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唐朝为什么会出现中兴
唐代宗李豫,唐朝为什么会出现中兴?
唐德宗时期没有出现中兴局面,但是已有中兴之势。
唐德宗李适,是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代宗即位。五月,委任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改封鲁王,肩负起与安史叛军最后决战的使命。同年八月,改封雍王。次年,安史之乱平定。拜尚书令,与宰相郭子仪等八人图形凌烟阁,广德二年(764年),被立为皇太子。
这位皇帝在历史中风评很差,进奉和宫市这种对民众的敛财行为为人诟病,但是在其他很多方面可以这么说德宗的种种行为才有了后来唐代100多年的稳定局面。
兴元及贞元年间,乱局方定的唐德宗痛定思痛开始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国政上任用李泌、陆贽、贾耽、杜佑,军事上任用浑瑊、李元谅、韦皋、范希朝等人稳定乱局,抗击吐蕃入侵。而一个国家振兴的基础,就是人才的选拔和文化领域的中兴。
安史乱后,大唐帝国陡然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藩镇割据,佛教盛行,僧尼“不耕而食,不织而衣”,和唐王朝的利益发生矛盾。以贾至、梁肃、权德舆、韩愈、白居易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正是从意识领域内来挽救这个严重危机,促进中兴局面的出现,以巩固唐帝国。它反映了广大阶阶层人民的现实要求。而空洞华美的骈文已经成为表达思想的桎梏。因而自然地需要反对骈文,开展一个文体革新运动,提倡古文。古文不仅语言长短不拘,抒写自由,便于表达思想。“古文运动”得到了德宗皇帝的大力支持。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一章评价说
盖唐代科举之盛,肇于高宗之时,成于玄宗之代,而极于德宗之世。德宗本为崇奖文词之君主,自贞元以后,尤欲以文治粉饰苟安之政局。就政治言,当时藩镇跋扈,武夫横恣,固为纷乱之状态。然就文章言,则其盛况殆不止追及,且可超越贞观开元之时代。此时之健者有韩柳元白,所谓“文起八代之衰”之古文运动,即发生于此时,殊非偶然也。又中国文学史中别有一可注意之点焉,即今日所谓唐代小说者,亦起于贞元元和之世,与古文运动实同一时,而其时最佳小说之作者,实亦即古文运动中之中坚人物是也。此二者相互之关系,自来未有论及之者。
基于此,德宗皇帝大力网罗人才:
贞元五年(789年)——裴度登进士第。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
贞元九年(793年)——刘禹锡、柳宗元登进士第。
贞元十二年(796年)——孟郊登进士第。
贞元十四年(798年)——李翱登进士第。
贞元十五年(799年)——白居易登进士第。
贾耽,中唐政治家、地理学家,贞元九年(793年),贾耽奉诣入觐。“朝廷为之宝,廓为之重,天下以之信向,蛮夷以之怀来,加金紫光禄大夫”。任尚书左仆射同平章事,迁检校司空,晋封魏国公,贾耽正式担任宰相。年轻时正经历“安史之乱”,唐的西北边界,被吐蕃等入侵推进到了河西陇右(今河西走廊)一带,唐朝国势衰落、边疆多事,贾耽深表忧虑。贾耽常说“率土山川,不忘寝寐”,贾耽盼望早日收复失地,恢复领土完整。贾耽处理政务中,表现出“器重识高,涵泳万顷”。任汾州刺史七年,政绩茂异。大历十四年(779年),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起兵造反,贾耽受命进驻屯扎在谷城,领部下沿江东讨,和将帅们一起,取得攻打江汉、夺取均州的胜利,贾耽荣立军功,获得嘉奖。贞元二年(公元786年),贾耽讨伐僭越称帝的李希烈,李希烈兵败被部将毒杀,贾耽有功,任东都畿唐、汝、邓都防御观察使。在政事之余,潜心研究地理。贞元十四年(798年),贾耽用裴秀的制图六原则绘制“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图”一轴,主要表现陇右兼及关中等毗邻边州一些地方的山川关隘、道路桥梁、军镇设置等内容。他用文字注记详加说明,然后汇编成册,故名《关中陇右山南九州别录》、 《吐蕃黄河录》。成为唐朝政治、军事的重要依据。贾耽德政兼优,深得德宗皇帝的信任。
西川节度使兼云南安抚使、西山(今川西高原)八国安抚使、韦皋,德宗任用其在蜀地二十一年,多次派兵抵御吐蕃,牵制其主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西北边防。又数度出师,屡次收复失地,史称其“凡破吐蕃四十八万,禽杀节度、都督、城主、笼官千五百,斩首五万余级,获牛羊二十五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执行联合南诏、羌蛮打击吐蕃的战略,保障了西南边陲的安定,又重启南方丝绸之路,推动了唐与南诏及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交流。
权德舆,中唐文坛领袖,少有才气,得到唐德宗提拔,起初,权德舆掌管制诰事,徐岱为给事中,高郢为舍人。几年后,徐岱死,高郢调任礼部,权德舆一人担负了中书、门下两省之事,忙得几十天才能回一次家。于是上书皇帝:“中书、门下左右两省,承旨拟制天子诰命,奉行详覆,各有所司。旧制,分部治事共有十人,以备相互监督检查。一般来说,若事有所壅闭,官吏有了干违法之事的机会,四方之士如得知这种情况,会认为朝中缺乏任事之人。政要部门不宜长期空缺。”皇帝说:“我不是不知道你的辛苦,但想觅一个像你一样的人,还没找到啊。”权德舆由此掌机密九年。
唐德宗还特别欣赏御史中丞武元衡。对就是那个元和年间,铁血削藩,后来遇刺身亡的名相,贞元年间开始做官,因工作出色,一年内连升三级,贞元二十年(804年)初,武元衡迁升御史中丞,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之事,常与德宗咨议国事,德宗称赞:“这人真是有宰相的才能啊!”中唐时期,御史大夫常缺不设,御史中丞就是唐朝纪检部门实际上的最高长官。
安史之乱后,唐朝不仅要恢复国力,还要抵御吐蕃的入侵,跟本无太多精力管理降藩。藩镇中,其实,除了河北三镇以外,其余藩镇还都服从中央管辖,而且在外敌侵略时,藩镇和中央会坚决的一致对外,共同御敌,有着自己的底线。所以在全局利益一致的情况下,中央和藩镇达成了默契。
“绥内御外”成为了唐朝后半期基本国策。正如唐德宗时期宰相李泌所言: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唐德宗初期,朝廷为了削藩,多次与吐蕃约和划界,但吐蕃却多次毁约,不断蚕食河西走廊,并且派兵“支援”削藩,并且趁机掠夺长安附近的武功地区,甚至要唐帝把安西北庭“赏赐”给吐蕃,所以,李泌才会说比起内部的藩镇,外部贼寇的虎视眈眈才更为可怕。李适“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对吐蕃“不谈合盟、不见蕃使、不接国书”。唐朝内部形成了“统一战线”。
10月上发禁兵四千人,使晟将之,发邠、陇、范阳兵五千,使金吾大将军曲环将之,以救蜀。东川出军,自江油趣白坝,与山南兵合击吐蕃、南诏,破之。范阳兵追及于七盘,又破之,遂克维、茂二州。李晟追击于大度河外,又破之。吐蕃南诏饥寒陨于崖谷死者八、九万人。
时唐兵比岁屯京西、朔方,大峙粮,欲南北并攻取故地。
是时,回鹘、太原、邠宁、泾原军猎其北,剑南东川、山南兵震其东,凤翔军当其西;蜀、南诏深入,克城七,焚堡百五十所,斩首万级,获铠械十五万。围昆明、维州不能克,乃班师。振武、灵武兵破虏二万,泾原、凤翔军败虏原州。
唐德宗在唐代宗的基础上重建了国家的外交体系。使唐朝依然保持着较强的国际声望。
阿拉伯(黑衣大食):至德初遣使朝贡,代宗时为元帅,亦用其国兵以收两都。
宝应、大历中频遣使来。恭拂卒,子迷地立。迷地卒,子牟栖立,牟栖卒,弟诃论立。贞元中,与吐蕃为勍敌。蕃军太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十四年,诏以黑衣大食使含嵯、焉鸡、沙北三人并为中郎将,各放还蕃。
回鹘:788年,回鹘可汗称臣于唐朝,和亲为父子之国,后多次出兵西域和凉州,屡屡救援困守西州和庭州飞地的西域唐军。公元796年, 吐蕃军大举围攻龟兹,回纥怀信可汗率军反攻,先击破庭州的吐蕃军,而后挥军龟兹,和据城苦战的唐军两相夹攻,将围城的吐蕃军杀伤大半。此战吐蕃军“四散落逃、尸骸臭秽”。
南诏:794年,南诏再度内附于唐,800年南诏献乐于长安。至唐武宗会昌时期朝贡不绝。
西山八国:793年,剑南西山羌的女国王汤立志、哥邻王董卧庭、白狗王罗陀匆、弱水王董避和、逋租王弟邓告知、南水王侄尚悉曩等八国君王,亲自前来朝贡并请内附于唐。“自中原多故。皆为吐蕃所役属。其部落大者不过二三千。各置县令十数人理之。土有丝絮。岁输于吐蕃。至是立悉与之同盟。相率献款。兼赍天宝中国家所赐封告。共三十九通以进。节度使韦皋处其众于维霸保等州。给以种粮耕牛。咸乐生业。立悉等数国王。自来朝。召见于麟德殿。授立悉银青光禄大夫。归化州刺史。邓吉知试大府少卿。兼丹州长史。薛尚悉曩试少府少监。兼霸州长史。”
(795年,加韦皋统押近界诸蛮及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1958年,发掘唐代长安城大明宮故址,出土封泥“云南安抚使印”﹝篆书〕即发自西川封缄札送至长安之遗物,不知其年份,唐后期管辖云南之实证留存至今)
东北室韦新罗等国直至唐懿宗咸通时朝贡不绝。
唐朝宦官杨良瑶奉命出使黑衣大食,在唐王朝和阿拉伯世界之间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唐德宗早期为人急躁以致造成四王二帝之变,兴元元年(784年)任用李泌为散骑常侍(787年拜相)进行改革,废除了早期很多的苛捐杂税,大力扩充神策军,采纳李泌的“平蕃策”即对外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天竺打击吐蕃。为此派宦官杨良瑶由广州出海出使大食,达成贞元之盟。在国内德宗时期天灾频繁,数次赈灾安民,支持开展“古文运动”整顿文风,军事上任用韦皋等良将,开边西南,收复数城,西山八国内附,取得了青溪关、泸水、维州三次大捷,扭转了唐肃宗以来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他20多年的努力为之后唐朝三次中兴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唐代宗李豫皇后有几个?
唐代宗有两位皇后,睿真皇后沈氏与贞懿皇后独孤氏
睿真皇后沈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官宦世家出身。堂伯沈从道曾任冀州刺史,广平郡太守。父亲沈易直生前曾任大理正,后被追赠为秘书监,后被唐德宗追赠为太师。
开元末年,太子李亨将沈氏赐给当时的皇长孙李俶(即李豫)。742年,沈氏在长安东宫为广平王李俶生下皇长曾孙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唐德宗。
755年,安史之乱,玄宗仓皇出逃,而沈氏以及部分宗亲未能有幸随驾出逃。756年,李豫收复洛阳,于掖庭宫中见到沈氏,其收复北地重任在身,没有迎回长安,遂李豫将沈氏安排在洛阳。然而不想洛阳再次陷落,沈氏从此下落不明,生死未卜。
762年,唐代宗即位,同年收复洛阳,并未得到沈氏下落,因此下旨寻找沈氏。779年,唐代宗去世,李适继位为唐德宗,册封生母沈氏为皇太后。
公元805年,沈氏的曾孙唐宪宗即位,追尊沈氏为太皇太后,上谥号为睿真皇后,认为沈氏已死,为其发丧,葬衣冠冢,神位主祔代宗庙。
贞懿皇后,唐代宗李豫生前最宠爱的妃子,封其为独孤贵妃,左威卫录事参军独孤颖的长女,760年生第七子韩王李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崔王妃母族杨家被诛杀而未得礼遇,自此后独孤氏被李豫独宠专房,登基后册立为贵妃,生华阳公主。独孤氏深得唐代宗宠爱,善歌咏。大历十年(775年),染病后逝世,殡于内殿,追封为皇后,上谥号贞懿皇后。
大唐荣耀广平王李俶历史原型是谁?
《大唐荣耀》历史上是有广平王李俶这个人的。李俶一般指李豫,唐朝皇帝唐代宗。唐代宗李豫,初名李俶,唐肃宗长子,唐朝第八位皇帝,公元762年-公元779年在位。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宦官李辅国杀张皇后,肃宗受惊吓而死,李俶于肃宗灵柩前依其遗诏即位,改名豫。公元763年平定安史之乱。公元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今陕西省富平县西北三十里的檀山)~
李俶是唐朝谁的儿子?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初名李俶,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驾崩。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唐代宗,葬于元陵。
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李亨长子。
唐朝历届皇帝?
唐朝共21帝(含武则天)。唐朝历届皇帝如下:
唐高祖李渊 -- 唐太宗李世民 -- 唐高宗李治 -- 唐中宗李显 -- 唐睿宗李旦 --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 唐肃宗李亨 -- 唐代宗李豫 -- 唐德宗李适 -- 唐顺宗李诵 -- 唐宪宗李纯
唐穆宗李恒 -- 唐敬宗李湛 -- 唐文宗李昂 -- 唐武宗李炎 -- 唐宣宗李忱 -- 唐懿宗李漼
唐僖宗李儇 -- 唐昭宗李晔 -- 唐哀帝李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