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陵园介绍,北京世界自然遗产有哪些
十三陵陵园介绍,北京世界自然遗产有哪些?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又称“猿人洞”,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大街,是著名的北京猿人化石出土地点。1921年和1923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奥地利古生物学家师丹斯基发现并进行了试掘。1927年开始正式发掘,发现了一颗保存很好的人类下臼齿化石,步达生经过仔细的研究,提议给这种中国古代的人类一个古生物学的学名:“中国猿人北京种”。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1987年12月,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猿人化石共出土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发现10万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男156厘米,女150厘米。北京人属石器时代,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
二、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八达岭长城驰名中外,誉满全球。它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该段长城地势险峻,居高临下,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八达岭地理环境优越,自古以来就是通往山西、内蒙、张家口的交通要道。1987年12月,以八达岭长城为精华的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八达岭长城海拔高达1015米,也是居庸关的前哨。其关城为东窄西宽的梯形,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分为南长城和北长城两部分,南长城有7处敌楼,游客相对较少,北长城有12处敌楼,比较难爬。
三、故宫
故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当今世界上现存规模大、建筑雄伟、保存完整的古代皇家宫殿之一。故宫又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故宫是北京的地标建筑,从明朝迁都到现在,一直坐落于此。1987年12月,北京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故宫整个院落分为两大部分,即“前朝”和“后寝”。“前朝”是皇帝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东西两侧的文华殿及武英殿为主。“后寝”是皇帝及后妃、未成年的子嗣们居住的地方,主要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东西六宫为主。
四、颐和园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新建宫门路,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之一,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颐和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巅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
五、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天坛路,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祈谷、圜丘两坛的总称,有两重坛墙环绕,将坛域分为内、外坛两部分,均为南方北圆。坛内祭祀建筑集中于内坛,内坛四面设门。连接两坛的的轴线,是一条长360米、宽28米、高2.5米的砖石台,称为“神道”又称“海墁大道”,也叫“丹陛桥”。它寓意着上天庭要经过漫长的道路。1998年,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圜丘坛建筑群位于中轴线的南端,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圜丘坛之北是皇穹宇。祈谷坛位于中轴线的北端,主体建筑即祈年殿,坛中还有祈年门、皇乾殿、东西配殿、燔柴炉、瘗坎、砖门等建筑,附属建筑有72连房、神厨、宰牲亭等。圜丘坛、祈谷坛的附属建筑多在其东,这种布局使天坛西部坛域开阔。内坛西天门内偏南位置建有一城濠环绕的宫城,名“斋宫”,是皇帝祭祀把前“斋戒”期间居住的宫室。相比故宫,天坛是单体建筑,更能突出天坛的宏伟气势。
六、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地处天寿山麓,距离北京市中心约50公里。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该陵园建于1409年,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较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之一。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由于明成祖朱棣及其以后共计十三位皇帝的陵墓建在这里,构成庄严有序的整体布局,故名“明十三陵”。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规格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少至半公里,多至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于长陵左右。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七、中国大运河
中国大运河又名京杭大运河,古名“邗沟”、“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与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约1794公里,春秋吴国时期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部分河段至今依旧具有通航功能。
中国大运河是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北京段涉及昌平、海淀、西城、东城、朝阳、通州六个区,沿线分布有白浮泉遗址、昆明湖、广源闸、万宁桥、东不压桥、南新仓、永通桥、通运桥、张家湾古城等。北京的通州依运河而生,依运河而繁荣。通州运河公园位于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与芙蓉西路交汇,里面很长,可以沿着河边走,两岸都有翠绿的柳树和鲜美的花,也可以坐游船,尽享两岸风景。
明13陵门票买哪个?
明13陵可以买长陵、定陵和昭陵的门票。
明十三陵不是所有的陵园都开放了,目前开放的是长陵、定陵和昭陵。
陵园门票价格表如下:
旺季时间:4月1日~10月31日
淡季时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明十三陵长陵景区:成人票(旺季45元/人;淡季30元/人)半价票(旺季22元/人;淡季15元/人);
明十三陵定陵景区:成人票(旺季60元/人;淡季40元/人)半价票(旺季30元/人;淡季20元/人);
明十三陵昭陵景区:成人票(旺季30元/人;淡季20元/人)半价票(旺季15元/人;淡季10元/人);
北京哪里可以采摘樱桃?
每年的5月到6月是北京樱桃成熟的季节,要想到果园去采摘樱桃,就不要错过这个季节。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采摘园呢?1.北京四季青果林所采摘园:北京各地的樱桃节一般在5月初就要开始了,果林所樱桃园在北京樱桃节声名显赫,可以说是最早种植樱桃的园区之一。樱桃园位于北京西郊风景区香山脚下,北望玉泉山,东邻四环路,西邻五环路,是北京距市中心最近的一个观光采摘果园。樱桃品牌因味道甜美而享誉京城,是北京市樱桃品种最多的采摘园,北京的许多樱桃园都是从这里购买的樱桃树苗。四季青是被北京果树学会授予的“大樱桃示范基地”。2.双河果园:北京双河采摘园坐拥潮白河畔,距市区30公里,园区采摘面积1000亩。让您足不出院可以遍尝世界名品水果美味。园内建有乡土气息浓郁的农家小院,有客房40间,具备同时提供50位客人就餐的能力。2.好吃不贵的樱桃——十三陵田园木土樱桃采摘园。 十三陵位于天寿山麓,采摘园依山而建,采摘之余,可以慢步与群山之中,享受大自然带给你的美景。可以到十三陵水库,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区观光游览,是集采摘 、吃饭 、住宿 、会议 、租车与一体的采摘园。 3.双河果园:北京双河采摘园坐拥潮白河畔,距市区30公里,园区采摘面积1000亩。让您足不出院可以遍尝世界名品水果美味。园内建有乡土气息浓郁的农家小院,有客房40间,具备同时提供50位客人就餐的能力。4.龙湾屯樱桃幽谷采摘园:樱桃幽谷,顾名思义就是山谷中栽满了樱桃树,待到樱桃全部成熟的时候,整座山谷便会变得一片紫红,就连山谷的风中都夹带着些樱桃的味道。阳光映照之下,紫红色的樱桃如同染蜡一般。樱桃园呈阶梯状,以便樱桃充分享受阳光的照射,增加樱桃的甜度。浇灌的水是从山中的泉水引来的,无污染、天然的、稍微有点甜,在这种情况下生长的樱桃品质亏能不好?
怎么殷墟遗址在安阳?
“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东汉张衡《西京赋》谓,“殷人之屡迁,前八而后五”。说的是成汤代夏前的商先公曾有八次迁都,即《史记·殷本纪》所谓的“自契至汤八迁”,殷人称之为先公时期;成汤代夏后的各代商王曾有五次迁都。“后五”即《尚书·盘庚》篇中的“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滋扰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关于“八迁”契居番,王国维先生进行了考证:契居番,是迁。昭明居迁砥石,是二迁。昭明于迁商,是三迁。相土东迁泰山下,后复归商丘,是四迁,五迁。殷候(上甲微)迁于殷,又复归商丘,是六迁,七迁。至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则为“八迁”。
“后五”则一般认为:仲丁迁于隞,河亶甲迁于相,祖乙迁于邢,南庚迁于奄,但盘庚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故此,“至纣王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都徙”,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
由此可见,商朝的都城其实是很多的,但是最出名的只有三个。就是一开始商汤所建立的都城“亳”——成汤故里,再就是商王盘庚所建立的“殷”——安阳殷墟,最后是纣王所建立的“朝歌”——亡国之都。
殷墟的都城地位(一)从文献资料来看
在迄今所见到的古代文献中,涉及盘庚迁殷地望的最早记载,当推古本《竹书纪年》,但因简牍散佚,各家所引又不尽相同。
《太平御览》八三《皇王部》载:“《纪年》曰:‘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日殷。”《水经·洹水注》载:“《竹书纪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日殷。”《尚书·盘庚》正义载:“《汲冢古文》云:‘盘庚自奄迁于殷,殷在邺南三十里。”从这些不尽相同的记载中,大体可以肯定,盘庚所迁之殷在北蒙,地在邺南三四十里处。由以上记载来看,“殷”的地望当在今安阳一带。
另外,安阳一带发现了大量甲骨卜辞,这些卜辞基本上均与商王及王室生活相关,内容涉及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年代从武丁一直延续到帝乙、帝辛时期,这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里可能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地。
(二)从考古发掘来看
1.殷墟具有都城要素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成果来看,殷墟的现今范围,东界大致为京广铁路一线,北界在家庄、小营至秋口一线,西界以安阳钢铁公司西墙的南北延伸线为界(北辛庄以西),南界为戚家庄、刘家庄一线(大致以万金渠为界),包括重点区、一般区和外围区三部分。
殷墟有居住区。殷墟的居住遗址主要分布在洹河南岸,洹河北岸只有大司空村南、武官村南以及侯家庄南发现居住遗存。
殷墟有明显的宫殿区。殷墟的宫殿遗址在洹河以南1 2公里范围内,宫城区的东、北为洹河,西、南为壕沟,壕沟与洹水正好围成封闭的防卫沟。
殷墟有大型王陵遗址。小屯西北约1.5公里的西北冈侯家庄一带是王陵区,此处曾发掘出10多座带墓道的大墓。
殷墟有手工业作坊遗址。小屯村东南约1公里的苗圃北地是迄今为止在殷墟范围内所发现的一处规模最大的铸铜作坊遗址,其年代大约始建于殷墟文化第一期偏晚阶段,其后规模不断扩大,一直延续到殷代末年。
从以上资料分析来看,殷墟具有都城的要素。因此,安阳殷墟遗址应为都城遗址。
2.殷墟作为都城的时问
就现阶段殷墟考古情况来看,殷墟很有可能从盘庚时期开始建设,殷墟文化中存在着早于武丁的文化遗存,包括甲骨文、宫殿基址、墓葬及出土器物等。而殷墟都城的下限,则和《竹书纪年》记载的“更不徙都”比较一致,直到到帝辛灭亡之时。
殷墟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连续发展的,其中三、四期多连续使用,帝乙、帝辛时期的遗址面积大、分布也最广,居住遗址内的窖穴、灰坑密集,这说明殷末时期,在安阳一带居住的人口非常稠密,并没有政治中心迁移后出现的衰落、中断现象
朝歌的政治地位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则在帝辛时期,至少有朝歌、邯郸、沙丘三个离宫。《括地志》云:“纣都朝歌在卫州东北七十三里朝歌故城是也,本妹邑,殷王武丁始都之。”这里明言朝歌原本为“妹邑”,可能本来是一个聚落,离宫是商王武丁始建的。
发展到商代末年,朝歌的政治地位越来越凸显。武丁之后,妹邑俨然为一重要的政治中心。
《史记·三代世表》言庚丁时“殷徙河北”,《史记·殷本纪》又言帝武乙时“徙河北”《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云:“帝乙复济河北,徙朝歌。”从以上说法来看,庚丁、武乙、帝乙三王都曾迁都,且迁往同一地方——河北,即朝歌。这里的“徙”更像是商王往返于朝歌与另一政治中心之间,可以看出朝歌已经逐渐超越了一般离宫,其政治地位越来越重要。
除了指明某王“徙”往朝歌之外,古代文献还有不少记载,确切指明朝歌为“都”或“殷虚”。
《尚书·酒诰》载:“明大命于妹邦。”郑玄解释日:“妹邦者,纣所都之处也。”《左传·定公四年》载:“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杜预注曰:“殷虚,朝歌也。”这就可见朝歌的政治中心地位。也正由于朝歌在纣时的政治地位非常重要,于是古文献才有朝歌为“纣都”的记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歌的政治地位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兴建之初,朝歌是作为离宫之一而存在的,到了商代末期,朝歌地位超越一般离宫,甚至被称为“纣都”,成为商政权的政治中心。
殷墟与朝歌之间的关系1.安阳殷墟与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在殷墟卜辞中,有“商”“中商”“大邑商”“天邑商”的说法。其中,占卜“王其人于商”的最多,这里的“商”似应指国都。此外,《尚书·多士》记载周公告诫殷贵族的言辞也有“天邑商”的说法:“今尔又日: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尔于天邑商?”对此,罗振玉、王国维将“大邑商”解释为“王畿”。
同时根据《战国策·魏策一》中记载“殷纣之国”的范围:“左孟门,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这里的“殷纣之国”,应是指商代的王畿,孟门是今河南省辉县以西太行山的一个重要关隘,也就是说,晚商的王畿左有太行山,右有漳水、釜水,前有黄河,后有山岭,四面都有天险。可以推测“大邑商”或“天邑商”的范围比较广阔,安阳殷墟在王畿中心地带,而朝歌在王畿的南部,安阳殷墟和朝歌同在王畿之内。
2.安阳殷墟与朝歌的政治职能不同
根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记载,在安阳出土的甲骨文中,帝乙、帝辛时期的卜人有六个,其中,第二个人到第四个人都有都有周祭卜辞。这说明,在帝乙、帝辛时期,安阳殷墟还是存在国家祭祀活动的。安阳殷墟是一直作为主都存在的,它与朝歌有不同的职能,大体说来,安阳殷墟应该主要是国王和贵族的宗庙所在,而朝歌主要是军事重镇及田猎、游乐所在,特别是它的军事基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越到商代末年,越显得重要。以牧野之战为例,武王伐纣就是大战于此。纣王兵败,朝歌立即失守,由于前卫军事重镇失守、主要军事力量溃败,作为都城的安阳殷墟也就不战而灭了,整个商王朝的统治也就宣告结束。
据《史记·殷本纪》集解引郑玄日:“牧野,纣南郊地名也。”又据《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日:“卫州城,故老云周武王伐纣,至于商郊牧野,乃筑此城。”郦道元《水经注》云:“自朝歌至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牧野也。成汤之故居——亳当然除此之外,晚商的政治中心除了殷墟和朝歌之外,还有毫,即“成汤之故居”文献上有晚商时期的商王居“亳”的记载:
(1)《史记·殷本纪》曰:“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2)《史记·三代世表》曰:“帝盘庚,阳甲弟,徙河南。”(3)《水经·谷水注》曰:“阳渠水又东迳亳殷南,昔盘庚所迁,改商日殷,此始也。”这座都城,与安阳殷墟相比较,可能只能是陪都至于盘庚所设这一陪都的具体地位如何,由于文献资料匮缺,很难论定。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帝庚丁崩,子帝武乙立,殷复去毫,徙河北”,则似乎可以说明武乙时期再一次放弃了汤毫,由此反推,应该可以认定在盘庚与武乙之间的时期,汤毫应为商王朝的政治中心之一。
结语:晚商的都城体系应该是多个政治中心同时存在的体系,包括:殷或殷墟(即现在的安阳殷墟)、朝歌、成汤之故居。这几个政治中心之间的关系推断如下:安阳殷墟是都城,是主要的政治中心;朝歌是晚商后期的政治中心之一,开始时为离宫,在商代末年,由于帝乙、帝辛的长期居留,是否发展为城市无从界定,但朝歌的政治地位可能已上升成为主要政治中心,被文献称为“纣都”,与此同时期的安阳则具有较强的宗教意义;成汤之故居则可能是晚商前期盘庚至武乙时期的陪都。
没有长城?
八达岭长城和十三陵不是一个地方。
八达岭长城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军都山关沟古道北口,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长城重要关口居庸关的前哨,在明长城中保存最好,也最具代表性,因此是万里长城向游人开放最早的地段。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 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 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1409年,距今已有300—6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 处皇陵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