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有为法,何为缘缘从何来

2023-09-16 20:45:04 79阅读

一切有为法,何为缘缘从何来?

因有六因,缘有四缘,顺便再加上果有五果。

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一切有为法,何为缘缘从何来

㈠能作因:在有为法生起时,不障碍他生起,或能助他生起者。分为有力能作因和无力能作因两种。

㈡俱有因:俱有,就是互为因,互为果,“因果同时”的意思。也分为二种:互为果俱有因和同一果俱有因。

㈢同类因:因果相似,名为同类。谓过去与现在的一切有漏法,以同类相似的法为因,故称同类因。

㈣相应因:当"认识"发生时,“心”及“心所”必同时相应而起,相互依存。二者同时具足同所依、同所缘、同行相、同时、同事等五义,故称“相应因”。

㈤遍行因:遍一切的杂染法,而能生起烦恼的原因,名为遍行因,又名十一行惑。

㈥异熟因:异熟,是异类而熟的意思,旧译为果报。指善恶的因,产生了非善非恶的无记果。这从得果的性质上来区别,和同类因、遍行因不同。特指能招致三世苦乐果报的善恶业因。

概而言之,因虽有多种,但大别可分为“因果同时”的因,和“因果异时”的因。同时的因,为空间的因,指诸法的相依、相托;异时的因,是时间的因,指诸法的相续继起。六因当中,俱有因、相应因是“同时因”;同类因、遍行因、异熟因,是“异时因”;而能作因则兼涉二者。

四缘有: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㈠因缘:因缘者,因即是缘的意思。在佛教“因缘论”中,通常将引生结果的主要条件称为"因",次要条件称为“缘”。于此,则强调因也是众多条件之一,故称因缘。上面所说六因之中,除了能作因之外,其它五因均为因缘。

㈡等无间缘:又称为次第缘。这是就心、心所而说的。当前念的心、心所将消散时,会生起后念的心、心所的缘。此前念的心、心所,就称作等无间缘。

㈢所缘缘:指心所攀缘的境界,即认识的对象。佛教认为,心是能缘,外境是所缘,所缘,就是心法生起的缘,称为所缘缘。

㈣增上缘:不障碍或有助于他法的产生,谓增上缘。其缘体广大,一切法都是增上缘;又心用广大,为一切有为法的增上缘。所谓一切法,指除了自体之外,一切的有为现象均为增上缘。

因和果是相关的,依上述的六因、四缘所产生的结果,就是所说的五果。

五果是:增上果、士用果、等流果、异熟果、离系果。

㈠增上果:依能作因的增上力所得的结果。

㈡士用果:又称士夫果。士(士夫) :人;用:造作。士用,人的作用。谓人使用工具造作各类事情,所得的结果,称为士用果。

㈢等流果:又称依果、习果。自同类和遍行二因所生的果。果似因,名“等”;果从因生,名“流”。后起的果和前因,在性质上相似,称为等流果。

㈣异熟果:又称报果。是由异熟因所招感的果报。此果与因,既不同时,又非相随,性质也不一样。

㈤离系果:“系”,烦恼的系缚。离开一切烦恼的系缚,称为“离系”。通过修习佛教,断绝一切烦恼,超脱生死轮回,称离系果,也就是涅槃。

五果中,离系果属于无为果,余四果均属有为果。这种因果论的中心问题是要阐明两种相反的人生趋向:一是作恶业而引起的不断流转,即生死轮回;二是作善业而引向还灭,即归于涅槃。

怎么拯救沉迷于风水的父亲?

答:风水学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地质学和水的研究理论学。

第一点看风:

风也包刮气候,强弱等条件。比如,沿海一代起房盖屋时,如不考虑风对建设工事时带来的影响的话,如果遇到台风时该怎么办?又如,沿海沿江一代本来就是昼夜温差偏大,如果再不适当选择风与气候的话,将会给人代来居住环境差和住着不舒服的不良影响,为此必须看风。

第二点是看水:

水是万物为了维持生命必不可少的苐一物质。无论是一家一户,或都成千上万家人居住此地时,要首先考查的就是水的质量问题和运近问题等的条件了。比如,此地的水是否可以饮用,饮用久了之后对人休健康是否会有引响等。因为,在山区曾经就发现过,有的水是有毒的,更为严重的是,有的水还会产生对生育能力的影响。

(三)就是地质的考查:

地质的考查,主要是查看地基是否坚固,周伟的山,等到雨季来时,山体会不会滑坡,和下大雨时,山洪是否会对居住地造成威协等。

总结:

以上所说的风水,就是人们常讲的观山,观水的一种重要选择了。

欢迎点评,欢迎见意,谢谢大家。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比喻心情?

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你对所谓禅师们的话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解?

禅语就是佛门的一些有道高僧们向世人传播的精妙语句。这些禅语大多话语朴实直白,蕴意深刻幽远,如洪钟大吕,警悟世人。

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这句:“菩提本无树,明境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这是我国佛教禅家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

菩提树,相传释迦牟尼当年就在菩提树下觉悟,菩提树被佛家奉为神明之树。明镜是指弟子们明亮的心灵。这句偈语是说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提示人们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佛家偈语寓意深厚,俗人要想参透这两个偈子确实非常难,就是要正确的理解也很不易,就在佛门也各有不同的解读。

我们故且从生活的点滴,感悟一下禅语的精妙:

禅语1:一高僧偕弟子打坐,其间,弟子抬眼说:“风吹树叶动。”高僧闭目说:“风未动,树未动,是你的心动”。

禅语2: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万像,求教一禅师,禅师说:“你明白水至清无鱼的道理吗?美玉尚有瑕,有雅量,能包容,方可成大器,君子也是这样。”

禅语3: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这是说一切有灵性的众生,从开始到现在,被无明遮敝,迷感自己的真心,反认为自己是物体。

禅语4:佛日: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禅语5: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禅语6: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开,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图片来自网络)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怎么理解?

王阳明是明代大儒,是儒家学派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本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及书法家,被尊称为两个半圣人之一。他的心学承继了儒学的中庸思想,发展了理学观念,借鉴道家自然无为思想,融合了佛家空的认知,使三教融合。一生多次平叛成功,成为立德立 功立言一代名儒。

(一)阳明心学的兴起 心学是在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理学的兴起是儒家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需要。众所周知儒家学说做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正统学说,虽为统治者推崇。但对宇宙本源论述语焉不详。常为诟病。这一点上道家高屋建瓴提出道为宇宙本体和本质规律这一哲学观点,以及道法自然,清净无为的哲学思想为百家所推崇。佛家也有自己缘起性空的观点。

随着三教的融合发展,宋时周敦颐借鉴道家陈抟先天图推出《太极图说》,249字接示宇宙无极、太极,动静,阴阳,两仪,五行,四时以及乾坤男女之道等演化规律。其实是道家思想的儒家化来完备儒家宇宙观。成为理学的实际开山人。

随着理学的发展到程朱提出了天理(理)为本源,即是自然万物自然法则。物人之理来源天理。要格物致知。并提出了“存天理灭人伦“的人天分立主张。这与道德经主张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也”的观点背道而驰。后来发展至陆王心学兴起陆九渊提出吾心即宇宙,即:心即理的主张。并化用孟子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来对人天分立提出批评。而王阳明继续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心本论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阳明自幼不凡。其母怀孕14个月始生阳明,其时梦到天神抱婴儿从天而降。祖父因取名“云”。长至5岁,阳明尚不能言。一次一高僧路过其家,为阳明摸头开智后能开口说话。祖父据《论语.卫灵公》,为其改名守仁。

弘志元年(1488),17岁阳明在自己大婚当天闲逛。见一道士打坐,遂上前请教养生之理。与道士对坐而忘记归家,放了新娘鸽子。第二天才被其岳父找回。

次年阳明得闻“格物致知”之学。为了实践此学,于是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结果不但没有发现,自己还病到了。于是对“格物致知”产生怀疑。这就是阳明格竹典故。

正德三年(1508),37岁被贬的王阳明在贵州修文县龙场大悟圣贤之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认识到万事万物之理皆备于心,不假外求。此时提出了心本论。宇宙即吾心,心即理。又以天人合一之理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解答疑问时,有弟子问道:南山花树开落,与吾心何干?阳明答:“尔未观此花,则花与尔心同寂,尔来观此花,则此花鲜明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心外”。从此阳明心学横空出世。

晚年有代表其思想的四句教流传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以说阳明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和扬弃,使心学大兴,使儒学完备。使三教融合。后有《传习录》等传世。

(二)佛道本源论对心学的印证。尽管儒家先贤多以儒学正统自居,避免和佛道扯上关系,但心学理论是融合借鉴了三家理论不可避免的有佛道两家的烙印。

佛家主张缘起性空,万法皆空。佛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永恒不变的。禅宗有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语。揭示出本来空无一物,本心无尘之性。禅宗主张自性具足,见性成佛。因此主张皆向心求,久必知心,知心即佛。总结为空=法=心=佛=本源。

道家主张:无,名天地之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总结为道=无=自然=本源

阳明主张:宇宙本吾心,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总结为宇宙=心=理=本源。由此可见阳明心学之心是对宇宙本原的一种揭示。由于是本源,所以万物都在本源内,不存在本源外的概念。所以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即心则人心即天理,则天人合一。

下面我们来了解王阳明的其它主张 至良知 :良知是心的本然 状态其具有无善无恶的属性和知善知恶的智慧。 知行合一: 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即知和行不是分开的。知行合一的本体是良知。最后祝大家领悟心学妙理,早日成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