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怎么死的,比较明清两朝早期两位皇叔朱棣与多尔衮
多尔衮怎么死的,比较明清两朝早期两位皇叔朱棣与多尔衮?
虽然朱棣和多尔衮都是皇叔,但地位差别巨大,没有可比性。
燕王朱棣只是一位普通的藩王,父亲朱元璋在世时,明确指定皇太孙为自己的继承人,而且并没有指定朱棣辅政,所以建文皇帝和朱棣之间是君臣关系。
多尔衮就不太一样,我们重点谈一谈他是否真心辅政。
当初皇太极突然死亡时,并没有指定接班人,他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和长子豪格成为皇位的有力竞争者。
多尔衮有功劳,有实力,据说当年努尔哈赤曾经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后来被皇太极占先。而且多尔衮和两位同胞兄弟阿济格、多铎共同掌握两白旗重兵,两位兄弟都积极支持他上位。两红旗代善的儿孙也支持他。
问题是两黄旗的将士们坚决反对,坚持要选皇太极的儿子继位,为此不惜一战。
多尔衮权衡之后,退让一步,扶立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自己成为手握实权的摄政王。
从后来的许多言行来看,多尔衮是安心辅政的,并没有非分之想。
顺治元年十月初一,顺治皇帝在北京正式即位,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第二年,进一步尊称为“皇叔父摄政王”。
多尔衮自己比较清醒,多次表示,等到皇帝成年之后,他会交出大权。
顺治二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召集各位亲王、贝勒、贝子和重要大臣,说他最近发现一个大问题:大家只知道向他讨好谄媚,却不知道尊崇皇上,这让他无法忍受。
多尔衮因此警告众人:敬皇上、忠于皇上的人,他多尔衮才会重用、爱护,不敬皇上不忠于皇上,却跑来向他献媚的,他决不允许。
顺治五年,顺治皇帝尊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的宝座唾手可得。
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病死在喀喇城,终年三十九岁。一直到死,多尔衮都算安心辅政。
自然死亡还是蓄意谋杀?
多尔衮戒马一生,后来是怎么死的?自然死亡还是蓄意谋杀?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在清朝也是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他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卒于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死时才三十九岁。多尔衮个人能力出众,可以说他才是满清入关建立清政权的真正缔造者,但纵观其一生他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就连他是如何死的,后世也是众说纷纭。要弄清多尔衮是如何死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多尔衮是个什么样的人。
一、皇太极与多尔衮的“汗位之争”疑云
多尔衮的母亲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大福晋乌拉氏阿巴亥,因其母亲受宠,再加上多尔衮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性格非常像他的父亲努尔哈赤,所以,努尔哈赤非常喜欢这个儿子,但好景不长,在多尔衮十四岁的时候,努尔哈赤在与明军作战时受到炮击受伤,又引发了旧疾,不久就去世了。 当时有传言说努尔哈赤曾指定由多尔衮继承自己的汗位,但当时多尔衮年龄尚小,皇太极也早已经盯上了汗位继承权,他通过各种手段排挤了其他有实力的竟争对手,又逼迫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为努尔哈赤殉葬,在阿巴亥怜惜幼子不愿自杀的情况下,皇太极亲手用弓弦勒死了阿巴亥,就这样年幼的多尔衮和弟弟多铎,失去了母亲的庇护,也失去了与皇太极争夺汗位的条件,皇太极得以登上了汗位。
二、为清廷入关建立大清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多尔衮在十七岁开始,就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他作战勇猛、足智多谋,深得皇太极重用,逐渐成为军队的主要统帅,他在率兵征服了朝鲜和蒙古察哈尔部后,解除了后金军队与明军作战的后顾之忧,使多尔衮更是名声大震。皇太极在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多尔衮被封为和硕睿亲王,列六王第三位。多尔衮不仅能征善战,在治理国家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皇太极在建国伊始,就将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给多尔衮管理,也可以看出多尔衮确实有着过人的本领。
三、做摄政王,率清军入关定都北京
1643年,皇太极突发疾病去世,没有对后事和继承人做出任何安排,清廷内部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皇位争夺战。经过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之间的搏奕,再加上代善等人的掺和,多尔衮知道自己想继位的阻力较大,如一意孤行,势必引起另一方的强烈反对,权衡再三,多尔衮决定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位,即顺治帝。因福临年幼,多尔衮争到了摄政王的位子。1644年,多尔衮借着吴三桂向清廷请求借兵联合攻打李自成的机会,率部于1644年5月2日,进入了北京城。在清军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决定建都北京,这一决定遭到了多位大臣的反对,但多尔衮非常坚定,驳斥了反对的声音,义无反顾地将幼主福临迎到北京。为下一步清政府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四、权力颠峰,埋下祸根
多尔衮摄政以后,权力欲望愈来愈强,为了控制年幼的皇帝,他采取阻止顺治接受教育,企图让顺治荒废学习,以致玩物丧志,这也许是多尔衮希望达到他继续把持朝政的目的,甚至有存在借机夺取帝位的想法。但年龄越来越大的顺治,也越来越想摆脱多尔衮的控制,顺治心中也更多了对多尔衮的恨意。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外打猎时,不慎坠马,于当年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终年三十九岁。在多尔衮死后,顺治开始对其进行清算,抄了多尔衮的家,并剥夺了他的爵位,连其母亲和妻子的封典也一同剥夺。当时有传教士记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鞭子、棍子抽打,甚至砍掉他的脑袋示众。”可见顺治是多么恨多尔衮。直到乾隆四十三年,才由乾隆给多尔衮平反,乾隆评价其“定国开基,以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其后人也成为了八家铁帽子王之一。乾隆时为了避免日后惹起宫廷是非,宣布“为后世征信计,将从前关于此事之上谕,均不得载入国史。”所以多尔衮的档案大多进行了销毁,后人已难以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了。
根据现有史料分析, 顺治恨多尔衮是确有其事,对其进行死后清算,这也不能说多尔衮就是被蓄意谋杀的,纵观历史上,有太多的托孤、顾命大臣,生前风光,位高权重,在死后也立即遭到清算,如汉霍光,宋张居正等。所以,多尔衮死于意外坠马应该是可信的。
大家好!我是剑南道,一个历史文化的爱好者,让我们一起透过一个个是非真假、众说纷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去探寻那些曾经的过去。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在皇太极改元称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后,被封为肃亲王,位居“四大亲王”之列,并且他还统领着正蓝旗,在朝堂上的权势与地位可谓是极为的显赫。
可就是有着如此强劲实力以及皇太极长子身份的豪格,却也在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的那场皇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不仅没有能够登上大清王朝最高统治者的宝座,就连被委以辅政王、与多尔衮平起平坐的资格都没有获得,以至于在此之后的豪格不断遭到了多尔衮的排挤与打压,并最终在顺治五年(1648年)的时候含恨而终。
而豪格之所以会痛失皇位,并且没能够出任辅政王,进而被多尔衮迫害致死,除了在心计谋略与政治手腕上远逊于他的对手多尔衮之外,豪格在绝对硬实力上的明显不足,也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句“福小德薄”,让豪格痛失皇位。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整日都在意气风发地处理朝政。可是入夜之后,天色骤变,乌云突起,电闪雷鸣,52岁的皇太极骤然崩逝,朝野上下顿时是一片哗然。由于皇太极在此之前并没有就继位人的问题做出安排,随之而来的就是长达十七天之久的皇位争夺战。
此时,最为热门的人选便是豪格和多尔衮。
由于豪格有着皇太极皇子的身份,使得此时的豪格得到了皇太极生前亲领的两黄旗的支持,特别是以索尼、图赖、图尔格、拜音图、何洛会、谭泰、冷僧机等人为代表的两黄旗高级将领,非常坚定的表明了拥立豪格为帝的态度,再加上他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使得豪格就此坐拥了三个旗的支持,实力非常强大。
而与豪格相比,同样位列“四大亲王”之列的睿亲王多尔衮,其实力也是不能小觑,除了有着自己两位同父同母的兄弟阿济格与多铎的全力支持外,兄弟三人统领的两白旗也对其给予了坚定的拥护,并且在其他的几个旗之中,也不乏多尔衮的支持者。
由于豪格和多尔衮在实力上是势均力敌,并且都对皇位有着强烈的觊觎之心,这两人谁都不肯退让,皇位争夺就此陷入到僵局之中。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四大亲王”中的另外两位,即统领正红旗与镶红旗的礼亲王代善,与统领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先后表示应该由豪格继承皇位,这就使得豪格瞬间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之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动。
然而,看似已经稳操胜券的豪格,说出了那句让他后悔终生的话:
“我福小德薄,焉能堪当此任。”
其实,如果按照中原汉族王朝由来已久的“谦让”传统,登上皇位前的“三辞三让”是必须要走的“程序”,从这一点上看,豪格实际上并没有做错。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一句话给让几乎已经放弃的多尔衮兄弟对豪格展开了反攻,双方重新对峙了起来,不仅如此,此时宫外的两黄旗和两白旗都在暗中布置,隐隐有了火并的迹象。
于是,在如此危急的时刻,郑亲王济尔哈朗主动提议,让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继承皇位,豪格和多尔衮对此也均无异议。
就这样,年仅5岁的福临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历史上的顺治皇帝。与此同时,经由满洲贵族推举,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担任辅政王,共同辅佐年幼的顺治。
豪格无缘辅政王之位,其实也是一种必然的。伴随着顺治皇帝的顺利登基,这场皇位争夺战就此落下了帷幕,而豪格无疑是最为失意的人,他不仅没有最终登上皇位,成为最高统治者,就连辅政之位也没有“捞到”,
然而,对于豪格来说,在无缘皇位之后,就已然注定他无法再担任辅政王一职,这其中,除了他与多尔衮之间激烈的矛盾导致这二人无法共容共存外,更为重要的是,豪格在与多尔衮的竞争中,实际上是毫无优势可言的。
首先,豪格此前所获得的支持,是支持其皇太子长子的身份,而不是其本人。
由皇太极统领的两黄旗支持豪格,其目的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要知道,满洲人历来以黄色为尊,这便是皇太极当年登上汗位之后,立马就要进行“黄白对调”的原因所在。而如果真的是多尔衮继承皇位的话,必然也会再来一次“黄白对调”,这样一来,两黄旗将领以及部众,将失去现在的地位,这是他们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们支持豪格,实际上就是为了保住自己能够继续呆在两黄旗之中。而实际上,不仅仅是豪格,只要是皇太极的皇子们继承皇位,他们都可以保持现状,所以在顺治登基之后,两黄旗的目的已然达成,支持豪格的决心也就不会再有以前那么强烈的了。
而对于郑亲王济尔哈朗来说,他现在所有的权势和地位可以说都是皇太极所赐予的,他自然会坚定的站在皇太极一边,支持将皇位传给皇太极的子嗣,所以他这才会选择先站在豪格一边,随后又主动提议让顺治继位。由此可见,济尔哈朗支持豪格,也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而绝非真心拥戴。
至于礼亲王代善,他本意上就是希望有皇太极的子嗣来继承皇位,况且他此时年事已高,无心政事,在看到由同样是皇太极皇子的顺治继承皇位后,也就主动选择退居二线,不再过问其他,同时他也更加不想因为再支持豪格而迁怒多尔衮。
所以,在顺治登上皇位的时候,曾经那些豪格的坚定的支持者们,也就只剩下了由他自己统领的正蓝旗了。
其次,在豪格失去两黄旗与济尔哈朗、代善的支持后,多尔衮在实力上,是碾压豪格的存在。
豪格的正蓝旗,起初是由“四大贝勒”之中的三贝勒莽古尔泰统领,论坐拥牛录的数量,本就在八旗之中排名倒数。之后,皇太极在除掉莽古尔泰之后,吞并了正蓝旗,并在重新整合后,将其交给豪格统领,可实力上却没有显著提升,还是排在倒数。
而反观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两白旗,实力则是明显要强悍许多。多铎的镶白旗是八旗中最为强大的一旗,多尔衮的正白旗也排在了第三位,即便是将豪格将两黄旗、正蓝旗以及同样由皇太极亲领的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加起来,也仅仅是只能占到极为微弱的优势。
由此可见,豪格在硬实力上,确实没有办法和多尔衮相比拟。
再次,就是在能力上,豪格更是公认的远逊于多尔衮。
这一点从多尔衮的封号上就能看出来。多尔衮是“睿亲王”,“睿”就是聪明的意思,而多尔衮无论是在皇太极时期,还是在此后清朝定鼎中原、一统天下的过程中,都将他的才干与卓识展现的淋漓尽致。
尽管豪格在皇太极时期荣立了不少战功,也算是功勋卓著,但是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源于皇太极在为其铺路,豪格并没有在其中独当一面。并且豪格还多次效力于多尔衮的帐下,接受多尔衮的领导和安排,这就更加使得豪格无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军中将官,特别是中下级军官的心中地位,根本无法与多尔衮相提并论。
至于郑亲王济尔哈朗,豪格更是无法与之比拟了,且不说对于顺治皇帝的登基,济尔哈朗有着拥立之功,就是在皇太极时期,济尔哈朗的地位也是仅次于礼亲王代善,位居文武百官的第二位。再加上他的年岁、辈分、名望与资历,就连此时的多尔衮都要屈居其后,出任“第二辅政王”,豪格自然是无法与之进行竞争。
所以,豪格在痛失皇位之后,也就此注定了他彻底的无缘辅政王之位,更为致命的是,多尔衮对于豪格的打压和报复,也从这个时候开始了。
西征得胜归来,却依然难逃一死。从出任辅政王的第一天开始,多尔衮就在不断的巩固和扩大自己手中的权力。
一方面,多尔衮极力打压济尔哈朗,最终成功将其排挤出辅政王之列,而他自己也开始专权摄政;另一方面,多尔衮又在不断扶持两白旗的发展,打压其他几个旗,特别是曾经支持过豪格的两黄旗高级将领,多尔衮对其进行了分化瓦解、残酷迫害,索尼、鳌拜等人皆是险些丧命。
与此同时,多尔衮也没有忘记豪格,这个他最为危险的敌人与对手。
顺治登基后不久,多尔衮威逼利诱深得豪格信任的何洛会“叛变”,就此掌握了豪格言语中伤自己的证据。
“多尔衮有病无福之人,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常常头昏目眩,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
多尔衮借此事大做文章,险些将豪格就此整死,最后是因为顺治皇帝“涕泣不食”,豪格才保全了性命,但是也被贬为庶人。
到了顺治三年(1646年),多尔衮又以顺治皇帝的名义,封豪格为靖远大将军,命其带兵前往四川以平定张献忠的大西政权。
其实多尔衮如此安排豪格,就是要借豪格统兵在外,自己能够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同时,他也是想要借助张献忠的用兵狠辣以及四川地形、民生的复杂,好让豪格葬身其中,以实现“借刀杀人”的目的。
只不过,令多尔衮没有想到的是,豪格不仅从四川全身而退,更是完成了平定张献忠大西政权的目标,豪格还亲手射杀了张献忠,就此立下了不世之功。
然而,等待豪格的不是论功行赏,却是灭顶之灾。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豪格得胜回京,多尔衮罗列了豪格诸如冒功领赏、用人不当等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治罪下狱。
这一年的四月,豪格在狱中凄惨的死去。
有的说法称豪格是在狱中遭到了残酷的折磨与迫害,进而因精神分裂而死,还有的说法是说豪格为人所暗杀,也有人说豪格是不堪狱中酷刑,最后自尽而亡的。
而在豪格去世后,不仅其统领的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就连其福晋都为多尔衮以及阿济格抢走。
大清王朝功勋卓著的初代肃亲王,竟是以如此悲惨且极富屈辱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不禁让人感到唏嘘和叹惋。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紧跟着到了第二年,也就是顺治八年(1651年),刚刚亲政后的顺治皇帝立马为自己的大哥豪格平反昭雪,同时将“构陷威逼,使肃亲王不得其死,遂纳其妃,且收其财产”的罪名,作为多尔衮的“十六大罪状”之一,进行了统一清算。
就这样,豪格重新被追封其为和硕肃亲王,并由其四子富绶世袭了和硕亲王的爵位,“肃亲王”也就此成为了可以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的世系传承爵位。同时顺治还夺下了多尔衮统领的镶白旗交还给了豪格家族,也算是就此告慰了豪格的在天之灵。
你们说慈禧会怎么看待顺治鞭尸多尔衮的事呢?
顺治、多尔衮、慈禧都是研究清史或者清史爱好者不能绕过的历史人物,他们分别处于清朝统治的早期和晚期,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慈禧在历史上是确实会对顺治在多尔衮身后大加清算的事实有所看法的,但历史上的政治人物为了维护统治采取的权谋政策都是符合当时的诉求,也未必会得到后世一直的遵循,多尔衮在顺治的重孙子乾隆执政时期便被恢复了荣誉与封号,其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头衔也得以荫庇子孙。
我们回头来看这个问题,顺治为什么要鞭尸多尔衮呢?这就要从多尔衮这个人说起,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其母为大妃阿巴亥,多尔衮属于少年英雄,十几岁的时候就跟随清太宗皇太极南北征战,后因军功还成为了正白旗旗主。多尔衮历经进军察哈尔部,攻克汉儿庄威逼京师,收降额哲,追击朝鲜国王家属,松锦大战等战役,屡立战功。在皇太极死后,他力压肃亲王豪格,与郑亲王济尔哈朗一起辅政,拥戴了顺治帝登基。顺治元年,也就是1644年,他率领清军定鼎中原,掀开了清朝统治中华大地的开始,在生前,他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等,可谓实际意义上的帝王,政令皆有所出,大权一人独揽,然而在顺治七年,多尔衮死于狩猎途中,顺治当时追封其为成宗,关于他的突然死亡,史籍中的记载多语焉不详,这不在今天探讨的范畴。
然而就在转年顺治便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这其中固然有多尔衮的政敌揭发打击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顺治的“蓄谋已久”,那顺治帝为何要这么做呢?
第一,顺治帝虽然是被多尔衮拥立上位,但是无论是否亲政,在多尔衮死前他应该都没有作为皇帝的实权,国家的重大决策都是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所出,而且多年来的谨小慎微,顺治一定是不满的,待到自己能够掌控大局,出一口恶气清算一下也就顺理成章。
第二,多尔衮政治手腕太硬,铲除异己不留余地,顺治的同父异母兄弟肃亲王豪格因与多尔衮争位,即被废为庶人,且收拾了其党羽,对于朝堂一定是大为震动。
第三,多尔衮率军入关后,实施了剃发易服、圈地占屋、掠汉为奴、屠城立威等弊政,激发了大量的矛盾,民怨也特别多,甚至影响了统治的稳固。
第四,另外他在赢得对豪格政治胜利之后,竟然纳娶了豪格的福晋,又从叔父摄政王上升到皇父摄政王,野史里还记载多尔衮权势熏天竟然娶了顺治帝的母后孝庄文太后,不得不说这一系列的事件对于顺治是难以接受的,甚至是倍感耻辱的。
对于慈禧也是靠辛酉政变进入到权力运营的中心舞台,同治帝死后她又实现立光绪的平稳过渡,光绪年间因戊戌变法她又一次使出手腕囚禁光绪帝,临终前还安排了溥仪继位的大事,其纵横晚清政治半个世纪之久,也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当然对于政治斗争的血雨腥风,想必她也是熟稔于心,也就更能理解其祖上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做出的权谋决定。
对于多尔衮击败明室入主中原,荡平起义征战四方,重用汉官创立新制,定都北京开启统治,维稳蒙古经营疆藏等都是立下了盖世功勋的,从乾隆年间为多尔衮平反,也能看出来他的功绩还是被后世之君所认可的,因此到了慈禧这代,也算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同时也是遵循了多尔衮的铁帽子王其后人可以世袭罔替的传统,但是对于顺治帝曾清算过多尔衮这一段来说,慈禧应该也是不反对的,都是自己的祖上,也都在各自统治时期做出符合执政利益的举措,这是作为统治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必修课。
所谓功是功过是过,身后功名任评说,没有不可逾越之鸿沟,又怎是一个对错可以轻松带过?
多尔衮英年早逝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1650年,39岁的多尔衮外出打猎,不慎跌落摔伤,被人扶回住处后没几天,就病危了。他不想死,可他的命,早已由不得他了。
从马背上摔下来后,多尔衮就感觉自己全身无力,应该大限将至。 可他真的一点都不想死。 此时的他,年仅39岁,平定了江山叛乱,除掉了劲敌豪格,还把豪格的妻子收入府中,连顺治帝都改口称他为“皇父摄政王”。 这是他最巅峰的时刻。 他不想死,真的不想死。 可他的命,早已没有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病危的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喀喇城去世,甚至都来不及赶回京城。 顺治皇帝得知叔叔去世的消息,先是错愕,后是狂喜,最后悲痛欲绝。然后,他带着满朝文武,在东直门外五里迎接了多尔衮的遗骸。 有人说,多尔衮是被人谋害致死的,毕竟,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军,战功赫赫,怎么可能从马上摔下来就病危去世了呢?这也太滑稽了。 另外,喀喇城很荒芜,就算多尔衮真的坠马受伤,也该挑个好地方养伤。怎么就偏偏去了喀喇城? 基于上述理由,不少人猜测,多尔衮英年早逝的背后,一定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天大阴谋。 但有趣的是,无论大家如何猜测,都找不到任何有阴谋的证据。 在历史上,真正详细记载多尔衮狩猎之死,是一本非常权威的史书,目前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它的名字叫做《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外出围猎日记》。 记载如下:(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十二月)初七日,宿于喀喇城。本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戍时,皇父摄政王猝薨。 我来翻译一下这句话,即多尔衮身体不舒服,在家里待着太心烦,就想要去郊外打猎,然后留宿在喀喇城,然后,多尔衮病情加重睡着了,最后,多尔衮突然去世了。 这段记载没头没尾,看上去怪怪的,但是仍然藏着几个不寻常的关键点: 第一,多尔衮身体不舒服,还在寒冬跑出去打猎。 第二,多尔衮打猎之前,心情就已经不好了。 第三,从病重歇息,到去世,仅仅相隔两日。 综合这三个信息,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出当时的情景。 39岁的多尔衮,身体不舒服,待在家里怎么都不开心,便想到了去郊外打猎。 按照正常人的逻辑,生病了应该好好卧床休息,寒冬腊月跑出去打猎,只会让病情加重。 但是,我们不能用这个逻辑来推论多尔衮。 因为,对于女真族而言,不开心、身体不舒服了,去打猎,是最好的散心方式,也是最好的休养方式。 所以,习俗不同,真的会铸就一个人的选择不同。 于是乎,身体不舒服的多尔衮,就带着一大群人去了郊外打猎。 《清世祖实录》:十一月十三日,多尔衮“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 带上王公大臣的多尔衮,好不威风,踏着雪,一路离开京城。 但很明显,他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 从前,他可以稳稳当当就能控制的马,现在一度“打滑”。 就这样,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就发生了。 有着赫赫战功的多尔衮,在晃神之际,就从马上摔了下来,还受了伤。 因为身边围绕着很多人,很快,多尔衮就被送到了附近的住所,太医、侍从、大臣都围了过来,询问他的伤势。 但多尔衮并没有在意,他只当这是一场小意外。 几天后,一行人来到了喀喇城,多尔衮的身体却急转直下,后面连起身都出现了困难。 此时的多尔衮,才意识到问题大了。 他有些慌了。 他可是满清的摄政王,运筹帷幄多年才坐上这个位置,此后兢兢业业,平定各地叛乱,还铲除了劲敌豪格,正是享福的时候,可他却要死在这个荒郊野岭之地了。 但此时后悔,已经晚了。 老天爷没有给多尔衮新的一次机会。 因为,多尔衮39年的人生里,他在很多事情上算尽了人心,却唯独忘记了保养自己的身体。 而他的死亡真相,就隐藏在这个被忽视的细节之上。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和大妃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从他出生开始,就体弱多病。 当时的女真族,还在以武打天下,崇尚力量,而多尔衮的身体娇弱,便连上战场的资格都没有了。 他的哥哥阿济格经常被父亲嘉奖,弟弟多铎也会被带出去见世面。 后来,他们都有了自己的牛录。(牛录,是满族生产和军事合一的一个组织,大约300人左右,每一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即7500人。) 可唯独多尔衮,基本留在宫中,跟在母亲阿巴亥身边。 好在,他的母亲阿巴亥足够受宠,努尔哈赤爱屋及乌,在多尔衮8岁那年,就让他共议国政。 不过,在幼小的多尔衮心中,却一直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憾,那就是,他也想要有健硕的身体,想要和兄弟们一样带兵打仗,想要成为大英雄。 父亲不让他上战场,他就悄悄练习,勤学苦练,甚至不顾身体是否能够承受。 1626年,努尔哈赤病逝,以皇太极为首的四大贝勒逼死了母亲阿巴亥。多尔衮既悲伤,又气愤,可他手上没有什么军功劳,也没有兵权,无法与皇太极抗衡。 看着冲动得要拼命的哥哥阿济格,多尔衮只能拉住他:“额娘,是自愿的!” 这时的多尔衮,就已经在心中暗暗发誓,他也有誓死效忠的军队,也要有别人无法忽视的军功。 唯有如此,他才能保住自己的家人。 于是,在皇太极当大汗期间,多尔衮顶着他那不算好的身体,四处征战。 他攻打明军,冲锋陷阵,击败锦州,从征察哈尔,招抚蒙古各部…… 到后来,皇太极居然开始担心多尔衮军功太高,常常亲自带兵,让弟弟多尔衮随行。这就相当于“御驾亲征”,多尔衮的所有功劳,都要记在自己头上。 可即便如此,皇太极依旧盖不住多尔衮的光芒和功劳。 1636年,皇太极论功行赏,他不得已给了多尔衮和硕睿亲王的封号。 此时的多尔衮,还只有24岁。 年少被父亲关心而压抑的英雄梦,多尔衮在24岁实现了,但代价是他的身体透支严重。 几年后,多尔衮又奉命修筑辽阳都尔弼城、盛京至辽河的大道,而后南征明朝,开始了激烈的松锦之战。两方都投入十多万兵力,焦灼两年多,最后时刻,皇太极带兵增援,多尔衮才取得胜利。 此战之后,不到30岁的多尔衮,头一次对自己的身体发出了感慨: “颇劳心集思,亲自披坚执锐……体弱精瘦。” 和他一起参加战斗的兄弟子侄很多,比他年轻的、年老的都大有人在,这一战虽然惨烈、持久、焦灼,但基本没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多尔衮自己也知道,他这不适合打仗的身子,经过这么多年的折腾,怕是想要整点幺蛾子了。 不久之后,皇太极病逝,多尔衮终于有了登上帝位的希望。 不管是论功劳还是论威信,多尔衮都当之无愧。 可偏偏,皇太极的两黄旗,坚决表示:只能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 此时的两黄旗,与努尔哈赤时期两黄旗的战斗力完全不同。经过皇太极的合并、改名旗,两黄旗已经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了。 豪格身为皇太极的长子,拉拢了济尔哈朗,有两蓝旗的势力。如果两黄旗也与豪格誓死站在一起,仅有两白旗的多尔衮,很难有胜算。 于是,多尔衮只能忍下心中这口怨气,釜底抽薪把福临推上了皇位,自己则甘居于辅政王之位。 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在退化。 他再也不能向以前一样,四处征战、历经沙场了,最好还是休养一段时间,补一补底子。 为此,他专门写信找留质在沈阳的李朝世子求药: 俺荷国眷爱时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见俺有痼疾,非竹沥难治,而蒙惠得服便见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产,不得不求之于馆所者。(取自《沈馆录》) 在信中,多尔衮找李朝世子要竹沥,它是李朝的特产,主要是清心去火。 为了不让大臣知道,这次求药,多尔衮是偷偷进行的。 其实,如果多尔衮能够放宽心,好生调养一段时间,他才30来岁,应该也能把身子养回来,不至于太虚弱。 可是,多尔衮根本做不到。 他全面开花地“糟践”自己的身体,用三件事情把自己一步步推向了深渊。 第一件事:军国大事集一身,费心劳神。 当时的满清刚刚入关,崇祯自杀后留下一堆烂摊子,经济崩溃、社会打乱,李自成、张献忠部队、南明的乱子到处都是。 顺治不过是个几岁的孩子,顶着皇帝的头衔,根本指望不上。 所有的军国大事,都要他来决断。 一方面,他要提防着大乱,另一方面,多尔衮还要放着豪格、济尔哈朗等人架空他的权力。对于多尔衮来说,身体固然重要,但权柄也绝对不可以失去。 就这样,他一直以身体为代价,掌控满清大权。 有时候,实在忍不住,多尔衮也会发一发牢骚: “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取自《清世祖实录》) 大臣们以为,就只是简单的“不快”“疲惫”,但其实当时的多尔衮,基本上连看奏折都很费力了。 豪格经常派人盯着多尔衮,他对多尔衮的身体,基本有掌控,忍不住口出狂言: “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取自《清世祖实录》) 到后来,多尔衮又新增了严重的关节炎,膝盖处尤其严重,甚至到了屈膝下跪会影响行走的地步。 于是诸位大臣联合上奏,希望多尔衮以国事为重,免掉自己的跪拜礼。 虽然不拜祖宗和皇帝的行为有些猖獗,但这确确实实是因为多尔衮的身体太虚了,基本已经是千疮百孔。 第二件事:心情郁结,难以疏解。 如果只是谋略上的军政压力,多尔衮或许还不至于30多岁的年龄,就有了五六十岁的身体。在顺治一朝,多尔衮表面风光的背后,藏着巨大的心情郁结。 他是一个对权力有巨大渴望的人,他想要登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 从实际掌权上来看,他基本已经做到了。但是,在名份上,他从来都是个臣子,这就是多尔衮最大的痛。 就连他自己也经常说,他的肝火旺盛,心情抑郁,基本上都是当不了皇帝导致的。 “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取自《世祖章皇帝实录》) 第三件事:沉迷女色,身子虚耗。 除了权柄,多尔衮还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 他喜欢的女色,不是孝庄,而是无休无止的妻妾们。 12岁那年,多尔衮有了第一个妻子,此后,他妻妾不断,还抢过豪格的老婆,也要求八旗给他送美女,更从朝鲜选了源源不断的美女…… 身体越是差,多尔衮就越是想要更多年轻漂亮的女子,仿佛只有这样,他才可以证明自己,是个30多岁的壮年小伙。 可事实却是,不管小姑娘多么年轻,多尔衮都没办法回到30岁人该有的身体,只是一步步让身体更加虚耗,最后竹沥、生姜也补不回来。 1650年十一月十三日那天,多尔衮做出了一生中最错误的决定——外出打猎。 因为这个决定,多尔衮才会躺在喀喇城的床上,奄奄一息。 他不后悔自己少年时拿身体冒险,拼下来的军功;也不后悔自己机关算计,手握军政大权,铲除政敌;更不会后悔自己的纵欲…… 因为他是多尔衮,他是努尔哈赤的儿子,生来就不服输,不甘于人下。 可是,他后悔自己来了这一趟打猎。 这时候满清相对安定,政敌已平,他如果安安稳稳待在京城,怎么也能过几年畅快无忧的生活吧。 十二月初九,多尔衮的脑子再也想不动了。 所有的如果和假设,都化成了他登基的场景。 他穿着龙袍,一步步走向太极殿,俯瞰着文武百官,双手往前展开:“众卿平身!” 丧钟敲响,多尔衮卒。 写在最后 与世人的印象不同,多尔衮是个先天不足的病秧子。 可这个病秧子,却用自己的身体,书写了一个个满清传奇。 不可否认,多尔衮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职业损耗”,他做的所有事情,几乎都在消耗他的寿命。 放在那个年代,如果不是他还有权力集结医术高超的大夫,我想,多尔衮应该会更早死亡。 但最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枭雄式的人物,妻妾成群,居然连一个儿子都没能留下,仅有一个没什么记载的女儿。 如果多尔衮有儿子,他的人生履历又会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