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进谏图,劝谏者具备哪些品质
魏征进谏图,劝谏者具备哪些品质?
历史上敢于直谏的贤臣和从谏如流的明君:魏征等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曹刿劝谏鲁庄公而大获全胜;邹忌劝谏齐威王而齐国大治。历史上进谏难,纳谏尤难的反面事例:商朝的大臣比干,他力谏商纣王不要虐待人民,被纣王剖心而死;春秋时吴国的大臣伍子胥,他劝吴王夫差杀死越王勾践,以免后患,吴王不听,他坚决同吴王争论,最后被迫自杀;屈原劝谏楚怀王连齐抗秦而被放逐;蹇叔劝谏秦穆公不要出兵伐郑而被嘲讽羞辱。如果想要劝谏成功,不仅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敢于进谏,还需要臣子善于进谏,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更需要君主有容忍之量,从谏如流。一代名相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别名魏征、魏郑公,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1]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早年跟随魏公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不得重用。武德元年(618年),归降唐朝,劝降英国公李勣,授太子洗马,辅佐隐太子李建成,献策平定刘黑闼和山东地区。贞观元年(627年),授谏议大夫、检校尚书左丞,安抚河北地区。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校定古籍。迁侍中、巨鹿郡公,负责门下省事宜。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册封郑国公。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据传死后三天竟然被李世民砸了墓碑?
说起李世民和魏征,那可是一代贤明君主和一位忠贞大臣。他们携手缔造了大唐盛世。然而,在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什么要对魏征停婚仆碑?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
一、贤明君主李世民
自晋阳起兵后,李世民战功赫赫、骁勇善战。先是平定陇西薛举,再是击败太原刘武周,最后剿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李世民自年轻时,已经平定天下、战功卓著。
李世民即位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都有所建树。这为大唐的兴盛与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方面,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设立文学馆,招揽四方士人。李世民知人善任,任用贤能,不以亲疏来定官职的大小。初期延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而太子旧部魏征、王珪也加以任用,以示宽宏大度。
在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国家摆脱困境。针对隋末战乱四起、土地荒芜的局面,如此政策可以迅速休养生息,国家实力得以增强。此外,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多次减免赋税、停建宫室。
在军事方面,采取剿抚并用的策略,双管齐下。平定突厥、击败土谷浑、攻伐高昌、灭亡高句丽,使唐朝疆域进一步扩大,唐军的威名也遍及四海。
二、忠贞大臣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郡下曲阳县人。早年跟随李密,不受重用。归降唐朝以来,先是辅佐太子李建成,后辅佐李世民成就王霸之业。
武德九年,玄武门事变爆发,太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身死。而魏征作为东宫官属,自然是大祸临头。李世民问魏征:“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魏征答道:“太子如果听从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日的祸端。”李世民见魏征是个忠贞之人、说话直爽,于是赦免,用为詹事主簿。
魏征敢于触怒龙颜、直言不讳。唐太宗欣然采纳,屡加赏赐。
李世民将自己的女儿长乐公主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准备的嫁妆是永嘉长公主的双倍。魏征谏言,长乐公主的嫁妆不能超过姑姑永嘉长公主,此举违背了礼制。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感叹魏征能“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对他大加赞赏。特地派人前去赏赐给魏征绢四百匹、钱四百缗。
贞观十三年五月,魏徵乘李世民诏五品以上官上封事之机,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唐太宗欣然采纳,赐黄金十斤、良马两匹。
三、停婚仆碑
魏徵死后,李世民极为悲痛。“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在世时,向唐太宗推荐了杜正伦、侯君集。杜正伦迁升为中书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出入两宫,参典机密。候君集贵为功臣,讨土谷浑、征高昌,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太子承乾与二人合谋造反,泄露被诛。
太宗想起此二人是魏征推荐,可是全部造反,开始怀疑魏征结党营私。魏征将所有的进谏言辞抄录一份,递给了起居郎褚遂良。唐太宗不禁疑惑,这是魏征要彰显自己而贬抑君主。更何况,魏征是山东士庶集团,而唐太宗出身关陇。重用魏征,不仅仅是因为魏征敢言能干,更可以安抚山东士庶集团。若是生前结党,必然会影响皇权。
唐太宗一怒之下,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征长子的婚约,推倒了魏征的墓碑。后来,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未能灭亡其国。李世民不禁慨然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立命驰驿,以少牢之礼祭祀魏征,又重立墓碑。
魏征与太宗,义为君臣,实则超过君臣、互为知己。如此大唐,又何愁不盛?
之的意思是什么?
之-释义:代词,代指“魏征进谏的建议”。
此句意思就是:皇上愉快的接受了魏征的建议。
原文: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
译文:皇上欣然接受了这意见,对相寿说:“我昔日做秦王,是一个府第的当家,现在做皇上,是四海的君主啊,不能对旧朋友徇私。大臣都坚持这个观点,我怎么敢违背!”(于是)赐给相寿些丝织品,打发他走。
中国通史第42集观后感200字?
看完中国通史42集《贞观之治》后我渐渐懂得很多人梦回大唐的渴望,那是一片遥不可及的乐土,令人遐想,我渴望朗朗乾坤的清平世界,更渴望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那是一个完美无法复制的国度,令人回味和仰望。
“济世安民,隆于尧舜”——唐太宗李世民 不得不说,李世民是个人才,他是第一位响应太原起义的人,并且能清楚地看清当下的局势,极力劝诫李渊无效的情况下,堂堂男儿夜里在军帐中泣不成声,从这点我们可以清楚第看到李世民忧国忧民的苦心。作为封建时代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拥有着世上至高的权利。他完全可以如很多封建帝王一样,傲视群雄不可一世地居高堂之上,让所有人诚惶诚恐地匍匐在自己的脚下!然而,李世民却坚守民贵君轻的思想,用宽广的胸襟,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贞观长歌,留下了显耀千古的丰功伟业及精神财富,为后代万世景仰。他没有像汉武帝那样穷兵黩武,也没有像隋炀帝那样刚愎自用。他用文治管理国家、用纳谏完善自我,实现了君臣和谐、民风淳朴的贞观气象。治国之道值得当今的统治者们去学习和借鉴。
“帝王人镜,千秋金鉴”——一代名相魏征在我的眼中,他是佐成贞观之治的大唐宰相,是中国历史上敢言直谏之臣的代表,是传统政治文化中谏诤的坐标。他的话,直白有用。身为太宗的人镜,在死之前,仍惦记着的是大唐,为了国家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觉得魏征进谏,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他对唐太宗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前后二百余事,数十万言,观点鲜明,文辞犀利,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而且他谏技高超,道理阐述地清晰且透彻。在数十年的漫长岁月中,屡谏屡胜,唐太宗对他言听计从。魏征死后,太宗如丧考妣,恸哭长叹:“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