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被称为画圣,历史上号瞻溪王的书画名家

2023-09-17 06:30:04 75阅读

谁被称为画圣,历史上号瞻溪王的书画名家?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国画家四君子有谁?

“四君子”是指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中国古代绘画,特别是花鸟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是以它们为题村的,它们常被文人高士用来表现清高拔俗的情趣:正直的气节、虚心的品质和纯洁的思想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称。

谁被称为画圣,历史上号瞻溪王的书画名家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著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著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

原用来形容画家作画的精妙?

我喜欢回答关于成语的问题,因为这可以给自己增加知识的储备。平常如果单独去学习记忆成语会觉得很枯燥,效果也不大,这样问答记成语就好的多,不需要刻意去记,回答的同时就是在记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没错的!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二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皆在。那么这个成语说的是谁呢?它说的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画家张僧繇。

这个张僧繇擅长写真,拿手的是画佛像、龙、鹰,多作卷轴画和壁画。他和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与顾恺之、陆探微并列为六朝三大家。

“画龙点睛”这个成语的来历是和张僧繇所画的龙有关。

说有一天,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被张僧繇画的是张牙舞爪,栩栩如生,但奇怪的是这四只龙居然没有眼睛。游客看了觉得很是奇怪,龙没有眼睛它就缺少神韵,很多人觉得可惜,就想让张僧繇把龙的眼睛给画上去。

张僧繇难为情地说,如果把眼睛给画上,龙就会飞走,人们都不相信天底下哪里会有这样的事情,都以为张僧繇在吹牛。

张僧繇在大家的再三要求下,没有办法只好拿起笔,来到画前,这么轻轻地向眼睛的位置一点,霎那间天空雷鸣电闪,风雨交加,两条巨龙撞毁墙壁从画中凌空而起,腾云驾雾奔向天空没有了影踪,墙上只剩下那没有点睛的两条龙。

这个传说只是故事,看看便罢了不要当真。

故事的本意是说人家张僧繇的画技高超 ,是一流的,轻轻一笔就能让画的画鲜活起来。后来“画龙点睛”多比喻写文章或者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阿金大哥,一个爱好文史的油腻大叔。

欢迎关注、留言、点赞。

历史上最具传奇的十大名人都是谁?

这里我挑选几位历史上具有高传奇色彩的名人:

西方歷史上,拿破仑可谓“鹰扬跃马出,天下尽我有”。这个小个子帝王骄傲跋扈,连俄国寒冬也挡不住他的战事,最终在滑铁卢战役力不从心,也算有情有义。

西班牙的唐吉轰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他为了传承骑士精神与风车作斗,生活在自己的异想世界里。哈!他的故事肯定是文学巨匠塞万提斯在喝多了红酒后编出来的。

在东方历史上,我国的项羽可谓身手不凡,但老实说造反有理,造反到头来倒大霉!他一生都在与刘邦相斗,结果居然功亏一篑,死于乌江之水,真是有滋有味。

我们的李白穷途末路但酒量惊人,一生词霸天下,酒透地,最后却死在酒桌边。作为唐朝风流最高代表,他的一生可谓诗酒趁年华。

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武田信玄,总是面无表情正经得不行,结果却有22子84孙,可见家庭教育有点问题。他一生击败无数对手,却最终死于自己部下的叛乱,实在有点讽刺。

总之,人生有太多挣扎与讽刺,但这些有传奇色彩的名人,却给人生增添了许多趣味。他们或理想、或执着、或才华横溢,但同样也为人生的变数感叹不已。也许历史永远喜欢这样的人物,让故事变得丰富多彩。

吴道子的画和谁的剑是长安双绝?

吴道子是唐代著名画家,他的画作以人物画和山水画为主,被誉为"吴派"。关于"长安双绝",它指的是吴道子的画和李白的剑。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流传至今,被誉为"诗仙"。在李白的诗作中,有一首名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的诗,其中有一句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句诗描绘了长安城夜晚的景象,其中提到了"长安一片月"和"万户捣衣声"。

后来人们将吴道子的画作与李白的这句诗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长安双绝"。吴道子的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而闻名,而李白的剑则象征着他的诗才和豪情壮志。这两者被并称为"长安双绝",意味着吴道子的画和李白的剑都是唐代长安文化中独具特色且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