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道理,自相矛盾是一篇什么体裁
自相矛盾的道理,自相矛盾是一篇什么体裁?
《自相矛盾》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是一种利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寓言常常言简意赅,具有比喻性、教育性、讽刺性,能给人深刻的启示。
寓言的特点
寓言的篇幅短小,语言精辟简练,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其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本质上属于一种类比想的间接表达。寓言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常用手法有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
《自相矛盾》的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的译文
楚国有一个既卖盾又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盾和矛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东西能够穿透。”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没有东西不能穿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没办法回答。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
中国有哪些自相矛盾的古话?
中国流传下来的古话中蕴含着深刻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哲学,这些话即使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依然流行着,人们在日常交往中,仍旧时常会用到。
比如我们在说到人的长相时候,有人会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是让人不要只看外表,不要因为人家的外貌而轻易信任或者否认一个人,知人知面不知心。但是也有人会说:人靠衣裳马靠鞍,就是告诉人们要注意外表形象,要学会打扮自己。跟人相处,特别是陌生人相处的时候,人家看的主要就是外表,你的外表或许已经决定了对方是否会喜欢你。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人们在看待事情的时候,出发点和角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三观和生活经历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造成每个人在看问题时候,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而得出不同的答案。这样的答案没有对错,你仔细品味的话,都有一定道理,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带入这些说法,都能进行解释。只是看你的选择而已。另一方面,人们在遇到不同情况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比如在战争中,特别是到关系亡国的那些战役的时候,有的将领选择“宁可玉碎,不可瓦全”,拼尽全力,跟对方斗争到底,因为他知道,他们已经没有退路了,至于结果,无怪乎是亡国和胜利两种;但有的将领就会选择“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因为对于此事他已经想好了退路,所以战略性地选择退让,以待寻找更好的时机东山再起。自相矛盾的道理是什么?
《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前后矛盾,不能超出事物的实际情况来夸下海口,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自相矛盾”常用来比喻自己的言行相互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概括自相矛盾主要内容?
自相矛盾主要讲述了从前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他声称自己的矛是世界上最锋利的矛可以刺穿有的盾,又说自己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任何矛都无法刺穿,此时一个围观的人问到:“那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此人哑口无言。
后来这个词用来形容人行事或语言前后不统一或行动前后抵触,无法自圆其说。告诫人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
自相矛盾的典故出自《韩非子·难一》,原文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哪些名言嗯自相矛盾?
好马不吃回头草。 浪子回头金不换!
兔子不吃窝边草。 近水楼台先得月!
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仇不报非君子!
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 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车到山前必有路。 不撞南墙不回头!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