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子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是什么
钟子期,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是什么?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的典故,讲述的就是伯牙子期的故事。那么还有哪些故事和伯牙子期的故事相似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和伯牙子期相似的故事有哪些,一起来看看吧!
伯牙子期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典故,讲述的就是伯牙子期的故事。时至今日,伯牙子期的故事依然在民间广为流传。春秋时期,有个叫俞伯牙的人,他精通音律,并有着高超的琴艺。俞伯牙年轻时,曾拜高人为师学习琴技。俞伯牙聪颖好学,跟随高人学习后,俞伯牙的琴技变得更加出神入化。在弹琴时,俞伯牙总觉得自己的琴声还缺少一点东西,这一想法一直困扰着俞伯牙。
俞伯牙的老师得知俞伯牙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前往东海的蓬莱岛上。看到美景的俞伯牙一面欣赏美景,一面用心倾听大海翻滚的波涛声。只见江面上海鸟翻飞,蓬莱岛上仙气弥绕。面对此番美景,俞伯牙感到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耳边不经意的就响起了动听和谐的音乐。俞伯牙情不自禁地取琴演奏,这种美妙婉转的琴声让俞伯牙异常兴奋。一天夜里,俞伯牙乘船赏夜,面对清风明月,俞伯牙心有感触,便弹起琴来。俞伯牙的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然俞伯牙听到岸上有人拍手称绝,俞伯牙走出船,只见岸边站了一位樵夫。
俞伯牙知道此人是知音,便邀请他上船,并为他演奏音乐。俞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时,这位樵夫便说,俞伯牙的琴音雄伟而庄重,听俞伯牙弹琴,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当俞伯牙弹奏表现汹涌奔腾的波涛时,樵夫又说,音调宽广而浩荡,仿佛滚滚的涛水就在自己面前一样。俞伯牙听完樵夫的评价异常兴奋,便以知音来形容他。后来,俞伯牙才知道,这位樵夫就是钟子期。
钟子期和伯牙距今多少年?
距今大概有2400多年
钟子期(公元前413年-公元前354年),名徽,字子期,是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伯牙与钟子期为何要分别?
在《列子•汤问》里,“高山流水”典故如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曲终人散,因此伯牙与钟子期要分别。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吕氏春秋》把这个故事接下去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也。”
古代有个人叫钟子期期念什么?
钟子期[zhōng zǐ qī]春秋 时 楚 人, 伯牙 鼓琴,意在高山流水, 钟子期 听而知之。子期 死, 伯牙 谓世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事见《吕氏春秋·本味》、《淮南子·修务训》。 汉 东方朔 《七谏·谬谏》:“ 伯牙 之绝弦兮,无 钟子期 而听之。”
钟子期想象伯牙琴声的画面?
钟子期听到俞伯牙的琴声眼前浮现出的画面唯美又壮阔。高山流水琴声超凡脱俗,且情感浓厚细腻。高山流水的壮美,高山与流水的交错叠合充满对大自然的崇高敬意,高山的荡气回肠,潺潺流水声,又有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