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阿巴阿巴什么意思,ㄲ是什么意思

2023-09-22 21:45:05 85阅读

阿巴阿巴阿巴什么意思,ㄲ是什么意思?

就是七七八阿巴的意思

急求一篇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数学论文?

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的好处不胜枚举,古今的科学家也都有指出。19世纪数学家J。J。西尔维斯特指出:“置身于数学领域中不断地探索和追求,能把人类的思维活动升华到纯净而和谐的境界。” 当代数理逻辑学家王浩先生也说,数学具有纯净的美。J。阿巴思诺特说:“数学知识使思维增加活力,使之摆脱偏见,轻信和迷信的束缚。

阿巴阿巴阿巴什么意思,ㄲ是什么意思

” W。E。 塞劳尔说:“正如文学诱导人们的情感一样,数学则启发人们的想像与推理。” 总之,数学能令你的思维纯净,和谐, 会为你的思维增添活力。 它赋予你想象的翅膀, 为你开通推理的渠道。数学是被我们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的,它教我们去识别一些东西,教我们如何才能取得利益。

有时候数学还能帮我们认清欺骗,甚至创造欺骗。 有不少的同学也许试过电脑算命,可能还曾信以为真。“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 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

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 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 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 1个或多于m 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

由于1。1× =21526×51100 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

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

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商业中的欺骗也是离不开数学的。阿凡提就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说明。 古尔邦节快到了,天山南北充满了节日气氛。集镇上,车水马龙,热闹异常。店铺里、道路旁、地摊上,到处都摆满了货物,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水果商们把贮藏保鲜的苹果、葡萄、雪梨、石油、哈密瓜一并搬了出来,希望卖个好价钱。 这天晌午,阿凡提忙完了半天的活计,也骑着毛驴赶集来了。阿凡提以聪明能干、正直仗义闻名遐尔,谁个不认识?一路上,他不住地和熟人、朋友打着招呼。忽然,听见有人高喊他的名字,阿凡提回头一看,原来水果店老板艾山。

此人奸诈贪婪,不仅常用假冒伪劣商品坑害顾客,还专门放高利贷剥削百姓,是个人人痛恨的坏蛋。阿凡提早就想教训教训这家伙,可就是没有遇上机会。这时艾山正拿着秤杆坐在两大筐葡萄跟前发愣。一筐是紫葡萄,标价为2元1斤;一筐是青葡萄,标价为1元2斤。只是问的人多,买的人少。

“阿凡提大哥,如今做点生意真不容易呀。您看,我在这捱了一上午,还没卖出几斤葡萄,现在紫葡萄和青葡萄都还剩下60斤,不知要卖到何时呢!”艾山其实想央求阿凡提帮他出个推销葡萄的点子,又不好意思说。 阿凡提听出了弦外之音,心想:这家伙正好送上门来,使个办法叫他亏点钱吧,也让大伙儿出口气。

就来到水果摊前对艾山说:“啊,艾山老弟,你可真笨!紫葡萄虽甜,但价格贵,青葡萄虽便宜,却味道酸。何。

袁崇焕在凌迟处死的时候是怎么表现的?

公元1630年8月16日,46岁的大明兵部尚书袁崇焕被押往刑场,通往刑场的路边聚集了上万名百姓,人们嘴里不断咒骂着'汉奸','卖国贼',同时菜叶子,臭鸡蛋,各种杂物也往袁崇焕身上扔去。

行刑地点位于京城菜市口,行刑开始后,袁崇焕的肉被刽子手一刀刀割下,并遭到了百姓的哄抢,还被人生生吃下,刽子手在袁崇焕身上割了3543刀,被割到皮骨已尽时,还没有断气,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

袁崇焕是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将士,努尔哈赤,皇太极先后败于袁崇焕之手,曾经威名赫赫的袁崇焕,如今却落得皇帝痛恨,百姓唾弃,是什么原因将袁崇焕推入到万劫不复之地呢?

这一切都要从袁崇焕的性格,还有他经营辽东说起。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人,(一说广西腾县),明万历47年(公元1619年),35岁的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他在任时,也没有做出什么耀眼的功绩,只是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老兵时,袁崇焕就与其谈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上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袁崇焕赶往京城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在别人的推荐下,被破格提拔其在兵部任职。

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攻陷,于是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

袁崇焕得知后,立马一个人前往关外勘察地形,回朝后言称,只要能给足够的兵马钱粮,自己就能守住山海关,朝中大臣这时也不断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袁崇焕又一次被破格提拔,成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开始经营辽东。

袁崇焕刚到辽东,京城一队人马也来到了辽东,来人正是天启皇帝的老师,时任大学士的孙承宗,他来的目的就是巡查辽东边事,更要见一见能力挽狂澜的袁崇焕。

那时的辽东形势,已经是岌岌,山海关以外已经全部沦陷。

但是在关外十三山有难民10万多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后金全部消灭,孙承宗见到袁崇焕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他该怎么办,袁崇焕说,在宁远驻扎5000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并调派将领带兵去救十三山,宁远距十三山只有200多里,可以轻易占领锦州,如果不行再退守宁远,绝不能放弃10万多难民。

孙承宗采用了袁崇焕的主张,孙承宗自镇关门,由袁崇焕带兵前往,而袁崇焕也不负所望,成功救援十三山难民,并开始安抚军民,整备边防,这让孙承宗对袁崇焕刮目相看,并更加倚重袁崇焕。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在4年的时间里,在孙承宗的教导下,他们保持着同一种理念,在这里掌握胜利的手段,寻找胜利的帮手,坚定胜利的信念,同时,局势也在一步步好转,并构筑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宁锦防线,袁崇焕相信,在孙承宗的指挥与教导下,他终将看到辽东的光复。

然而,这一切都是幻想。

不久之后,随着东林党的垮台,东林党模范孙承宗也不得不走了,然后,高弟来了,很快,孙承宗与袁崇焕奋斗的一切,土地,防线,军队,平民,全部被放弃,退守关内,只为保住高弟的性命。

但袁崇焕不撤退,他有保国的志向,制胜的方法,以及坚定的决心。

我一人足守此地!

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现在,是履行诺言的时候了。

宁远大捷

公元1626年1月14日,孙承宗走后仅仅两个月,努尔哈赤来了,带着全部家当来了,努尔哈赤知道孙承宗的可怕,所以,孙承宗在时,他从来不敢招惹,现在孙承宗走了,关外所有的据点也放弃了,眼前已是无人之地,大军所到之处,无人可挡。

努尔哈赤的军队有6万人,全是骑兵,号称20万,浩浩荡荡向山海关扑来。

走到宁远城时,努尔哈赤惊奇的发现,这里的守军并没有走,而是在坚守一座孤城,守城的正是袁崇焕和1万多名孤立无援的明军。

努尔哈赤毫不掩饰自己的得意,他派出使者给城里送了一封信,我带20万人前来,必破此城,如果你们投降,我就给你们官做。

就一会功夫,城里回信了,你说你有20万人,我知道是假的,就算是有20万人,我也不嫌少。

6年前,努尔哈赤用4万多人,在萨尔浒打败了明朝最为精锐的12万人,如今面对着一个无名小卒,胜负毫无悬念。

既然这样,那还等什么,打!

几天后,努尔哈赤就会永远记住袁崇焕这个名字。

在野外对冲,袁崇焕根本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于是,就死守宁远,任你怎么打,任你怎么骂,就是不出去,就是让你的骑兵发挥不了作用。

1月24日早晨,努尔哈赤带着轻蔑的神情,发出了进攻的命令,后金的全部精锐涌向宁远城。

然而,等他们接近城墙时,只听见一声晴天霹雳的巨响,以及从天而降的不明物体,然后再把他们送入地府,这正是宁远城袁崇焕的制胜法宝-红夷大炮。

关于红夷大炮的效果,史书中的形容相当贴切且耸人听闻,至处遍地开花,尽皆糜烂。

虽然有人不断被炸上天空,后金还是冲到了城墙下,并开始架云梯,然而炮火实在是太猛,不仅有大炮,墙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抢也不停的打,片刻之间,后金已经尸横遍野。

没被轰死的,射死的,接着爬。

为了遏制后金的攻势,明军开始使用新战略-火攻。

除大炮外,万人敌,火枪,火球,火把,凡是带火的,都往城墙下扔,当时是冬天,一个人都穿几件棉衣,只要沾上火,就很难扑灭,就一会功夫,城墙下哀嚎声一片,终于扛不住了,努尔哈赤下令撤退。

努尔哈赤以13副盔甲起兵,打败过杨镐,刘璟,杜松,吓走了王化贞,几乎每一次战役,都是以少打多,如今兵强马壮,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难道就打不过宁远城的一个无名小卒,努尔哈赤怀着满腔的愤怒于第二天发起了新的进攻。

努尔哈赤已经近乎疯狂了,他要的并不是宁远,也不是辽东,而是脸面,所以,他发誓,一定要争回这个面子。

不想丢人,那就只能丢命。

就在后金疯狂的向宁远攻城时,袁崇焕看到一顶黄帐子,不用说,这里面肯定是一位大人物,袁崇焕下令朝向黄帐子开火,伴随着一片惊叫和哀嚎,大炮击中了这个目标。

接下来袁崇焕看到了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景象,后金军撤退了,他坚信,自己创造了奇迹。

宁远之战到此结束,率领后金全部主力,拼死攻城的努尔哈赤,最终败给了1万多人驻守的孤城宁远,铩羽而归。

几个月后,征战半生的努尔哈赤逝世。

宁锦大捷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位没多久,皇太极立马就率领6万大军,兵分3路,朝辽东袭来。

皇太极先去的是锦州。

因为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关宁锦防线又建了起来,皇太极得突破这条防线,锦州也采取了袁崇焕守宁远的战略方针,不管你在外面怎么喊,就是不出来,接下来的几天里,皇太极的日程就是这样,进攻,死人,抬走,再进攻,再死人,再抬走。

骑兵只有在野外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现在的明军躲在城里不出来,他也实在是没办法,于是,他决定绕过锦州,前往宁远, 因为在他的日程里,第一目标锦州,第二目标就是宁远。

当皇太极率领着几万兵马到达宁远时,却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宁远守军并没有躲在城墙里面。

而是在城墙外排列整齐,等待着自己。

现在的袁崇焕是一个很有自信的人,曾经1万多人的孤军,如今已被关宁铁骑所替代,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可以在野战中击败纵横天下的后金骑兵。

长期以来,在后金的眼里,这些明军很好欺负,一打就散,一散就跑,一跑就死,很明显,眼前的这些也是一样,于是,皇太极下令进攻。

但自从第一次交锋开始,自信就变成了绝望。

皇太极发现,自己的骑兵根本就不是这些人的对手,这些人拿的也不是马刀,而是当时明军最先进的三眼火铳,即能当枪打,又能当成狼牙棒使唤,人没冲到跟前就开枪,冲到跟前被这东西撞一下就皮开肉绽。

而且这些人个个都像打了鸡血,猛冲猛打,战无不胜的后金终于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崩溃。

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传到了宁远前线。

锦州的明军从城里出来,对后金在锦州城边的大营,一阵乱砍乱杀之后,又回到了城中。

皇太极做梦都想不到,一向软弱的明军,竟然敢主动偷袭自己的后方。

于是,皇太极下令从宁远撤退,回援锦州。

皇太极走了,他原本以为能超越自己的父亲,却连宁远的城墙都没有摸到。

皇太极到锦州后,又开始对锦州进行围攻,然而更让他想不到的是,在他去宁远这几天,明军竟然在城墙下挖了几条壕沟,后金军根本接近不了城墙,每到壕沟边上,不是被轰上天,就是被打下沟。

经过几次冲锋后,这几条壕沟都没有垮过去,更别说要攻陷锦州了,再加上粮草耗尽。

皇太极灰溜溜的撤军了。

战役至此结束,在20多天时间里,后金与明军在锦州,宁远一线展开大战,最终以后金失败而告终,史称'宁锦大捷'。

消息传来,皇帝很高兴,大臣很高兴,袁崇焕不高兴,袁崇焕提出辞职。

宁锦大捷后,论功行赏,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却是首功,就连魏忠贤时年四岁的从孙,都被封侯爵。

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这那是行赏,这简直就是侮辱,所以袁崇焕很生气,很愤怒。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袁崇焕是东林党,他的老师孙承宗更是东林党的模范人物,所以,在魏忠贤的指示下,御史李应荐上书弹劾袁崇焕,说他在战役中,故意不援助锦州,是作战不积极的表现,还用了一个专用词-暮气。

暮气就是快到晚上的气,跟没气了也差不多,用这个来损人,可见这些阉党心理是有多阴暗。

基于以上原因,袁崇焕提出辞职,基于同样原因,他的辞职被批准。

死了上万人,折腾20多天的皇太极绝对想不到,袁崇焕竟然败了,败在了一个连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太监手里。

崇祯皇帝登基,袁崇焕复起。

天启7年(公元1627年)8月22日,当了7年木匠皇帝的朱由校驾崩,年仅23岁。

8月24日,17岁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

崇祯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很想有番作为,当他当上皇帝站在权力顶峰时,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

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天启,也有史书云,实亡于万历,还有史书云,始亡于嘉靖。

应该说,这几句话都是有道理的,经过他哥哥,他爷爷,他爷爷的爷爷折腾,大明基本上被折腾的差不多了,又蹦出来个九千九百岁太监,经过这么一折腾,大明就剩下最后一口气了。

朝堂一片混乱,边疆烽火连天,内部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民不聊生,干柴已备,只差一把火。

当崇祯登场时,浇的第一盆水就是袁崇焕。

其实崇祯是很喜欢袁崇焕的,在他眼里,也只有袁崇焕在辽东能力挽狂澜,能改变大明与后金的战争割据。

于是,在东莞的一介平民袁崇焕,接到了崇祯复起的任职通知。

而且给他的职务也很大,兵部尚书,督师蓟辽。

这是一个很大的官,很大很大,也就是说袁崇焕是除了皇帝以外,管理面积最大的官,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手下的巡抚就有五六个。

任职令到达的同时,也告诉袁崇焕,赶紧前往京城,皇帝急着要见你。

在紫禁城的平台上,怀着憧憬与希望,崇祯第一次见到了袁崇焕,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召见,史称'平台召对'。

谈话一开始,崇祯就开始狠狠的夸奖袁崇焕,把袁崇焕说的是心潮澎湃,袁崇焕也是心里一激动,说出了下面的话。

计五年,全辽可复。

意思就是,五年时间,我就能收复辽东,彻底解决皇太极。

崇祯听完很兴奋,连声夸赞,边上的大臣也猛添柴火,欢呼雀跃,以至于崇祯下令休会。

兵部给事许誉卿找到了袁崇焕,问他如何五年平辽。

袁崇焕的回答却让他大跌眼镜,我只是随口说说,安慰皇上的。

许誉卿当时就傻眼了,对袁崇焕说,皇上虽然小,但是比较较真,现在你忽悠他,到时候他按期收工, 你怎么办。

袁崇焕只有四个字-怃然自失。

就这样,袁崇焕在崇祯期望的目光中,走向了辽东。

崇祯为了平复辽东,极其看重袁崇焕,不管袁崇焕提出什么要求,崇祯都尽量满足,但袁崇焕却想杀掉毛文龙,而杀人动机只有四个字-看不顺眼。

毛文龙所在的皮岛,位于后金的大后方,他刚上岛时,与大明联系不上,就自立为王,时间长了以后,谁的话也不太听。

但总体情况还是不错的,毛文龙驻守皮岛8年,在这8年里,把皮岛做成了贸易中心,无数的客商蜂拥而至,大大小小的走私船都从他那过,收钱就放行。

历任总督,巡抚对毛文龙都是睁一只闭一只眼。

但袁崇焕不行,在他眼里,连粒沙子都容不下。

几年前,四品宁前道的袁崇焕不经请示就敢杀比自己官大的副总兵,现在位高权重,你小小的皮岛总兵毛文龙算老几。

袁崇焕到辽东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凡是运往东江之物资船队,必须先开到宁远觉华岛,然后再运东江。

毛文龙立即上书崇祯,向崇祯诉苦,得到的却是崇祯的几个字,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怎么从长,岛上几万人难道要喝西北风。

就在这时候,毛文龙却收了袁崇焕的10万两军饷,而且这笔钱还是袁崇焕特批的。

拿钱的那一刻,毛文龙明白了,这是要自己听袁崇焕的话。

然而,袁崇焕的真实用意是,拿我的钱,我就要你的命。

袁崇焕想杀掉毛文龙,但绝不会在宁远,如果在宁远把他杀了,皮岛上的几万人万一反了,或者投敌,自己也完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在皮岛上把毛文龙杀了。

于是,不久之后,袁崇焕的船队到达皮岛。

出乎意料的是,毛文龙见到袁崇焕时,显得很紧张,因为他的身边站满了拿刀的侍卫。

然而袁崇焕却是非常自然,到了晚上,毛文龙来到了袁崇焕的帐篷。

袁崇焕说:你在边疆这么久了,实在太劳累了,还是回你老家杭州西湖好了。

毛文龙却说,这里工作任务重,后金还在,我不能走。

袁崇焕说:可以找人替代。

毛文龙说:此处谁能替代。

正是这句话,更让袁崇焕起了杀心,谁能替代,意思就是这里都是我的人,谁能替我。

袁崇焕在皮岛待了三天,基本情况熟悉后,与毛文龙一起进了营帐。

这一天,袁崇焕是有备而来,当他进入营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毛文龙,本部院与你谈了三日,你现在回头也不迟,哪晓得你狼子野心,目中无本部院,国法岂能容你。

毛文龙的脑袋还在运算之中时。

袁崇焕抛出了重量级武器,毛文龙的十二大罪,其中包括,冒功,撒泼无礼,走私,干海盗,好色,给魏忠贤立碑,未能收复辽东等等。

其实袁崇焕的这些罪状,实在不太高明,无礼,好色,冒功,只要是人都干过,包括他袁崇焕,袁崇焕也为魏忠贤立过碑。

这时候的毛文龙总算是清醒过来,大喊文龙无罪,几千名自己的手下就在外面,且自己为一品武官,总镇总兵,除皇帝外,无人敢杀。

但袁崇焕敢,他是四品文官时,就敢杀副总兵,还有一个敢杀的原因是,袁崇焕拿出了尚方宝剑。

袁崇焕很执着,这一切的一切冲昏了他的头脑,让他说出了下面的话。

今日杀了毛文龙,本督师若不能恢复全辽,愿试尚方宝剑偿命。

然后将毛文龙拉出帐外斩首。

杀了毛文龙,接下来就是安抚他的亲信,毕竟岛上的几万人都是他的亲信,要保证这些人不跑,不投敌,不造反,袁崇焕花了很大心思,他先是安排了自己的亲信,驻扎皮岛,然后又任命毛文龙的儿子毛承禄当部将,意思就是,虽然我杀了你爹,但是这件事跟你没关系,照用你,别在闹事。

胡萝卜加大棒一下去,效果很好,没人闹,也没人反,袁崇焕很高兴。

其实最高兴的是皇太极,因为毛文龙控制的区域,除皮岛外,还有金州,旅顺等地区,毛文龙人品虽然不咋地,但是能力极强,此人一死,手下的几万人没人能管的了,他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去攻打京城了。

皇太极对毛文龙可是如鲠在喉,打又打不着,跑又不敢跑远 ,时不时的毛文龙还在自己的背后来一下,只要自己出击,还要时刻防着毛文龙在背后偷袭。

这跟三国时候的曹操一样,不怕刘备,不怕孙权,就怕西凉马腾,就怕西凉马腾给自己背后来一下。

如今毛文龙以死,自己的后方没有了威胁,皇太极可以高枕无忧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毛文龙手下有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这三人后来投靠皇太极,为后来的灭明立下了大功,这一切都是袁崇焕造成的。

于是,皇太极率10万军队(包括蒙古军队),发动了决定袁崇焕命运的进攻。

他们在地图上画了个半圆后,从蒙古跨过长城,到达了大明重镇遵化。

决定袁崇焕命运的己巳之变。

这是皇太极第一次越过长城,没有了后顾之优的他,也许能创造后金成立以来最大的功绩,也有可能拿下京师。

袁崇焕知道皇太极是一个可怕的对手,努尔哈赤死后,他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一举坐稳了大汗的宝座,此外,他还拉拢蒙古各部,有了很多盟友,与努尔哈赤不同,努尔哈赤就是烧杀抢掠,见汉人就杀,而皇太极则不同,不仅优待汉人,还招降了很多汉人。

袁崇焕得知消息后,立刻急点了9000关宁铁骑,直奔京师而去。

此时的皇太极已经过了蓟州,在京师附近的三河,香河,顺义一带一路劫掠,而袁崇焕也不阻止,一路尾随,就这样,袁崇焕与皇太极的军队一直保持着距离,就在北京附近转悠。

在5天的时间里,袁崇焕一仗没打,放任皇太极烧杀抢掠,消息传回京师,百姓们大骂袁崇焕孬种,怂包,文武百官更是言辞激烈,直言袁崇焕不顾江山社稷安危,要皇帝捉拿袁崇焕。

其实袁崇焕不是不想打,而是害怕,虽然关宁铁骑是很厉害,但是人数太少了,而他自己也有自己的计谋,而这个计谋谁都没有看出来,只有孙承宗一个人看了出来,而且还看出来这个计谋的巨大漏洞。

一直以来,袁崇焕固定的战法就是坚守城池,杀伤敌军,待敌疲惫时再奋勇出击,从宁远到锦州,屡试不爽。

所以,这次也是一样,将敌军引至城下,诱其攻坚, 待其受挫后,再全力进攻,然后大获全胜。

但他忽略了一点,这里是京师,这里是北京,在这里说话算数的只有一个,但绝不会是袁崇焕。

宁远也好,锦州也罢,都是小地方,城里面当兵的比老百姓还多,还位居前线,不用请示皇帝,能守就守,守不了就撤,在这里就不一样了。

皇上坐在京城里,叫你来护驾,敌人在眼皮底下转悠,你就是不动手,把皇帝当猴耍,你到底想干什么。

于是,孙承宗给袁崇焕指出了一条无比保守,却也是唯一可行的计划,然而,骄傲的袁崇焕拒绝了这个计划,他认为自己已经超越了老师。

孙承宗的判断一如既往的准,袁崇焕最后也不得不为他自己犯的错买单。

袁崇焕前脚刚到京师城下,皇太极后脚就到,实在是像带路的,但袁崇焕更有个性,谁也没请示,直接带领兵驻扎在南城广渠门前,仅这一条,就是死罪, 因为没有皇帝的允许, 是不准私自在城下驻扎的。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袁崇焕太有个性了,不仅私自驻扎在广渠门前,还要求兵马入城休息,原因竟是士兵连日征战,希望能进城休整,本来大家就猜忌你,你还要带兵入城。

就算是崇祯在信任你,也不免让人起疑,一个堵前门,一个断后路,跑都跑不了,此时的袁崇焕真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终于,皇太极也赶到了广渠门外,袁崇焕的9000关宁铁骑与皇太极在广渠门外激战了一天,转战十余里,袁崇焕横刀立马,冲锋陷阵,杀的是天昏地暗,广渠门大捷。

这一天对袁崇焕来说,是很光荣的,他凭借着自己的精兵良将,打败了皇太极。

几天后,袁崇焕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战--左安门之战。

因为不能入城,袁崇焕背城布阵,在凛冽的寒风中,面对着皇太极。

皇太极带领着所有兵马,想证明自己能攻下京师抢一把的美好愿望,但关宁铁骑告诉他,你们不行。

双方在左安门外经过5个多小时激战,皇太极终于支持不住,再次败退,左安门之战,以明军的获胜而结束。

结束了,都结束了。

战事平息后,袁崇焕得到指示,皇帝召见,要求立即进城,召见的理由是议饷,意思就是发工资。

袁崇焕得知后非常高兴,当时已经是隆冬季节,关宁铁骑早已疲惫不堪,此时若能好好美餐一顿,再发发工资,好好睡一觉,军中士气定能大振。

当袁崇焕到了城墙下,没有人迎接,也没有人开门,等了半天,扔下来一个筐子,让袁崇焕蹲进去,然后拉了上来。

这种入城方式虽说比较寒碜,但好歹是进去了,在城内守军的指引下,他来到了平台。

一年前,在这个曾带给他无比荣誉和光辉的地方,他第一次见到崇祯,这一次来,崇祯很直接。

一,你为什么要杀毛文龙。二,敌军为何能长驱直入,进犯京师。三,你为什么要打伤满桂。

袁崇焕却没有回答,不知道是没反应过来,还是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反正就是没有说话,至于打伤满桂更是无稽之谈,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

但崇祯就不这么想了,袁崇焕不出声,就当是默认了,随即下令,脱去袁崇焕官服,投入大牢。

袁崇焕最终的结局。

怎么处理袁崇焕,这是个问题,其实崇祯并不想杀袁崇焕,事实上,当时还是有不少人为袁崇焕说好话的,说不定过段时间就放了,但在9个月后,崇祯改变了主意,他下定决心,处死袁崇焕。

真正想让袁崇焕死的是这两个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更加讽刺的是,这两个人跟袁崇焕并没有仇,甚至都不认识袁崇焕,他们真正要除掉的人是钱龙锡。

就是因为要除掉钱龙锡,袁崇焕必须死。

一直以来,这两个人都想除掉钱龙锡,可钱龙锡为人谨慎,势力很大,想要除掉,非常困难。

十分凑巧的是,钱龙锡跟袁崇焕关系很好,而且他们都是东林党,这次正好袁崇焕出了事,只要把事情闹大,就能把钱龙锡拉下水。

也有人说温体仁周延儒是阉党,因为被东林党整,所以借袁崇焕打击东林党,报仇雪恨。

其实并不是的,如果阉党有他们两个人才,也不至于倒台的那么快,他们真正的目的只有两个字-权力。

内阁的权力很大,位置却太少,自己想要进去,就得把别人挤下来,所以,自从袁崇焕进去以后,这两个人小动作不断,此后连续半年时间,党羽的各种弹劾,从投敌再到生活作风问题黑材料不断,一个比一个狠,山东道御史更是直接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连钱放在那里都说的有鼻子有眼,这就更狠了,谁都能送,唯独袁崇焕不能送。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大明律规定,边帅勾结近臣,有谋反嫌疑,必死。

再加上袁崇焕的事太大,钱龙锡不得不辞职,跟钱龙锡关系很好的大学士成基命不久后也下课,温体仁周延儒先后入阁,成为了大学士,代替了他们。

而袁崇焕,只是他们进入内阁的一个牺牲品。

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8月16日,崇祯在平台召开会议。

袁崇焕虽然在牢中,没办法参与会议,却丝毫不妨碍会议的盛况,参加会议的各单位有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正司,五府,六科,锦衣卫等部门。

等人到齐了,崇祯开始发言,发言的内容就是列举袁崇焕的罪状,主要包括给钱,给人,给官,一年多了,什么都没干,却杀掉了毛文龙,放纵敌人长驱而入,消极出战等等。

发言完,崇祯问三法司如何定罪,没人支声。

于是,崇祯说出了他的裁决,依律-凌迟。

现场鸦雀无声,袁崇焕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袁崇焕被押赴菜市口,行刑。

后记,

袁崇焕从一个蛮荒之地的读书生,福建的县令,京城的小小主事,坚守孤城的宁远道,威震天下的蓟辽督师,逮捕入狱的将领,背负冤屈的囚犯。

当他走出牢房,前往刑场时,看到沿途百姓不断的咒骂,他应该很失落,很绝望,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冤屈到什么时候才能被洗刷,他的全部努力,最终也只留下了一个骂名。

然而,就在行刑台上,他念出了自己的遗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袁崇焕并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人,也不完美,他也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还有难得的机遇,最终站上了历史的舞台。

他的一生丰富多彩,困守孤城,决死拼杀,遭人排挤,纵横驰骋,身处绝境,他都遇上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一直在努力,他坚信,自己的努力终将改变一切。

如今对于袁崇焕而言, 一切都结束了。

我们不能抹杀袁崇焕的功绩,但也不能不说他的缺点,至于他的功与过,就由历史来评论吧?

对于袁崇焕本人最后表现,也许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不管是恨也好,喜也罢,终归是曲终人散。

阿吧阿巴是什么意思?

表示失语、呆呆的,也有人借用来嘲讽等。有一些无法正常说话的人,或者说是哑巴,还有智力受损的人群,无法正常说话,在着急时可能会发出的语气词。最近因为表情包在网络上成为一个梗流行开来。

锡林郭勒盟原名叫什么?

曾用名:乌兰察布盟 乌兰察布市——“乌兰”为蒙古语“红色”的意思;“察布”这里当“崖口”讲,乌兰察布就是“红色崖口”的意思。

锡林郭勒盟以前的名字是乌兰察布盟

以前叫这个名字,锡林郭勒盟(汉语拼音:Xī Lín Guō Lè Méng;英文:Xilin Gol League),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辖盟,简称锡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