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美和苏轼,历史上姓苏的将军有哪些
苏子美和苏轼,历史上姓苏的将军有哪些?
苏建,西汉将军。
苏武(前140年-前60年),苏建之次子,西汉中郎将,出使匈奴,被扣,不屈节,十九年后还。
苏峻(卒于328年),字子高,曾任鹰扬将军、冠军将军、历阳内史。
苏威(542年-623年),苏绰之子,文帝时任尚书右仆射,炀帝时加任大将军。
苏光海(922年-1002年),北宋左屯卫将军,赠上将军、武陵侯。
苏十万,原名苏一侯,号刘义,南宋著名抗元义军将领。
苏定方(592年/600年-667年 ),名烈,字定方,以字行于世。冀州武邑县(今河北武邑县)人,唐朝初年名将。
赵孟𫖯有什么书法理论传世吗?
赵孟頫有什么书法理论传世?
对后世书法有什么影响?
回答问题前首先请允许我向读者朋友们:简单介绍一下“赵孟頫”。
书画大家赵孟頫,
博学多才为官清。
不畏权贵惜百姓,
人品学文世人评。
——王雅欣
赵孟頫:宋末元初书画大家,浙江湖州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一生勤奋好学,博学多才,善诗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画,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为官清正,体恤百姓。最初由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一生历任朝中,地方大员要职。得元朝三代重用。晚年人生顿悟,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公元1322年逝世,后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一生成就最高的是书法和绘画。在绘画上他开创了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书法善长:“真草隶篆”,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一生为世人留下大量书画作品,碑帖,书论,文集等著作。其书法理论颇多最主要是:以书学遵古,师古,而不泥,勇于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而成体成家!为后人学习研究。
书法理论:遵从以“用笔与结体”为上的论理书论,为书学者指明了学习书法主要是以用笔和汉字结体的重要性。这些书学理论对后世今人书学者影响很大,人们也一直沿用此书法理论为学习书法的主要理论指导。
师古,出古,创新,这一指导方针为后人指明了学习书法的方向。“先师古,再出古,后创新。”这一书学道路一直一来被人们用实践验证了是正确的书学道路。
“赵孟頫”他以大宋宗室成员出仕元朝的经历,有史一来人们对其评价争议不断。今天这些暂切不谈,功过是非,后人评,让历史和时间去验证吧!
请问大家觉得什么是书法?
“什么是书法?真正书法的含义是什么?”这是两个主题比较鲜明且宏大的问题,简而言之,书法就是书写汉字的法则,书法的含义则包括了笔法,笔势,笔意三个大方面,关于这些方面的所具体蕴含的意趣与法则,我将在接下来的回答中一一谈到。什么是书法
刚才说了,书法二字,“书”乃动词,意思是写,“法”为名词,意思就是法则、规则,所以书法的含义就是书写汉字的法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核心所在。
究其根本,“书”原指作字记事的技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著于竹帛谓之书。”《释名释书契》云:
“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这是书法最为原始的概念,书法说到底是具体与抽象的结合。〔书法伴随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甲骨文为最原始的书法〕
苏子美说:
“窗明几净,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这是书法在精神层面所展现的丰富内涵,书法以笔作为创作表达工具,在简练的线条笔画中,表达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欣赏书法作品,如同欣赏优秀的绘画和雕塑作品、音乐、戏剧和舞蹈,能使人联想到美好的生活,获得美的享受。
书法给我们带来莫大的精神享受,开启我们的智慧,升华我们的情操,有人说:“书法是东方美学的核心,是西方美学的盲点。”此言不虚也!
而书法的含义包罗万象,内容之丰富,又全部表现于“法”当中,包括笔法,笔势,笔意这三个大方面,下面我们一一来解说。
一,笔法学书先学笔法几乎是一个通例,笔法中又包含了执笔法,指法腕法,用笔法,墨法等等丰富的内容。
(1)执笔法
苏东坡对于执笔法的论述一直影响至今,他说:
“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苏东坡把执笔法说得很含糊,但仔细一想又十分明了,那就是执笔因人而异,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执笔法,不过各随其便罢了!但是也有要求那就是“虚而宽”,要求执笔时掌要虚,运笔使转之时要宽泛而无阻碍,就是非常好的执笔法,这是在无要求中又有要求。
(2)指法腕法
所谓“执笔在指,运笔在腕”,此话不假,执笔时指要捏得实在,手掌要空虚便于收缩挥运,手腕要灵活便于使转。
初学者不熟悉笔性和笔法,可以采取枕腕之法,以保持手的稳定。
写一般的大字可悬腕,当然也可以枕肘。
而写榜书则必须要使用抓笔,一般采用“三指握笔法”,悬肘悬腕方能自由书写。
腕在书法中的作用便于横向,纵向笔画的挥运,而指法则是提按顿挫的保证。
(3)用笔法
所谓用笔法,就是书写笔画的方法,古人在用笔方面赋予了书法丰富的表现力,因此,毛笔书法的笔法丰富多彩,是硬笔书法笔画的单调所不能比的。
用笔的总体原则体现在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当中。所以的用笔法都可以在这三个过程中得以体现。〔毛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笔法表现都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
(4)墨法
墨法在书法中其实很少谈到,在绘画中倒是重要的内容,其实书法中的墨法也不容忽视。
墨法就是蕴藏在笔毫之中,随着笔尖的运行带动墨水在笔画中的运行的一种轨迹。
例如中锋是指笔之主锋保持在字画中间,即“常令笔尖画中行”。笔锋运行在点画中间,墨水顺笔尖流注而下,均匀渗开,达于四面,点画就没有上重下轻,上轻下重,左重右轻,左轻右重等缺点了,在全在于墨法运用得当。
〔以长横为例,“中锋行笔”是书法笔法的根本大法〕二,笔势对于笔势,我的理解是因笔法带动笔的运行而产生的不同态势,可以塑造各种笔画形态,结构态势,因此,古人在书法中特别强调取势,取势的不同可以直接作为判断书体风格的标准。例如钟繇小楷取扁势,王献之小楷则取窄长势。
笔势中不仅包含了点画结构,而且还有分行布白,承接关系等等。
(1)点画结构
刚才说了点画结构是书体特征的表现,例如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这样来形容笔画取势:
“点如高山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实隐其形。”这就是在塑造笔画的姿态,一点一画姿态不同,字的精神面貌便会截然不同,点画的塑造直接影响到由点画组合而成的结构的总体取势是否得当,例如《灵飞经》笔画多连带之势,所以字形结构自然灵动多变。〔《灵飞经》笔画连带,结构灵活,被誉为“楷中兰亭”〕
(2)分行布白
分行布白体现的是一个字的小章法,一篇字的大章法,一字之中布白均匀,左右对称,视觉平衡,一篇之中字字生辉,首尾呼应,左右顾盼,浑然一体,章法严谨错落有致便能产生书法独特美感。
一点一画,一字一行,排次顶接而成。古贴字体大小颇有相颈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这是清代书法家,理论家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的一段话,最能体现分行布白的独特效果。〔包世臣对联书法作品〕
(3)承接关系
我们通常说一幅作品章法缜密,实际上就是说承接关系处理得不错,真草隶篆行每钟字体都有承接关系。
只不过在行书和草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行书草书或者笔笔连接,或者笔断意连,或者连成一片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哪里该断,哪里该连都要根据行笔的节奏和情绪的表达而定,并不是任意而为的。
三,笔意如果说以上谈到的用笔法和笔势都是具体技法的话,那么笔意则属于抽象的审美范畴了。
书法不止停留在技术层面,它直接和人的精神境界相通,书法是表现人的精神与万物哲理的艺术,它还可以表现社会与大自然蕴含的美的规律。
笔意,要在书写中表现出自然的情趣,人文的修养和高尚的品德。
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地人书结合的点画,它不偏不倚,符合中华文化中的含蓄,中庸之美,因此孙过庭评价到:
“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矣!”颜真卿秉性刚烈,忠肝义胆,它笔下的字浩浩然有凛凛之气。
“颠张醉素”酒后大发书兴,集万种情绪于笔端,一气呵成,浑然天成!〔张旭狂草书《肚痛帖》笔势连贯,一气呵成〕
以上可称为书法的笔意表现和人文情趣。所以书法的含义包含在具体的技法中,又蕴含在抽象的艺术审美当中,但是又完全归结于书法的法度之中,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留言评论,感谢关注!
怎样把再别康桥改成一首古诗的形式?
康桥是桥吗?康桥不是桥。康桥不是桥?康桥也是桥。那时,徐志摩也曾走过无数次,徘徊桥上,一座,两座,许多座……
康桥是英国剑桥的旧译,是剑桥大学的所在地,也是徐志摩远渡重洋的求学地。记得当年,徐志摩24岁,初遇芳龄16岁的林徽因。俩人如何,此处省略……
之后,徐志摩与张幼仪在德国离婚。那年1922年8月,离英前昔,徐志摩写下一首「康桥再会吧」的诗。对,这首康桥再会,就是后来那首「再别康桥」的哥哥篇。当然,不是姊妹篇,这个老徐是男的。
这首大康,有一千五百余字,可谓又臭又长,以至于诗集再版时被删去。很多人会不知道。
至此,徐志摩算是中国第一个正式离婚的男人,大家都这么说。比末代皇帝溥仪还领先好多年。返国途中,印度洋上,徐志摩在船上写文,末尾有一篇小诗。
秋月啊!
谁禁得起银指尖儿
浪漫地搔爬呵!
不信但看那一海的轻涛,可不是禁不住它玉指的抚摩,在那里低徊饮泣呢!就是那
无聊的熏烟,
秋月的美满,
熏暖了瓢心冷眼,
也清冷地穿上了轻缟的衣裳,
来参与这
美满的婚姻和丧礼。
以上诗句,书中就是如此排版。而「再别康桥」,这首小康,也是写于海上。那已是多年以后,徐志摩再次赴英后,又是回国途中。
那年,1928年3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在美国结婚,并蜜月旅行,游遍欧洲。徐志摩正在英国,他知不知道?我不知道。林徽因和梁思成知不知道?我也不知道。
林梁夫妇是八月回国,徐志摩是十一月回国。轻轻的我走了,真的不带走一片云彩?那时的康桥,是沉默还是落寞?
再别康桥
此去蓬山愿不悔,小康今是续貂尾。
一心诗意千寻瀑,几渡沧海万里水。
星辉载舟可挥袖,笙箫放歌难闭嘴。
但使长篙碎旧梦,云彩作别天南北。
蓬山,李商隐有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这里就代指家国。
至于再别康桥,这首小康,相较于前作,真是貂尾。小康亦指康桥。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是金岳霖写给林徽因的挽联。而这个一心,徐志摩配不配呢?我是随便改的。
翻看一些资料,我发现,林徽因是最早的晒娃狂魔,拍了很多秀女儿儿子的照片。
而徐志摩却是最嗜人妻。对于老徐来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
当然,这里梁思成会坚决反对:文章是老婆的好,老婆也是自己的好。其实,现代诗改古体,只是文字游戏。可作研习,却是磨砺不了诗心,惯于此道,反落俗套。应@日照倾城也未必温暖 的要求,也正好床头放着一本徐志摩诗全编。书签页也正是这首再别康桥……只能说见了鬼。而且,同样的事徐志摩也做过,不过,老徐是把古诗词翻写成白话诗。有十多首,他称之为:白话词。我附上一篇,大家鉴赏。
减字木兰花
刚才向花担买得一枝春花,新鲜得很。泪珠般的朝露,还未干呢?
恐怕那个人会笑我“没有春花长得好看”。我要戴起来,定要他说出我好看还是花好看。诸位以为如何,诗人的笔触也未必是精致,字字玑珠的。他也只是: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蔡襄该不该进入宋四家行列?
蔡襄,字君谟,是宋代的名臣兼书法家。他在《读乐天闲居篇》中曾说:
“嗟予出寒远,家世尝力农。”
由此可知,他家境清贫,出身于农家。在他与运使王殿院的信中,可以看出他从少年时代就开始刻苦攻读诗书,其文中说道:
“幼而从学……继而孜孜刻志,临文自省……自强不息。”
在蔡襄勤奋努力之下,学识精进不少。于是在天圣八年,年仅十九岁的他,便在科考中得以入进士甲科,因而声名大噪。这可由他的诗作中得知一二,其诗中曾说:
“十九登科第,圣彀参英雄。”
蔡襄为官认真,从政谨慎,他努力为民造福,自始至终皆秉持圣人之道而行,他曾自述说:
“从政之术无他也,必先本诸先圣人之道也。”
他历任判官、推官、馆阁校勘,在庆历三年知谏院,辅助庆历年间之政事;嘉祐五年入朝为翰林学士,后因遭宋英宗猜疑,出知杭州,卒谥“忠惠”。
《清平乐》蔡襄剧照
蔡襄与欧阳修蔡襄品格高尚,而且学识、修养皆丰富,所做的诗文备受尊崇。欧阳修和蔡襄交谊深厚,于蔡襄死后,为其所作墓志铭中曰:
“嶷嶷蔡公,其人杰然……凡闽之人,过者必肃。”
欧阳修在这里道出蔡襄所作之伟大功绩,于文中盛赞他人品之高洁。
由此可知,蔡襄不仅入朝为官做事勤奋、谨慎,且为人亦正直不阿;他治理地方政事时,又为人民施行许多有益之政策,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因此受到人民无限之崇敬。
《清平乐》欧阳修剧照
蔡襄与苏东坡嘉祐五年,蔡襄时年四十八岁,因治理地方政绩出色,遂奉诏命入京,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总理财政。
苏轼与蔡襄二人在此时相识,苏东坡论及其曾与蔡襄论书,在《记与君谟论书》一文中说: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言……今思此语已四十余年,竟如何哉!”
时隔数十年,而苏东坡对于蔡襄久久不能忘怀,连两人所论书的内容都还记忆深刻,苏东坡对蔡襄之崇仰由此可知。
苏轼画像
又苏东坡《跋杨氏所藏欧蔡书》中曾云:
“蔡君书……为本朝第一。”
除了对蔡襄为人的崇敬之外,苏东坡对于蔡襄的书法,也崇仰不已。他极力推举蔡襄的书法,认为蔡襄书法堪称“北宋第一”。
对于蔡襄的伟大成就,苏东坡认为这是因为蔡襄本身具有良好之天赋、广博的学识以及高超的书法技巧,故其作书得以“心手相应”。
此外,苏东坡又有多篇评蔡襄书跋,如《跋君谟飞白》、《跋君谟书赋》、《跋君谟书》等文,都展现了他对蔡襄书作的欣赏。
由此可见苏东坡对于蔡襄之敬重,敬慕之心溢于言表。
《清平乐》蔡襄剧照
直至蔡襄死后,苏东坡仍常翻看蔡襄遗留之书迹,为蔡襄之离世而感伤万分,他在《题蔡君谟帖》中写道:
“偶出蔡公书简,观之反覆,悲叹耆老凋丧,举世所惜。”
苏东坡不仅仅在言谈中肯定蔡襄的书法成就,更在举止间自然流露出对蔡襄之深厚情谊。
蔡襄的书法有多牛?宋四家之中,其余三家皆有自己的风格,仅蔡襄的行书,以平和蕴藉为度,字里行间呈端整秀雅之姿,作书谨守法度。
《清平乐》蔡襄剧照
黄庭坚赞美蔡襄书法说:
“真行简札甚秀丽,能入永兴之室。”
又言:
“蔡君谟行书笔札,甚秀丽可爱。”
由此可见,蔡襄的书法,在清秀圆润的笔势中,蕴含着秀气。米芾对于蔡襄书法亦持和黄庭坚相同的见解,以为蔡襄书法姿态秀丽华美,他曾说:
“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
虽然蔡襄的书作在某些书家的眼里并不十分赞赏,然而苏东坡对于蔡襄之推崇却从未改变,苏东坡曾说:
“论者或不然,殆未易与不知者言也。”
苏轼剧照
面对众人对于君谟书法过于秀丽华美的批评,他挺身而出,一心为维护君谟书法在北宋时期的地位而努力,可说对蔡襄极尽崇仰之至,苏东坡又于《跋君谟书》中言:
“仆论书以君谟为当世第一,多以为不然,然仆终守此说也。”
由此可见,当时苏东坡对于君谟的一番称许,曾招来许多议论,虽如此,苏东坡仍坚持己见,不为舆论所动。
蔡襄书法有什么特点?蔡襄的书法是取法百家,汲取众家的特长而成的,当中影响他最深刻的,是二王的书法。
蔡襄书法深具二王的神韵,得二王书中之“秀逸”及“天真烂漫”之气韵;其书法作品当中,尤以行草和小楷,最得二王书之风骨。
《清平乐》蔡襄剧照
除此之外,蔡襄亦受颜真卿书法的影响,他不仅景仰颜真卿的人格,对于他的书作更是奉如珍宝。我们可以在《鲁公告身跋》中得到一些信息:
“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
蔡襄写此帖时,年四十四,书风已臻于成熟,加上态度十分严谨,及对颜真卿的仰慕之情,不仅笔法切近鲁公(尤其是大楷,和颜真卿极为相似),而且秀雅过之。
所以说,蔡襄的书法,既具有二王之遒劲,又兼得颜鲁公之浑厚,不论笔画、间架、气韵,皆隐含着二王及颜真卿的风神。
在汲取各家特长之余,蔡襄仍力求突破,开拓出自己的创作风格。就像黄庭坚曾说:
“蔡君谟……虽得一体,皆自到也。”
《清平乐》宋仁宗剧照
宋仁宗对蔡襄之书法也是赞不绝口,喜爱不已,《宋史》本传中记载:
“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
由此可证,蔡襄的书法在当时具有相当大的魅力。
遗憾的是,由于蔡襄不轻易替他人作书,所以他所流传下来的作品并不多。
结语苏东坡、欧阳修,甚至宋仁宗,均认为蔡襄的书法成就,于当时是独一无二的,无人可以与之相比拟。
由此可知,蔡襄的书法在北宋一朝,表现得相当出色,不仅列为宋代四家之一,且又备受当代及后世书家的推崇和肯定,成就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