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谁建的,紫荆关长城谁修的

2023-09-21 10:00:04 76阅读

长城是谁建的,紫荆关长城谁修的?

紫荆关在秦汉时仅是一座土石混筑的小城,后来历代虽有修建,但基本是沿袭旧制没有多少展拓。

明灭元后,于洪武初年,太祖朱元璋批准了著名将领华云龙的建议,在对旧城进行改筑的同时,建紫荆关新城一座。

长城是谁建的,紫荆关长城谁修的

新、旧两城墙体皆为花岗岩条石砌筑,用青砖封顶并砌筑垛口。

洪武之后,经永乐、正 统、景泰、弘治、嘉靖、万历,直到最后一代崇祯,都在不断地修筑紫荆关。到明王朝灭亡前夕,紫荆关才建成了今天的规模,成为较为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秦始皇修建长城到底死了多少人?

历史上都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可以分析书中的只字片语。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极少的文字记载。“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使蒙恬渡河取高阙、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料又载,始皇派蒙恬将军带30万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后,以黄河以南土地为44县,筑长城,。当然这30万人是否作为工兵参与长城修建,史料中没有记载,起码我们有个参考,修建过程中,防守部队需要30万人。又有资料显示,秦始皇为了修阿房宫,运用了70万人。

我们先搞清楚当时大秦有多少人,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

全国总人口约3000万.然后派出30万青壮劳力去修长城,才觉得格外的多。

但是修长城造成的死亡肯定低于战争。修长城的民工,就算在秦军的皮鞭之下,但毕竟不是打仗,不是以杀人为目的。

人在劳动中,可能会因为劳累、饥饿、疾病、瘟疫等多种原因死亡。但是,死的人数绝对比战争少多了.

秦始皇时期的长城,其实是把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连起来,实际施工长度没有那么大。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肯定会死人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古时候人寿命普遍比较短,所以家里边本来就没有劳动力,还要抽出来去修长城,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建长城用了多少材料?

长城的总长度是21196.18千米,凸起的部分大约需要104块砖,凹进去的部分大约需要60块砖,平均每米城墙就需要(104+60)?=82块砖,每米步道的每一层大约有50块砖,长城大约有50层厚,每米步道就需要5050=2500块砖,如果不精准计算每座烽火台用的砖有多少块,长城每米就需要用2500+822=2664块砖,那长城就有2664211961000=56466144000块砖

长城的建造时间以及建造过程?

1、长城的修建是从西周时代开始的,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2、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3、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主几乎都加固增修。

4、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1、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万多千米。

2、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为什么只有唐朝和清朝不修?

长城最早是在战国时期修建的,它的历史相当早,属于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中国的骄傲,而且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人工建筑。就这样的长龙一样建筑,就连国外宇航员都能在太空一睹它的真容,可见它对世界文明历史贡献有多大,独一无二,地球上唯一可见的人工建筑,那就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

我们所见现存的长城是明朝修建的,主要功效是为了防止北方鞑靼和瓦剌入侵,明朝是个相对比较守诚的王朝,他们的皇帝主要还是为了守天下,而不像其他朝代一致对外。最后明朝越守越少,少的只剩下长城一线,东起山海关,北部居庸关,西部通过榆林,直到宁夏固原,西止嘉峪关。太祖朱元璋自从将元朝驱赶到漠北后,明朝虽然拥有大宁,直到蒙古戈壁防线,但还是越来越担心他的江山不保,蒙古对他形成了恐惧症,自打那时,长城开始兴建。他儿子永乐帝也一样,直到明朝中期,长城起着关乎明朝兴亡的使命。它先后阻碍了鞑靼和瓦剌的铁骑,到后来的大清,给明朝续了两百年的命,若不是国内出现了李自成,明朝山海关就不会任由清军践踏。

相对先前的秦汉,长城无时无刻起着防御作用,保护了中华文化的延续,秦朝和汉朝都受到匈奴的威胁,秦汉交加时期,匈奴在冒顿单于手上走向强大,四处扩张,抢在秦汉之前他们都将西域牢牢把握到手中,居住在甘肃的大月氏因为受匈奴的压力不得不西迁,他们的国王头颅还被匈奴王做成酒杯。同时南面相接壤的汉朝也逃不了劫难,汉高祖刘邦北征匈奴,被围于白登城,这是自秦朝击败匈奴以来,第一次受到如此挫败,就此汉朝和匈奴主臣关系颠倒,汉朝从高祖到汉武帝前期,每年纳贡,还送公主,委屈求和。这种悲观到汉武帝才终结束汉朝对匈奴由被动变成主动,主动出击匈奴,汉朝由霍去病和卫青,还有李广大将,出关迎战,一直追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打败左右贤王,河西走廊归为汉朝版图。

汉武帝为了保护劳动成果,在秦长城基础上大兴土木,征伐劳役,在甘肃一带修长城,沿着酒泉,张掖,一直延伸到玉门关。 在北面还设立第二道防线,所谓长城以北还建长城,那条长城已进入外蒙古境内,越过南戈壁,位于乌拉特草原,汉长城延伸两万里,牢牢的保护着中原北大门,压制了蒙古草原风暴席卷,至此匈奴再没有还击之力,在东汉时,由阿勒泰山迁往欧洲。

蒙古高原自此在之后两三百年再也挂不起旋风,鲜卑和柔然退出历史舞台,一直到隋朝,好大喜功的隋炀帝还修了一些长城,那时突厥已经强盛,可他们不是后来唐朝李世民的对手,李世民刚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帝位,颉利可汗却率重兵在渭水停顿,他杀了好战的叔叔,自行其是,还扬言要攻打长安。李世民为了解除这个心腹大患,命李靖出击突厥,突厥由于心不齐,军心涣散,在定襄被击败,唐军很快如浪潮一样吞并了南突厥,他的手下们所谓漠北诸部各个望风而归,李世民就是唐太宗,被漠北诸部称为天可汗。那时唐朝北部边境 已再没有威胁了,他们还在今外蒙中心设置北庭都护府兼瀚海都护府,周围是许多州,一直到贝加尔湖以北地区。这就是唐朝为什么不修长城原因了,因为那时北部已经没有边境了,至于唐中后期,漠北形势变化已和唐形成臣仆关系,他们变得比以前更更顺从,今天蒙古国的阙特勤碑是个证据。

既然唐朝没必要修了,清朝为什么不修呢,也是同样原因,清朝在皇太极时已和蒙古形成联姻关系,所谓的满蒙一家,他们当时只要还是想一致对付大明。后来明朝被清朝消灭了,清朝已经没有顾忌,康熙帝时击败了准噶尔大汗葛尔丹的东进 ,漠北诸部从此归附大清,依次清朝还在外蒙古以西科布多设立乌里雅苏台将军。满蒙联姻,直接导致蒙古进入清朝皇族体系,最著名的就是孝庄皇后,康熙的奶奶。蒙古那时也没有必要和清朝干,因为他也没有实力。所以清朝和元朝一样疆域广大,他根本就不用担心,也没必要去修长城。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