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昼怎么死的,乾隆到底是不是雍正的儿子
弘昼怎么死的,乾隆到底是不是雍正的儿子?
乾隆的身世之谜也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好像不给乾隆找出个亲爹大家就誓不罢休。其实关于乾隆的身世有多种说法,有关于他的生父的,也有他的母亲的。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说乾隆是海宁陈世倌的儿子,被当时还是雍亲王的胤禛给换掉了。这件事最早在清末明初一个叫天嘏写的《满清外史》中就有这种说法,到民国时期许啸天所著的《清宫十三朝演义》中,再次描写了乾隆皇帝秘密到海宁认亲的故事。而金庸在小说《书剑恩仇录》里也有乾隆身世的描写,沿用了上述说法,将乾隆写成海宁陈家的儿子,就更为大家所熟知了。
不仅雍正是不是乾隆的父亲引人生疑,就连乾隆的生母也同样有着多种传言和谜团,有一种说法是乾隆的生母是胤禛还是皇子时的一个外号“傻大姐”的侍女,因为胤禛喝了鹿血后,难以自控,临时将在身边服务的这个傻丫头给宠幸了,然后生下了乾隆。这个故事是晚清一个老太监说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信度。
另一种传言是说乾隆的生母是热河行宫的一个叫李金桂的宫女;第三种说法是乾隆的生母是钮枯禄氏熹贵妃,这个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有过比较详细的描写。但就是这个“熹贵妃”也是存在诸多疑问的,先不说她是不是乾隆的生母,就连她自己的身份都有疑点,因为在清宫档案的《上谕档》中曾有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遵太后圣母谕旨:“侧福晋年氏封为贵妃,侧福晋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格格宋氏封为裕嫔,格格耿氏封为懋嫔”
从这道上谕中可以看出熹妃竟然是姓钱,而不是钮枯禄氏。但在《清实录》的记载中,同一个晋封的上谕中又显示为“格格钮枯禄氏封为熹妃,”这也很令人迷惑,本就一个熹妃,但在两个记载中姓氏却不相同,所以也有了《甄嬛传》中,雍正给熹贵妃抬旗、赐姓的描写,也留下乾隆生母到底是谁的谜团。
我们再回到乾隆到底是不是雍正的儿子这个话题,之所以人们对乾隆的身世存在各种疑问,也与清宫的各种记载存在误差有关,同时这也是造成各种传言的源头。不仅乾隆的生母姓氏记载有混乱,而且乾隆的出生地也同样有着几种说法,最令人生疑的是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死后并没有与雍正合葬在泰陵,而是选择在泰陵附近建了泰东陵,这一举动的确令人费解。所有的这些都是人们对乾隆身世产生怀疑的原因。
我们先说关于乾隆是陈世倌的儿子之说,传言说雍亲王的侧福晋钮枯禄氏怀有身孕后,朝中大臣陈世倌的夫人恰在这时也怀有了身孕,钮枯禄氏和陈夫人非常要好,等两人生产后,钮枯禄氏生了个女孩,而陈夫人则生了个男孩。钮枯禄氏身边的一个老妈子为她献了一个计,就是暗中将两人所生的孩子交换一下,这样钮枯禄氏生下男孩,地位相对会得到稳固。在孩子满月时,李妈到陈府说侧福晋向看看陈公子,没有多想的陈世倌夫妇就让人将儿子抱进了亲王府,谁知道等还回来时却变成了一个女孩。
我觉得这就是瞎胡扯,钮枯禄氏作为亲王的侧福晋,她生小孩的事情府中应该会非常重视,一定会有一大帮子下人、接生婆等人在那里侍候,而且也会在第一时间将孩子出生的消息和性别告诉雍亲王胤禛,甚至是上报皇帝、皇后。钮枯禄氏怎么可能会机会将孩子换掉?也有人说,可能胤禛本人也知道,甚至参与了此事,我估计大家是看“狸猫换太子”的故事看多了,在乾隆出生的时候,胤禛已经有了三个儿子,虽然长子、次子已经夭折,但三子弘时已经八岁多了,所以说雍正并不是急切需要一个儿子,要去用女儿换别人的儿子。
再者说,当时胤禛只是皇子而已,又不是已经登基为帝,迫切需要儿子来继位,而且,如果雍正知道弘历是别人的儿子,他怎么可能会将帝位传给他呢?雍正到晚年也不是只有弘历一个儿子,事关皇家血统,历来对皇家都是极为严肃的事情,何况还是一向以严谨著称的雍正呢?怎么可能将他们爱新觉罗家的天下交给一个汉族的孩子呢?所以这种说法根本就不成立,也就是说乾隆是陈世倌的儿子之说,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造成乾隆身世之谜的原因有许多,这也与乾隆出生地在记载中有误差有关,之所以有人说乾隆的生母是热河行宫的一名李姓宫女,也是因为有记载说乾隆出生于热河行宫,造成此误解的是乾隆的亲儿子嘉庆皇帝。嘉庆元年,太上皇乾隆的生日,嘉庆为他父亲写了一首祝贺的诗,在诗中有注解说承德避暑山庄是他皇父的出生之地,对于这一说法,乾隆本人也没有纠正。到嘉庆二年,乾隆的生日时,嘉庆写诗祝贺,又沿用了这一说法。按说对于皇帝的出生之地,皇家是应该有明确的档案记载的,嘉庆作为儿子,应该不会随意弄错他爹的出生地吧?
但是乌龙就是出现了,直到嘉庆十年,嘉庆皇帝在审阅大臣编修的《高宗纯皇帝实录》时,发现在多处记载乾隆是出生在雍和宫,就引起了嘉庆皇帝的关注,也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了,他和大臣一起查档核对,并把乾隆早年写的诗都找出来了,经过仔细核对,查找原始记载,最终确定乾隆的确是于“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时,诞于雍和宫邸”。嘉庆才知道是自己原来搞错了父亲乾隆的出生地,而乾隆之所以没有纠正,也许当时他年事已高,大脑已经不甚清醒了。
至于由此引发的乾隆是胤禛在热河行宫强迫一李姓宫女产子的事情,也禁不起推敲,当时胤禛的处境并不轻松,正处于九子夺嫡的关键时刻,兄弟之间正愁抓不住对方的把柄呢,对于这种不检点的丑事,胤禛的父亲康熙是非常在意,而且很反感的,其中胤礽的太子被废,就有他举止轻佻的原因。所以,一向小心谨慎的胤禛不会傻到为了一个宫女,影响到他的前程的。所以说,乾隆的出生地的误解,只是嘉庆记错了而已,这些后来也在《高宗纯皇帝实录》和《大清高宗纯皇帝圣训》中进行了纠正。
回头再说一下乾隆的母亲到底是钮枯禄氏还是钱氏的事,其实这也是笔误,当时册封熹妃时,由于官员撰拟谕旨草稿字迹潦草,将“钮枯禄氏”误写为“钱氏”,在将册封文镌刻于“金册”以赐予受封者时,才发现误写,并立刻进行了纠正,这也就有了显示为“钮枯禄氏”的那个册封谕旨。而且,对于这次乌龙事件,雍正元年十二月,朝廷还将主管此事的允祹由贝子降为了辅国公,以进行处罚。
雍正是清朝开创“秘密立储”的第一人,也就是说,乾隆不是在雍正突然去世后仓促继位的,而是雍正皇帝早就选定的接班人,对于皇家血统这么严肃的事情,雍正一定会非常慎重。何况,他本人的继位就是经历了非常惊险的过程,他怎么会让一个不具备皇家血统的人作为继承人呢?如果乾隆真的不是雍正的儿子,那么他的继位一定会遭到其他皇子和皇族的质疑,一向严谨的雍正应该不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所以,乾隆是雍正的儿子应该是可信的。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爱新觉罗·福全是顺治帝的第二子,也是康熙帝玄烨的兄长,一个因为天花病毒与帝王之位失之交臂的贤王。
顺治帝是一个短命的清朝帝王,年仅24岁就因为感染天花驾崩,在顺治的8个皇子中,大皇子早夭才1岁就薨了,最年长的就是福全,其次是玄烨(康熙)。
清朝皇室对天花的恐惧不亚于今天我们对癌症的害怕,因此顺治早年间曾问过西洋人,关于立皇太子的意见,西洋人就曾建议过,三皇子玄烨因为感染过天花又痊愈,对天花已经免疫,后期感染风险最小。
就这样,玄烨因祸得福,而作为兄长的福全,失去了做帝王的机会。
愿做贤王的爱新觉罗·福全福全虽然是顺治的次子,但是顺治并没有对他有过分的关心,原因有二:
一方面,顺治帝最喜欢的妃子是鄂硕之女,也就是孝献皇后董鄂氏,福全的母亲也被称为董鄂氏,不过并不受顺治的宠爱,
不过也是属于正妃——宁悫妃,作为宁悫妃的孩子,福全仅仅只是一个不受宠的皇子。
另一方面,顺治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并不喜欢宁悫妃,不但不喜欢,甚至十分厌恶,因此对于董鄂氏生的孩子,也没有宠爱到哪里去。
可以说,福全是受了母亲的拖累,无论是父皇,还是祖母,都对他不是很喜欢,因此福全对他自己的人生定位还是很清晰的,并没有争当皇太子的想法。
顺治帝是清朝正式入关以后的第一位皇帝,那个时候的清王朝对于储君的选择,并没有严格的嫡庶之分,更看重的是储君的才能。
顺治帝最开始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并没有想好选哪一个,对于帝位继承人,他还是想要好好考察一番,而在福全小的时候,顺治帝就问过他,你将来的志向是什么,而福全的回答是:“愿为贤王”。
从福全的回答来看,已经表明了他的心思和定位,但是顺治反而觉得,如此小的孩子居然有如此胸怀,还是可以培养培养的。
后来,作为兄长的福全和弟弟玄烨,一起被孝庄皇太后所抚养,两兄弟总是表现出了兄弟间的友爱之情,对于弟弟玄烨,福全也是照顾有加,总之两人总是形影不离的,这也为日后他和康熙帝的兄弟情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虽然都是孙子,一起陪伴自己左右,但孝庄皇太后对福全就是没法喜欢起来,尤其是和玄烨在一起的时候,孝庄皇太后更是表现出对玄烨的喜爱而冷落福全。
在1649年,多尔衮的弟弟,顺治的叔叔,多铎亲王在36岁的壮年时期,因为感染天花而死,接着名将岳托及其弟弟玛瞻(努尔哈赤的孙子)也都因为感染天花而死,这对于清王朝皇室来说,都是十分害怕的。
顺治害怕自己感染天花,就在宫外修建了行宫,一旦发生任何瘟疫,他就要搬去居住,可惜的是顺治还是没有躲过天花的“追杀”。
在顺治弥留之际,他就传了西洋的传教士汤若望,询问他皇位继承人的建议,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顺治并没有一开始就中意玄烨,虽然皇太后喜欢,他还是想好好选一选。
但是汤若望告诉顺治,玄烨感染过天花,对天花已经有了天然的免疫力,如果顺治要为帝王的长远健康考虑的话,玄烨是不错的人选。
顺治帝经过多番考量以后,还是把皇位传给了玄烨。那时候的清王朝谈花色变,因此不得不将身体健康作为考量帝王的一个标准。
顺治帝的选择,成全了康熙,也成全了福全,可以说是各就其位,若是强行推举福全上位的话,说不定就会出现手足相残的情况,因为玄烨有孝庄皇太后的支持,对福全的威胁实在是太大了。
与康熙一同入画的爱新觉罗·福全自古有资格和皇帝一起入画的人,只有皇后,但是康熙帝为了表达兄弟情深和对福全的思念,他将自己和福全画在了一起,以表思念之情,足以见得他和福全的感情有多好。
康熙六年正月,福全被封裕亲王,并让他参与朝政大事,和大臣们一起论证,康熙的这一做法,还是很看重他的这位哥哥的,没有让他像其他亲王一样,两耳不闻窗外事,做一个闲云野鹤的皇室宗亲。
康熙继位以后,国家并不安稳,到处都有战事和叛乱,这时候康熙又让福全和自己一起并肩作战,一起上了战场。
康熙二十七年的时候,准噶尔部的势力越来越强盛,首领噶尔丹开始膨胀,想要灭了清朝,于是前往俄罗斯勾结沙皇,准备分裂清王朝。
面对准噶尔的挑衅,康熙决定作出反击,于是任命自己最信任的兄长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弟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一同前往准噶尔,平息此次叛乱。
兄弟在前线打仗,康熙在后方也没闲着,为他们出了很多主意,还特意送信,让福全设法笼络住噶尔丹的心,尽量拖延时间等待援军的到来,争取一举歼灭敌人,而福全也十分顺从康熙的安排,从未出现过“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
但是战局并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且清军伤亡惨重。为了扭转战局,天昏黑时福全命清军左翼自山腰插入,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打得敌军狼狈逃窜,这一战福全打赢了准噶尔,但是准噶尔并不死心,很快又卷土重来。
噶尔丹为人狡诈,先是派人前来假装和谈,但是又极具挑衅,还派人前往清军营地,索要背叛准噶尔的土谢涂汗等人,福全则毫不退让,将他们赶了出去,且福全认为,那时候大军还未会和,不能贸然追击,不过康熙对福全的这一行为十分不满。
康熙批评福全过于仁慈,噶尔丹派人游说只不过是在拖延时间,寻求战机,福全也全盘认错,认识到了错误性。
噶尔丹的计谋被康熙识破以后,主动交了投降书信,并承诺永不再犯。不过康熙并不相信噶尔丹,所以嘱咐福全要加强边境的防范。
10月的时候,福全传信噶尔丹,但是一直迟迟没有得到回信,经过调查以后,福全发现噶尔丹早就已经出逃,原本应该追击的,但因为军中粮草不足,维持不了几天了,所以福全就下令班师回朝。
康熙知道以后,十分生气,所以福全回京以后,康熙以擅自回京为名,罚俸三年,并且不允许福全再参与朝政事务。
后来狗急跳墙的噶尔丹亲自前往莫斯科找沙皇,让他出兵援助,但是沙皇已经是自身难保,因此只是派了点人来敷衍噶尔丹,这一次,康熙亲自率军亲征,也带上了福全,两兄弟这次算是彻底把噶尔丹打败,最后噶尔丹被自己的人将头颅砍下,交给了清军,,作为投降谈判的礼物。
康熙四十二年,福全生病,康熙亲自到府上探望,后来福全好点以后康熙就外出旅游了,没过多久就传来福全病重的消息,康熙马上带着诸皇子回京,可惜的是,康熙没有见到福全最后一面。
福全过世以后,康熙非常伤心,痛哭流涕,以规格极高的葬礼下葬了福全,还下命除了平时的祭祀以外,还要另外再加祭。
为了纪念自己的兄长福全,康熙帝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帝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此来寄以衷肠。
写在最后在我看来,福全是幸运的,虽然他的母亲出身卑微,不受父皇和祖母的喜爱,但是他得到了皇家最难得的兄弟之情,但是这和他自己的行为是撇不开关系的。
福全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不参与皇位竞争,这是非常的明智之举,以他的资格去竞争,只会给他和母亲带来灾难。
雍正帝真的杀了亲生儿子弘时吗?
雍正帝并没亲手杀害儿子弘时。但弘时的死,确是其皇父逼死的!
这对父子关系之恶劣,创下古今之最!
(一)雍正帝将弘时一脚踢给政敌做儿子!永远除名!朕没有这个儿子,你喜欢跟胤禩交好就做他儿子好了
雍正四年二月初七,下诏囚禁胤禩,抄没家产。
20天后,二月二十八,雍正帝大义灭亲,下旨将三阿哥弘时过继给胤禩做儿子!(注:胤禩有儿子,弘旺)
(弘时画像)
雍正帝为何要这样做?八阿哥胤禩是他恨得要死的人,既然整倒囚禁了,为何还将自己儿子强行过继给胤禩?(此举胤禩未必知道,他已经被囚禁了)
这中间发生什么呢?弘时做错什么了要被皇父如此万分痛恨?
查阅一份档案:雍正五年(1727年)九月初六日,雍正帝在一位总兵因其弟涉嫌某案而自请处分的奏折上,批有“朕尚有阿其那(胤禩)、塞思黑等叛贼之弟,……不但弟兄,便亲子(弘时)亦难知其心术行事也”等语,指出雍正帝将亲子骨肉与冤家对头胤禩等勾划一块!等于将弘时被赐死、除宗谱的原因,“做了一次约略的说明。”
显然,弘时一向与胤禩交好,对自己父亲所作所为并不认同!
(注:雍正帝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他对几个兄弟的拼力打压,他的儿子弘时、弘历都不认同!弘时性情直率,公开顶撞,摆明反抗,雍正帝最恼火!弘历聪明,不表露出来,善于伪装,所以他受到皇父宠爱,得以继位。但弘历即位后,立马推翻“雍正新政”!并将几个被皇父长期囚禁的叔叔全部释放,如胤禵、胤禟,赐给公爵。)
弘时反对皇父,应该是在雍正继位以前就很明显了!因为雍正帝上台后,没多久就对胤禩使劲使劲使劲打压,直至囚禁,除宗谱,改名字!明知胤禩倒霉,弘时怎会在这个时候还跟他来往呢?所以可以肯定早在康熙朝弘时就已经跟胤禩友好!而因此受到其父的极度不满和怨恨!
(胤禩画像)
雍正帝也干脆:这个混蛋儿子如此不听话,总是向着胤禩,那好,你就永远永远跟他,做他儿子好了!
所以,才有了雍正帝强行将弘时过继给胤禩的残忍悲剧!
(二)弘时与皇父决裂的主要原因
搞到父子决裂,父不认子,子怨恨父,有啥利害关系呢?
一句话,与皇位有关!
皇位是最大利益,足以让雍正帝父子反目成仇!
原来,根据史料记载:
雍正帝元年实施秘密建储制度,册立谁为下一任皇帝,那是他的秘密,旁人无法得知。按理说,弘时也不知道。
但是,雍正帝做事不够缜密,说是秘密建储,而做事却很张扬,一点都不遮掩:
雍正元年(1723年)十一月十三日,是圣祖周年忌辰,雍正帝并不亲往景陵拜祭,而是指派年仅13岁的弘历代其前往主祭。
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政治举动:现任皇帝钦派某皇子向先帝山陵拜祭,是表明一种态度,这个皇子就是储君。
好家伙,满朝文武洞若观火,都看得明明白白!那么弘时会不明白吗?
什么秘密建储制度,狗屁,你都告诉全天下的人了:就让弘历接班!
弘时能服气吗?他当然不服气!所以,他就反对皇父,甚至当面顶撞他:我是长子,弘历是弟弟,凭什么让他接班?我咋就不行呢?听说当初皇爷爷决定的接班人是十四叔,硬被你抢了皇位!你都可以乱来,我干嘛听你的?
就因为这样的争吵多了,雍正帝恼羞成怒,新帐旧帐一块算,对弘时是恨透了!
第二年,雍正二年(1724年)底,又逢圣祖忌辰,雍正帝再次指派弘历前往清东陵景陵(康熙皇陵)拜祭!
弘时第一次提出反对,无效。这是第二次亲眼看见弘历是未来皇帝人选,他就更加忍不住,又与皇父争吵起来!
这次雍正帝不再忍受,发自内心呼喊:“此人决不能留在宫中!”随后将弘时赶出紫禁城居住。
等到胤禩被整倒囚禁后,雍正帝对弘时也痛恨万分,下旨将弘时过继给阿其那(满族,狗。胤禩被强迫改的名字)做儿子。
(三)弘时的身世和被逼死
据1923年出版的《清皇室四谱》一书介绍:“皇三子弘时,……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纵,行事不谨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复宗籍。”
清史专家孟森推论弘时的死因,与“世宗大戮其弟”有关:“世宗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弘时不谨而有所流露,高宗谨而待时始发也。”
(雍正帝处置几个兄弟的残酷做法,连两个儿子都看不过眼!弘时不够谨慎流露出来了,弘历谨慎遮掩过去,等到继位以后才发作)
雍正帝并没亲手杀死毒死弘时,而是将他囚禁了。
有历史档案为证:
“雍正四年二月十八日奉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乾隆帝即位后,庄亲王允禄等人奏请给弘时平反,乾隆帝准奏,下旨:
“总理事务和硕庄亲王允禄等谨奏,为钦奉上谕事。雍正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月奉上谕,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著总理事务王大臣酌议具奏。钦此。”
雍正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弘时被除宗谱、撤去黄带后,由其皇叔允祹约束供养。
清朝王室玉牒。记载了弘时去世的日期:
“(雍正)第三子弘时,一子。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时生。母齐妃李氏,知府李文辉之女。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时卒,年二十四岁。嫡妻栋鄂氏,尚书席尔达之女。妾钟氏,钟达之女。妾田氏”。
总之一句,是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弘时是过来人,耳闻目睹,知道皇父的皇位是怎么来的!所以他也有野心,而对皇父偏心立弘历非常不满!由此促使父子关系一步步恶化,分裂!
大城公
在报刊发表文章原用笔名:东山尹,庄满,鸣白,营种。
1996~2005年在全国畅销杂志包括
广东省《共鸣》《家庭》《深圳青年》《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惠州文学》《同舟共进》《炎黄春秋》《家家乐》《金桥》
河北省《文史精华》
河南省《名人传记》《人生与伴侣》《时代青年》
湖北省《幸福》《治安纵横》《知音》《警笛》《今古传奇》
湖南省《康乐园》
广西《西江月》《灵水》
海南省《青年时代》
四川省《龙门阵》《分忧》《成都商报》
云南省《女性大世界》
陕西省《家庭之友》
内蒙古《这一代》
上海《青年一代》《文汇报》
安徽省《恋爱婚姻家庭》
北京《婚姻家庭》
吉林省《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
黑龙江省《家庭生活指南》,等等杂志报纸发表各类文章160多篇;
创作
123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谁主天下》
60万字长篇历史武侠小说《还我河山》
39万字名人传记《北洋军阀列传》
武侠小说在《江门文艺》连载;
撰写《科学发展观》理论文章17篇;
创作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本一部;
深入研究应用中草药治疗癌瘤学科20年
和亲王弘昼结局?
乾隆把雍王府都送给了弘昼,可见乾隆是比较疼这个弟弟的,但因为如此,弘昼平时就比较胡作非为。
乾隆四年,弘昼担任正白旗满洲都统,十二月,管理武英殿事务,大学士有三殿三阁,分别是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
乾隆五年,弘昼担任镶黄旗满洲都统。乾隆十一年,担任玉牒馆总裁,玉牒就是皇家族谱名册。乾隆十五年,管理奉宸苑事务,奉宸苑就是内务府里面管花园,河道的部门。
乾隆十八年,弘昼升任为议政大臣。乾隆三十五年,弘昼去世,享年五十九岁。弘昼有一个特别奇怪的爱好,那就是喜欢办丧事,他让其他人在那边办丧事,他在旁边笑。也许弘昼是真正的大智若愚,做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情,让乾隆帝对他比较放心,
延禧攻略中魏璎珞的姐姐魏璎宁到底是怎么死的?
这部剧真的很不错,最近也一直在追。于妈这次逼格还是蛮高的,不管是整个剧的色调还是女主人设,虽然还是有很多吐槽的,但是总体来说还可以。
之前看了一些新闻说爱奇艺上可以看到剧情,然后也看了别人发的,说是魏璎珞的姐姐阿满被醉酒后的弘昼玷污了,就目前更新的剧情来说只能到这里,但是据说是弘昼的母亲动手杀死的阿满,然后还伪装成自杀,最后魏璎珞知道后烧死了太妃然后去了宗人府,就目前来说弘昼母亲看起来很温和,但是肯定是有问题的。