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故事,成功人士不懂就问的故事和有关的名言

2023-09-14 18:00:05 73阅读

郑板桥的故事,成功人士不懂就问的故事和有关的名言?

名言: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郑板桥的故事,成功人士不懂就问的故事和有关的名言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故事:

不耻下问

这个成语来源于《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清代郑燮的背景故事?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孰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干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干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干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郑燮对于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干隆十三年1748年,干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干隆东封书画史》.

郑燮为官清廉,后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苏东坡.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郑板桥的诚信故事?

他在卖画的厅堂里,大书一篇“笔榜小卷”,也可以说是他卖画的商业性广告:“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子所好也。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账。年老神倦,不能陪诸君子作五益语言也。”告示之末又附诗一首:“画竹多于卖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幅长达百余字的“广告”,满纸言钱。不晓得的人还以为郑板桥是个贪利之人。谁知道他的苦衷?他是正面文章反面做,此广告借以讽刺两种人:一种是假名士,口中不言钱,心中想厚酬,索取重礼;另一种是打秋风,利用手中权势来强取豪夺。郑板桥看透人世,敢说真话,打破旧习礼仪,公开自己的想法,使那些伪君子哑口无言,哭笑不得。

你们知道缺一少十的典故?

上联是二三四五,缺一(衣),下联是六七八九,少十(食),该联据说在某年春节前夕,郑板桥和苏州知府一同外出巡游,见南门街一户人家贴了一幅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郑板桥眉头紧锁,赶紧买了衣服、肉、粮食前去扣门,见这家一贫如洗。主人收了礼物后,千恩万谢。

在回来的途中,知府忙问他怎么知道这户人家的根底。郑板桥笑道:“人家大门上不是明写着吗?你看,十个数字,就是缺一(衣)少十(食)嘛!”

从郑板桥联断案这个故事看出郑板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郑板桥是一个:不媚权贵,体恤百姓,平易近人,清正廉明的人。

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因为他在大家的眼里,就是一位十足的怪人,他不但性情古怪,文章和作画都透着古怪,因为性格的原因,人们不愿意接近他,在郑板桥为官的时候,还对他颇有不满,其实为官期间,心系百姓一身清廉,别人以为他心高气傲,狂躁,喜欢对别人评头论足,但其实他清廉洒脱,不惧权贵。也许因为他的古怪,也许是因为他的一身正气,也许是因为他的不拘小节,或者是因为他的不拘小节,让他不被世人所理解。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