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礼指的是什么,太监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吗
割礼指的是什么,太监是中国古代独有的吗?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太监在古代被称为阉人、宦官。就是被割掉生殖器官的人,他们被剥夺了繁衍后代的权利,成为了阴阳裂变后的“第三性怪胎”。中国古代太监就是代表之一,由太监的发展产生了一种宦官制度。那么太监是中国所独有的吗?事实上,太监,或者说是宦官,并不是中国所独有。
(太监影视形象)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波斯,古印度,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也曾出现过这一现象。对此,笔者从全球史的角度来谈谈世界太监史或者说是宦官史。
纵观世界历史和文化,就会发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时间内,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宦官。无论是在欧洲,非洲还是亚洲,在海洋国家,游牧民族还是农业国家,在基督教,伊斯兰教还是儒教的发源地,都有宦官的存身之地,所以所太监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具有普遍性。
一.埃及—最古老的的太监产地埃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字,历法,艺术等方面对世界有相当大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就是埃及成为世界上最早产生太监的地方。古埃及是女权掌政,女人掌权的遗风十分浓厚,因此男性都被阉割,成为宫中的太监,为女人服务,实际是女人统治男人的一种表现。
不单单是埃及,其他国家女人掌权时,如中国太后临朝时,都是宦官使用较多的时期。古埃及发达的医学,又解决了制造太监的难题—阉割术,在古代阉礼的基础上,古埃及很早就掌握了阉割术。
阉割由僧侣来执行,先用细长又强韧的线绑住整个性器官,再用毛巾包住,将被阉割的人彻底麻醉以后,用利刃将性器官连同毛巾一同割掉热油和灰止血,以细棒插入尿道,以防堵塞。再把被阉割之人身体齐胸以下埋入热沙之中五六天,以利生存,以此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宦官在女王的宫廷中充当奴隶。
死亡率高达75%。埃及制造的宦官主要来源于在非洲掠夺的土人,又以一个叫巴格的部落最为著名。由于埃及的地理方便,贸易发达,因此埃及生产的宦官并不是主要自己使用,而是销往其它国家波斯、希腊、罗马等其它国家,成为当时主要的宦官生产国。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17世纪。
尼罗河上游地区一直是“全阉”奴隶的主要产地。这种风气也影响到波斯人和希腊人,甚至影响到亚洲。稍后的希罗多德时代,亚洲的希沃斯岛就成为制造宦官的地方。恩格斯就称:“至少在亚洲各城市,阉人来监视妇女,早在希罗多德时代,在希沃斯岛上就制造这种阉人出售,据瓦克斯穆特说,并不是只卖给野蛮人”。
二.两河流域—女王之下的“宠儿”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同样是世界文明起源地,在这里产生了萨美尔和巴比伦等最早的文明,同样在这个地区也是太监产生的摇篮之一。
在公元两千多年前,这个地区有两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巴比伦和亚述帝国,在帝国近东地,有记录显示妇女在打架中有抓男人睾丸的倾向,例如在亚述人的法律中有这样一条规定:“如果女人在争吵殴斗中捏碎男人的个睾丸,要砍断她的一根手指。如果在医师缝合后,另一个睾丸发炎或发现她在打架中将他第二个睾丸也捏碎,那么乳头就要被割掉。这已具有阉割的含义了。这两个国家和埃及相似,多次出现女王和王妃掌权的情况,因此,两河流域也成为宦官最早出现的地方之一。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两河流域地区的宦官,最早是巴比伦王国的一个美丽妃子所创造的,并且由于巴比伦文化的广泛传播而进入西方各国,甚至有人认为:这山时期正好是中国最早产生宦官的时期,因此中国的宦官制度是从巴比伦传入的,亚述人继承了巴比伦人的宦官制度,并在建立新亚述的西密拉米斯时代 得到很大发展,而根据公元前1450-1250年的亚述帝国法律,丈夫如发现妻子与别人通奸,他可以杀死两人,或者只将妻子的鼻子割掉及将奸夫阉割。
亚述帝国国家机构及王族后宫服务的宦官不虞匮乏。
三.波斯—残缺的人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居鲁士大帝父子统一伊朗后建立了波斯帝国,随后发展壮大,领土延伸至地中海,地跨亚非欧三个大陆。
领土的不断扩张也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其中就包括宦官文化,波斯宦官的基本职务是在后宫服务,理由很简单,阉割后的男人无法染指女人,一个生殖器被全部或部分割掉的男人,皇帝可以放心地让“他”在后宫四处走动,从事各种服务。还有一个原由,居鲁士大帝认为:宦官和他的家庭脫离关系,自己又无法结婚生子,没有亲情瓜葛,这种人最能效忠他的主人,是最忠实的仆人。
他们虽然不能人道,但是其它方面的能力并不逊于常人。居鲁士说:“在主人遭遇不幸的时刻,没有人比阉奴表现更大的忠诚。”因此在居鲁士身边照顾服侍和保卫他的,都是最信任的阉奴。后来,居鲁士也和这些最忠实的战友起战死在征服埃及的战役之中。在希波战争中,波斯人将监狱中的囚犯阉割为阉奴,只挑选最英俊的年轻罪犯。大流士一世曾经要求巴比伦和亚述的残存王国提供五百名阉割的青年做为贡品,大大促进了贩卖阉奴的风气。
波斯人认为:阉奴比一般人更值得信赖,对其忠诚大表赞扬。波斯的宦官,不只是生活上的服侍,也参与许多其它事情,在波斯帝国,宦官扮演着君主为了控制臣属而设的秘密角色。这表明波斯人使用宦官范围很广泛,并且是由皇帝赐给各级贵族的。
四.希腊—腊维纳斯女神下的“肿瘤”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印度河及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黄河长江的中国,是世界文明的摇篮。但不要忘记,除这些大河流域之外,在地中海地区还闪烁着另一颗灿烂的文明之珠,那就是古希腊文明。
在古希腊又一个众所周知的女神,那就是维纳斯,作为爱和美的女神,成为世界的偶像。但在当时的实际来看,维纳斯是一位具有色情肉欲的爱情女神,因不重视忠诚和贞洁而出名。希腊的宦官也得以在她的怀抱中出生。
(断臂女神维纳斯)
古希腊时期,阉割现象十分严重,英文中的宦官一词“EUNUCH” ,就是最早起源于希腊文“EUNOUCHOS ”,意思是“守护在床前的人”,而后来EUNUCH一词的意思为:“阉人,原为闺中之侍从,或宫中之太监。”可见,希腊是西方国家中宦官最早发源地。西方有关宦官“的词汇只此一个,远没有中国的丰富,也没有中国词汇准确。
因为准确地说“宦官”必须有两个标准,是被阉割之人或是在宫中担任服侍工作。而西方将被阉割之人或阿拉伯世界后来的阉奴,通通称之“宦官”,是不准确的。但不管怎样,希腊毕竟很早就出现了宦官。
(古希腊地图)
在希波战争中,据说希腊统帅马其顿出征时要带800名宦官,供他自己和朋友们使用。因为长期在外作战,妇女很不方便随军,而宦官则具有男人一般的特点,又可以被当作女人使用,更为适用军旅生涯。
此外由于希腊和波斯等国都使用宦官,因此制造和贩卖宦官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职业,在希腊兴盛一时,也成为贸易的一项内容。希腊的原则是不可阉割自己的种族。阉割的意义是为了表示对异族的强烈的征服,是一种神圣的残暴行为。 也是当时各国普遍遵从的一种原则 所以希腊的宦官多是波斯或其它国家的人。
五.罗马—帝国中的“特殊战斗士”在希腊之后,就是罗马帝国,从公元前四世纪前后,罗马开始强大,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而在这个强大的帝国中,宦官也有一份功劳。罗马和希腊先后兴起地中海地区,很多东西一脉相传 宦官制度也是如此,只是阉割上更有特点。
(古罗马地图)
罗马帝国从事阉割行业的人叫做“理发师”,而阉割术也比它国复杂,共分四种:其一是割去全部的阴茎和睾丸:其二是仅将睾丸除去;其三是将睾丸压碎,但不除去;其四是将输精管割掉。后三种方法如用于幼童可完全断绝性欲。
但若用于已经发育成熟的男子,性欲依然存在,至少可维持三年。而且经此手术后,性耐久,又无受孕危险,足以增力 淫乱的能力。因此罗马许多贵妇人或贵族的情妇也支持阉割术。(古罗马斗兽场)
罗马帝国中妇女的地位也很有特点,虽然由于法律的限制和社会的压力,她们无法过问政治事务,但她们家庭和社会中也较有地位。特别是罗马帝国的极盛时期,罗马的上层妇女拥有很大的自由,财富和时间去从事其它的事业。据说许多贵妇人特别钟意末被“阉割干净”的宦官蓄养在家,以增加淫乐。罗马帝国德米钦大帝在位时,下令禁止阉割,但宦官的市场仍然被奴隶贩子所操纵。在其它时期 宦官也同希腊一样,要充当“宫女”。
罗马帝国的兵团长期在外作战 因此要带上大量宦官,供士兵使用,成为兵团中的“ 特殊战斗士”。
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记载,在罗马帝国的晚期,皇帝已将部分权力交给宦官,开始参与政治事务了。史书记载,罗马皇帝克劳第乌斯、尼禄、维特利乌斯的近侍中都有宦官。杀死过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以暴虐放荡出名的暴君尼禄还和宦官斯普里斯“结婚”,并任命宦官纳拉哥主管恐怖突击团。
六.南亚—佛教世界中的神坛侍者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诞生的印度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早也存在阉割现象。印度的阉割方法是使被阉割的人先吸食鸦片,坐在陶制的椅子上,以利刃沿竹片快速滑下,以切断性器官,再用热的种子油倒到伤口的周围消毒,用浸过油的油布包扎。
被阉割之人仰卧数十日不许动,每日以乳品进补。但印度却是唯一没有产生和使用宦官的文明古国。有人说这是因为受古希伯来人的影响,认为宦官是冒犯天条而又极其不洁的,因此古印度的皇宫主要以年老的男人和女人看守。但这种解释并不充分,比如说古印度文明先于古希伯来文明存在,又距中国文明更近,为什么没有受到中国宦官制度的影响呢?
(泰姬陵)
这还需要从印度文化本身的特点来探求原因。印度文化特别是印度的性文化和其它的文化相比,特别是和东方文化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印度的性哲学并不禁绝凡世中的各种享乐,相反却尽力去发掘种种声色之娱,更把性生活看成享受。印度文化不把“性”贬入不道德和隐私的地位,而是大胆奔放。而其
它的文化如埃及、中国、罗马、希腊波斯等国,尽管对性有不同的评价,但都认为这是一种应该秘密和占有的行为,应该有所掩饰。而宦官和阉奴就是这种文化的产物,是“隐私”、“专有”等性禁忌畸形发展的产物。但印度文化却认为性是自然的,并不应加以掩饰。而且印度人还认为:人虽然是分成许多等级,但不论什么样的身份和地位,都应有享受性爱的权利和机会。也许是印度文化中特有的“两性开放”,“平等观念”,才是阻止宦官现象在古印度产生的真正原因。但印度的历史还有一个特点,是多次受到外族的入侵,使印度成为一个在种族、信仰、文化、政治制度等方面都十分复杂的国家。因此当印度受到阿拉伯民族统治期间,阉奴制度也传入印度。
(古代印度)
信仰伊斯兰教的国王和酋长,后宫人数很多,也采用阉奴制度来管理。在莫卧尔王国统治时期,是印度阉奴制度最鼎盛时期,人数多达数万。至今在印度还有许多风格特异的神庙遗址,由粗短的石柱支撑着拱门,配上砖制的圆屋顶。最有意思的是,在每一所清真寺的旁边,还有一间小的精美的清真寺,里边有阉奴的塑像,十分像守护在神庙旁边的侍者,反映了阉奴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
七.亚洲—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可能每个中国人到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人们在牢记这些发明而自傲时,请不要忘记了,中国历史上也产生了一些其他的“世界之最”。在对人的摧残上,男人方面是太监,女人方面是缠足,而产生最早 延续最广、组织最严、影响最大的就要数宦官制度了,因此可称为中国的“第五发明”。
(赵高)
在中国历史中,关于太监的称谓有很多常见的有寺人、阉人、阉竖、阉宦、宦官、内侍、内监、内臣、公公、老公等。“太监”一词最早出现于唐朝,代二十四衙门中的十二头目通称太监,到了清代,一些官员、宫人为了讨好宦官统一称他们为太监。宦官与太监从此混为一谈。太监作为一种被阉割的畸形人,完全是中国宫廷政治的伴生物,这种男权与皇权的双重罪恶几乎与中国历史相始终。按照文字记载,太监在中国出现很早。“自书契以来,不无阍(hūn)寺。”意思是说太监与文字一样古老。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负责杂役的“寺人”。“寺人”就是阉人。《礼记·内侧》中说:“为宫室,辨外内,男子居外,女子居内, 深宫固门,阉寺守之。”阉人的体能接近男人,但在性角色的扮演上,则接近于女人 ,所以适合于宫廷服务。随着皇权体制的建立,阉人依托皇权,摇身一变,成了宦官。宦官在东亚文化圈长期存在,除过中国,朝鲜、越南也都有,但日本是个例外。中国历史上曾多次要求越南和朝鲜进贡阉人。
中国古代宦官专权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宦官当属齐国的竖刁和宋国的伊戾,他们在宫廷政治中已经扮演起极其重要的角色。管仲临终,齐桓公欲立竖刁为相,管仲曰:“人情莫过爱其身者,竖刁自宫而不爱其身,岂能爱君乎?”齐桓公一生雄才大略,不听管仲遗言,后来果然惨死于竖刁之手,成为死于宦官之手的第一位君主。
(齐桓公)
宦官群体能够以一种体制而进入权力中心,应从秦朝算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庞大的宫廷。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形容,“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妃嫔媵嬙,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輦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查不知其所之也。”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修建阿房宫的几乎全部都是阉人,当时征调“隐宫刑徒”高达70多万。一方面,服务宫廷嫔妃需要大量的宦官,另一方面,秦始皇的集权独裁也需要宦官。因此,宦官制度便成为“秦制”的主要特征之一。秦始皇以暴政和宫刑制造了大量阉人和宦官,秦朝二世而亡。从嫪毐到赵高,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亡于宦官之手,正是权阉赵高杀掉了秦始皇的两个儿子扶苏和胡亥。《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两个著名的对话,一是赵高弄权,-一个赵高杀胡亥:
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日:“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二世曰:“丞相可得见否?”乐曰:“不可。”
二世曰:“吾愿得一郡为王。”弗许。又曰:“愿为万户侯。”弗许。曰:“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阎乐曰“臣受命於丞相, 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麾其兵进。二世自杀。
西汉统治二百多年,宦官参政日甚一日。先是汉高祖刘邦枕着宣官的大腿睡觉,闭门不出,不理朝政。吕后掌权时, 宦官张释平息匈奴挑衅,活跃时。文帝、武帝之时,重用内朝官员,宣官人数和势力大增。著名者有史学家司马迁,音乐家李延年等。到汉元帝时,宦官石显、张恭开始专权,名儒萧望之等死于他们的陷害。东汉是中国宦官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从东汉起,宦官全部由阉割之人担任。从《后汉书》起,宦官在正史中立传,表明宦官在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宦官机构的分工和职务也基本明确,属少府管辖,主要有中常侍、中黄门等。东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宦官专权较烈的朝代。主要是因为东汉形成了外戚、宦官、儒臣三大势力,而东汉抑外重内的政策,使儒臣集团的力量很弱,无法涉足官廷深处的阴谋活动,围绕皇权的斗争主要是在宫廷内部的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之间展开。
三国时官职较乱,宦官机构也不相同。蜀国后主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逼走良将姜维,断送诸葛亮奠定的江山。东吴重用宦官,造成内部分裂,使司马氏乘机而入,三家归晋。南北朝时,“五胡乱华”,各少数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王朝,一方面继承汉族的宦官制度,一方面又受自身游牧民族特点的影响,没有等级制度的限制,许多宦官得以从奴隶而一跃贵为王侯,兴盛一时。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朝代,在官职上上集汉魏以来官制变化之大成,下启唐宋以后各代之开端。建立内待省,成为纯粹的宦官机构,设立内侍,内常侍等官职。
唐朝基本延袭隋朝制度,但事实上有很大出入。宦官可以正式担任外廷职务,可以担任高级武职。唐中期以后,凡有节度使和观察使的地方都设有宦官充任的监军使,负责临时使命的宦官更是屡见不鲜。犹其是掌握禁军的左右中尉、中护军,握有操纵政权的军权,而担任枢密使的宦官,则以内丞相自居,以至发展到随意废立弑杀皇帝的程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宦官专权乱政的朝代。唐代宦官之祸,最初缘于女主武则天专权。高力士开宦官专权之端,杨贵妃宠爱安禄山,遂有藩镇割据之开端。表现为女祸、宦官、军阀互为因果、互为斗争的三段循环的局面。
宋朝在形式上继承了唐代旧制,但在内容上有很大改动,官制十分复杂,设立内侍省作为宦官总机构,又设立-一个入内内侍省,统辖更为新近的宦官,与内侍者并称为前后省。宋朝是历史上相对宦官专权乱政较轻的朝代,但宦官参政之广、作用之大,并不亚于其它朝代,如《宋史·宦官传》中的人数和内容,都在二十四史中占首位,可窥见一斑。为祸不烈,主要是因为宋朝允许宦官参政,但禁止专权的法令较严,丞相权力较大,内外危机较多,皇帝比较警觉等。总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特点的王朝。
辽、金、元各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既继承了汉族土朝的特点,又保持了自己的特点,因此宦官制度比较混乱。这些少数民族沿用游牧民族的惯例,不阉割自己本族人的宦官,男女之防也不如汉族严格。虽然有宦官制度,但皇帝的周围都是本族贵族的子弟,所以宦官的权力不大。
(会吸星大法的太监曹正淳)
明朝建立以后,废除丞相,君主独裁进一步加强,使得宦官得以重用,宦官机构也急剧扩大,达到中国历史的高峰。明代的宦官机构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此外还有负责财务的内库,负责司法的东厂、西厂、内行长等特务机构。还有地方的守备、监军、采办、矿监税使等。属于临时派出而不是经常性的职务,更是不计其数。从明朝历史上看,宦官机构遍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外交各个领域,规模巨大,自成体系。在作用上日益凌驾于正常的国家机构之上,成为直属皇帝而平行于官僚机构的第二行政系统,也可以叫做有实权的“影子内阁”。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的高峰王朝,出现许多大宦官,如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作恶多端之辈,也出现了郑和下西洋这样为人赞许的千古壮举。到了清朝,康熙皇帝鉴于历代,特别是明代宦官专权之害,将宦官十三衙门取消,设立了专管宫庭事务的内务府,不与外廷行政机构相混,这对防止宣官专权起了很大作用。另外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没有本族宦官,对汉族宦官一直怀有戒心,也起一定阻止作用。
中国古代宦官名称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历史上与“宦官”同义的名称有::“太监、寺人、著人、栎人、妇寺、阍人、刑人、刑臣、刑余、刑隶、黄门、中宦、中人、中滑、中臣、中使、中玛、奄人、阉人、阉竖、竖阉、阉宦、内臣、内官、内小臣、内竖、内侍、内监、内宠、内参、貂挡、貂寺、宦者、熏余、熏刑、凶竖、司宫、巷职、项伯、老公”,达几十种之多。人们所熟悉的宦官、太监等名称,并不是最早出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西周的宦官名称很混乱,基本上是根据宦官的职务所来,只有阉人的名称还比较通用。但中国的特点是,名称一旦产生就不会消失,而是历代延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许多新的名称。春秋战国时期,又将宦官称为刑臣、刑余、刑人、内宠等,开始不光以官职为名了。但在当时,刑人、刑余等名,并不专指宦官,也指一般受刑之人。内宠也是如此,帝王所宠爱的后妃,也可称之内宠。秦朝时出现了宦者之名,为一般宦官的名称。秦朝还设有中常侍、内常侍等官职,也为宦官之名。汉代,特别是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室官专权较强烈的朝代,新的宦官名称也较多。宦官这个名称,就是最早在东汉出现的。此外还出现类似宦竖、竖宦等鄙称。尚有内臣、内侍、中官、中贵、刑隶、黄门、中黄门等名称。但所有名中,以宦官一名最为通用。太监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
唐朝设有太府监、少府监、秘书监等机构,设有太监官职。但这些官职既非宦官的专门机构,又非宦官所专有之官职,虽然有个别宦官为之,但多为正常之人。到了明朝,设立宦官二十四衙门,统领全部宦官,各设太监管理,是宦官中的最高官职,太监才成为宦官的专有名称,虽然是以最高代替全体。只有到了清朝,以内务府统领全体宦官,宦官皆称为太监,只在前面加以品衔官阶加以区别,宦官和太监的名称才最后合一。这样我们得知,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产生了许多宦官的名称,其主线是沿着阉人——宦者——宦官——太监而发展的,并最终形成了宦官、太监这两个通称,但其余的名称也没有消失,而是逐代积累,只是不为人熟悉罢了。对宦官的鄙视也产生许多名称。宦官的生理特点违背了儒家的伦理观念,在参与朝政时又往往作恶多端,从而引起士大夫的深恶痛绝和仇恨,称之为阉竖、阉贵、宦竖、熏刑等,民间多称之为老公。反之宦官得势时,又有许多人投之门下,又有许多宦官的尊称。一般来讲,宦官喜欢被称之“师父”、“张爷”、“李爷”等,最普遍的是“公公”。
中国古代阉割现象
中国的阉割现象,在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但在阉割的目的和对象上却有很大变化。最初是作为惩罚异族俘虏的一种手段。其后,阉割发展为惩罚男女之间不正常两性关系的刑罚,“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女子淫,职置宫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势也。”从此,阉割的对象和范围有了很大扩展,不仅包括异族人,也包括本民族在内了。从西周以后,中国阉割的对象和目的又有了极大变化,发展为惩罚一切反抗者的一种残酷手段,成为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与其初衷全不相干。中国古代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之说,来说明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的起源和生灭。阉割的原理是以土来阻水,行刑的时间一般在冬季,因天气寒冷,万物肃杀,人体内精气闭藏,阳气不盛,是行刑的好时节。中国的阉割术的名称也是名堂花样最多的。以“宫刑”的说法最为普遍,因为此刑不同于其它刑罚可在公开场所执行,而只能在隐蔽的宫室中进行。
(公公好大的官威啊)
在中国隋朝和唐朝以前,阉割术主要由官府执行,阉割的对象主要是俘虏。隋唐以后,自愿被阉割者大大增加,以求入宫成为宦官,阉割术也主要由民间来执行了。执行阉割术之人叫“刀儿匠”,一般是祖辈相传,专操此业。手术室叫“净室”,被阉割者来后,经检查身体,查无暗疾,身体健康后,精心悉养数日,丰其食物,减少饮水,终日睡眠,养精蓄锐,严禁伤风咳嗽等疾病,务必神满气足。还要履行证明手续,由被阉割者家长、保人、介绍人等画押签字,并在官府备案。手术时,人躺在手术台上,服短衣而赤裸下体,无论冷暖必穿棉袜,四肢被绳索捆绑,性器官被梁上垂下一绳吊起,再令该人食下一枚煮熟的鸡蛋,当其咀嚼满嘴而未完全下咽时,用利刃将性器官一抹而下,人随之昏厥过去,而鸡蛋堵塞喉中,内脏一气浑原,人绝而五脏不动。否则失声呼痛,气浮血腾,十死其九。乘人昏绝之时,将细管插入尿道,以防堵塞,又敷特制药膏。过数日如排尿正常,则大功告成,宜告手术成功。足见其中的残忍。
结语宦官现象,是一个相当普遍的存在,几乎在每一个人类文明的发源地都不同程度的产生了这一现象,历史几乎和人类的诞生一样悠久。然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政治制度、以至不同的文化风俗,导致了不同的宦官制度,太监作为两性矛盾下的“中介”,在世界上广泛的分布,所以这并非中国独有,只不过中国的更为复杂、影响更为深远。
我是海浮人,你也在漂浮吗?欢迎关注。
为什么历史上会有脏唐臭汉之说?
导语:提起汉唐,首先反应的是汉唐盛世,强盛的国力,频繁的对外交流,璀璨的文明。可是,仍然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脏唐臭汉”这样的说法就出来了。
汉朝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推行推恩令、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设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将西域纳入版图,史称"孝宣之治"。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
公元25年,汉朝宗室后裔刘秀统一天下匡复汉室,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定都洛阳 ,史称东汉。刘秀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东汉时期国力达到鼎盛;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 ,东汉时期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公元191年董卓迁都长安。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两汉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唐朝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朝代,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称为李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朝代之一。
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晋阳起兵,次年于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阳,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唐中宗恢复唐朝国号。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 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
唐朝是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 唐代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唐朝自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天子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 ,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南诏、新罗、渤海国、日本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唐代科技、文化、经济、艺术具有多元化特点 ,在诗、书、画各方面涌现了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李思训,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接纳海内外各国民族进行交流学习,形成开放的国际文化。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为什么历史上会有“脏唐臭汉”之说?所谓“脏唐臭汉”,主要针对是男女关系来说的。唐朝时期男女关系比较开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皇室不讲究,出名的几个比如太宗李世民会娶弟媳,高宗李治娶老爸的才人,玄宗李隆基娶儿子的媳妇,女皇武则天豢养面首。二是女性地位较高,改嫁现象普遍,据史料记载,皇室公主改嫁的就有三成,民间对此也不忌讳。三是女道士之风盛行,并且道士不禁男女之情,比如大名鼎鼎的玉真公主、薛涛、鱼玄机等等,这些女子都是才华横溢、风流潇洒之辈。
第一汉朝,之所以被称之为臭汉,是因为汉朝皇帝偏好双性恋,也就是当时所说的汉代皇帝喜龙阳之好!中国历史上喜好龙阳之好最有名的十位皇帝中汉朝占了四位,这个比例也是没谁了。并且这个癖好是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之时就有所表现(难怪吕后这么变态)。汉朝一共25个皇帝,其中10个有男宠。
汉代的男女关系也是比较开放的,女子地位普遍较高,最著名的应该是卓文君、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
这些就是所谓的脏唐臭汉了,按照现在人的眼光来看,其实也还好,没有违背血缘伦理道德,没有触犯法律。“脏唐臭汉”的说法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文化取向。
总结:当然两汉的400多年,出现“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和东汉初年的“光武中兴”;唐代的近三百年,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汉唐都是当时世界上的翘楚,不能简单地用宋明理学家的观点来否定那个时代。
包皮过长对小孩子有什么么影响?
1,包皮过长会产生皮垢,长期不清理会造成包皮皮炎。教导孩子每次洗澡的时候把包皮翻过来清洗干净,只要爱卫生一点问题都没有。
2, 包皮过长妨碍阴茎发育,我觉得完全没必要担心这一点。阴茎长度大小完全是由基因决定的!
成年后…
3,包皮过长会导致自己和女方有致癌的风险,这话毕竟是专家说的,该信就得信。
4,影响夫妻生活,看过某网站没,男演员和女演员战斗的场景。有一些男演员包皮过长,但是不影响人家正常的发挥啊。
5,包皮过长会导致流血:包皮过长会把整个龟头和包皮内部包围起来。长期下来造成龟头、包皮系带显得非常脆弱。在过夫妻生活的时候,由于动作幅度过大或者磨擦激烈有可能导致龟头、包皮损伤,从而造成流血。
这也是本人亲身经历,包皮系带断裂过一次,流了很多血。
6,包皮过长对小孩子基本上是没什么影响,可能长大后会出现一些意外的情况,比如和我一样。
关于天使Armaiti的故事?
天使—爱尔麦蒂(Armaiti)- - 爱尔麦蒂(Armaiti) 【历史背景】 或作Armaita, Aramaiti,波斯祅教七大天使的第四位天使,司”虔敬”的天使。字意为”献身”之意。是最高神的唯一女儿;大地的守护女神,立于神的左侧。具有能让大地丰收的一切美德。和恶魔难海斯扬是相对抗的敌人。 【形象特征】 是智惠及真理的女天使,能化身成人形降到人间,促成所有天底下的美好事物。一个月中的第五天和十二月是属于她的。天使学·序言 天使,其英文名称Angel,源自于希腊文angelos = 使者。 在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中对天使的概念十分相近,它们是侍奉神的灵,神差遣它们来帮助需要拯救的人,传达神的意旨,是神在地上的 发言人。天使的外形是人形(即是神的形状)会在身上发出光辉,头顶上方有光环,背后长有翅膀。虽然有很多人声称自己曾目睹天使的出现。 但天使本身是没有实体的灵体,实体化的例子实在少之又少,而且会 消耗大量灵力。它如要以实体态出现而不消耗灵力,就只有附身(依凭)了。 但因为天使是“纯净体”,不可以附身于任合生物的身上,唯一只可附 身在无原罪体上(无灵魂的生物)。天使是纯“善”的化身,所以绝对不 会容忍“恶”的存在,但也不算是人类的朋友。根据旧约《圣经》所述, 天使会按照神的命令,对有罪的人进行苛刻严厉的惩罚。例如在一 夜之间杀死了十八万五千亚述人士兵《列王纪》,和令所有埃及人的头 一胎和家畜死掉《出埃及》都是其中的例子。 天使学·第一章 著作与宗派 将天使作有系统分类、命名的著作首推希腊人Dionigi l'Areopagita(圣保罗门徒,记于新约圣经《使徒行传》第十七章末)的《天上位阶论》 和意大利人Thomas d'Aquinos(1226~1274)所著的《神学总论》(Summa Theologie)。这两本书奠定了一般共同信奉的天使学基本架构。此外, 叙利亚修道神学者(伪名)狄俄尼索斯的《天阶体系》也对天使学作了详细 和权威的解说。除此之外,另一部被基督教列为伪典(被教会认为是伪冒神的旨意的经典) 的《以诺书》(以诺书Enoch)—是亚森尼派的主要经典之一,为基督教新教 中所承貌7b,人类史上唯一连同肉身升天的三人之一,另二人是以色列动乱 时代的先知以利亚和基督耶稣(旧教-天主教-则认为以诺和以利亚并非被接至天堂,而是地上乐园) , 被称为-天使的宝库,著于西元前二世纪左右,详细记载了天使 的生活、名称、职掌、性格等等,此书于四世纪被教会批为伪典, 自此从基督教经典群中消失。 再来谈到《死海文书》(Death Sea Scrolls) 。1947年,一名贝多因牧童在 巴勒斯坦的死海附近的一个洞窟中,发现了这一批写在羊皮纸上的经书, 经过科学监定之后,确定是公元纪元开始的前后一段时间之内抄写成的 (1948年以色列建国战争爆发,文书的译解和公开因此迟延了许久, 有人怀疑是基督教势力暗中阻挠这项工作,以免圣经的权威遭到挑战,即使公布后,仍有人认为当局隐匿了部分关键文件未公开) 。 全部文书是犹太教之一派,激进的禁欲主义教派:亚森尼派之“克兰教团” 的教规。基督教矢口否认克兰教团和基督教有何牵连, 不过也有传说说该教团实是耶稣表兄(及施洗者)约翰所主持的,甚或是耶稣自己创立的,或者是耶稣的敌对者等等。 至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学名著,但丁(Dante Alighieri 1265~1321)的《神曲》(Divina Commedia)和弥尔顿(John Milton 1608~1674)的《失乐园》 (Paradise Lost),其实没有十分系统化地地描述天使团。至于基督教圣经, 更是刻意将天使的存在和名号模糊、虚质化,新教教会也从不以天使为主题进行讨论,盖因唯恐信徒将天使当作膜拜对象,触犯了基督教第一天条:崇拜偶像之罪。 天使学·第二章 天使之数量和阶层 “七”是一个人类颇有偏好的数字。可能是以以诺书为源头, 在基督教传说中,天界分为七重,直到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将这类神 话性的教义给去除了。 但在但丁的神曲中,天界与当时的天文思想相 结合,月球与诸星以地为中心环绕运行,因此升天的过程会依序经过 月球、水星等等,最后再加上纯想像的二重天。 以下将但丁的说法和 正统的说法并陈,括弧内为《神曲》天堂篇的记载。 第一天,称为Shiamaim,由加百列掌管。 驻守此地的天使群也负责 管理星星、气象等等。(月球天:最接近尘世的天界,信仰不坚者的居住地。) 第二天,称为Akira,大天使拉斐尔的领地、部份受惩天使的禁闭所亦设于此。(水星天:第二重天,力行善事者,死后灵魂居于此天。) 第三天,Sagoon或Shehkim,支配天使为权天使Anael。在伊斯兰教中, 死亡天使Azrael领有此一天界。(金星天:多情者的灵魂居所。) 第四天,Zeble或Mahanon,还有数种不同称呼,由大天使米迦尔支配。 启示录中所记载的天上耶路撒冷城,便坐落于太阳天, 以诺书亦声称生命之树长在太阳天的义人之园中。(太阳天:智者与圣者被安置于此重天。) 第五天,Mahon,此天之北部为荒凉废墟,设有天使的牢狱, 南方则是舒适宜人。火星天的支配者一说为Metatron的双生子 Sandalphon,一说为堕天使Samael。详见下文( 火星天:殉教者的灵魂被赐居此天。) 第六天,Zebel或Maccon,天使学习智识的所在, 智天使的大本营。日与夜分别由Zeber、Saabs掌管。(木星天:明君的居所,介于炎热的火星和寒冷的土星之间,因此气侯宜人。) 第七天,Arabot,神的御座设于此,诸天使环绕飞行,为充满荣光的所在。(土星天:隐士、清心寡欲者的灵魂住在这里。) 恒星天:(圣彼得于此查核信徒的资质。) 水晶天(原动天):(神的所在地,宇宙动力的来源。天使军团的大本营就设在其中。 而希伯来人的传说则是将“天”分为九层, 这一三元组构成了一个真正的、成员之间平等的单独阶层体系。后来根据大致上公认的天使学说《天阶体系》(狄俄尼索斯)的记载, 神的御座前围绕著九层天使军团。此并非是圣经的原文,而是中世纪神学家哈尔罗修斯提出的。这九阶级之说于教皇格雷哥里一世(Gregory Ⅰ) 时代被罗马教廷认可。每三个阶层又可归类为一个群组。 炽天使存在于最内层,是纯粹光的存在、最接近神,愈往外圈,光的力量愈弱,渐次物质化。低级的天使通过上一层的天使来获得上帝的启示。 而低级的天使又可以通过领悟来提升他们的阶层体系,一级一级地向上层靠拢。这三组九阶级兹列举如下: 上三级--神圣的阶级 炽天使 Seraphim 智天使 Cherbim 座天使 Ofanim 中三级--子的阶级 主天使 Dominions 力天使 Virtues 能天使 Powers 下三级--圣灵的阶级 权天使 Principalities 大天使 Archangels 天使 Angels 虽然在《以诺书》曾刊出150个天使的名称,但据说天上的天使总数 则是众说纷纭,从数十--数百名(守护七行星、四季、十二个月份、一周七 日、一日之各时段等等),到301,655,722名(含133,306,668名堕天者),到6,666 军团、各团6,666名,并无定论。除了这些正式的天使之外,以魔王撒旦 (Satan)为首的堕天使群(不过由我掌握的圣经知识,并没有明指撒旦 就是路西法。这我在下文中有记述),则是另一类引人争议的存在, 有人说堕天使是“第十阶级”,堕天的原因和堕天者的身份在不同的传说 中差异甚大(祥见下文)。 几乎所有使徒/天使都是以“尔”(el、elle etc.)等为名号的尾字,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尔”就是“天使”的意思吗?不接“尔”,其天使之身便很可疑吗?其实不是的。“EL”和其它近似字根源远流长,其在各语文中的含意如下: 修美尔语:EL------------闪耀、光荣 亚卡德语:ILU----------- 辉煌之物 巴比伦语:ELLU---------光辉的生物 英语:ELF-----------------辉煌的生物(后泛指精灵) 由此可推出天使名的尾音“尔”带有光辉的意思,而这正是天使的特征。 天使学·第三章 各阶层的天使 上级天使:阶级体系的最初一级是真正的最高存在者按阶层等级构建 的,因为这一阶层体系级别最高,是上帝的近邻,被立于上帝的四周, 接受最初的“神显”与“完全”。它们的称号都表明他们与上帝的本质 的相似之处。 炽天使,圣名是“撒拉弗”意思是造热者,传热者。是神的使者中最高位者,不过极少从事任何劳动,唯一的使命(或云本质)就是歌颂神,展现神的爱。炽天使无形无体、与神直接沟通,是纯粹的光和思考的灵体,以其振动创造生命,以赤红的火焰为象徽,是以太阳为化身的最优秀的天 使。若是必须现身于人前时,是以六翼四首(亦有二首之说)之姿出现,身上 的六翼是“行动力”的象征。古以色列战乱时代的大先知以赛亚曾描述在神 的御座前目击炽天使的经过,因而留下了六翼及此六翼之姿态的传说。炽天 使一睁眼,就会发出如狮吼声,并发出红色电光划过长空,形如长蛇(龙)。 炽天使的希伯来语,是治愈者、至高者(或守护天使)二字的合成字,因此蛇或龙自古即是医学的代表(如果读者们有注意到的话,可以发现一些医院或军 医使用绘以两条交缠在杖上的蛇为象徵)。炽天使的语源, 也有说法是“燃烧”和“蛇”的合成。这一阶的天使只有几位而已,当然最有名的 就是Lucifer,光辉的晨星路西法(也称作路西菲尔或者鲁斯化,还有很多) 这位着名人物原先是天使长。另一位呢?就是原来的七大天使之一,因率领 天使军和撒旦作战,而被升为炽天使的米迦勒了。而七大天使的另一个地位紧次于米迦勒的Gabriel(加百列)却是下级的大天使。另有一说,所谓炽天使仅是这二名大天使的共同体 (Michael(米迦勒)和Gabriel(加百列)),高阶天使和下级的大天使相互混淆、隶属的情形所在多有,尤以炽天使和智天使此二阶级为然, 因此也有人说炽天使应有四个:Michael(米迦勒)、Gabriel(加百列)、 Raphael(拉斐尔)、 Uriel(乌利尔),又称四大君主(分别象征火、水、风、 地四元素)。所奇怪的是,没有什么人认真的去解释其间的关系,不过可以 推论出来三种单纯的解释: 1.这四大君主(或二位大天使)朝见神的御座前时便脱去下级天使的躯体成 为无形体的炽天使; 2.炽天使是四大君主/二位大天使的另一面像; 3.炽天使本体无形无质,但可有多种具象化身。或者,与其说炽天使是诸 天使之一,不如说是某些天使所特具的“位格”,或是某些特别光辉耀眼的天使,其荣光的代名词吧! 智天使,象征神的智慧,代表人物是:Cherubines(Cherubim),伊甸园的守护者,其语源为“仲裁者”或“知识”,在其圣名是“基璐帕”。意味者认知 和看见神的力量。在犹太教和基 督教中都认定他是神将亚当和夏娃逐出伊甸 后,遣于伊甸园东方,用旋转的火焰之剑与另两个智天使 Ithuriel(神的发现) 和 Zephon(神的探索)共同守护生命之树。智天使是圣经中第一个出场的天使, 在智天使的形态,在狄奥尼修斯的《天体阶级》中把智天使和炽天使的区别 规为“多目”和“多翼”。这一特征表明了智天使有直接凝视上帝之光芒的 能力,同时不动情地,纯洁地和开放地接受来自上帝的光照。这一说法被后 世广泛接收。而在另一部旧约经典《以西结书》中的描述为两对蓝色的翅 膀(教会一般根本不太敢理会这部经文) 按,炽天使及智天使,在正式的天使系统中应该是处于最内环的天,是无 实体的存在,然而说书人故事说多了,便将此二者具象化了。 原属于智天使阶级的着名人物就应该是原七大天使之一,职务为警卫长 加百列和乌利尔,以及原为能天使拉斐尔(拉法叶)。 座天使,这称号表明它们之中有一种对一切尘世缺陷的超越。 由于它们毫无激情和没有对物质的关怀而完全适宜于接受神圣的巡视。 如果炽、智天使维持其纯灵的存在体的话,位于第三天或第四天的座天 使(掌管神的正义)才应该是物质世界和神国间的界面,是物质世界的基础 及来源。这个名号表明他们之中有一种对一切尘世缺陷的超越。 犹太教似乎认为所有希伯来人的祖先升天后,俱化为座天使。此说自未为 基督教所纳。不过私底下,座天使中较有名的有:Thrones(Throni) , 座天使的支配者,或云人前的具象化身,是大天使 Rafael。 中级天使,天界理性的中间等级表明了自己对上帝的服从。 它们通过上级天使的中介而间接地从神圣的光照那里接受洁净、光明和完全。 它们的使命为调和所有呈两极对峙的事物与现象,由于经常穿梭于极端间, 其工作十分紧张危险,一不小心即可能误入歧途。 主天使,别名颇多,如“唯一神”--多神教的最高神。 这称谓表示它们拒绝空洞的外表,彻底回归向真正的主,并尽最大可能分有 一切主治的永久和神圣的泉源。“神学总论”谓其职务为“管理天使的工作”。 可是不知怎的,却有一些天使据称是这一阶天使的支配者,如吐焰天使哈斯麦 尔、记忆天使萨多基尔等等。 力天使,意思是神的美德,指在它一切与上帝相像的行动中的一种 豪迈而不可撼动的勇气。它们是神迹的执行者,英雄与奋战不懈者的挚友, 给予受苦难的义人勇气。基督升天、夏娃产长子该隐时亦传各有二名力天使 护持。此一级的天使也有下级天使为其支配君主,如:Gabriel、Rafael)、 喀西马尼园中现身于耶稣前的便是 Kamael。 能天使,Deunamis、Potentiaties,别名权威,表明天界的和理性的 权威的有序本性。传说中,它们是神所造的第一批天使,与恶魔争战时的 天界前锋。保罗于新约《罗马人书》第十三章的训论可能就是在讲论能天 使。此一级的天使驻于第一天和第二天间的危险地带,担任卫戍天国的任 务 (天界国境守备队),防备恶魔的侵入,或在人心之中护佑人心的平衡。 然而能天使与黑暗势力的接触频繁,因此也产生了一些堕落者。不过堕落 的能天使,也许其真正的目的是调和神与恶魔也说不定。能天使的君主是 Kamael,仰望神者之意。一如能天使的亦正亦邪,Kamael 也以光明天使 和堕落天使之姿交互出现。有人将 Kamael 列为神前的七名大天使之一。 创世纪中与雅各摔角(另一说是拉斐尔)、喀西马尼园中现身于耶稣前的便 是 Kamael。至于黑暗面的 Kamael,是地狱的豹形公爵,阻挠摩西领受神的十诫。 Kamael在神秘学中是代表邪恶的火星的支配者。由于火星在许 多神话中都被视为战争之星,因此 Kamael 也成了战神化身,统领14万4千 名破坏天使、惩罚天使、复仇天使及死亡天使。 下级三队的天使团无疑在所有传说中俱是有形有体的,是物质世界能直接观看、接触的天使。 权天使,可说是唯一以'领域'为职务的天使阶级,是守护神的国土的天使。依俗世的国家、城市、宗教团体划分其势力范围。因此有不少权天使是由异地异族的神祗转化而来的,如尼斯洛克(亚述国的鹫头神祗), 身兼地狱大厨师,权天使的首Anael贵为七名创世天使之一,是第二天的长官,统辖范围远及月球,不过他是主天使之一,并非下级天使。指挥权天 使管理天下万国。另有一名疑似权天使的君主,名唤 Hamiel,传说是他接以诺升天(或是Raguel)。 所有天使阶级、名号中最响亮的莫过于大天使了。不少对西方宗教 毫无概念的人多少也知道一两个大天使。在《启示录》中明载著“神的御 座前有七名天使侍立”,一般都解为七名大天使(伊斯兰教只承认四名大天 使)。至于为什么明明是下级天使,却在天使军团中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甚至身兼数个高阶天使团的君主,只能说九阶级的分类并不代表地位的高 低或重要性的多寡吧!又或者各阶级只是职务之分,一天使若身负多重职务, 便有多重身份。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文献多认同七名大天使之说,因新约 《启示录》第八章明白指出神前侍立七名大天使,因而基督教一致认可 七大天使之说,伊斯兰教则只承认四名大天使之说。无论是四名亦或是 七名,名号其实都不是十分肯定的。米迦勒和加百列是众望所归,拉斐尔 和乌利叶是最有可能的候补,若是七名大天使的场合,梅塔特隆、雷米尔、 沙利尔、亚纳尔、拉贵尔和拉结尔是比较常见的名字。 不过,亚森尼派至少相信有十四名大天使,对应于他们的生命之树的七枝 七根、七日七夜。 Michael(米迦勒):”与神相似者“。可能是卡地亚的神祗融入基督教 的产物。在旧约圣经中提及名称的大天使仅米迦勒和加百列(罗马天主 教承认另一部《托比书》为旧约经典之一,其中有提及拉斐尔)。但在 基督教文化中,米迦勒却是最耀眼 、最著名的大天使,其事迹有: 一夜之间歼灭进犯耶路撒冷的十五万亚述大军、阻止亚伯拉罕将独子 献祭、在焚烧的荆棘中召唤摩西率领希伯来人出埃及、捕拿既囚禁千 年古蛇(龙)撒旦(《启示录》)。米迦勒是最早与撒旦战斗的英雄,其 威能与大魔王并驾齐驱。通常米迦勒的塑像都是拔剑的战士造形, 据旧约《但以理书》传承,米迦勒是以色列的守护天 使,也是世界陷入乱世时必会出现引导世人的大天使。 在伊斯兰教中,对米迦勒的描绘是:《翡翠之翼、番红色之发、 俱百万张脸与口、舌操百万种方言,为人寻求阿拉的赦免》。 《可兰经》记载米迦勒为信徒之罪而流泪,而生出智天使。 在《死海文书》之《光之子与暗之子之战》中, 米迦勒以天国副君、光之君主的身份率领天使军团,与暗之支配 者Berial(贝利尔)的暗之军团决战。(在魔王堕天之前, 天国副君的名位乃是他的。)米迦勒的另一身份,则是在最后审判 时数算人的灵魂的天使。与埃及神话中的天狼星之神西留斯是同一 存在。由此,米迦勒又多了冥界向导的阴气,在这一方面的传说与概念, 米迦勒与希腊神话的 Hermes (到了罗马神话改名为 Mercury)似有互相影响 的痕迹。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米迦勒事迹太多、人类怀疑他倒底休不休息 的关系,他也被视为司“不眠”的天使。 Gabriel(加百列):由修美尔语字根GBR演进而来,意味著“总督”、 “统治者”。加百列在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旧约中和米迦尔同是唯一 被提名道姓的大天使(不过加百列在伊斯兰教中称为吉布列)。旧约圣经 曾提及加百列坐于神的左侧,似是暗示其为女性天使。在伊斯兰教中的 吉布列比基督教的加百列要更受重视,以向先知穆罕默德传达神的话 语而著名。加百列身负140对羽翼(怎么长???),在犹太教和基督教 中俱为与生命过程相关的天使,如受胎报知、复活、慈悲、启示乃 至于死等等。伊斯兰教则视她为真理天使(按:并非所有伊斯兰教徒 都承认加百列属女性)。因其常为人托梦,又被视为司“梦'的天使。 其象徵为百合花。加百列的事迹包括为耶稣的受胎、复活和诞生等 报讯,并远在500年前便向先知但以理预告基督的降临、希腊灭波斯 的未来等等。 Raphael(Raffaele)--拉斐尔(拉法叶):“施治愈之术的光辉使者” ,Rapha 即希伯来文的治愈者、医师等。由于拉斐尔是操治愈术的 天使,和蛇的形象便有了牵连。拉斐尔为第二天的支配天使、力天 使的君主、伊甸园生命之树的守护者、经常站之在神的御座前的七 名天使之一。拉斐尔的传说极其纷乱,他既是大天使,又是力天使, 却有炽天使的六翼,又同时属于智天使、主天使、能天使三位阶。 拉斐尔的形象一直都是愉快的,除了治愈人的疾苦,还传授诺亚 建造方舟的知识与技巧。旧约记载与雅各摔角、解除亚伯拉罕老 年行割礼的痛苦的天使亦相传是拉斐尔。 他治疗的不仅是人的身 体,还包括人的信仰。 Uriel(乌利尔):“神之焰”(也有人称为“神之光”),与“神之颜” 奈尔大天使被视为同一存在。支配Tartarus(希腊神话中的地狱, 由此可见乌 利尔有很强的希腊'血统')和太阳、诸行星的运行, 同时既是炽天使也是智天使。《启示录》第八章所云掌圣火、 与神最靠近的大天使可能便是乌利尔。相对于拉斐尔的快活天使形 象,乌利尔是恐怖的愤怒天使之貌。在终结之时把所有偶像破坏 (把所有偶像崇拜者带到神的面前接受制裁),奉神之命使义人复活, 把灵魂吹入他们的身体。在地狱执行以永远的火焚烧罪孽深重的人 等等苦刑,亦即义之天使、地狱长官,掌管自然现象及天体的运行。 传说将秘法卡巴拉授与人间的也是乌利尔,因此在反魔法的八世纪 白色恐怖时期,乌利尔被教廷严加批判,后世才得以在教会中复权。 配合其形象,在伊甸园口持火焰之剑把守的智天使,以及监看雷电、 恐怖的天使,也都被视为乌利尔的分身。可是不知 怎的,有些神秘主义宗派(可能是Gnosticism)认为这位正义天使掌管 诗文。 Metatron(梅塔特隆):梅塔特隆在诸多大天使的候补中, 最为宗教律法学者所偏好。而他也有众多面貌和名称,如 “神之颜之君主”、“火之天使”、“契约天使”、“天使之王” 、“小耶和华”等等。在许多领域上和大天使米迦勒相重叠。 由于梅塔特隆是以诺—挪亚的曾祖—被米迦勒接升天化成的天使, 因此是天使团中年序最幼的。以火之天使现身时,梅塔特隆背 负36翼、无数的眼睛;以“小耶和华”之身现身时,其脸面较 之太阳尤为灿烂,例如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时,在西奈旷野的夜 里引导他们的火柱,便是梅塔特隆。在所有天使中,梅塔特隆 是最强壮、最富智计者。 Sariel(沙利叶):又名 Suriel, Sarakael, Zarachiel,据《以诺书》的 讲法,沙利叶的任务是保护人的魂不受罪的玷污,同是也是 管月亮天使。沙利叶可能是传授摩西知识的天使,也可能如拉 斐尔般操治愈术,由于沙利叶是“月之天使”,而月亮在古代总 和一些不好的事 (如魔法、死) 连在一起,所以沙利叶也被传为 堕天使之一。但《死海文书》之《光之子与暗之子之战》中, 沙利叶却又在光之子的战斗序列之中。只能说沙利叶是双重身份 的天使罢! Raguel(拉贵尔):“神之友”。以诺书称其“招引对光之世界的 复仇”,大概是“监视天使的善行”之意,换句话说就是天界纠 察队吧?西元745年拉贵尔和乌利尔同遭罗马教廷整肃,拉贵尔 且被逐出圣人历,这件事一直是件谜团,究竟当时的教皇萨卡列 斯从哪儿来的想法,指称拉贵尔是“冒充圣者”的恶魔 (Demon)? 《启示录》中有一段文字提及拉贵尔,谓神差其为冰雪天使们吹 响号角、告诉立于左侧者天谴要降临了。此外,在以诺升天的传 说中,有米迦尔为以诺除去人的躯壳,拉贵尔将以诺接运升天成 为梅塔特隆大天使的说法 。其常务为大地之天使,第二天的守护者。 Remiel(雷米尔):“神的慈悲”、“等待复活之日的魂之王”, 将人的灵魂引导向最后的审判。《以诺书》指称雷米尔是背教者 的导师,是堕天使之一,对魂魄之事知之甚详,但也是常侍神前 的七名大天使之一,负有传达七名大天使的指示的责任。这是个 十分矛盾的叙述…… 其事迹包括歼灭进犯耶路撒冷的亚述大军(另一说是米迦尔所为), 其特技为统辖幻觉,既打败亚述大军,自也打败了亚述的护国神 —“巨鹰”尼斯洛克(权天使统领之一。) Rasiel(拉结尔):号称“秘境与至高之神秘天使”。传说中的 《天使拉结尔之书》(Sefer Rasiel) 记载了天上地下1500项神奥 的知识,拉结尔将此书授予亚当。以诺将一些《天使拉结尔之书》 的内容转载于《以诺书》之中,该书后来又交给了挪亚,后者依 此建造了方舟,后来以色列所罗门王似曾短暂拥有,其后便消失无踪了。犹太秘法“卡巴拉”有流传一份天使文书,若非附有 希伯来文译解,根本就是天书一部。据称即是《天使拉结尔之书》 的一部分。 拉结尔是座天使的支配者,显像为灿烂的白焰,以翼 包裹智天使,使其火舌不致烧著守护天使们。 天使学·第四章 堕落的看守天使 在《巨人之书》中,有著不同于“旧约创世纪”的大洪水的记载。这儿的说法是:二百名被称为古利格利 (Grigori 神之子,意思 是 看守者 Watchers、睁目观看者、不眠者 等,有如希腊神话里的百眼巨人) 的天使 (第九阶天使, Angels;或第十阶天使),见神所造的人类的女子美貌,便与之交合、产下了邪恶狂乱的巨人族 (Nephilim)。 愤怒的神便指示诺亚造好方舟逃命,以大洪水消灭了地上的万物, 并将古利格利打入天牢。 如谜一般的古利格利Grigori(以下以看守天使--Watching Angels--称之), 是由完整的《以诺书》所揭露的、总数仅仅200人的天使团,不属天界天使团,是为神所造的人类 (ADAM ) 服务的使者。有人认为看守 天使也是第九阶天使中之外派部队,也有人认为应被分类为第十阶天使,不列入天国九阶天使之序。看守天使别名“神之子”,可是其实这个称号没什么特别的涵意,因为所有有形体的天使也都可以叫 作“神之子”,更别提基督了。且不管他们是不是天国正规天使团成 员好了,有传说指出有七名背叛神的看守天使,以サタナイル (Satanail,很象Satan)为首,被囚于第五天禁闭所。 据说,罗马教廷公布的教皇文书正式定义这些古利格利为第十阶天使。 将看守天使界定为不属天界正规天使团的下界天使的话比较容易套 进多种传说。比方说,《创世纪》和《巨人之书》称天使堕落肇因 于贪恋人间女子、生下巨人族而遭天谴(挪亚洪水事件),初期注释家解释说有 9/10 的守护天使是如此堕落的。 《启示录》及旧约《以赛亚书》则暗示撒旦因不服圣子而率 1/3 天使 (133,306,668名)
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是怎么不约而同地把一年都化成365天?
其实,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并非都把一年定为365天。说365天左右更准确。
而且,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也并非都把一年的“年初”定在冬季末,而是以不同季节作“年初”。
不过,中国古人和西方古人,在历法这件事上,确实“英雄所见略同”。
何以如此呢?
第一,这大概与各地古人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制定历法有关。
第二,也大概与各地古人根据对日月星辰的观测制定历法有关。
咱们分别来看。先看国外古人的历法。古埃及历法——
古埃及的天文学,大约在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时期,最为鼎盛。
这个时候,古埃及人把行星叫作“不疲倦之星”;把总在视野之内的星叫作“不朽之星”;把看似不改变位置的星叫作“不灭之星”。他们能区别木星、土星、火星、金星,或许还能认出水星。
古埃及人的历法,是“太阴历”,即以月亮的运行周期,作为制定历法的根据。
实际上,他们的“太阴历”包括三种——
一是“农历”,即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之历,一年分为“泛滥季、生长季、收获季”三个季节,各为四个月。每年的“新年”,在收获季或叫夏季之中,那一天,天狼星和太阳同时升起。
二是“民用历”,分成12个月,每月30天,全年360天。
三是“宗教历”,也是12个月,每月30天,但把五个神的节日加了进来,就成了每年365天。
埃及古人,很好协调了三种历法的关系,形成了每年365天的传统。
古代中近东其他历法——
在中近东早期文明国家中,除了埃及,都使用“阴阳合历”。这也是在对太阳月亮运行观测基础上产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关注到了水木金火土五个行星。
第一,苏美尔一巴比伦历。
约在公元前2400年,苏美尔人使用一种历法,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全年360天。每年在庆祝季节,要举行皇家祭祀,所以用“皇家年”命名。
公元前21世纪,当地有了“置闰”概念。在此基础上,巴比伦历逐渐形成。
这种历法,对后来的犹太历有深刻影响。
第二,波斯历。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国征服巴比伦。这使巴比伦历推广到整个波斯帝国。
公元前1世纪,一种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历”的历法,在现在的北部伊朗地区使用。这种历法,每年12个月,每月30天,另外附加5日。公元226-621年的萨珊王朝,“琐罗亚斯德教历”成为官方历法。
古代的中近东地区也使用过埃及历。显然,这一地区,在历法上,受到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历法的重要影响。
欧洲历法——
欧洲的历法,最初应该受到了埃及历和美索不达米亚历法的影响。
第一,古希腊历。
公元前43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默冬制定了阴阳合历的法则,主要是19年7闰的方法。马其顿王国曾在东方推广使用希腊历。
第二,罗马历。
公元前6世纪,罗马历形成。岁首在3月,一年有12个月,每月28-31天不等,共355天。
为与太阳回归年协调,每隔两年在2月23日以后交替插入一个27或28天的闰月,2月余下的5天不在计算。由此,得到年366.25天的平均值。
公元前1世纪,罗马统儒略.凯撒大帝改革历法,用儒略历代替罗马共和历。1582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再次进行改革,用格列高利历取代儒略历。
美洲历法——
美洲古代,有马雅历、阿兹特克历、秘鲁印加历等历法。只有马雅历较为精细,并影响到其他历法。
马雅历,为古代中美洲所共用。
这种历法,包含一个365天的年周和一个260天的典祀周。二者最小公倍数为52年。每一个这种“历法周”,某一确定的典祀周日期,就会在年周中的同一位置上重新出现。
年周期,划分为18个有专名的月,每月20天,最后附加5天。
玛雅人肯定注重对太阳的观测,但其年周如何划分季节尚不清楚。
印度历法——
古印度的哈拉巴原生文明,至今没解读出与历法相关的遗存。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印度历开始使用,至今仍被用来确定印度宗教年的日期。
印度历是“阴阳合历”。每年有12个以完整月象计算的月。每年约354天。同时,按照太阳回归纪年。这之间相差的天数,通过在每30个月中插入闰月的办法而得到部分解决。
再来看中国古人的历法。《汉书.律历志》说,上古至三代,有黄帝、颛顼、夏、商、周、鲁六种历法。
南北朝时期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祖冲之说,所谓“六历”,实际是周末汉初行用的历法。
夏朝之前,暂时不可考。
殷商,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历法。
而且,是比较明显的阴阳合历,即以太阳回归纪年,以月亮圆缺计月,因此,月亦分大小月。
关于太阳回归纪年,以董作宾先生为代表,认为殷商已经是精密的“合天历”,一个太阳年的长度为365.25天。他举出若干卜辞作为证据,具体不多赘述。
陈梦家赞成殷商以太阳回归纪年,但不同意当时已是“合天历”的说法,他认为,殷商的年之长度为360-370之间。
现在的学者许进雄、常玉芝通过对商王“周祭”的规律发现,循环往复的“周祭”,一般按照三十六旬安排,间或按三十七旬安排。显然,这是在调整三十六的360天与太阳年365天之间的误差。他们计算,殷商时期一年的天数,平均为365天。
从卜辞看,殷商时期,已经自觉利用闰月调整“太阴月”与“太阳年”之间的日差。
只是,如何合理安排闰月,从卜辞看,当时似乎还未找到规律。
这是中国古人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使用的历法。
关于中国古代历法的“岁首”,古文献中有“三正”之说,即夏代以一月为岁首;商代以十二月为岁首;周代以十一月为岁首。
秦王嬴政当上始皇帝后,改十月为岁首。汉武帝时,又改为一月为岁首。以后基本没再变化。
殷商时候究竟何时为岁首呢?即便根据卜辞,意见也一直不统一,但认为以夏三月的收获季节为岁首者居多。
总之,古代,不论中国外国,都是根据对太阳月亮的观测确定历法的。
按照太阳回归为一年的,基本一年都是365天左右。
按照月亮运行计月然后再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纪年的,可能就偏差大一些。
但为了调整日月运行产生的日差,各地的人们,都认识到了要置闰。
历法,往往与农业生产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因此,岁首并不很确定,最初很可能与庆祝收获有关。但比如中国,汉武帝的时候,之所以将岁首设为一曰,也是为了便于春耕春种。对此,司马迁《史记》的《历书第四》有很详细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