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胜的性格特点,刺杀朴正熙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关胜的性格特点,刺杀朴正熙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全部被绞死了,包括持枪击毙朴正熙的时任韩国情报部部长、朴正熙一手提拔起来的金载圭。这便是韩国历史上著名的“10.26事件”。
1979年10月26日,朴正熙视察韩国电视转播台,情报部部长金载圭原本在陪同名单上。但是,一向与金载圭不和的总统府侍卫长车智澈将他排除在外。金载圭和车智澈的斗争,早已到了白热化阶段。
虽然更相信车智澈一些,但金载圭毕竟是朴正熙的同乡加陆军士官学校的校友。朴正熙曾经十分赏识他,一手提拔他做了建设部部长,1976年起任情报部部长。所以,朴正熙也想适当地调和一下两人的矛盾。
视察完毕后,朴正熙带着侍卫长车智澈和四名保镖、总统府秘书长金基元、两位年轻的女歌唱演员和一名女大学生,来到金载圭的情报部地下餐厅用晚餐。
席间,车智澈和金载圭就一系列政治话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气氛越来越紧张。而朴正熙也指责金载圭的情报有误,导致政府的一系列失误。恼火异常的金载圭,借口出去了一趟,布置安排在警卫室的情报部武装人员,干掉总统的警卫人员。
等他再回到餐厅时,掏枪首先打伤了车智澈和朴正熙。车智澈逃到厕所,金载圭冲上去想补一枪时,子弹卡了壳。他迅速走到外面换了一支枪。这时,情报部的武装人员已让总统带来的警卫人员全部毙命。
换好枪的金载圭回到餐厅,正遇上从厕所逃出来的车智澈,立即向他补了一枪。他来到朴正熙身边,发现总统还在喘气,又朝他的头部开了一枪,彻底结束了他的生命。
随后,金载圭与等候在警卫室的陆军参谋长郑升和、总统府秘书长金基元,乘车前往国防部。韩国立即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副总统崔圭夏接任总统。但实权却掌握在郑升和等所谓“稳健派”军人手中,他们实施的是与朴正熙不同的温和政策。
但是很快,只是陆军少将的全斗焕及卢泰愚等激进派军人发动政变夺得了政权,又恢复了朴正熙的方针政策,韩国进入非常时期。全斗焕下令,诱捕了金载圭,并判他死刑,于次年五月绞死。
金载圭在韩国历史上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认为他是爱国者,结束了朴正熙18年的军事独裁统治。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叛国者,是忘恩负义的人。
为什么有人说水浒传中关胜打不过林冲?
关胜与林冲两个人谁更胜一筹,这是一个无法给出准确答案的问题。
两个人虽然曾经有过交手,但这次交手不是林冲与关胜的单挑,而是林冲与秦明合战关胜。这样看起来,林冲、秦明二打一都没有拿下关胜,或许是关胜要更厉害一些。
可如果说到战绩,那林冲的战绩是从无败绩,而关胜却有过败仗,要是这么论起来的话,仿佛林冲要比关胜更稳健一些。
分析《水浒传》中的排名到底能不能体现出实力的强弱,这一点还真的不好说。
很多排名比较靠前的人实力总被人怀疑,譬如说没遮拦穆弘、两头蛇解珍、双尾蝎解宝等人,他们就是被质疑的对象。
那么,关胜、林冲二人的排名先后有人质疑么?也有人质疑,只不过这种质疑不是出于关胜能力不济,而是有人在给林冲“喊冤”。
林冲VS关胜在书中,林冲只于关胜有过一次交手,就这一次交手还有秦明在前面做了铺垫:
“霹雳火”秦明听得大怒,手舞狼牙棍,纵坐下马,直抢过来。关胜也纵马出迎,来斗秦明。林冲怕他夺了头功,猛可里飞抢过来,径奔关胜。三骑马向征尘影里,转灯般厮杀。宋江看了,恐伤关胜,便教鸣金收军。
其实,就小编来看,这场战斗再打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关、林、秦都是水浒中的一流勇将,这种级别勇将的交手如果不出意外(暗算、冷箭、马失前蹄),那就不会分出胜负。
以关胜的实力,想要胜过林冲、秦明联手那绝无可能,否则宋江也不会担心关胜了。但林、秦二人想要拿下关胜也不存在,就算关胜武力不及,逃跑还是没有问题的。
也正是因为这无果而终的一战,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疑问。毕竟,此前林教头从未出现过和人联手的情况,这次联手是否是实力不济呢?
这样的说法,让林冲的粉丝很是抗拒。林教头可是毫无败绩的勇将,岂是那个能被张清暗算的关胜可比:
刚抢得两个奔走还阵,张清又一石子打来,关胜急把刀一隔,正中着刀口,迸出火光。关胜无心恋战,勒马便回。
这是“张清暗算关胜”的场景回放。事实上,关胜并没有被张清暗算成功,人家关胜用刀挡住了石头子。至于说为什么无心恋战,那是因为关胜本就是为了救人,而并非杀敌。
客观地说,单就二人各自的战绩,以及二人交手的情况来说,他们无法分出胜负。起码,读者是这样认为的。
作者的设定如果想搞明白《水浒传》,我们就必须弄懂《水浒传》的成书。
众所周知,在《水浒传》成书历程中有很多资料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
不过咱们今天不说这些,咱们今天要说的是《三国志平话》。
《三国志平话》是元代的讲史话本,后来的《三国演义》就是在此基础上成书的。在《三国志平话》中,除了引入了大量的民间传说外,还为后来的《三国演义》打下了“人物形象”基础。
譬如说五虎上将、庞统、周瑜、貂蝉等人的人物形象,在《三国志平话》中就已经初见端倪。
咱们再说回《水浒传》,施耐庵在创作《水浒传》的时候,参考了大量的瓦舍艺术特色,其中包括语言艺术、打斗场面,同时也从瓦舍艺术中选取了自己所偏爱的人物形象,譬如关羽、张飞。
施耐庵把关羽、张飞的人物形象嫁接到了《水浒传》中,于是就形成了关胜和林冲的人物形象。
关胜的形象自不必说,书中明确地指出关胜是关羽的后人。至于林冲,书中也曾经说过林冲在梁山上有“小张飞”之称:
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
大家都知道,关羽、张飞二人的实力是伯仲之间,不分胜负。所以,以此二人为模板创造的关胜和林冲两个人也应该是不分胜负的。
既然不分胜负,凭什么林冲排名要在关胜后面。明明林冲的功劳更大,资格更老,关胜在他前面那就是宋江有阴谋。其实林冲比关胜厉害,关胜在前面就是宋江打压林冲。很多读者都是这么想的,可事实上这只是阴谋论。
关前林后的原因很多人受了金圣叹的影响后,觉得《水浒传》就是独“恶”宋江,认为宋江是一个纯粹的阴谋家。我认为这是不对的。
对于《金批水浒》个人觉得与其说是金圣叹在批水浒,不如说是金圣叹在用自己的思维重新创造《水浒传》。
我肯定金圣叹对《水浒传》中的细节点评,对于很多人物的评点,金圣叹的确是一语中的,真的是精髓。但金批的核心我不赞同,起码我不觉得施耐庵要把《水浒传》写成一部阴谋论。
《水浒传》的基调其实很明确,就是突出“忠义”。只不过是另一个维度的忠义罢了,整部书中的人物除了李逵之外,基本上都有着“反贪官不反朝廷”的思想。
哪怕是大家一致认为的反抗意识极浓的武松、鲁智深,早期的时候也并不反对报效朝廷:
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宋江道: “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佑。若如此行,不敢苦劝,你只相陪我住几日了去。”
就连武松都是有招安想法的人,整部书的忠义基调还需要质疑么?既然忠义基调不必质疑,那这怎么能是一部以彰显宋江阴谋的作品呢?
至于说到关胜、林冲二人排名的奥秘,其实也没有多么复杂,归根结底还不过是“忠义”二字。
关胜作为“忠义”代表关羽的后人,把他排在五虎上将的首位,就是梁山表现忠义的一个手段。同时,关胜的地位越高,就越证明宋江对招安一事的期待。
相比林冲而言,关胜既有着“忠义”血脉,也是朝廷的重要武备人员,宋江立关胜这杆旗为五虎之首,其目的无非是想吸引朝廷的关注。
结语单纯从战斗力而言,关胜与林冲是不分胜负的。无论是个人表现还是作者设计,包括成书背景,他们两个人不会有强弱之分。
而关胜排在林冲之前,也只是《水浒传》烘托忠义思想的需要,并无什么阴谋论的存在。
至于说为什么有人觉得关胜打不过林冲,与其说是在贬低关胜提高林冲,我到更偏向于是读者“同情”心在作怪。人们并不真的会觉得关胜打不过林冲,只是在为林冲排名关胜之后而替林冲喊冤。
脸谱中的红脸黑脸白脸各代表什么?
脸谱中的红脸带有褒义,象征着忠义、耿直以及有血型的角色,常见的例如关羽、关胜、吴汉等角色,只不过在某些戏剧里面,红脸还存在讽刺的意味,表示假好人。黑脸象征着性格严肃、不苟言笑的角色,属于一个中性角色,例如有名的“包公戏”里面包公就是黑脸,是一个铁面无私,正直有智慧的角色。
白脸大多含有贬义,象征着奸诈多疑的角色,代表凶诈,“三国”中曹操就是白脸,性格多疑且奸诈,内心狠毒。
林冲武功如何?
林冲的武功是梁山超一流水平,位居五虎将第二,大概也能排到梁山第二或者第三的位置。从《水浒传》中读林冲,其武功排位就得再靠后一点了。曾头市的史文恭肯定得排在林冲之前,大名府的李成、闻达也是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虽然他们没有单挑的记录,但武功不一定低似林教头。
这样说林冲,恐怕有人不干了,难道“马上林冲,马下武松”不算数?难道“遇强则强”也不算数?绿野老道可以肯定的说,这两说都不算数,林冲的武功没有吹的那么高,也不至于黑的那么低。要搞明白林冲武功到底有多强,能够在《水浒传》中排到什么位置,还得以文本为准。
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真的强大无比吗?我不觉得林冲这个头衔就是其武功强大无比的标签,认真的讲,在《水浒传》中,若以这样的头衔衡量林冲的武功,反倒是降低了他的武功实力。为何?
读小说,比武功,一定得以战场上的对决来论高低,吹与黑都不可取。仅以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来讲,这个职务是教头中最低的。在枪棒教头之上,还有教头、都军教头。这些人的武功,应当不比林冲差。
当然,职位低并不一定代表水平低,林冲的业务能力似也不能以他的职位来衡量。说王升、王进父子的武功一定高于林冲,也不能轻下结论。但是职务的晋升之于教头而言,武功一定是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否则,凭什么有级别差呢?王升、王进父子不巴结权贵,升级应当是实力所在。高俅说王升是街头使花棒卖药的,省得甚么武艺,说王进“前官没眼,参你做个教头”,都是胡说八道。王进若是水平低而升了职,在以武艺说话的禁军中,就没有那么多牙将与王进相好,替王进说话。且从王进教史进一节来看,其武功水平是非常高的,做八十万禁军教头名副其实。
林冲倒是有攀附权贵的事实,与高俅走得很近。虽然不能断言林冲是因为攀上了高俅,高太尉才参他做了枪棒教头,但却可以反证王进的真才实学。林冲也教过一个徒弟,名叫操刀鬼曹正,而曹正的武功与史进的差距有点大。徒弟之间的武功差距也有个人修为的因素,不能完全赖师父,但若一定要比高低,还是王进要强似林冲。这好比两个老师教学生,就得以学生的成就来衡量老师的水平。凭此,林冲的武功便要稍逊于王进了,至少在教学方面要差一点。
林冲阵战能力不一定梁山最强与教头比,林冲不占优势,与朝廷将官比,教头则更加要吃点亏了。
梁山有很多朝廷降将,但历经战阵者并不很多,大多是镇守州府,或不受重用之辈。但是,有一人却可以称得上能征惯战之将,此人便是鲁达鲁智深。在拳打镇关西时,鲁达说自己曾经在老种经略相公帐下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
老种经略相公镇守边庭,与西夏作战,鲁达一字不识能做到这样的官职,应当凭的是武力。花和尚武功实力确实不凡,当是梁山综合实力第一人。若以实战能力而言,林冲更加讲究教学的套路,上阵打仗则不一定比鲁智深更有经验。
《水浒传》一流高手之间的较量,基本上都是平局,假若打到施耐庵设计的五十回合上限且以平局收场,则基本上是旗鼓相当的水平,一定要说谁更厉害,还真的不好比较。但是,林冲的平局似乎夺了一点。多的这一点,大概就是三十回合平祝龙,二十回余合平曾魁。
很多读者都认为,三打祝家庄时,林冲平祝龙有配合孙立卧底而未使尽全力。但是,从当时的战况来看,祝龙、祝虎、祝彪全部出战,林冲、穆弘、杨雄分别截住厮杀,假若梁山好汉都有活捉或者斩杀这厮们的实力,先解决掉祝氏三杰,加上孙立的内应,祝家庄此时便一鼓可下。问题是林冲、穆弘、杨雄都不能做到这一点,这才引出了孙立“活捉”石秀的假打。
对比李应与祝彪之战,梁山上还真的没人能在十七八个回合内战胜祝氏三杰,包括林冲在内。
同样,曾魁是与林冲打了二十余回合,“料道战林冲不过”便掣回枪,跑进了树林里。曾头市以防御为主,史文恭的策略是诱敌深入,陷坑捉将,曾魁退出战斗,也有引诱林冲上当的因素,这一仗应当以平局计。
在林冲战平祝龙之前,秦明曾经与祝龙交手,书中写道:“秦明和祝龙斗到十合之上,祝龙如何敌得秦明过”。
以祝龙做标杆衡量林冲、秦明的武艺,并不是说秦明要高于林冲,而是战将与教头之间的差别。林冲是科班教头,日常教学当更注重套路,循规蹈矩的演练,这样的习惯带入战场,回合数就一定会多于实战出身的武将。
王进也是科班教头,棒打史进与棒打洪教头的套路几乎是一样的。习惯于套路,这也是林冲平局多出一点的缘故。
因而,若以实战水平衡量林冲的武艺,战场上所显示出的威力却并不是梁山最强的。
林冲是否遇强则强上文讲到,林冲的武艺很高但战力不够强大。那么,林冲“遇强则强”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林教头没这个本事,做不到“遇强则强”。反倒是这句话可以作为绿野老道对林冲武功水平评价的一个有力注脚,说明林冲肯定不是最强的。同样,林粉也承认了林教头肯定不是梁山以及《水浒传》武功最强的好汉。
除了上文讲到的鲁智深,梁山上还有一人比林冲强,此人就是大刀关胜。
关胜同样没有实战经验,蒲东巡检的主要职责与朱仝、雷横差不多,就是个巡逻捕盗,维护地方治安的差使。但是,关胜出身不凡,祖传武艺确保他进入顶尖高手行列。征伐梁山时,关胜双战林冲、秦明,只杀得征尘弥漫,如走马灯般的厮杀。斗到这个程度,也只是关胜“看看输与他”,并没有当场分出胜败。假如单挑,无论林冲还是秦明,都不是关胜的对手。
曾头市教师爷史文恭摆明了《水浒传》武功第一高手,作战能力当与鲁智深、关胜在同一个级别上。在这三人面前,林冲最多能打一个平局,弄不好还会输掉比赛。
林冲的平局多了一点,与其说林教头遇强则强,倒不如说与林冲交手的人才是遇强则强。因为,林冲梁山武功排名很高,除了关胜就是他,以高排名战低排名还是平局,到底谁遇强则强呢?因而,这句话不可作为林冲平局的辩护词,反倒是有损于林教头的威名,今后不要再提了。
林冲的平局多,同样不是其风格的体现,战场上搏生死哪容你发慈悲?所以,只要有机会斩杀对手,林冲绝不会慈悲为怀,表现大将风度。沧州山神庙前杀富安、管营差拨、陆谦,林冲连一点反抗的机会都没给对手。杀王伦则手起刀落,果敢决绝。高唐州斩于直,五回合解决战斗。能赢的,林冲绝不会放过。不能赢的,林冲便肯定赢不下来。
梁山纳投名状时,与杨志打了三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败。两人继续打,又斗了十余回合,还是平局。有读者说,这一仗是林冲胜了,因为书中说“正斗到分际”,便被王伦叫停了,“分际”就是即将分出胜负了。其实,施耐庵此处所说的“分际”,恰恰就是演义小说中武将打斗到难分难解的意思。
林教头该赢的绝不会输,该平的绝对不会赢,既不是“遇强则强”,也不是心存善念而不赶尽杀绝。所以,尽管林冲武功排名梁山第二,论实战能力,还是在关胜之下,与其他五虎将,以及强八彪持平,属于超一流的级别,但却赢不了任何一位超一流选手。
《水浒传》中林冲能排武功第几名梁山的武将实力的是非凡,但官府战将以及江湖势力也有顶尖高手,林冲未必就能赢他们。史文恭不用说,在正常单挑的情况下,林冲大约与秦明的战绩差不多。除了史文恭外,大名府还有两员具备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这两人便是天王李成、大刀闻达。
上文讲到,教头与战将之间的差距,林冲与大名府的两个兵马都监比,恐怕在实战能力上要稍逊一点点。在杨志与索超北京斗武时,施耐庵通过观战军官的言语,传递了李成、闻达是久经战阵之将,万夫不当之勇应当是战场上杀出来的威风。李成在嘱托索超时说:“我有一匹惯曾上阵的战马,并一副披挂,都借与你,小心在意,休教折了锐气。”
大名府往北就是契丹,李成作为大名府头号战将,时刻面临燕云十六州的袭扰,“惯曽上阵”绝对不是吹嘘。而且,从叮嘱索超这个细节来看,李成确实有大将风范,深得部下将士敬服。
《水浒传》中没写李成、闻达的单挑,但是,这两人冲锋陷阵的能力却异常的强悍,梁山几乎无人能挡,尤其是天王李成。
吴用兵打大名府,梁山人马杀进城中,李成保护梁中书突围。梁山林冲、马麟、邓飞、花荣、穆弘、杜兴、郑天寿、李逵、李立、曹正、关胜、宣赞、郝思文、孙立、秦明、燕顺、欧鹏、杨志层层围追堵截,而“李成当先,杀开条血路,奔出城来,护着梁中书便走”。
在这个战阵中,梁山总共有三员五虎将,三员八骠骑,总共十八个头领,两三千人马,可谓虎狼战阵。然而,李成却只带着五百铁骑,保护梁中书突围成功,其战力相当骇人。
此处,别说梁山好汉心慈手软,没有对梁中书、李成赶尽杀绝。就在李成突围时,吴用在城中派出两路人马,分别去杀梁中书、王太守一门老小,连家属都不放过,会对梁中书罔开生路吗?所以,李成突围成功,是其硬实力拼出来的。
李成如此勇猛,闻达也不遑多让,梁山头一次攻打大名府时,闻达的表现也无愧“万夫不当之勇”。限于篇幅,闻达的事迹略去不讲。
从李成、闻达的战力表现来看,绝对有实力进入梁山五虎将行列。何况,人家是正规军,临阵作战的经营是任何一位梁山好汉都难以比拟的。所以,假若一定要与林冲比较,恐怕李成要与关胜并列五虎将第一,闻达则与林冲比肩了。
还别忘了十七八个回合杀败祝彪的李应,林冲与之单挑,能赢吗?
林教头武功确实不俗排名高低,仅是《水浒传》超一流战将的一个对比,实力在伯仲之间的综合比较。即便是林冲排名很难进入前三名,但林教头的实力却是不容低估,更不容忽视的。上文讲到鲁智深是《水浒传》第一高手,主要是从花和尚的综合实力考量的。
无论史文恭、关胜、李成、闻达,施耐庵都是写他们马上实力,花和尚则无论马上马下,都是超一流的存在。更兼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所展示的神力,更是其他水浒英雄所不具备的。施耐庵的笔下有三大力士,分别是鲁智深、武松、关胜。关胜虽然没有特别展示其神力,但他的兵器却是《水浒传》第一重武器,想必其力量也是相当的不俗。但是,即便是武松、关胜在力量方面能够与鲁智深匹敌,但综合实力却不及花和尚。
同样展示了全面综合实力的梁山好汉,还有很多个,其中比较优秀的要数林冲与杨志。梁山下一场朴刀大战,林冲、杨志展示的是马下能力,恐怕梁山十大步军头领中都没有几人能够达到这样的水准。但是,杨志与林冲比综合实力,就要逊色得多了。
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枪法高超,棒法也是相同的存在,《水浒传》中棒法最高的当数林教头。至于说卢俊义被宋江夸为“棍棒天下无对”,却没有实战检验,不算数。卢俊义的“棍棒天下无对”与祝家庄教师栾廷玉的“铁棒”一样,只是用作隐喻的虚写,这两人都不用棒。
王进的棒法也很厉害,与林冲是一个套路,但此人神龙见首不见尾,基本上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因而,林冲在《水浒传》的绝技就是棍棒。这一点,杨志没有任何表现。
林冲的兵器不算很重,尚不及狼牙棒、方天画戟。但是,丈八蛇矛大概是《水浒传》中最长的兵器了。兵器长,舞动起来的离心力也很大,没有足够的力量是玩不转的。林冲惯使丈八蛇矛,临阵对敌的依仗所在,说明使得精熟。因而,林冲的力量也是不差的。
综上所述,林冲的武功无论在梁山,还是在《水浒传》中都是超一流的存在。临阵对敌,林教头的实力排名要稍次一点。但是,若以综合实力排序,林冲应当仅次于花和尚鲁智深。
马栅英歌是源于哪里的?
源于明代潮汕地区。
英歌舞是汉族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潮汕地区。英歌舞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 汕头市潮阳区,普宁市,陆丰市甲子镇是英歌舞最盛行的地区。根据民间艺人的口耳辈传和一些佐证资料的介绍,潮阳英歌源溯明代。英歌的队员的装扮,是按梁山好汉的形象来打扮的。司大鼓的有作宋江打扮的,也有作别的梁山英雄打扮的,领头的舞槌人一般来说,左队头槌是秦明或者是挂黑须的李逵,右队是杨志或者是挂红须的关胜,二槌是林冲,三槌是鲁智深、武松。 英歌舞的舞蹈融汇了戏剧、舞蹈、武术等成分;这种舞蹈阳刚而恢宏;现在成了人们表达喜庆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