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写秋蝉的目的

2023-09-17 21:15:04 91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写秋蝉的目的?

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想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出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

郁达夫故都的秋,故都的秋写秋蝉的目的

故都的秋写作时间?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

故都的秋环境描写作用?

答: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都”:这座城市的浓烈而醇厚的历史文化气息让郁达夫心醉神迷。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因而,当他到达北平,触景伤情,写了《故都的秋》,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故都的秋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篇总起,写作者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而后分写,描绘故都秋景,赞美北国之秋;最后总括,写北国之秋色浓味永,抒发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热爱。这种结构不但与作家千里寻秋-故都尝秋的行文思路极其吻合,便于作家思想表达,而且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家情感。

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第2自然段、第13自然段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故都的秋第四段赏析?

故都的“秋”,其实是郁达夫的“秋”,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第四段:槐树,是北国的秋的意象之一,给人古老的画面感,昏黄的色彩的联想,落蕊,宛如秋露,清新,晶莹,平凡中自有风致。

第四段原文: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