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帮套是啥意思?,东北拉帮套具体发生在东北什么地方

2023-09-23 07:00:04 84阅读

拉帮套是啥意思?,东北拉帮套具体发生在东北什么地方?

东北偏远农村。

拉邦套意为:在主套拉不动时,邦套拉一把!大家都知道:东北的大马车分里套和外套,驾辕的马为里套,外挂一马为外套。拉邦套这一东北婚姻民俗所以叫拉邦套就是这个意思:主人(婚姻家庭的男主人)有病或卧床不起,家中地多女人及孩子又无力耕种,生活遇到困难,在征得男人同意后,女人找一个身强力壮的光棍进门邦,干活(拉邦套),长年在女方家生活,当然,也包括同女人发生两性关係,这就叫拉邦套。在六十年代初还存在,现已绝迹!

拉帮套是啥意思?,东北拉帮套具体发生在东北什么地方

拉旱船啥意思?

“拉旱船”就有些拿不上台面来了。如果“拉帮套”用“带夫改嫁”来形象的解释,那么“拉旱船”就可以用“临时夫妻”来形象的比喻。

人们把这种带孩子女人一起搭伙过日子的行为,称之为“拉旱船”。这种人也很悲剧,平日里脏活累活没少干,守护的果实却是别人的。

为什么我感觉带个男孩子的单身母亲都很难再嫁?

谎话说多了连自己都信。老夏不吃肉这事大伙都知道,不过最终还是露馅了。

老夏年轻的时候家穷,娶不上媳妇。没办法,父亲去世得早,娘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苦。

眼看着儿子奔四十了还没能成个家,老娘急了,四处托亲戚求邻居给说媒。

老太太放话出去,不管对方啥样,只要下雨知道往家跑就行。

其实老夏人不错,虽说长相一般,但为人厚道做事仔细,是个稳当人。用老辈人的话说,过日子就得找这样的人,实在!

可话是这么说,提过的几门亲事都黄了,主要还是老夏家里太穷了,连头牛都没有。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种地主要还是靠牲口,牛马是一家人的主要财产。

后来有人给老夏提了一门亲事,女方是个年轻寡妇,带着两个男孩,大的八岁,小的五岁。

这事一说就有人给老夏敲脑门,田要亲耕,儿要亲生,给别人养儿子到最后一场空。一个都不知道咋样,这还两个,你可别犯糊涂啊!

养两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负担太重了,要是孩子长大了知道感恩,能孝敬你倒还罢了,倘若到时候养了俩白眼狼,等你不能动了他们不管你的死活,那可后悔也来不及了。

出力不讨好的事还是别干了,亲戚邻居们都不看好这门亲事,纷纷劝说老夏。

都是苦命人,凑活着过呗。老实巴交的老夏一锤定音,就认这壶酒了!

一下子来了娘仨,家里立马热闹起来了。老夏媳妇也能干,是个爽快人,里里外外都是把好手。她跟老夏交了底,跟你过日子不图别的,只要好好待孩子就行了,再苦都不怕。

从此,老夏的日子也有了奔头,整天是卯足了劲地干,常年累月地劳碌着。

老夏疼媳妇,对那两个孩子更是视如己出,有点好吃的都是先紧着孩子吃,自己从来不碰。

那年月日子苦,一年到头很少能吃上肉,难得遇上家里来客人,或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舍得割点肉,一家人总算开了荤。

每次有肉吃,最开心的就是那俩孩子。每每看着弟兄俩狼吞虎咽的模样,老夏总是在一旁笑眯眯地瞅着,还时不时地嘱咐着:“慢点吃,别噎着了……”

媳妇刚开始看不过去,她让老夏也吃点,别惯坏了孩子。可老夏偏说自己从小就不吃肉,其他的荤菜也不吃。

不吃荤的人很少,但也确实有。时间长了媳妇也信了老夏的话,以为他这个习惯是真的,也没多想。

而事实上,老夏的谎话是瞒不住的,有时候他走亲戚或者是给邻居帮忙干活,在别人家里吃饭的时候也正常吃肉,鸡啊鱼啊啥的他都吃。

有一回,老夏帮邻居上房泥,晚上喝了点酒。劳累了一天,不胜酒力的老夏有些醉意,邻居把他送了回来。

从邻居嘴中得知老夏是吃肉的,媳妇当时就掉泪了。她知道自己找对了人,这个男人是真心对孩子好。

等老夏醒了酒,媳妇连忙“声讨”:“我知道你疼孩子,可也不能委屈了自己。以后不能这样了,有肉一家人都吃,听见没?”

哪知道老夏依然坚持自己不吃肉,他解释说那是人家客气,劝着他吃的,当时自己也是喝多了,记不得吃些什么了。

其实老夏心里清楚,日子实在紧巴,能让家人吃顿肉实属不易。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自己一个大男人吃不吃的又有什么呢。

媳妇的话让老夏心头一暖,被关心疼爱的滋味真好!就冲这个,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不过,要让媳妇相信自己不吃肉,只能干脆真的不吃了,就算在外面也不能吃。

从那以后,老夏不吃肉的习惯慢慢的大伙儿就都知道了。至于原因嘛,也都心知肚明但没人去较真。

农村孩子的出路除了读书以外,恐怕没有再好的途径了。

老夏深知读书的重要性,他把俩孩子送进了学校,常常告诫弟兄俩:“你们的任务就是好好读书,家里的事不用管,有我呢!”

话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尽管后来又生了个女儿,老夏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他们读书。

弟兄俩都很普通,高中毕业后按部就班在家务农。老夏媳妇经常唠叨俩儿子,家里花了那么多钱供你们读书,结果就这?真不争气!白瞎了你爹十几年的付出。

对此,老夏只是淡淡地一笑:“考大学哪有那么容易的,大多数还不是回家种地,只要努力了就行了。”

别看老夏表面不在乎,可内心还是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弟兄俩在家种地,都得盖房子娶媳妇,这可不是一般的开销。

听说下井一个月能挣几百块钱,在九十年代的农村那可是不得了的收入。

为了挣钱,五十多岁的老夏跟着村里的人去了外地挖煤去了。媳妇拗不过他,只好让大儿子跟着一起去,说是爷俩在一块有个照应。

老夏一听就火了:“不能去,那活可不是他这个刚下学的孩子能干的。再说了,下井有危险,孩子还小,不准去!”

没得商量,老夏背着铺盖一头扎进了小煤窑。为了省钱,他平时很少回家,只在农忙的时候才回来料理一下田地。

挖煤是个力气活,又脏又累。干活的人饭量大,一起去的老乡们下了班都喜欢买点荤菜,喝点酒解乏。

有人叫老夏一块儿喝酒吃肉,老夏一口回绝了:“我酒不喝肉不沾!”

“得了吧老夏,你不吃肉是为了省钱养那俩孩子,这么多年了我们都知道。现在不是在家里,你吃点吧,干那么重的活不能亏了身子,来吧来吧……。”有人点开了老夏的心思,一帮人全都跟着起哄开了:“就是就是,老夏你对那俩孩子真是没说的,这大伙儿都看着呢,但也不能亏了自己啊!快点来吧,喝酒吃肉!”

直到这时,老夏才突然想起来,自己已经好多年没吃过肉了,连肉是啥滋味都不知道了。

唉,当初说瞎话不吃肉,说多了竟然连自己都信了!

不管怎样,还是身体重要,到了这个岁数还出这么大的力气,要是没个好身体怎么行?想通了的老夏终于坐到了老乡们面前,端起了酒碗,吃起了肉。

大块大块的红烧肉嚼得满嘴流油,再来一口地瓜烧,那个香啊,别提多美了!

自从老夏破了戒,那帮汉子都拿他“开涮”:“你对那俩孩子跟亲生的一样,老了老了还出来受这份罪,到时候要是那俩对你不好的话,你这辈子哪值哪不值?”

没想过,我咋对他们是我的事,他们咋样对我那就是他们的事了。

这是老夏的原话。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按说老夏对那弟兄俩如此掏心掏肺,理应感恩图报,好好孝敬他才是。然而,事实上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吃一样的米养百样的人!

老夏用他辛辛苦苦下煤窑攒下的血汗钱先后给俩继子成了家,劳碌了大半辈子的他总算是能喘口气了。

那俩弟兄成家以后也都分开单过了,平时相处得还算不错,遇到点事他们也会伸头去帮一把。

老百姓过日子就这样,不咸不淡的,图的就是个安稳。如果一直这样发展下去的话,老夏一家还是挺和睦的,至少没有什么纷争。

可年龄大了身体就会出毛病,这是自然规律。那年冬天,老夏突发疾病,被医院确诊为脑梗塞。

躺在医院的老夏怎么也想不到,为了给他看病,家里已经闹成了一锅粥。

大儿子平时在工地上打工,也没存下多少钱,看到父亲病倒了,他急忙找弟弟商量凑钱的事。

小儿子脑瓜子灵活,在镇上倒腾鸡鸭,手里有点钱。可没想到这小子跟找上门来的大哥直接摊牌了,没钱!

虽说不是亲生父亲,但我们弟兄俩都是他养大的,现在老了病了正是需要咱们出力的时候,你怎能不管不问呢?这事要是传出去了,人家还不戳断咱的脊梁骨?

任凭大哥苦口婆心地劝说,弟弟始终是一句话,没钱!

“真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你是真的没良心了!”大哥气的攥紧了拳头,他不仅是对父亲的病着急,也是对弟弟的做法寒心,还有一点担忧,担心弟弟这样以后在村里会抬不起头来。

得知小儿子如此态度,老夏媳妇坐不住了,指着鼻子骂:“别的不说,你知道你爹为啥不吃肉吗,还不是疼你们弟兄俩,你当真不管他的死活?你这样做简直脏了良心!”

“我都跟着他的姓了,还想怎样?”没想到,被骂急了的小儿子突然来了这么一句,老夏媳妇当时就愣住了。

“你说的是人话吗?你的亲爹也姓夏,还谈什么改姓不改姓的……”老夏媳妇被气得嘴哆嗦,说不出话来了。

既然这样,也就没必要再商量了。大儿子自己承担了父亲治病的所有费用,已经出嫁的妹妹拿钱出来他也没要,说这是儿子的责任,拿妹妹的钱会被人耻笑。

治好了病,出院以后的老夏被接回了家,老两口被留在大儿子身边好生照顾着。

同样养大的俩弟兄,一个跟亲儿子没两样,而另一个却截然相反,这事成了乡邻们的谈资。很多人至今都想不明白,老夏的这俩继子咋就相差这么大呢!

回到问题,带着男孩子的单身母亲为啥很难嫁?这事从老夏的身上就不难找出答案,因为养儿防老这种传统观念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根深蒂固的,这也是现实。

既然是现实,那就必须要考虑到风险了。有时亲生的儿子也有不孝顺的,何况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呢。

所以说,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因为人与人不一样,哪怕是亲兄弟!

农村婚姻中的拉帮套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拉帮套是一方家庭有困难,需要以身相许,另外一方是单身的光棍汉,搭伙在一起过日子。帮助家里做家里的活,有的拉帮套有了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会跟原来家主人姓,称呼主人是爸爸,与光棍汉没有关系,他只管帮助耕耘,照顾和做好家里的事情。

村子里有个青年年轻时候,他帮村子里一位有夫之妇照顾地里的庄稼,播种、收割、就跟两口子没什么两样,吃住在一起,只是称呼不一样,这家孩子一直按照村里辈分称呼他为大哥。

这户人家孩子多,男人常年在外地上班,一年回家几次 ,男主人比女的大十多岁,两人婚后生了4个孩子,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家里大小事,都是村里青年帮她做。时间长了,大家也都看的多了,也养成习惯,见怪不怪。

这种情况也属于本文中的拉帮套,青年岁数与女主人相符,从年轻的时候开始直到晚年,一直是这种关系,没有名分,搭伙过日子,心肝情愿为这一大家子忙碌。

头几年,村子有人给青年找了个媳妇,是个带孩子的寡妇。青年为了给媒人面子,去看了人,回到家中老母亲问他,看的怎么样,青年回答,不与小华她妈长相好看,小华是他拉帮套的那家三女儿的名字。

就那一次去相亲了,在没有听说过他去相过亲。大家都在传,他去看了媳妇,长的不与小华妈好看,是青年母亲出门跟邻居说的。跟小华妈在一起这么多年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的,他也爱意为她一家分担家里家外的活。

从哪以后村子人在没有给他提过亲,大家都知道他心里装着小华妈妈,就是问了也是白搭,他也不会诚心跟人家过日子!

青年他妈出门见了外人,每当聊起自己儿子没找媳妇的话题,老太太说,儿子有小华妈妈照顾,我很省心,“吃饭有人做,衣服脏了有人洗”。

百年之后,我们老去也没心事。也许是时间改变了一切,让老太太如此想的开,不担心死后儿子没人照顾。

多年过去了,青年的父母,已经不在世上,也迎了母亲当年的话,如小华妈在一起生活的不错,互相照顾,恩恩爱爱,甜甜蜜蜜的过日子。

孩子们都长大,参加工作了。也习惯了,缝年过节,4个孩子,会给青年买吃的、穿的、用的、就跟自己家人,享受的待遇是一样的。

过年过节的时候,一大家子人聚一起过节。孩子们,从各自工作的地方开车回家团聚。3个女儿、3个女婿、儿子、儿媳妇、在加上4个外孙,在一起过节,享受天伦之乐。

平日小华妈妈,家中有事,经常跟青年一起走亲戚。去女儿婆婆家,农村有个大事小情的,都是他两人一起参加活动,路途遥远的,当天回不来,在亲家的家里,住上两天在回家,也是常有的事。

他们家的这种事,在当地小镇,家喻户晓,有次镇上开村妇女主任会,镇上妇女主任在会上提到,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是xx村的xx家庭,计划生育要抓好,不能超生”!

村妇女主任回答,她家已经过计划生育年龄,并且女主人早已结扎,不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如果当年不是小华妈妈结扎,兴许真能给青年生个属于他自己的孩子。其实这样子也不错,自己没孩子,这一家4个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只是没有血缘关系,其它方面对他都挺好。

也是,青年从年轻到现在,30多岁到60多岁了,也接近70岁的人了,为这个家付出的太多了,接近40年的帮扶。这种情况在法律上不认可,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无奈,为了养家,一个弱女子要伺候,一大家子孩子,家里常年没个男人,确实是不容易!孩子们对他很好,也属正常吧!

这家男主人,小华爸爸到了退休年龄,回到村子里,晚年跟青年、小华妈、三人在一个屋屋檐下,一起生活,自己的男人,家里什么事也不管不问,就管吃了不饿,家里大小事还是青年帮着做。

农田活是小华妈跟青年去山里干,地里出了土产品,也是两人做伴,一个开三轮摩托车,一个坐车,一起去集市卖,一个管卖,一个管收钱。卖完在回家,到了饭点,小华妈做饭,青年烧火煮饭。

有一年小华家,包了山,在山上养了好多羊。白天两人在山上放羊,耕种、劳作、到饭点回家做饭,吃饭,晚上两人一起上山,住在山上,搭建的房子里过夜,小华爸爸自己在家住。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直到不包山了,才下山回家住。

小华爸爸,退休不到十年,有病医治无效先走了,留下自己的老伴,很自然,顺理成章,明正言顺,跟青年走到了一起,现在成了真正的夫妻。

青年晚年买了10万的养老保险,每月领着退休金,享受幸福晚年生活,赶上农村赶大集日子,去集市买些好吃的,回家与小华妈一起分享。

小华有个彪舅舅,他不让小华妈跟青年在一起,也是个光棍,没了父母候就跟着姐姐一起生活,青年赶集买了好吃的去小华家,今天赶集买了好吃的,你吃不吃,小华妈说吃啊,两人去青年家,一起吃了在回家。回家顺便捎些吃的,给家里的彪弟弟吃。

平日小华妈在村里做手工活,青年在家打理地里的活,种种菜,养养鸡、鸭子、养了大白鹅,自己吃蛋不用买,绿色蔬菜粮食喂养,吃着放心。赶上旺季下的蛋多了,分给几个孩子们吃,孩子回家了,一家给一包鸡蛋,一次给个30拾、20拾的。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冬天到了,孩子们有孝心,给二老在小城买了楼房,交了暖气费。每年冬天开车回家,接二老去城里过冬。隔一天两日的,青年回家喂养家里的鸡、鸭、鹅,顺便捎些农村的大白菜、萝卜,等天气暖和,供暖也停暖了,两人随孩子们休息日,一起坐车回家,好时候就在农村生活。

古代朝廷是如何解决光棍过多的问题的?

如何使光棍们成为一个个幸福的汉子?这可是个令人头疼的大问题。当今光棍据说有3000万或是5000万之多,长此以往,这不仅仅关系到单身汉个人的终身幸福问题,更深远一点说,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风气乃至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精气神,阴盛阳衰可真不是什么好兆头。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古人也是很有智慧的,秦汉唐宋明,作为世俗权力的各代朝廷对症下药,给出了很多办法,有含情脉脉的人文关怀,也有无情的强制手段,甚至有些奇葩做法,总之一句话,对解决单身汉的问题可谓是费尽心机,用心良苦。

本公子想来,也是感觉妙趣横生,不禁莞尔,抚掌大笑,哈哈哈!亲,我们一起来把玩品味一下这些个五花八门的古人智慧如何?——历史回眸:

第一、以德服人:自我约束,从我做起——严格限制各种大小贵族的妻妾数量。

我们一般都说古代有尊贵地位和身份的人家那是妻妾成群,一睁眼好像眼前就是一大堆数不清的娇妻美妾给伺候着,其实也不尽然。

在古代,即便是尊贵如天子者,也要遵循礼法,只能有一个正室妻子,就是所谓的皇后或是王后,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等等,这个数字加起来是120来个,诸侯则是一侯九聘,九个妻妾。卿士类推,逐层递减。

所以你看,古代的当权者也是有所自我约束的,也是要有敬畏之心的,并不能完全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特别是在争霸求强求自存或是战乱重建时期,这一点尤显重要,土地和人口对冷兵器为王时代的掌权者们来说,那就是命根子,他比谁都急,试问,当一个封国连人口都凑不上的话,还能有什么作为?更遑论图强了。

这一点无论是王者的主观愿望,还是客观需要,对光棍们来说,也绝对算得上是个天大的好事情了。

正人先正己,这才有说服力。

第二、重税惩戒:对拒不出嫁的适龄女子课以重税,循循善诱,引导成家。

汉初惠帝时代,就有怎么个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什么意思呢?一个成熟的女子,15岁在当时就是待嫁的成人了,从15岁到30岁,在这个生育的黄金期你不出嫁,不好意思,政府是要对你课以重税的,要按五倍于常人的钱粮赋税做代价。

亲,你来看,这够不够狠?所以,这一招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你想啊,在当时来说,一个待嫁闺中的妙龄女子,大姑娘,大活人,整天死皮赖脸地住在娘家是个什么意思?吃喝穿戴哪一样不是要靠父母或是兄弟?姥姥不疼舅舅不爱,这也就算了,你老爹老妈受得了,这兄弟可不一定有多乐意了,即便兄弟没意见,这做嫂嫂的多半是要嫌弃的了。

古代封建社会的弱女子,可不像现在的白领丽人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足够的工资财富做支撑,怎么办?一个字"嫁”。得,光棍汉们是高兴死了。什么彩礼豪宅,香车宝马,想多了,能免除五倍这样的赋税,又有一个好老公养着,他不香吗?

第三、政策鼓励,实惠辅助:不但鼓励各种剩女出嫁,而且对生养子女给予实际的奖赏。

春秋争霸,群雄并起。在冷兵器时代,什么是第一竞争力?那必须是人口啊!这不,齐桓公称霸还就用了这一手,而且很管用,真的成就了一番王霸事业。

作为齐桓公的得力助手,一代名相管仲就奇思妙想,出了怎么个”馊主意“。

管仲经过主公公子小白齐桓公的同意,他对齐国国君的深宫大院进行了一番”精兵简政“,裁撤了大量宫人才女,把她们都嫁了出去,嫁给了迫切需要娶妻而又娶不起的光棍汉们。非但给予宫女们人身自由,而且出钱出力,出嫁妆,还给一份相对可观的贺礼。总之一句话,作为一个光棍,您就待家里等着吧,八抬大轿,娇妻美妾直接给您送到家里,幸福吧?您就偷着乐吧!洞房花烛夜可别笑歪了嘴。

也是这个时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败北,卧薪尝胆。我们一般只知道勾践复仇的那个卧薪尝胆的狠劲儿,可是呢,他可是玩真的,在解决人口这个第一生产力的问题上花了大功夫。他是怎么做的呢?

所谓十年磨一剑,越王勾践开启了人口爆炸的新模式。他大力提倡早婚早育,工资微薄生不起怎么办?好办,朝廷给予经济补助,对适龄孕妇给予公费医疗保险的待遇。你生孩子,只要打声招呼,勾践就会派接生婆去给接生,接生婆的接生费和来往差旅费,三包,解决你的后顾之后。这还不算,还御赐两壶美酒,生男给一条犬——难道这就是所谓犬子的来由吗?生女则奖励一头大肥猪。这待遇相当可以啊有没有?后面更夸张,你要生个双胞胎,那政府直接就免费派保姆了,多胞胎,产妇奶水不足,勾践竟然还会出钱给找奶妈,你就说吧,这样情况下,你有什么理由不结婚,不生育?你细品品,原来越王勾践这套婚姻养育福利,那不知道比西方国家要早多少年啊!

第四、连坐施威,威逼利诱——这个,确实有点过分了。

给福利,给政策,给待遇,这样还不嫁怎么办呢?办法有,接着就来了——损招。

魏晋南北朝时期,兵连祸结,民不聊生,直接导致中原人口数量急剧减退,十不存一。这是当时的各朝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怎么办呢?非常时期,非常手段。

”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在当时来说,一个大姑娘死活不嫁人,非要老死闺中,做个守身如玉的老姑娘,那朝廷可就要主动出手了。女子15岁还不嫁人,很抱歉,非但你自己吃不了兜着走,而且还会祸及家人,你的父母老子甚至兄弟子侄都要受到牵连。

这还不算,刘宋时期,刘裕还强制僧尼还俗,没收道院田产,以这样的凌厉手段促使她们更加世俗化,成家立业,为国为民效力,当然,直接受惠的就是那些个光棍汉了。

这样的方式,确实有点过分,不够人道啊有没有?没办法,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就不讲武德了。

第五、奇葩硬措施:拉郎配。你不愿出嫁没关系,朝廷来帮你。

在古代某种特定历史时期,就会出现这样的奇葩事情,朝廷会主动出击,用官媒的手段搞拉郎配,强制女子出嫁。

你比如,某个时期,朝廷开疆拓土,或是为了稳固边关,常常会派遣大量的兵士驻守边关要塞这样的荒野之地,将士们往往是长年戍边,于是就产生了很多光棍,他没多少时间和机会去接触女人,没法来一场轰轰烈烈的自由恋爱啊!怎么办呢?放心吧,小伙子,你为国家做贡献,这朝廷也不会亏待了你,官家来给你保媒,给你找老婆。

中原地区一些适龄姑娘,老呆在家里闲晃悠,扯东拉西,就是不出嫁。好么,朝廷就会派出官媒,来你家给你作主,把你介绍给边关的将士做老婆。这会儿就由不得你,也由不得你爹娘老子了,官媒指定给谁,那谁可就是你的如意郎君了,不管你愿不愿意,一锤定音,你的婚姻大家就被官家给决定了。

所以这样的情况下,自然还是早点自己找个可靠的男人嫁了好,这对解决剩男的问题也是很有作用的。

第六、鼓励再婚:寡妇可再嫁,离异可再嫁。

古代那种所谓的什么贞节牌坊可真不是什么多好的面子,朱熹误人子弟。

很多所谓的从一而终、孤身守寡其实都是被逼的,还有什么好女不侍二夫,都是很荒唐的,非常武断的,一对夫妻合不来,整日里不是打情骂俏,而是撕扯殴打,甚至各种家暴,冷暴力,如果没得挽救,为什么不离婚呢?何必相互为难双方?对人对己都没好处啊!——前进一步,海阔天空。

严格针对女子的所谓的”贞操“,严重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尊严,真可谓是孙猴子头上的紧箍咒。

其实,这无非也只是某些都歪了孔孟书的自以为是的精英们的一家之言罢了,而实际上,大多数的历史场合中,还真没有怎么严肃的问题。

亲,你来看,《汉武大帝》中的汉武帝的母亲就是改嫁过来给汉景帝做老婆的,魏武帝曹操又娶了多少别人家的夫人?历代帝王这样的事情多了去了,数都数不过来。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事情。

在一些历史时期,朝廷就会规定,或是鼓励失去丈夫的寡妇再嫁,跟另外一个单身男子重新组合一个新的家庭,延续香火,繁衍后代。对于离异的女子,也适当鼓励再婚。

这个做法,还真的是很人性化的,历史,毕竟是由活生生的每一个人组成的,我们要致敬温情。

至于战俘配偶,有是有,不过,这肯定算不上主流,属于概率极小的做法;孔子春秋时代的所谓郊游或是什么”野合“,这应该算是某种踏青互访的恋爱形式吧。

综上,古人还真不缺智慧,对万千光棍难的解决方案也是很多的。这其中既有比较温情的鼓励手段,也有不得已的强制做法,甚至还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奇葩做法。年关将近,单身汉们,你们找到自己的真爱了吗?单身贵族们又做何感想呢?——这董永可都带着七仙女儿回家了。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