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是哪国人,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屈原是哪国人,芈月是秦始皇的什么人?
这两天《大秦赋》的热播,把几年前的《芈月传》给带了出来,剧中不时谈论芈月与始皇帝的关系,这就把刷剧的朋友们给整懵了,这芈月跟秦始皇又有啥联系呢?那我们今天就来扒一扒这芈月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和秦始皇(中国第一位皇帝)这两个第一到底有什么关系!
以电视剧的角度来回顾历史2015年一部《芈月传》在电视上迅速霸屏,不论是孙俪的演技,还是导演的拍摄都很好的还原了,芈八子的历史形象,这位太后同样是很霸气,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政的女太后,这么好的基因直接就传到了始皇帝的身上。在这部电视剧在当时一经播出,立马成了热议的话题,该电视剧一度畅销海外。
废话不多顺,开整!芈月也被称之为芈八子,是当时的秦宣太后。她本是楚国人,而楚国与秦国本来就是死对头。当时诸侯国的王后一直是后宫之主,这也都是大家知道的,芈八子嫁给秦惠文王也是为了缓和两国的关系,而刚刚嫁给秦惠文王时,也仅仅是他的姬妾,因为楚国实力本就弱于秦国。秦惠文王正是彻底打垮奴隶制得商朝,并车裂商朝大王商鞅的那人。你就说牛逼不牛逼吧!
而芈八子后来又得到了惠文王的宠幸,生有一子名为赢稷。当时的王朝制度都是长子继位,秦国天下本该属于惠文王的长子赢荡,按照传统这一切本就该属于他继承王位,在秦军攻破了韩国宜阳,而韩国离当时的周天子王都不远,就借机进入了王都洛阳。在进入洛阳后他就前去太庙参观了一下具有权利象征的九鼎,这九座大鼎分别代表天下九州是权利的象征,当秦武王在看到其中一鼎写有“雍”字便说道“此乃秦鼎,寡人要把它带回秦国。”
此时早已被诸侯国架空的周天子,他也无可奈何。要说这赢荡也是一介莽夫,明知巨鼎有千钧之重,为了彰显自己身手来到大鼎身边,试图把它给举起来抬回去,就在他举鼎的时候不小心被砸了,压断了骨头,可能内脏也被砸到了,当天晚上就离世了。巧就巧在这秦武王还没有子嗣,可他的兄弟秦惠文王却有一个庶子在燕国做人质,这时秦武王死了,那么秦国总要找人接盘啊,商议过后就要把在燕国的公子稽给弄回来,主持大局啊。
没人脉的公子稽只得找一个靠山,这个靠山是谁呢?当然就是前文说到的芈八子,这个时候芈八子有义务的帮他登上了王位,而后公子稽成为了秦昭襄王,当时芈八子就顺理成章的成了秦宣太后,而刚从国外回来的质子公子稽年龄太小了,芈太后只得垂帘听政帮他把持朝政,在她掌管朝政期间,由于隔壁的义渠国经常于她作对交战,这就让她脑袋大了她又不会打仗,如果一直打下去秦国还不得被这样消磨殆尽吗?
于是她就用了一个办法,既然我派人说服不了你,那么只有让我自己来睡服你!于是乎宣太后就与义渠王私通,在得到义渠王的信任后,就说:“要不我把秦国给你算了?你来秦国我们商量商量?”谁知同床共枕这么多年的二人,仅仅是芈八子的一场计谋,当义渠王进入秦国后就把他杀死在甘泉宫,而秦军也借此机会消灭了一直同他们作对的国家。(不得不说这芈八子,还真是狠心,于义渠王私通这么多年,说杀就要杀,到头来受伤的还是男人!)
自此以后宣太后便开始长期的把持秦国朝政,成为了早于武则天的第一女王,但由于她长期主持朝政,让逐渐成年的秦昭襄王不满,费尽心思的从宣太后手中夺取势力,当他掌握权力之后,芈太后就被废除。这秦昭襄王连势力雄厚的芈太后都斗得过,更别说你周边的几个国家,在他主持下的秦国国家版图一再扩张,同时为始皇帝将来统一六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直到他去世之后把位置传给了秦孝文王(始皇帝的老爹),这孝文王可真是短命,才当上三天大王就去世了。
而秦庄襄王(嬴政)在做质子期间,得到了商人吕不韦的帮助,这一帮就是帮他夺得大王之位,这也让后世认为,吕不韦能够散尽万贯家财这么帮他,是不是嬴政的母亲与他有染,而嬴政是他的儿子。当然这一切都是野史和民间传说,一切都是猜测!所以我们还是回到问题,梳理一下秦始皇和芈月的关系。
首先芈月的儿子是秦昭襄王,昭襄王的儿子是孝文王,孝文王的儿子是庄襄王,而庄襄王的儿子就是秦始皇嬴政,这么一梳理芈月就是始皇帝的祖母。
你们那里有挂五彩线的风俗吗?
我是武汉市下面郊区的人。端午节的起源之地是秭归,因为春秋时期爱国文人屈原大夫悲愤跳江,国人为纪念他,所以有了端午节。
秭归县与武汉属于湖北省,所以端午节的风俗有些相同。
至今,在咱们这边端午节到来前,有的村庄会扎龙舟,旱龙船的一种。扎好了之后,先在寺庙里贡奉。然后端午节前后一段时间就到各村里游行,祈福。抬龙舟的工作人员腰系红带,敲锣打鼓的在前面开道,香案和燃烧的艾草紧随其后,后面再是龙舟。祈福的人家会在门口摆上香案,燃黄表,摆贡果。端午节过后,会抬到大河边送灯,也就是把龙舟烧掉,送龙神入江。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有的用粽叶包,有的用芦苇叶子。包之前把糯米泡涨,泡米的盆里要放一把菜刀或剪刀,应该是避不好的东西。一般是光用糯米包,也有的糯米里面会加上红枣,葡萄干或者红豆一类,口味自己配制。
端午节前一个月,家家户户都会,用鸡蛋或鸭蛋腌制成咸蛋,我家以前都是用鸡蛋腌制的,鸡蛋蘸上盐水和酒,用一个陶罐子封藏起来就好了。
端午节当天,家长会到药店买一些雄黄,用白酒给调开,然后用毛笔沾上雄黄酒给小孩额头,耳朵,手上点一些,以防毒虫的伤害。
买雄黄酒的时候就会买一些五彩丝线,五彩丝线是红黄白绿黑五色,传说在端午节当天,佩戴能辟邪并带来好运。我们小时候,每个小孩,都用五彩丝线自己编织网袋,然后把煮熟的鸡蛋放在里面。有的用五彩丝线编织一个手镯或者是绳子,系上小铃铛带在手腕上,特别漂亮。
屈原是我国春秋时期哪国人?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楚国人(今湖北省秭归县,一说湖北荆州纪南)。自称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其先祖屈瑕受楚武王封于屈地,因以屈为氏。
屈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其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为什么中国神农架深处不被允许前往?
神农架深处曾发现野人毛发、大脚印,而专家三次进入神农架深处都没有撞见过,却发现深处有很多白化的动物,比如白蛇、白老鼠、白猴子等等,专家表示可能动物之间存在自然杂交,或者存在特别磁场导致。
神农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很多人说神农架是中国的禁区,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可能很多人不了解神农架,神农架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域,它的地位相当于一个县级市,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整个神农架的面积有32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86%。
截止2020年,当地还有6个镇、两个乡,常住人口66570人,以种植农业和采集草药为生,这里有公路、机场,交通非常方便。
这里人地广人稀、四面环山,平均高达1700米,而且有6座山峰超过3000米,最高的山峰为神农顶,海拔高达3106米,这个地方才是禁区,自然保护核心区只有专门的研究人员能进入,个人、单位想要进入,都要层层批准才能进入。
神农架的起源当年的神农氏是部落首领,他发现部落的人因为吃错一些草药,导致生病或者死亡,于是他为了部落百姓的安危,只要看到草药就尝,这就是神农尝百草的由来。
因为他这个行为,让部落的人非常感动,后辈对他也非常崇拜,而他们部落所在的位置,就是现在的神农架。
神农氏除了尝草药,还教会部落的人用架木做房子,利用架木做梯子,然后用来摘东西等等,神农氏通过架木不仅改善部落的生活,还教会部落的人学会用工具,当他去世之后,大家为了纪念他为部落的贡献,神农氏架木为坛的高山被命名为神农架。
神农架的“野人”传说1、1974年,神农架当地一个生产队的副大队长目击一名野人并上报,这是首例被记录神农架野人的目击案例。
2、1976年5月14日,神农架林区工作人员看到一个红色毛发,身高180左右的野人,而且当天有两名老百姓也目击到一名红色毛发、直立行走的野人。
3、1980年,神农架发现疑似野人脚印、毛发。
4、1993年,有10名游客在神农架目击到三个野人。
5、2003年,目击者罗永斌在距离约50米处看到一个野人。
在民间还有一个关于野人的传闻,在1915年一名男性被女野人掳走,还生下一个小野人,15年后,男子回到家里,全村的人都跑来围观。
根据男子的描述,他被野人掳走之后,被野人部落的女野人看中才保住了性命,但是这位女野人却要和他生孩子,被迫之下只能屈服,但是女野人的私生活十分的混乱,会和多名男野人有特殊关系,让他无法接受。
为了逃离野人部落,该男子平时表现非常好,慢慢取得他们的信任,最后趁野人外出打猎,他马上偷偷跑回来。
就像一些人进去发财的项目工程,发现情况不对,为了逃出来,和里面的女子发生关系,取得她们的信任,最后逃出来,和女野人生孩子故事,是老一辈讲述的,真实性并不高,肯定是当地百姓为了解闷而偏的故事。
在1974-1976年出现两次野人目击事件后,中科院启动第一次野人考察行动,40天的考察时间,工作人员走了1500平方公里左右,把神农架都走了一半,但是他们都没有遇到过野人的踪影。
中科院对神农架进行3次大考察行动,民间又组织两次大型寻找野人行动,但是都没有遇见过野人,只是发现一些疑似野人毛发,长度1米左右,还发现一些野人的脚印,差不多25厘米左右。
中科院进神农架考察的目的这种野人非常神秘,如果他属于人种,那么对人类演化过程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因为以前的人种中,除了智人(现代化),还有14种人种,以前智人在欧洲打败了尼人,占领了他们的地盘和粮食,最后地球只剩下智人,如果这种野人也属于人种,不是黑猩猩,意义重大。
如果野人是一种与智人智慧相当或者接近的生物,那么意味着人类所属的现代人,并不是世界上唯一拥有高度智慧的生物,这个消息一旦是真的,那就轰动全世界了。
其实全球各地都有野人的传说,比如无比寒冷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畔、喜马拉雅山脉、非洲、日本、澳洲都有野人的传说。
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中,野人都能生存下来,那么野人生存能力肯定非常强,而且他们应该拥有比较高的智力和科技,生育能力也应该很强,但是却没有发现大量野人,所以很有可能是人为伪造。
三次搜查行动,都快把神农架找一半了,都没有发现野人的面目,要么真野人非常聪明,完全避开人类的搜索行动,或者他们有一个地下秘密地方,要么之前目击到的野人,可能都去世了。
之前找到的毛发,由于当时DNA检验技术还不够全面,无法坚定毛发的DNA是否是和人类或者灵长类相近,最后中科院也不要寻找了。
后来有部分的专家解释,这并不是野人,而是一种现代的短尾猴,由于当地对动物的了解不足,才导致人们错误地将其归为野人。
神农架有驴头狼出没神农架除了有野人的传闻之外,在70年代、1981和1982年,当地老百姓表示见过驴头狼,它身高一米左右、长两米,嘴巴有点像驴嘴,体重200斤左右,还有人说有打死过这种动物,但是尸体没有保存下来。
但从现实角度来看,如果看到200斤的驴头狼,人的正常反应肯定是跑路,然后报警,对于这种从未见过的动物,一般人也不敢吃,就算打死,也会上报给当地部门,当时没有后续,只能说打死驴头狼的传闻99.999%是假的。
神农架出现“白化”动物目前截止,在神农架出现白化动物已经超过20多种,棕熊白化而成的白熊,还有白鹿、白蛇等物种,经常在神农架出没。
当地的很多老百姓说,这些白化的动物神农架修真界所饲养的坐骑,就像印度湿婆的坐骑神牛,所以印度百姓对牛非常尊重,同样神农架的百姓对这些白化的动物也非常尊重。
为什么神农架的动物会白化对于神农架的动物白化现象,专家还没有给出肯定的解释,但是有部分专家觉得可能是基因突变导致。
还有人觉得这种白化现象,可能是动物之间近亲结婚导致,种族间血缘比较近,近亲繁殖导致基因缺陷,最后出现白化病。
几乎所有的动物繁衍中都可能出现白化病,这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基因缺陷,在基因表达中缺少黑色素,因此患有白化病的生物,整体看上去都是白色的。
白化病对正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小,只是缺少黑色素,只是难以抵御紫外性,对患有白血病的人来说,平时躲点太阳,做好防晒措施,基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白化病的发生率大概是1/2万,这个几率不是很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少部分人的人,也存在这种疾病,但是在神农架的生物白化病发病的几率却非常高,所以可能这些不是白化病,而是新物种。
杂交后代的新物种也有可能是不同物种杂交导致,比如我们所知道的斑驴、马和驴杂交生骡、老虎和狮子杂交生出狮虎兽,虽然这种杂交品种大部分都是人为干涉才出现的品种。
但也有例外,之前加拿大一名猎人曾经打死一只北极灰熊,这只北极灰熊是灰熊和北极熊在自然界自己杂交,因为北极融化,生活空间被压缩,食物减少,所以北极熊南下遇见灰熊,从而出现杂交。
而神农架的动物比较多,也有可能这些白化的动物,是一种杂交而产生的后代,是一个新型的独特物种,它们不是患上白化病。
神农架深处为什么不允许进入第一、容易发生意外
1、在2003年,有10个人组成的驴友探险队去神农架探险,虽然他们成功走出神农架,后来他们在峡口下游的观音河石板滩扎营,当天天下午,观音河上游山区突然降雨,观音河谷迅速形成巨大的山洪,一名驴友被山洪冲走。
他们马上报警求救,当地消防武警和驴友们一起搜救,找了好久都没有找到人,他们只能无奈离开之后,最后这名失踪驴友被发现被岸边,已经没有生命迹象。
2、2016年,11名驴友在当地一名向导的带领下逐步穿越阴峪河迷路,最后当地特警大队、消防大队、派出所、保护区森林公安局等30余人开始搜救,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才他们找到。
3、2018年,两名驴友被困在神农架景区深山,当地消防员联合民警对他们进行搜救,搜救的过程中到处都是悬崖峭壁,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下悬崖的风险,最后成功解救两名游客。
神农架深处地形非常的复杂,一旦遇见危险,会花费大量的救援力量和时间才能获救,一旦救援不及时,很有可能会命丧在神农架深处。
神农架的深处到处信号比较差,很多地方都没信号,遇到危险,你想打电话都没有办法,导航设备也有可能特殊的磁场而不灵,而且地形复杂,你可能太阳连太阳都看不到,没有参照物,到时候怎么走出来。
遇到危险时,因为没有有效的道路,也不具备直升飞机全面覆盖巡查、降落的条件,导航、通讯等设备在这里也可能发生混乱,那么救援人员很难找到你。
而且神农架深处非常神秘,和亚马逊、秦岭差不多,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大家都不知道,不要因为自己好奇而进入,一旦遇见危险,那可能是整个大家庭的不幸。
第二、中国法律不允许
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以及地方法规中,都明确规定,自然保护区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自然保护区里面有保存完好的天然生态系统,这里是很多濒临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国家把这些地方划分为核心区,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入内。
核心区外围的缓冲区,可以在通过批准情况下,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缓冲区外围的实验区,在获得批准可以通过进入其中,从事科学实验、教学实验、参观考察、旅游等。
不让普通人进入,就是为了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维持这里生态平衡,确保完整性。
第三、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1、珍稀的植物
神农架因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所以造就物种多样性,这里有很多的珍稀物种,从植物方面来说,这里特有植物40多种,其中30种列入我国保护计划,而且还有2000多种的药用植物。
如果不禁止入内,那么这里的珍稀植物都会掳走完,就算有危险,在金钱的诱惑下,很多人都会冒险。
在这种深山老林的地方,生产的药用植物都非常贵,而且还有40多种特有的植物,这些有钱都买不到,如果被偷出来,然后进行大量种植,肯定获得一大笔钱。
第二、珍稀的动物
动物方面有金丝猴、白鹭、金雕等一级保护动物5种,有金猫等二级保护动物70多种,而且这里还有很多白化动物,比如白化金丝猴、白蛇、白熊等等。
这些白化动物发生白化的原因至今还没有找到,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如果是物种之间杂交产生的新物种,那么人类对杂交技术又有新的认知。
现在的杂交技术,都存在一个问题,由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不同物种杂交的后代都存在问题,后代要么无法生育、要么寿命短、要么流产,要么繁殖能力差,最后物种灭绝。
骡子就是最好的例子,马和驴杂交之后生下骡,马的染色体64条,驴染色体62条,生下的骡子63条,染色体奇数导致生殖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所以骡子无法生育。
如果我们生物科学家通过这些白化动物得到一个新的结论、知识点,那么对我们来说受益匪浅,但如果这些白化动物都被人抓了,以后我们就没有研究对象了,损失惨重呀!很有可能损失一项伟大的发明。
神农架深处不对外开放,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动植物,一旦开放,这个的动植物可能就面临灭绝。
神农架深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物种,被发现,这是一个天然的基因库,如果不保护起来,一旦被破坏,生态链一断,那么新物种就无法出现。
第四、动物攻击、毒药
1、在神农架深处有600多种昆虫,有84种昆虫是神农架特有,这些昆虫身上可能会携带某种病毒,如果不小心咬到人,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为只有神农架有,我们对它们了解比较少,被咬之后,医治可能比较困难,而且还有可能留下后遗症。
2、神农架深处有很多的大型熊、猴子、狼等等,这些等于都要非常强的攻击性,如果误入它们的地盘,冒犯到它们,它们可不跟你客气,一旦被攻击,轻则受伤,重则还会有生命危险。
熊生气之后,对人的攻击是非常猛,可不像我们在动物园看到的乖巧熊,很多动物专家还经常被攻击,所以能远离就远离。
神农架深处的环境、气候都非常好,所以这里也会有比较大的蛇,如果被蟒蛇缠绕,对我们来说可不是一个好消息,之前在印度尼西亚曾经有一名女子被蟒蛇缠绕,同村的人过来帮忙都无法救下女子,最后把蛇弄死了,该女子也没有气了。
而且想神农架深处的毒蛇非常多,一旦被毒蛇咬,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很有可能就截止,严重还有可能失去生命。
到现在专家都不能完全肯定有没有野人,因为我们对神农架深处的了解还不够,如果真的有野人,被他们围殴怎么办,可能还得给她们生孩子呢!
第五、避免珍稀动物成为盘中餐
全世界,只有中国在做饭方面投入的时间最多,所以我们中国的美食非常多,一种肉通过厨师的烹饪,有红烧、水煮、清蒸、油炸、凉拌、干捞、焖、烧烤、白灼等等。
神农架深处有那么多的特有动物,一旦开放,那么这些动物就有可能被猎杀,成为一些有钱人的盘中餐。
我们都知道,大象是保护动物,但是在非洲的有些地方,有的有钱人因为没有吃过大象肉,花大价钱购买大象肉,于是就有越来越多的偷猎者去击杀大象。
大象肉只有鼻子和舌头好吃一点,其他地方都非常柴,但是因为很多有钱人都没有吃过,所以他们都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
同样对于神农架深处也是一样,一旦有普通人偷偷进去之后,发现一些没有见过的动物,这些人就把神农架深处的特有动物偷出来,然后偷偷卖出去,这对神农架深处的生态系统损失惨重。
写到最后:神农架深处不允许普通人进入,自然有国家的道理,首先为了保护我们大家的安全,神农架景区可以随意参观,但是神农架深处不对外开放。
一旦你进入,就触犯法律,这个不是开玩笑的,虽然有免费的午餐,但是你可能会留案底了。
对于有部分驴友来说,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是不被允许进入的地方,他们越感兴趣,所以有部分人偷偷摸摸进入神农架深处。
最后要么被抓,要么遇见危险,最后还得找国家救援,这种人只顾着自己,只顾自己快乐,是非常自私的行为。
神农架深处的动物、植物都非常珍贵,一旦有普通人涌入,对里面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后果,到时候钱都弥补不了,全部身家都赔不了,特别是白化的动物和特有动物、植物等等。
什么是君子?
一、君子之意
1.指人格高尚、道德品行兼好之人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花之君子。——清·周容《芋老人传》
2.对统治者和贵族男性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对应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韩愈《师说》
3.古代指地位高的人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4.对别人的尊称,犹言先生
君子书叙。——唐·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5.旧时妻对夫之称。
《诗·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之累。” 李贤注:“君子,谓夫也。”
唐 李白《古风》之二七:“焉得偶君子,共乘双飞鸾。”
清 孙枝蔚《采莲曲》之一:“妾采莲,采莲寄君子。”
6.指春秋越国的君子军。
《国语·吴语》:“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 韦昭注:“私卒君子,王所亲近有志行者,犹吴所谓贤良,齐所谓士。”
明 梁辰鱼《浣纱记·被擒》:“越王亲率兕甲十万,君子六千,直渡太湖。”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二回:“越王勾践闻吴王已出境,乃与范蠡计议,发习流二千人,俊士四万,君子六千人,从海道通江以袭吴。”
7.美酒。
《类说》卷四三引 唐 皇甫松《醉乡日月》:“凡酒……以家醪糯觞醉人者为君子。”
8.竹之雅号。
宋 苏辙《林笋复生》诗:“偶然雷雨一尺深,知为南园众君子。”参见“君子竹”
二、君子之源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孔子对于君子的论述,不仅限于“君子”一词,“士”“仁者”“贤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与“君子”相关。如果将这些论述都包括进来,《论语》一书,所论最多的,无疑是关于君子的论述。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社会秩序处于混乱状态。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各家各派都在寻求医治社会弊病的良方。道家以无为而治为救世之方,墨家以兼爱非攻为平乱之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则认为,要维护社会秩序,必须恢复周王朝所建立的一整套礼仪规范,亦即“复礼”。如何“复礼”?孔子感到,单纯采取强制性的手段,已经不能凑效。因为当时诸侯割据,周天子的威仪已经丧失。于是孔子创造性地以“仁”释“礼”,认为“礼”本是根源于人的仁爱之心,不过是人的仁爱之心的外在表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没有“仁”,当然不会有什么“礼”,要复兴“礼”,当从“仁”字入手。如果说,“礼”是孔子思想的出发点,那么,“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论是要靠君子论来实现的,仁论必然要指向君子论。
三、君子之准
1、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2、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3、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4、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如果是一个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会随便,凡事他都会经过再三的考虑:这个行为会伤害到他人吗?这件事情会对别人不利吗?想清楚了,他才会有所行动.所以君子的行为必定合乎正道,另外,佛教说一个修行人,其言行必须合乎「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就是要讲真实的语言,要起正直的念头,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行…….做人处事,如果能以八正道为原则,也不会有差错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孔安国注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可以说,君子能够坚持原则,而小人则结党营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对于某个人的意见,既有赞成,也有反对;同而不和,则是一味赞同,没有主见,因人而取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君子做事,以义为准则,只问此事当做不当做;小人做事,则以利为准则,总是计较做此事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没有自己的私利;小人做事,则以私利为准则,所以总是患得患失。“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君子总是善于帮助他人,看到他人成功,君子总是感到高兴;小人则嫉贤妒能,唯恐他人超过自己,唯恐他人过上好日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君子在自己的志向不能得到实现时,仍然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小人一旦身处困境,则有可能胡作非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君子做事,依靠自己的能力,如果不成功,也总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做事,总是依赖他人,如果不成功,也总是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
四、君子之德
君子追求的目标是仁义。追求仁义,需要知,亦需要勇。孔子将仁、知、勇当作君子之德。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中庸》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何谓知?樊迟问知,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论语·颜渊》)知是明白事理,是知晓他人。明白事理、知晓他人也是智慧的表现,所以,知也就是智。孔子对子路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知就说知,不知就说不知,这也是智慧的表现。现实之中,每个人可能都会被人误解,不因他人的误解而郁闷、惆怅,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生气,才是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君子首先应当是一个仁者,君子需要知,也需要智,但君子作为一个仁者与作为一个智者,还是有差异的。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朱熹注曰:“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君子以行仁义为事业,也需要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是义,是事业的正当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无义而有勇可能作乱,也可能成为强盗。君子还要做到中庸。孔子很强调中庸,在孔子看来,“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是不偏不倚,是无过无不及,是一种恰到好处的适中。程颢、程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过与不及都不好。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孔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孔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庸》借孔子之言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中庸是恰到好处。如何做到恰到好处?并没有一定的法则,而是需要当事人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运用。这就涉及到所谓的“权”。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论语·子罕》)“权”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通过权衡而采取的一种最优化的、适中的措施。因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运用,所以,“权”最为难得,与“权”相关的中庸,也最为难得。《中庸》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中庸不可能”,并非不可能做到中庸,而是要做到中庸,实在很难。但正是因为难,才显得更为可贵。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是君子的交友的方法。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是君子做事情的方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君子为人处世的人生方法。这句话出自易经,意思是: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应该像大地一样,气势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五、君子之乐
君子所追求的是正义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这种事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孔子所关注的问题。“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何晏的解释是:“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刘宝楠引用《荀子·宥坐》和《周易·困卦》为证。“君子固穷”为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时回答子路的话。《荀子·宥坐》篇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孔子告诉子路:“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周易·困卦·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综合考虑,程颐的解释显得更为准确。“君子固穷”,并非君子本来就穷困,天生就穷困,而是“君子穷亦固”。君子处于穷困的条件下,还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
子贡曾经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贫而乐”,并非君子必定贫,也非贫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身处贫困而不改其乐。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颜渊:“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乐在其中”,颜渊“不改其乐”,孔、颜所乐者何也?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也不改变志向,虽贫还能保持快乐,而是为自己虽处贫、处穷、处逆,然却不改志向而乐,而是提倡在居穷、处逆之时,仍须具有一种精神,仍然应当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这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
六、君子修养
在儒家看来,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完人,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所谓的成人。孔子自述其人生道路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要成为君子,当然需要人格修养。“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就力求向他看齐;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不好的表现,就反省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思想或行为,从而告诫自己不应当再发生类似的事,这是一种基本的修养方法,所以孔子又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以为仁行义为己任,而为仁行义是一种自觉的行为。“为仁由己”,(《论语·颜渊》)“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为仁行义不需要他人命令,甚至也不需要他人鼓励。在孔子看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知仅仅是知,好才会有兴趣,才会自觉追求,而乐之者则以这种追求为满足、为快乐。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以仁为快乐的人并不多见。“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怎样才能使人们以行仁为快乐,像好色那样好德呢?孔子发现与礼经常混而难分的诗、乐等艺术,具有陶冶人的性情,使人乐于为仁的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包咸注曰:“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要成为一个仁人君子,首先应当学诗。
成为仁人君子,固然应以仁为根本,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只有内在的品德还不够,还须有外在的文采。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孔子于志道、据德、依仁之外,还要人们“游于艺”,亦即泛历各种艺事。此艺虽然也具有内在品德的因素,但无疑更是一种外在的修饰。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乐非常明显地注重于培养人的外在文采。
为什么要注重外在的文采?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质,实也,指人的内在品质;文,饰也,指人的外在文采。有质无文则土头土脑,有文无质则华而不实。只有文质兼备,内外双修,才称得上君子。在诸弟子中,孔子最赏识颜渊,但孔子并不认为颜渊就是理想的君子。只是赞叹颜渊的好学和不二过,感叹:“贤哉回也!”在孔子看来,理想的君子应当具备多种因素和品质。子路问成人,孔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理想的君子应当有知、有廉、有勇、有艺、有乐。其中艺与乐明显地偏重于人的外在文饰。由于质毕竟是根本。孔子强调,首先要注重内在精神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学诗为开始,立足于人伦规范。人伦规范当然还是最为重要的,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然而个体修养的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真正完成,却不是礼,不是人伦规范,而是乐。君子“立于礼”而“成于乐”。“成”即是完成、成就、成全。“成于乐”,意味着人格的最后完成、最终完善,是依靠乐、依靠艺术来实现的。
理解了孔子的“成于乐”,才能理解孔子何以会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叹。孔子请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各言其志。子路、冉求、公西华所言均局限于事功,唯曾点所言,突破事功而上升到精神境界的高度:“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浴乎沂”、“咏而归”,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非普通人所不可为,然而,能为此者,体现出一种人格精神,这是一种突破事功之后的人格精神,也是一种人格修养的境界,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完善、完美的精神境界。
七、君子追求
君子担道行义,以张扬仁义为己任。孔子曰:“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何谓义?孔子没有明言。《中庸》曰:“义者,宜也。”董仲舒曰:“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春秋繁露·仁义法》)韩愈曰:“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义所考究的是行为本身的正当性,是不计后果的正义性,是当下意义的无条件的“应当”,所以要“见义勇为”。孔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的精神追求就是行仁行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君子做事的基本价值尺度就是义,就是只问行为本身正当与否。
孔子不否认人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孔子强调人对于利益的追求一定要符合正当性的要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不可求”之事,也就是不义之举。“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违背义的事情,即使再有利也不应当做。“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追求富与贵,无可非议,但不能因为追求富贵而伤害仁义。所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君子的精神追求是担道行义,在孔子看来,“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曰:“古之贤人也。”又问:“怨乎?”对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君子无所怨,君子应当把维护自己的精神追求,当成最高的追求,甚至可以为此而不惜牺牲一切。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也可以做到死而无憾了。“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八、君子价值
儒家思想中确实包含某些束缚人性的因素,这种因素,主要表现在“礼”的层面。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作为一种外在的规范,礼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却是十分必要的,孔子对于礼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孔子思想的出发点就是“复礼”,就是恢复周代所确立的一系列礼仪法度。确立礼仪法度也可以有别的路向,比如实行严刑峻法,这是法家的立场,也是法家的基本主张。在韩非看来,使人不得为非的具体方法,就是严明的法纪和残酷的手段。
孔子反对这种做法。在孔子看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齐之以刑,也许可以在一定时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但却使民众没有羞耻之心。所以,依靠此法,并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还得依靠道德的力量。并且外在的礼仪规范,本来就是根基于人的内在精神结构的,本来就是根基于人本有的仁爱之心的。所以,孔子虽以“复礼”为己任,但孔子更是把力量用在“兴仁”上。只有“兴仁”,才可以“复礼”,这可以说是孔子的良苦用心所在,也是孔子的高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