人,我愤怒又无奈。
这种情况一直到我考上大学的时候,母亲才发现家里的存款已凑不够我的学费了。父亲没有责怪母亲,他始终觉着是自己没本事让母亲跟着他吃苦了。
母亲去跟姥爷借钱却被赶出了门,去跟大舅和二舅借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
二舅为了自己心中的小九九却再一次主动上门。
二舅听说了这事又上门了。这回太阳是打西边出来了,他没空手居然拎了一瓶白酒还有点猪头肉,进门后还破天荒地叫了父亲一声妹夫,让我有点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的感觉,果然几年以后得到了验证。
饭桌上他热心地鼓捣父母让把老屋给卖了。说这房子也旧了,反正将来我大了也要重新买房,而且现在正好我又需要钱念大学,不如就现在卖了。
他认识的人多,可以帮着联系。
父母没有当场答应说考虑考虑,二舅这回倒是没有再说啥,然后又拿着一些鸡蛋走了。
晚上父母几乎一夜没睡,但是最后却下定了决心卖掉老屋。我表示反对说不想再念书了,结果被父亲骂了一顿。
过了两天二舅来了,说他帮忙联系到一个收废品的老板,说是看中了我家的房子(我家老屋在大路边上交通很方便),愿意出十二万块钱。
在他“费劲口舌”地劝说下本分的父母把老屋卖掉了,然后又在附近租了一个房子。
几年后我们家人才无意中得知那个老板给的价钱是十四万,而二舅从中“赚”了两万块钱,气得父亲当时就想拿菜刀去跟他拼命,被母亲拉住了。
因为母亲对娘家人的“善良”二舅从我家先后“借”走了八千多块钱,又“赚”走了两万块钱,彻底伤了父母的心。
而我更是没再搭理过母亲的娘家人,尤其是二舅,直到二舅因为意外去世,我都没有去参加他的葬礼。
如今的老房区早已动迁了,变成了高楼大厦,而我在那里再也找不到曾经的痕迹。
如今我跟姥爷家那边的亲戚虽然还有一些形式上的往来,但一点亲近的感觉没有。跟二舅家更是没有了一点往来,母亲也不再盼着修复跟他们之间的关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