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茉儿,苏麻喇姑为什么不愿意嫁给康熙
苏茉儿,苏麻喇姑为什么不愿意嫁给康熙?
一开始没明白自己的心意,也看惯了后宫女人的苦,所以不愿意嫁。
苏麻喇姑从小伴着康熙长大,受老祖宗的命令,把康熙当弟弟当主子而不是爱人,苏麻看着他从一个受制于人的“小皇帝”逐渐成长为一代令主,苏麻喇姑之于康熙的感情更多是一种亲情而没有任何爱情可言。
再加上她一直成长生活于后宫,对后宫里无形的斗争更是很清楚,她只是一个宫女出身,没有家族背景可言,如果选择嫁给康熙她只会被后宫里无形的斗争所淹没,她没有选择嫁给康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更何况她把平生里最炙热的爱恋都给了伍次友,根本装不下其他人。
为什么清朝女子大多不愿入宫?
清朝宫女是比较特殊的群体,顺治以后便将秀女和宫女区分开来,八旗出身的女子参与三年一次的选秀,内务府包衣佐领以下女子参与一年一次的选秀。所以从源头开始,宫女与秀女的待遇差异就很大,再有就是晋升途径、职责义务、出宫年限上的差别,工资待遇就不是主要问题了。
宫女的晋升途径清朝的宫女出身于内务府包衣佐以下女子,身份上就是伺候人的,非常符合清朝主奴之分的特色。宫女的晋升共有两条途径,一是被皇帝临幸,晋为妃嫔行列,这是许多清宫剧的演绎线索。但这种途经上,宫女与秀女的差异是很大的,秀女若选为妃嫔,则从贵人做起;而宫女被临幸后,也只能先从答应、常在做起。这就好比清朝的官场有正途异途之分,科举、选贡入仕的称正途,捐纳入仕的称异途,正途永远瞧不起异途的。
后宫也是如此,答应、常在这个位分的几乎都可以看成皇帝临时泄欲的产物,他们即使跻身妃嫔行列,也受不到尊重,除非一直爬到后宫之主的位置,历史上如乾隆皇帝的第三任皇后魏佳氏,即《延禧攻略》魏璎珞原型。她就是内务府包衣女子出身,以宫女身份入宫,可能是后来位极中宫,所以省略了答应、常在的晋升记载,史料中只以“充”字一笔带过,但这个字已经说明了魏佳氏晋升道路的卑微性。
(慈禧御前女官裕容龄)
宫女的另外一个晋升途径就是选为女官,女官与宫女并非同一概念,女官是有品阶的,如康熙朝拟订的九级女官之说,最高级别是代诏女官,属正三品,此类仅设于皇帝宫中,后也于太皇太后、两宫皇太后宫中设一员。宫女在选秀时是可以主动申请报名女官的,但要经历宫女的“实习期”,期满考核方决定是否任用,各地官家小姐也可申请入宫为女官,这两类女官都以考核、威望定品级。女官当差周期为5年,此后由该女官选择去留,可选择归家,亦可指配为皇帝、皇子、皇孙的内庭女官。
最低级别的女官为正九品奉仪,女官是按照品级分配于各宫,如太皇太后宫,配设代诏女官一名、司记一名、昭训一名、采女一名、奉仪两名,再配置15名宫女。这就是太皇太后宫里的女官、宫女配置情况,由此可见宫女是各宫除太监外最低等的人群。而宫女群体也分为三六九等,如人数最多的是“苏拉”的女儿,苏拉是指内务府做杂役的临时劳工,这类人的女儿就是最低等的宫女。其次是八旗军步卒、护军的女儿,即所谓的“披甲人”的女儿,比苏拉的女儿好不了多少。
“选宫女于内务府,三旗佐领、内管领下女子,年十三以上者,造册送府,奏交宫殿监督领侍等引见。入选者留宫,余令其父母择配。其留宫之女,凡二十五岁遣还择配。”——《清宫史》
按照清朝宫规,宫女从13岁开始选起,康熙时期规定宫女30岁才可以出宫回家,雍正时将年龄缩减至25岁。若到年龄出宫了,则会领到20两银子的遣散费,但是否真能出宫、如何出宫还得依情况而定。比如有些不到25岁的宫女被逐出宫的,原因多为犯错、得了传染病;也有些到了25岁出不了宫的,这种情况多为被皇帝临幸跻身嫔妃行列,或者“帝后留用,仍留宫承伺十年”,这类人就会成为资历较老,且是帝后身边的红人,年轻宫女要尊称其为姑姑。
在宫女中有一种特殊的职业,即给皇室子孙做奶妈,这类人往往是在内务府包衣佐领下处于哺乳期女子中抽选。按照清朝规定,皇子一般也都寄养于宫外,也就是说这类宫女不是在宫中服役,而是在自己家里照看皇子。这类人也是宫女中待遇最好的,地位最高的,若皇子以后继承了皇位,还会获得诰封,如康熙帝的奶妈获得诰封后,曹家被安排在江宁织造这个肥差上六十余年;又如雍正帝的奶妈被封为恭勤夫人,他的儿子还被升为内务府大臣和苏州织造。由此可见,宫女到底是什么命运,跟其侍奉的人有很大关系,比如苏麻喇姑,她虽不是奶妈,但她是孝庄皇后的近侍,康熙皇帝的保姆,所以也就成了历史上最尊贵的保姆。
(清末宫里的老姑姑)
宫女待遇即入宫的主观意愿按照上述内容来看,宫女并非是光鲜亮丽的职业,但却是旱涝保收的职业。可有一点是无法否认的,清宫每年都会从内务府选出一批宫女入宫,这是一个不可抗拒因素,因而宫女本身没有太多主观上的选择。再有就是宫女是有机会跻身妃嫔行列的,当选女官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职业规划,但这两条路过于拥挤和艰难,大多宫斗剧也都是以此为线索展开,说明宫女想要野鸡变凤凰从而光宗耀祖是很难的。
大多数人从十三四岁入宫,十年光阴都在做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她们不会随主子住进宫殿,而是挤在潮湿阴冷的侧房。二十四五岁出宫时很多人都会落下一生疾病,说是让娘家择人配嫁,但古代二十五岁,一身疾病的女子哪能嫁的出去,娘家有依靠者还能吃住在娘家,无依无靠者若不能继续留在宫中,多半去了富贵旗人家当为奴仆,她们懂规矩又能吃苦,很受大户旗人喜欢。有人说清宫女都有一手好女工,出宫了不愁生计,其实有一类人确实如此,即出宫的秀女,她们的发展方向与宫女完全不同,所以女工是必修课,而普通宫女就是培训礼仪后,当做苦力用,他们的女工做的好不好就可想而知了。
要说工资,清朝宫女每个月都有3到7两,这要比寻常百姓的收入是高很多,而且伺候的好了时不时会受到主子赏赐,吃穿用度也都是宫里供应,可以说清朝宫女若是节俭的,出宫置下房产、田地还不在话下的。但问题就在于出宫后难以嫁人,置下房产的意义不大,因而很多宫女在出宫前就集中给寺庙捐钱,出宫后于寺庙出嫁,也算有了栖身之所。再有些宫女与太监对食(搭伙过日子),会将宫中的收入交与太监,在宫外置办房产、田产,待出宫后也能像寻常百姓一样过日子,但也只是精神上有个寄托罢了。
综上,清朝宫女的工资待遇可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由于晋升途径狭窄,竞争激烈,入宫十年一直做宫女的大有人在,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宫女是可预见未来的职业。虽然说宫女地位较低,但也都是旗人选拔出来的,宫里是奴才,宫外是特权阶层,这就好比鸡头与凤尾的选择,有人愿意做凤尾,当然也有人愿意做鸡头。
为何顺治会让他继承皇位?
在古代,关于继承权有着这样一个说法,“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应该先选择为嫡子中排行第一的,而不是以聪明贤德来选择的,不仅如此,在选择继承人时,还应该先选择其身份较高的人来继承,而不是以年龄的大小来做选择。”
这就是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也是宗法制度当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也就是说,王位和财产必须是由嫡长子来继承的,只有嫡妻所生育的长子才被称之为嫡长子,而这嫡妻则是通过八抬大轿,三书六礼迎娶过门的,也被称世人之为正室。那么,康熙只是顺治帝的第三子,非嫡非长,为何能够继承皇位呢?
顺治帝一生共有八个儿子,其中长子和四子都纷纷早夭了,因此,便只剩下福泉,玄烨,常宁,奇授,隆禧,永千这六个人,而这玄烨,只比福泉小了一岁,排行为老三。在最一开始,顺治帝中意的皇位继承人是由董鄂妃所生的第四子。
这位第四子一出生就被顺治帝给予非常高厚望,不仅如此,还将其称之为“第一子”,并大赦天下,并给予丰厚的赏赐,更是将其作为皇位的继承人,而这位第四子之所以如此招顺治帝的喜爱,都是因为他的母妃,董鄂氏。这董鄂氏是一位非常了不得女子。
在她入宫后,便得到了顺治帝的痴迷对待,更是在入宫一个月内,接二连三地受封,从庶妃晋升到贤妃,最终晋升为皇贵妃,并担任后宫中的西宫大妃这一位份,地位仅次于皇后,这一路畅通无阻,而此时的董鄂妃才十八岁,在现如今,十八岁才刚成年,人家就已经在后宫混的风生水起,成为了仅次于皇后的西宫大妃。
而这位皇四子,凭借着母亲的荣宠,得到了顺治帝的喜爱,而顺治帝的举动,也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子凭母贵。然而,这皇四子没有那享福的命,出生不到四个月便夭折了。顺治帝这因呐都在滴血,自己最疼爱的儿子就这样离去了。此后,顺治帝便再没有提起过立太子一事,直到顺治十八年,顺治帝患上了天花,因此,不得不选定皇位继承人。
于是,顺治帝便与孝庄商议,因为自己在登基时,因太过年幼,所以不能亲政,因此,朝政大权一直是由多尔衮掌控的,而如今自己的最大的皇子也仅仅不过九岁,顺治帝怕由其继承皇位,会再度培养出一位“多尔衮”,因此,便想着采取兄终弟及的方式,在自己的众多兄弟中,选择一人继承皇位。
孝庄听闻顺治帝这一想法后,便极力反对顺治帝的这一做法。因为,在顺治帝的众多兄弟中,没有一个是她自己所出的,这要是让他们其中一个,不论谁登上皇位,自己的命运便成为了一个未知数。能不能保持着如今的地位及权利都成了待定,因此,孝庄极力劝阻,最终,在孝庄的劝诫下,顺治帝放弃了这一想法,选择在自己的儿子中挑选继承人。
因此,在顺治帝剩余的六位皇子中挑选,看看应该立哪一个皇子为太子,继承这大清王朝的皇位,但是,人都是有私心的,孝庄皇后出身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是科尔沁贝勒,寨桑不和的女儿,也因此,便想让蒙古部落孕育的子嗣继承皇位,然而,孝庄先后将自己的侄女,侄孙女纳入顺治帝的后宫,立为皇后。
但奈何顺治帝年少叛逆,对孝庄的做法并不满意。因此,不管是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也好,还是第二任皇后孝惠也好,二人都不被顺治帝宠爱,并且在大婚后,顺治帝也迟迟不与其洞房,第一任皇后更是被废除后位,降位为静妃,因此,二人都没有孕育子嗣,如此,孝庄便将重心偏向了佟氏所生的第三子。
虽然佟氏并不受康熙帝的宠爱,但其出身并不低微,与之恰恰相反,在清朝统治前期,佟家可以说是有权有势,很多佟家子弟都在朝为官,并身居要职,而作为皇位继承人,只有母族势力强大,才能够震慑朝堂,保大清基业。而这佟氏一向低调,并且没有野心,如此,她的儿子玄烨便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
不仅如此,玄烨自己本身也争气,在年仅五岁的时候,便开始识文断字,八岁便开始钻研训诂,懂得学到手了都是自己的,因此,玄烨从来不自欺欺人。所以,玄烨在一众兄弟当中,功课是最优异的一个,而这一切,都被孝庄看在眼里,然而,最重要的,是有一次,顺治帝借着儿子们前来跪安,便像其询问,他们自己有何志向。
而作为最年长的儿子,福全回答的却是原成为贤王,而玄烨的回答却是独树一帜,说其只愿效法顺治帝,成就一番功绩。这句话,不仅回答了顺治帝的问题,还认可了顺治帝的做法,在玄烨心中,认为自己皇阿玛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帝王,是自己的榜样,前进的目标。顺治帝看着玄烨有如此志向,觉得甚是欣慰,从此,顺治帝的心便偏向了身为三皇子的玄烨。
但这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古代皇亲国戚也是十分看重血脉的传承,据说,当年顺治帝的早早驾崩,就是因为顺治得了当时治不好的病“天花”,天花这个疾病相信大家一定不会陌生,也是到了近代天花才得到了有效治疗和控制,但是,在顺治帝那个年代就和绝症没什么区别,简直就是疑难杂症的存在,很难被治愈,据说在当时满族人得天花的致死率更高。
然而,玄烨是一个例外,他不仅在年幼时期就得了这个天花,更是凭借自身硬是听了过来,当时在朝廷中,有个传教士的老外叫汤若望,因为是从西方来的,所以对基本这一方面有一些独特知识,他知道天花这个病只要是自己挺过来的,都会终身免疫,所以,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应该玄烨登基,这样以后的爱新觉罗血脉,就不会因为天花而死太多人。
要知道当时的顺治身受汤若望影响,他带来的西方理念和知识,对顺治的改变并不算小,所以,既然当时汤若望都这么说了,顺治帝肯定会重视这个事情,毕竟最后顺治帝在选储君的时候,几乎就是没有什么人选了,就剩下玄烨和另一个皇子了,凭借玄烨成功在得天花后活下来这一点,在顺治这边绝对是加了很多分的。因此,三皇子玄烨有着非常大的机会,去继承这大清的皇位。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宿命,康熙帝玄烨的早期经历也和他父亲顺治帝颇为相像,由于顺治帝后期走得特别突然,也没明确立下遗照,所以,玄烨凭借着机缘巧合之下,在这众多皇子之中脱颖而出,凭借自己之前的在顺治面前的“好印象”,加上孝庄太后的暗中支持,成功坐上了王位。
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于太和殿即位,改为康熙元年,此时,康熙才年仅八岁。在顺治帝留下的遗诏中,指派了四位大臣辅政,这四位大臣分别为内大臣索尼,历官议政大臣苏克萨哈,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和议政大臣鳌拜。顺治帝担心的问题终于出现了。
作为一个年仅八岁的孩童,怎么可能会管理这偌大的国家,所以有一些权臣就在暗中想要掌控实权,其中,鳌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鳌拜在皇太极在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崭露头角,皇太极驾崩后,在豪格和多尔衮竞争皇位的时候,鳌拜依然是关键的核心人物,在当时就已经拥有了不低的话语权。
所以到了顺治帝的时候,鳌拜无疑是当时大清为数不
多的权臣之一,也就是当时多尔衮能压鳌拜一头,等到多尔衮死后,鳌拜几乎就是手握重拳,不说“一人之下”也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到了康熙这,也依然没能避免历史的轮回。而顺治帝担心的问题终于出现了。
一般刚登基的皇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运用各种手段,来解决掉先帝遗留下来的“重要人物”,把朝廷重要职务的人来一次大洗牌,再放上自己的亲信,这样现任皇帝在做一些事情或决策的时候,就能有效实行下去。
从心理角度来讲也是合情合理,那些追随先帝打江山的功臣,等到先帝死后,肯定就是元老级别的人物,如果这些人胸中没有为江山社稷付出的觉悟,只顾贪图享乐的话,导致国家停滞不前,甚至慢慢拖垮一代王朝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一般皇帝在暮年期间,都会想办法让一些在位时的重臣解甲归田,或者运用各种手段处理掉,好为下一任登基皇帝的路更好走一些,但是像皇太极和顺治这类皇帝,就是死的太突然,还去没等准备呢,就提前离世了,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靠康熙自己了,但由于新上任的皇帝又年少,所以那些元老级别的大臣自然都开始蠢蠢欲动。
由此可见,在顺治帝死后,鳌拜对权利的野心开始迅速膨胀也是意料之中,毕竟整个大清能制服他的人屈指可数,前期康熙上位的时候很顺治挺像,都几乎没有实权,等到康熙一天一天长大之后,对鳌拜的这种霸权十分厌恶。
可以说有一段时期鳌拜简直就是无法无天,对朝廷大臣态度极其恶劣,根本没把康熙放在眼里,然而,鳌拜还是太轻敌了,太小看了康熙,因为朝政一直由鳌拜把持,所以,在后期孝庄太后不断给康熙“补课”之后,再加上康熙自己的天赋,便逐渐开始在朝中培养属于自己的亲信,慢慢的,一步一步的瓦解鳌拜的势力,最后运用雷霆手段把鳌拜解决掉。
而由这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顺治当初看好康熙一定是有他的道理,毕竟顺治上位也不是靠着他的个人实力,都是背后的支持者推他上去的,康熙的情况也差不多,顺治应该就是在康熙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身影。
这时候有些人就会说,这怎么肯能看出来,不就是靠着“拆盲盒”的心态吗?毕竟当时康熙还只是个孩子,对此观点,有些专家还是表示有迹可循的,毕竟有些品质确实是在儿时就能看出来的,几岁的小孩子也不会伪装什么,如果顺治帝连自己儿子是不是当皇帝的料都看不出来的话,估计当时早让多尔衮正式夺权了。虽然顺治在位时间并不是很长,但在顺治帝的有生之年也确实做了一些,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所以,顺治帝是个有大智慧的人,身处在权利的正中心能活下来的人没一个简单的,只不过就是最后顺治帝,因为天灾人祸早早驾崩罢了。更何况康熙帝和顺治帝都有同样的一个“老师”,就是孝庄太后,康熙之所以最后能顺利登基,绝对和孝庄太后有着莫大的关系,如果只是顺治帝单纯看好自己这个儿子的话,康熙最后能否登基还是个未知数,但如果再加上孝庄皇后的支持,那就不一样了。
了解清朝历史的人都应该对孝庄太后比较熟悉,这位孝庄太后也前前后后辅佐过几任帝王,是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如果没有孝庄太后,顺治帝很有可能和皇位无缘,所以这次康熙登基,也有孝庄太后背后支持的原因。
也许,这就是命运吧,康熙帝能成为帝王,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患有过天花。在顺治帝统治后期,选择皇位继承人时,也是对康熙寄予了厚望,而康熙也并没有辜负顺治帝对他的期望,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孝庄的悉心教导之下,成为了一代伟大的帝王,而他,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并开创了康熙盛世,更是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好的杂志可以推荐吗?
名著我个人最喜欢的两部:《基督山伯爵》;《红楼梦》:推荐不多说,值得一看,就看你能不能看进去了。顺便提一句,《琅琊榜》和《基督山伯爵》有好多异曲同工之妙,还有金庸先生武侠中好多情节也可以在基督山里找到影子,实在是强大。
推荐几本小众的书:
《遥远的救世主》:
书中的男主人公,掌握了传统文化的密码,认识这个人就是开了一扇窗,就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能让你思考、觉悟。
书中的女主人公,敢爱敢恨,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实在是通透而不简单,我觉得很多女孩子都应该看一看芮小丹的处世之道,比我们一直喊着身心自由要震撼的多。
我第一次 读震惊于丁元英的厉害,再读却被芮小丹等三个女子深深吸引。
《爱情就是一物降一物》:
从爱情角度解剖金庸武侠中人物的爱恨情仇,借金咏情,语言幽默明快,插科打诨,读来豁然开朗。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读不懂但是却引人入胜,引人深思,也许在另一群人的另一个世界,有一个我们不懂却神奇的存在。(数学和物理读不懂就跳过,看故事、看引发深思者即可)建议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方式读这本书。
《诗经》:
《摽有梅》《小星》《硕人》《氓》借古咏今,发现古人的忧愁、愉悦与我们现在无异。
李光地与蓝齐儿的不了之情是真的吗?
她是清宫里活泼可爱的玉兔,却成政治牺牲品,她虽贵为公主,却无法左右自己人生,只因她的阿玛最爱她,但必要时候也最无情。
图文说蓝齐儿李光地爱情故事,论谁最狠心。
你一段,初遇一见倾心可爱的小公主与母妃去福建省亲,这是蓝齐儿第一次出宫,命中注定的相遇在情窦初开的年华出现,她遇到正直睿智的书生李光地,这是她人生中美好回忆,也是命中注定的痛苦。福建的天那么温暖,仍记得莺声呖呖中,那美好的对话:“敢问小贵人尊称?”我叫蓝齐儿!
第二,劝他当官。李光地不想在京为官,确被绑了来,还是蓝齐儿了解他“这书呆子,敬酒不吃吃罚酒,该!”还给太子爷出主意“只能示恩,不必示弱,更不必求他,我自有办法对付他。
第三段,路途刁难,任性公主真性情。李光地说,如果在下不留下来,蓝齐儿急了:语与伦比说“那,那你就是伪君子,假圣人,大骗子,臭奴才!”“
母妃声音:蓝齐儿,你是不是在为难李先生?” “哪能啊,我们几个格格向李先生请教诗词格律,李先生,是不是啊?” “是,是,诗词,请教诗词格律”仿佛看见了李光地一脸的黑线。
第三段:康熙赐婚康熙看出蓝齐儿的小心思,她为他求官就是为啦爱情,便答应等李光地功成名就,让蓝齐儿下嫁李光地,蓝齐儿羞涩跑开了。那时得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美好,可在这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中,往往有太多的事与愿违。
第四段,送别李光地,去外地为官。李光地对蓝齐儿一个长揖,虽是爱人,礼节还是要有。蓝齐儿嗔怪:“你要不把皇阿玛差事办好,就别回来见我。”(回来也娶不了我所以你要加油)李光地赶紧表明决心:“光地定早日办好差事,早早回来见格格。”蓝齐儿羞涩地说:“别光给皇阿玛上折子,也给我来个信儿。”
这场送别,蓝齐儿美到极致,可是当时的两人都想不到,送别竟是诀别。第五段,玉兔蓝齐儿最爱的玉兔有着很重要使命,他既代表着父亲的爱,又代表着李光地的爱。所以蓝齐儿本以为她会永远收着那只可爱小兔子,当时的康熙和容妃也这么认为,“满汉和亲,千古美谈”,然而一场离别即将到来,葛尔丹来啦
第六段,提亲噩梦葛尔丹回到草原之后,对蓝齐儿念念不忘,特备厚礼让格隆进京提亲。康熙皇帝见到自己的敌人竟想要走爱女,顿时龙颜大怒,可是冷静下来的他,又无可奈何,下嫁蓝齐儿,为江山社稷,没有办法。
第七段,下嫁葛尔丹。蓝齐儿为了拿到李光地的廷寄,还有情书,正在讨好李德全,此时她不知道,皇阿玛已降下恩旨,她的命运发生转折啦。
历史上,康熙有8个出嫁的格格,其中6个嫁到蒙古,皇帝不易啊,皇帝女儿更不易!她哭喊着:“我是你的蓝齐儿啊!”却也无法挽回,国家在前,康熙心痛地说:“今生今世,朕对不住你,你就当为大清献身吧。”蓝齐儿一气摔碎了玉兔,从此二人有了裂痕。
第八段,远嫁葛尔丹。准备远嫁的蓝齐儿仿佛一下子长大,盛装的她,告诉妹妹们:“姐姐希望你们永远不要长大。”送亲队伍再庞大,也无法减轻离别的痛苦,和一个人的孤独。
第九段,李光地寻爱收复台湾后,李光地回到京城,带着从海边捡来的小海螺,想送给蓝齐儿。
却只听康熙说:“朕对不住你,蓝齐格格,她不在了。”满脸落寂的李光地,伤心的说了一句,臣告退。
谁狠心,谁都狠心,谁也都不狠心。康熙如果不允婚,就不会如此,可惜他做不到。蓝齐儿如果以死相逼,她也许不用远嫁。李光地如果不远走外地为官也许生米成熟饭,也不会如此为难。
哎,一声叹息!“世间多少有情事,可怜满眼无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