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古代的妓院为什么叫青楼

2023-09-22 16:15:04 83阅读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古代的妓院为什么叫青楼?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青楼”就是古代“妓院”的别称,两者就是等同的。但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按照《敦煌变文校注》关于“青楼”记载:“青楼日夜减容光,只缘荡子事(仕)于梁”或“八水三川如掌内,大道青楼若眼前”。在这一段记载中关于“青楼”的校注中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也许这在作者看来是一个常见词,所以根本无需解释。

此外,在罗宗涛的《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中的记载:“楼的颜色有紫楼、红楼、青楼,青楼未必是妓院,良家妇女也住青楼”。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青楼”实际上还指的是富贵人家的子女所居住的楼阁,因而也可称之为“闺房”或“闺阁”。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古代的妓院为什么叫青楼

古代青楼图

除了上述的说法之外,我们再来从两个字的含义入手,仔细探寻一下本词的含义。

在《说文解字》中关于“青”的解释为:

“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丹: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凡丹之属皆从丹。

在《汉语大词典》中更是列出了关于“青”的十一个含义,分别为:

颜色名。①绿色,似植物叶子的颜色;②蓝色;③白色;④黑色。

青色物。①指靛青,一种从蓝草中提炼出来的染料;②指青雘,一种可涂墙壁的青色矿土;③青色花纹。

古以青为东方之色,后因以指东方。

年轻。从以上可以看出“青”的本义应该是一种深绿色矿石,因其与草木之色相似,故和五行中的木相对。

而在《说文解字》中关于“楼”的解释为:重屋也。从木,娄声。《汉语大词典》“楼”的解释有三个:两层及两层以上的房屋;城墙或土台上的建筑物;茶肆、酒店、歌舞厅及旧时妓院等场所也称楼。

在《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中,则把“青楼”借指为是“妓院”。在《汉语大词典》里也列举了“青楼”的四个义项:

1. 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

2. 指南朝齐武帝的兴光楼;

3. 指妓院;

4. 借指青楼中的女子,多指妓女。

那么问题来了,这“青楼”的原始含义究竟是什么呢?它成为“妓院”的代称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在清朝翟灏《通俗编》中关于“青楼”的含义,主要指的是“金张门第”,而后人之所以将其称呼为“妓院”则最初始于梁朝刘邈的《采桑行》,即:“倡女不胜愁,结束下青楼”。所以,这说明了,在汉末魏晋时期,“青楼”所指的是富贵人家的闺阁,而到了齐梁后期,便被用为妓院的代称。但是它的其原本含义指的是女性的闺房,尤其之年轻女性的闺房。当然了,这个“青”字的意义所用的还并不是原本的含义,而是它的引申含义——年轻。所以,“青楼”一词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指女性的闺房,跟妓院或妓女并无半点关系。当然了,在后来则泛指比较华丽的房屋,有时候也将其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

根据《南史》卷五《齐本纪下第五》废帝东昏侯本纪所记载:

“齐武帝于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

所以,即便是在南朝时期,青楼一词没有有作为“妓院”或“妓女”的别称使用。但是从齐梁末期一直到唐朝时期,“青楼”一词才渐渐比较广泛地用来指代妓女的住处(居所)。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唐诗》收录的5万首诗中,有关青楼妓女的诗则高达2000余首。后来的宋词中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几个豪放派词人之外,其它基本上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红牙板”了,可谓处处皆“青楼”(选自《说青楼》)。到了元朝的时候,甚至出现了专门的《青楼集》,明代则有《青楼韵语》,清代有《青楼梦》等等。

所以综合来看,古代“青楼”的含义大致有以下五个:

女性的闺房;

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

南朝齐武帝的兴光楼;

妓院;

借指青楼中的女子,多指妓女。

当然了,除了上述的字词解释之外,我们还需要知道的是,“青楼”在中国文化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它的含义则是典型的单义词到多义词的发展。本词含义丰富,尽管每个年代对它的理解和展示的方式不一样,但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对此,你们怎么看呢?

参考文献

罗宗涛 1974《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文史哲出版社。

项 楚 2006《敦煌变文选注》,中华书局。

许 慎撰、徐 铉等校 2007《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2001《汉语大词典》(第 4 卷、第 11 卷上),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王 琪 2008《黄金贵主编 < 解物释名 >:< 琵琶行 >中的“青衫”不是黑衫》,上海辞书出版社。

华 夫主编 1993《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下),济南出版社。翟 灏 1958《通俗编》,商务印书馆。

《说青楼》

我国从哪个朝代开始有了户口?

最早的户口登记出现在商朝,当时是为了临时征集兵员而做的登记,称为“登人”或“登众”(甲骨文有记载)。周朝才是始创对管辖内原始人口的登记。到了秦统六国后,实行了严格的户籍管理,户口册上明确登记人口的姓名、年龄、土地、身高、相貌等,非常详尽。

婚姻的登记最早记载于《周礼》中,“媒氏”就是当时政府专门设立的,专管婚姻事务的职务,负责颁发婚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结婚证书),这也是官方婚书。非常正规的官方婚书出现在清朝,称为“龙凤帖”。帖上的内容有:定婚人的姓名、年龄、双方家长、主婚人和媒人的姓名,并且均需要签押、盖章,最后还得盖上官府的大印。当时,古代同时存在的还有民间婚书,就是男女双方没到政府部门办理登记,而私下签署了婚约。

下面附上在国家博物馆观展时拍摄的“秦代户籍木牍”和清代的官方婚书(局部)。

结婚前是女方先去男方家?

各地确实有点差别,但大同小异。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在农村是非常讲究的,这是个很大的礼数问题,必须有规矩礼道,不可乱来。一般农村都会有点迷信或者传统,如果搞错了顺序乱来会被认为不吉利,大方点的家庭可能只会心里别扭不舒服,小气一点的这桩婚姻可能就泡了汤。所以要多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男女要结婚首先要通过媒人接触。男方家庭要主动找媒人说媒(一般是双方都有点认识的人),然后媒人到女方家了解情况包括女方家庭是否有出嫁的意愿等,并将男方家庭情况告知女方,如果双方满意,那么会继续接触。这时候男方就可以跟媒人一起上门了,过一段时间两方继续考虑接触,如果没问题,基本上这个时候就差不多确定是否在一起了。

然后是女方家庭第一次到男方家,我们这俗称“看初”。这是女方家庭包括主要亲戚(一般都是女性)到男方家第一次考察。注意,男方家庭要给女方家庭每个人一个大红包表示一下。

再者就是男方带礼金到女方家正式确定,我们这俗称“扎茶盘”。这时候就开始商定什么时候领证和办酒席之类的,有些地方女方家庭要对男方有一定的“打发”,多少就看女方家庭情况了,有的可能啥都没有,有的可能是一点金,大方的一辆车或者房子首付之类的!

最后就是领证正式结婚了,所以你说是男方先到女方家还是女方先到男方家?当然是男方先到女方家!讨老婆还要老婆主动上门?

结婚前可以试婚吗?

我认为婚前同居在男女双方认可的情况下是有必要的。

第一、年轻人选择同居试婚,是因为他们情愿选择一种松散的、宽松的形式相处,不愿意过早受到最严格的规范(婚姻法)的束缚。同居关系进退余地更大一些。同居虽然也有誓约、情感责任和他人监督等方面的约束,但想改变这种现状,要比离婚简单得多,代价也小得多。

第二、当前社会,人们思想不断解放,对于婚姻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经济层面到生活习惯层面再到精神层面。通过婚前同居,可以从以上三个层面审视另一半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以免雾里看花,找错了对象。

第三、近年来,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媒体对婚前同居行为逐步采取了默许甚至宽容的态度,这就使得婚前同居和婚前性行为在道义上获得了一定的支持。

第四、我国仍是普遍结婚的社会,同居是青年在婚前的“试婚”阶段,多数青年最终仍会选择结婚。所以暂时不用担心会像西方国家一样,同居替代婚姻。

当然,同居期间双方一定要做好防护措施,以免意外发生。

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

古人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好女不观灯,好男不鞭春。”这句话其实不难理解,大概的意思就是让男子和女子都应该经住诱惑,正经做人。我国古代一直是个封建国家,人们普遍认为上天注定了国、家、人的运势,而人不能做一些事情来让老天“生气”,这句话就是这种思想引起的。

那么好女子为何不让观灯呢?

当时是没有那么多的娱乐项目的,女子出嫁前基本就是深居闺中,大户人家女子学习琴棋书画,刺绣等女工。穷人家的孩子一般都是在家里织布纺线。

当时的娱乐活动很少,一般到过年过节时候才会组织灯会,这就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娱乐项目了。很多女子也会按耐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从闺中走出,去灯会凑一凑热闹。这本也没有什么可以值得诟病的,但是此时也会有一些达官显贵的浪荡公子们,来到庙会上公然的为非作歹,会对一些未出阁的女子调戏。但是也不排除一些耐不住寂寞的女子此时有思凡之意。

老祖宗认为好女人即使外面再热闹,也要耐得住寂寞,而也就有了“好女不观灯”之说。

好男不鞭春

约束好女人相对应的肯定也会约束好男人。古代的好男人是一个什么标准呢?首先就要人品好,其次顾家,爱妻,孝顺,能抵挡住眼前的诱惑,恪守住内心的底线。但是鞭春却恰恰是一个考验别人人品的事情。那么何为鞭春呢?

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耕牛在古代人的生活里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具有特殊的意义。每年开春,为了祈求今年有一个好的收成,便有一个“鞭打春牛”的仪式。这里的牛并不是真的牛,而是用红泥做出来的。牛只有一头,谁去执行鞭打这个仪式就有讲究了,能亲自执鞭鞭打春牛的人,谁就会拥有好运气,但更多的是一种荣誉。

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竞争,一些小伙子为了获得鞭春的权利,由最初的公平竞争慢慢的变成了暗箱操作,这种方式无疑会让人所不齿,便有了“好男不鞭春”的说法。

综上所述:

古时侯儒家思想盛行,起初孔子是认为人人平等的,不过到了后来各种其他思想融入到了儒家思想里面,而儒家思想的变化从根本上来讲还是服从于当时统治者的利益的,所以也会跟随统治者的利益变化而变化,女性的地位随着这种变化而变低。到后来古人甚至认为女人不出门,每天在家里学习“三从四德”就好了,只要能把丈夫服侍好了就算是好女人,当然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过在当今社会,女性受到侵害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女性应该注意保护自己,出门时最好有男性陪伴。男性也应该如这句话所说的一样,经得住社会的诱惑,不争不抢,凭自己的本事去争取事物,活得堂堂正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